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癌中乙醛脱氢酶1与上皮性钙黏蛋白、神经性钙黏蛋白关系的研究
乳腺癌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成多种不同功能的细胞,从而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耐药及复发等生物学行为[1]。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在乳腺癌浸润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实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乳腺癌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H1)蛋白与 EMT 标志蛋白上皮性钙黏蛋白(E-cadherin)、神经性钙黏蛋白(N-cadherin)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转移性淋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乳腺癌干细胞与乳腺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
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机制的研究进展
随着X线摄影技术在乳腺癌筛查中的广泛应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检出率得到明显提高,在每年新诊断的乳腺癌中已占到了20%~30%.经及时治疗超过95%的DCIS患者可生存lO年甚至更长;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则约50%可进展为浸润性导管癌(IDC),预后明显变差.既然发生浸润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浸润是怎样发生的呢?什么样的DCIS容易发展为IDC?它们都具有哪些特征呢?对DCIS浸润机制的分子病理学研究可以加深对DCIS生物学行为的理解,提高对DCIS发展趋势的推断能力,有助于对不同浸润潜能DCIS的针对性治疗,并有效地阻止其发展为IDC.近年来DCIS的浸润机制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在此综述如下.
-
CD44s和CD44v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本研究选择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中的CD44分子的标准型(CD44s)及其变异型CD44v6两种单抗,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20例正常大肠粘膜和82例大肠癌原发灶组织进行研究,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AMs)的表达与大肠癌浸润转移影响及各因素的内在联系.
-
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的护理
125I粒子植入放射治疗是将125I粒子植入肿瘤或其附近受癌浸润的组织中,进行近距离放射,是目前治疗肿瘤的新技术之一,对未经治疗的原发癌、复发性癌、转移性癌,特别是累及周围重要组织、难以手术切除的晚期癌及不能进行手术治疗者均适用.
-
同期原发肝外胆管和胆囊肿瘤一例
患者男,57岁,因无痛性进行性巩膜、皮肤黄染半个月于2012-08-25收入我院肝胆外科。3年前患者体检时腹部超声发现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息肉直径<1 cm,因无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拒绝胆囊切除术,此后未予特殊诊治。半个月前突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逐渐加重,伴上腹部闷胀不适,纳差乏力及厌油腻食物;尿色深黄,便灰白;无皮肤瘙痒及腹痛腹泻,无黑便;既往体健。患者入院前3d外院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提示:梗阻性黄疸;胆囊结石,胆囊占位,肝总管狭窄,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5 kg。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入科后化验血常规、免疫四项、凝血机制、肾功能、多肿瘤标记物数值均在正常范围;ALT 317 U/L、TBIL 76.9 mmol/L、DBIL 49.7 mmol/L、GGT 2309 U/L、AKP 916 U/L。心肺功能及肺CT正常。腹部超声:肝脏弥漫性损害改变、肝内胆管稍扩张,胆囊体积增大,约14.9 cm ×4.7 cm,壁欠光滑,腔内透声差,可见一个长约3.5 cm 弧形偏强回声光团;另见一大小约3.3 cm ×2.4 cm偏强回声物,边界清,附着处胆囊壁欠清晰,CDFI可见血流信号,可引出高阻动脉频谱(图1)。胆囊CT:肝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胆囊增大,平扫胆囊腔内可见充满不均匀的高密度影, CT值约66~101 HU,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腔内另见软组织影,增强扫描周边轻度强化;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肝总管及胆总管无扩张,增强扫描胆总管管壁可见均匀强化;胰脾未见异常,腹膜后未发现明显淋巴结肿大(图2)。