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共振在胎儿结构异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超声影像检查是目前诊断胎儿先天性结构异常的主要无创方法.然而,由于受孕妇肥胖、羊水量、胎儿骨性结构、胎儿体位及超声的空间和组织分辨力低、成像视野小等因素影响,使超声在产前诊断胎儿异常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给产前咨询也带来了困难.
-
成骨发育不全1例
1临床资料患儿,男,系孕39周,第3胎第2产,于2002年5月16日12:18行剖宫产娩出,1 min阿氏评分9分,出生体重3 100 g.查体:身长46 cm,头围35 cm,前囟3×3 cm、颅缝较宽,有颅骨软化,非蓝巩膜,双上肢及大腿较短、右下肢有骨擦音、双下肢活动受限.X线摄片示:全身骨骼发育纤细,掌指骨发育不全,全身骨骼骨性结构稀少,两股骨中三分之一骨折,有骨痂形成,股骨干部较粗大.
-
利用局解材料快速制作骨标本的方法
由于尸体材料来源匮乏,有些院校开始利用局解废弃材料制作骨骼标本,陈洪等[1]采用高压蒸煮结合局部硫酸腐蚀,制作颅骨标本,李仲购[2]采用手、足骨的自然韧带连结制作原位手、足标本,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笔者在利用局解材料制作骨标本的技术操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脱脂前用电热鼓风干燥箱烘烤标本,缩短了标本制作时间.1 工具(仪器)和材料CS101-3型电热鼓风干燥箱1台;32 cm高压锅1个;2 500 W电炉1个;解剖刀、解剖剪、尖嘴镊、钢丝钳、板锯和锥子各1把;另备一些钢丝球(家用清洁球),直径0.8mm漆包线,90号汽油,过氧化氢和相对分子质量为10 000的聚乙二醇.手标本材料为局部解剖后的骨性结构完整的尸体上肢.
-
基于 CT 和 MRI 混合配准的膝关节复合结构三维重建
目的::重建包括骨性结构及主要软组织结构在内的膝关节三维模型,为人体膝关节形态学研究及运动损伤的评估分析及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健康男性志愿者,排除骨骼肌肉系统先天性畸形和疾病,对其双侧膝关节行 CT 与MRI 扫描,其中 MRI 选取质子加权序列(PdWI 序列)和 STIR 脉冲序列,利用 Mimics 10.0根据 CT 图像、MRI 的 PdWI 和STIR 序列所得图像分别重建骨性结构、韧带以及半月板。所得模型分别导入 Geomagic Studio 11软件进行细化修饰,以及骨性结构和主要软组织结构的三维配准,构建膝关节骨性结构及其附属软骨、韧带结构的数字化模型。结果:终建立了具有骨、半月板、侧副韧带等主要结构在内的三维膝关节模型。结论:利用 CT 对骨性结构显影佳、MRI 对软组织显影佳的特点,基于 Mimics 和 Geomagic Studio 对图像进行重建与图像配准,可构建形态学满意的膝关节三维模型,可满足教学、运动仿真及生物力学分析。
-
超声诊断胎儿多发畸形1例
孕妇,25岁,孕22周,孕1产0.产前常规超声检查:胎儿头位,双顶径50mm,股骨长31mm,肱骨长30mm,胎盘位于子宫后壁,厚25mm,成熟度0级,羊水正常,深度50mm,可见胎心胎动.胎儿脊柱缺乏弧形结构,局部向右侧弯曲,骨性结构不清,胎儿腹壁全程缺损,向外突出一不均质"包块"回声,大小60mm×45mm,内见肝脏及胃泡回声,并见肠管漂浮在羊水中,胎儿左足胫腓骨长轴与足底可在同一切面显示(图1),胎儿右腿未见异常.超声诊断:1.单胎,中孕2.胎儿多发畸形(1.胎儿脊柱侧突 2.胎儿内脏外翻 3.胎儿左足内翻).