初诊:胆囊结石,胆囊腺瘤癌变;合并胆管癌?。2012-08-30全麻下剖腹探查,触诊未发现肝脏、大网膜、腹腔干和肠系膜根部转移灶;胆囊淤胆肿大,张力高,胆囊颈部未触及肿大质硬前哨淋巴结;肝总管及胆总管无扩张,全程质硬条索状;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胰头上缘数枚肿大质软淋巴结。完整切除胆囊,剖开见其颈部一大小约3.5 cm ×2.5 cm ×2.5 cm菜花样肿物,质脆广基;术中冰冻为胆囊腺瘤伴癌变,胆囊颈部胆囊管切缘阴性,胆囊管近胆总管切缘未知;切除部分肝总管及胆总管,术中冰冻为腺癌并周围神经内癌浸润;决定行胆管癌根治,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残留肝管切缘保持病理阴性。胆囊床、肝动脉、门静脉及分支肉眼未见癌浸润。术区氟尿嘧啶化疗粒子植入及银夹标记,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理:(1)胆囊腺瘤伴癌变(图3A),腺瘤大小约4 cm ×2.5 cm,主要位于胆囊颈体交界处,侵及深肌层,浆膜层及颈部切缘未见癌。(2)胆管弥漫性浸润型中分化腺癌(图3B~3C),累及送检胆管全长,侵及管壁全层及其周围神经,胆管上缘可见少许癌浸润。胰腺组织、胆管周围淋巴结(0/4)及胰头上缘淋巴结(0/2)未见癌浸润。为避免肿瘤细胞逃逸,术后4周行银夹标记区伽马刀放疗50 Gy,同时给予6个疗程卡培他滨以及持续免疫支持治疗,患者近期复查未见局部复发或转移。
-
左肺鳞癌浸润左心房超声表现一例
患者男,76岁.查体发现肺部包块1周入院.体检:心、肺、腹部未见阳性体征.超声检查:左心房后外侧可见一10.3 cm×8.6 cm×9.0 cm低回声包块,外形不规则,内回声分布不均匀,左心房内可见一5.0 cm×3.0 cm×3.8 cm不规则等回声团附壁,左肺静脉扩张,内径2.2 cm,内为实性回声充填,其与左心房内等回声团及其后外侧左肺内包块相连续,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其内部均见稀疏血流信号并相连续,余心内结构及心包腔未见异常,腹部未见异常.
-
环氧化酶-2表达与老年人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作用靶点为环氧化酶,环氧化酶是催化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的限速酶.目前已被证实至少有2种同工酶COX-1和COX-2.COX-2被认为是诱导型反应基因,在正常组织中表达低下或者不能检出,但可被细胞因子、癌基因等诱导表达,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1].我们对44例老年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COX-2表达进行检测,探究其与老年人肺癌浸润、转移及其预后的关系.
-
早期食管癌患者明胶酶A基因的表达
近来的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胶酶A是MMP的一种,它在晚期食管癌浸润、转移中作用的研究已有报道[1,2].恶性肿瘤是否到晚期才有向外侵及的能力?早期食管癌患者MMPs有无变化?我们用定量RT-PCR方法研究了早期食管癌患者明胶酶A基因表达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
胃癌脾脏转移一例
患者男,45岁.2001年8月14日因"左上腹痛、发热2d"在当地县医院诊断为"胃穿孔"行急诊手术,术中发现腹腔内有脓液,脾脏占位性病变破裂,行脾脏切除术.切除脾脏切片送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会诊提示:"脾脏转移性高分化腺癌,伴有脾脏梗死及出血、纤维脂肪瘤组织内高分化腺癌浸润伴急慢性炎症及脓肿形成".术后患者恢复尚可,但未发现原发病灶.于2002年2月26日因"黑便1周"来我院就诊.
-
选择性激活PPARγ可抑制胰腺癌浸润和减少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的表达
-
直肠癌阴茎弥漫转移一例报告
患者,67岁.因阴茎异常勃起2个月于2008年1月29日入院.患者曾因直肠中分化腺癌于2006年3月行直肠癌Mile手术.病理诊断:直肠隆起型中分化腺癌,癌径6 cm,癌组织侵及肠壁全层,两切断净,分送肠管未见癌浸润,肠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查体:外生殖器发育正常,阴茎呈持续勃起状态,阴茎头皮肤有破溃,无包皮肿瘤,双睾丸、附睾、精索未触及异常.病理检查:阴茎长20 cm,直径4 cm,阴茎头皮肤表面见3处破溃,直径1 cm,阴茎切面中部灰红色、质地软,边缘灰白色,质地细.
-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一例报告
我们在动物实验基础上,于2000年11月成功完成1例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患者,男,70岁.反复出现排尿困难,加重1个月,于2000年9月入院.直肠指诊前列腺Ⅰ°,质韧,未触及硬结.血PSA 17.6 ng/ml,游离PSA 0.3 ng/ml,PSA密度(PSAD)>0.45.直肠B超示前列腺4.2 cm×3.3 cm×3.1 cm,前列腺周围带见一低回声区.按国际标准于B超引导下行前列腺穿刺活检[1].病理报告:外周带、移行带均发现低分化前列腺癌浸润.常规检查:心、肺、肝、肾功能正常,全身骨扫描和盆腔CT未见转移癌病灶.患者除继续每日服保列治5 mg外,给予缓退瘤0.25 g/次,3次/d.
-
壶腹癌中微血管密度和E-粘附蛋白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壶腹癌是一种生长、转移均较缓慢的肿瘤,但其所处部位和局部浸润转移复杂,较早浸润十二指肠壁,向上漫延至胆总管下端,并向胰头及其周围腹膜后组织浸润。本组共检测36例壶腹癌中微血管密度(intratumoral microvessel density,IMVD)和E-粘附蛋白(E-cadherin,E-cd)的表达,探讨其与壶腹癌浸润转移及预后关系。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本院1991年1月至1997年7月行手术切除、并有完整资料的壶腹部癌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10)岁。本组壶腹癌3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4例。标本经10%中性甲醛溶液固定12~24h,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片厚4~5μm,行HE染色,ABC法免疫组化。本组T1 4例,T2 12例,T3 4例,T4 14例;N0 24例,N1 10例。 本组E-cd、FⅧRAg为ZYMED公司生产,购于中山生物技术公司。 光镜下选择癌浸润区,每张切片观察10个视野(10×40倍),计数每个视野内小静脉和微血管,取其均值为每张切片的IMVD。 本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和方差分析。
-
结肠癌甲状腺转移一例
患者女,54岁.因大便出血1年余,加重1个月人院.查体未见异常.术前结肠镜诊断:乙状结肠癌.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全麻下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中见乙状结肠肿块大小为3 cm×4 cm×4 cm,浸润浆膜,乙状结肠系膜见1枚肿大淋巴结约1.2 cm,未见肝脏和腹膜转移.术后病理诊断:乙状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浸润全层及浆膜外脂肪组织,切缘未见癌浸润,肠系膜淋巴结(12/14)癌转移(图1).
-
直肠癌保留植物神经功能根治术的评价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过去的20多年里,结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的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点主要是以直肠癌常见,其中又以低位直肠癌多见.由于近年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elvic automomic nerve preservation,PANP)、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等新观念的融入,以及直肠癌浸润转移规律的重新认识和吻合器械的发展完善,直肠癌的保留功能手术得到不断专善发展,性功能保护则成为直肠癌根治术后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
胃回肠瓣在十二指肠修复中的应用二例
十二指肠因溃疡或肿瘤浸润局部切除后,较大缺损的修补是外科手术上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我们应用带血管蒂胃大弯胃瓣修补十二指肠降部溃疡切除处;回肠瓣修补结肠癌浸润十二指肠切除处,取得较好效果.
-
改良单切口根治性膀胱、尿道全切术15例分析
随着原位代膀胱术的不断开展与普及,膀胱癌患者行预防性尿道全切术的指征掌握越来越严格,然而对于多发、反复复发并且已侵及膀胱颈部或尿道前列腺部的膀胱癌患者,不仅不适于原位代膀胱术,且在施行保留尿道的尿流改道术后尿道复发率也较高,一旦复发,由于近端尿道的瘢痕形成或同时存在的癌浸润,不仅尿道切除困难,且生存率明显降低[1].因此,对这类病例国内外学者仍主张一期行膀胱全切及尿道全切.自1999年,我院采用单切口膀胱全切、尿道全切方法,对1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了膀胱全切、尿道全切术,效果良好.
-
肾癌浸润淋巴细胞凋亡与Fas及其配基表达
为探讨肾癌Fas、Fas配基(FasL)异常与免疫逃避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4例肾癌组织的Fas、FasL、Ki67表达以及肿瘤周围浸润淋巴细胞(TIL)凋亡,将肾癌细胞株786-0、GRC-1与Jurkat T 淋巴细胞共培养以检测肿瘤FasL功能.
-
前列腺癌中神经型钙粘附素表达的意义
正常前列腺细胞表达上皮型(E)钙粘附素,而不表达神经型(N)钙粘附素.近研究表明,前列腺癌中有N钙粘附素的反常表达,且在引起癌细胞的浸润及转移方面有着比E钙粘附素缺失更为明显而直接的作用[1,2].我们对前列腺癌中N钙粘附素表达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前列腺癌浸润及转移的可能机制和判断预后.
-
基膜聚糖基因mRNA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浸润、转移的关系
基膜聚糖(lumican)基因在正常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均有表达,并调节间质细胞分泌基质蛋白.基膜聚糖基因的表达异常可影响细胞基质的形成,促使肿瘤发展[1].本研究对32例子宫内膜癌(内膜癌)组织及其周围正常内膜组织基膜聚糖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以探讨基膜聚糖基因mRNA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组织浸润、转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