-
创伤性胸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进展
创伤性胸锁关节脱位约占肩关节脱位的3%,占全身关节脱位的1%[1].既往,关于创伤性胸锁关节脱位的研究甚少,甚至被称之为"被遗忘关节"[2].关于胸锁关节脱位的治疗目前仍有争议,如何选择佳的治疗方式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是骨科临床医师关注的重点[3].本文对胸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综述如下.1 胸锁关节的解剖学胸锁关节是由锁骨内侧端、胸骨柄上端和第一肋软骨端组成的鞍状关节,是连节上肢与躯干的唯一关节[1].由于锁骨内侧端的关节面远远大于胸骨柄上的关节面,其很大一部分直接架在胸骨上和胸骨的锁切迹形成关节,且两个关节面都被纤维软骨覆盖,球根状膨大的锁骨内侧端在前后位上是屈曲的,垂直为上是凸出的,因此骨性结构非常不稳定,被认为是身体中不协调的关节.但另一方面此结构引发的胸锁关节的活动度大.因此胸锁关节的稳定性主要依靠其周围的韧带维持,包括肋锁韧带、关节盘、关节囊韧带和锁骨间韧带.在这些韧带中,还不能公认哪根韧带是起着维持胸锁关节稳定的主要作用.肋锁韧带的形状近似菱形,把锁骨内侧端固定在第一肋上限制肩关节的抬高、旋转和侧方移位.
-
右拇指软组织结核一例
患者男,63岁.3个月前,因右拇指指腹被鱼鳍刺伤后,不久出现右拇指指腹部绿豆大小肿物,无疼痛不适,也未就诊.但肿物在近月来逐渐增大至蚕豆样大小,并有轻压痛,门诊以"右拇指腱鞘滑膜瘤"收住入院.局部检查:右拇指指间关节以远腹侧触及2.5cm×1.5cm×1.0cm局限性肿物,轻压痛,质地中等,边界清,无波动感,推之可移动.X线片检查:右拇指骨性结构未见异常,胸片见两肺纹理增粗、增多;血常规正常.无发热咳嗽等全身症状,否认结核病史.
-
与种植体植入相关的前鼻底区骨性结构的解剖
目的测量前鼻底区骨性结构,为前鼻底区种植体的植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游标卡尺等对73例上颌骨标本进行实体定量测量.结果(1)在前鼻底侧切牙区域,距前鼻底前缘下方6mm处牙槽突小骨厚度均值为:8.79mm(男),7.26mm(女);(2)侧切牙根尖至前鼻底(前缘后方2~6mm区域)小距离均值为:10.98mm(男),9.69mm(女)(3)尖牙根尖与前鼻底(前缘后方2~6mm区域)小距离均值为:8.12mm(男),6.21mm(女).结论前鼻底侧切牙区域为较佳种植区,适宜植入直径为3.6~4.0mm,长度为4~9mm(男)和4~7mm(女)的种植体;在侧切牙根尖距前鼻底过近时,可在梨状孔侧下方斜向植入长度为4~6mm(男)和4mm(女)的种植体;除常规纵向种植外,在某些情况下,当前牙根尖距离鼻底过近时,尚可考虑于梨状孔边缘下外方行横向种植;在前鼻底区,男女骨量差别显著,男性优于女性,在临床工作中应区别对待.
-
颞下颌关节骨性三维测量标准的建立及在骨关节病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的三维测量标准,并对人工关节置换的骨关节病患者进行测量和健、患侧比较,为假体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roplan CMF 1.4软件,在CT扫描三维重建的基础上确立颞下颌关节的骨性测量标准,对2005年3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12例行单侧人工关节置换的骨关节病患者进行三维测量并与健侧比较,采用SAS 6.1软件包对关节窝及髁突的骨性形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关节病的颞下颌关节与健侧相比,在关节窝外侧深度、颧弓根宽度、髁突头高度和下颌支长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关节窝前后径和内外径、关节窝前斜面角度、关节结节高度、颧弓根厚度、髁突内倾角和后仰角,以及髁突的宽度和角度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颞下颌关节的骨性三维测量标准和人工颞下颌关节国产化设计的重要参考指标;初步发现骨关节病患者的关节窝较扁平、髁突头高度减低、下颌支长度短于健侧.
-
颈内动脉的功能解剖及覆膜支架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覆膜支架用于颅段颈内动脉的病变,是医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将冠脉支架加载膜性材料(覆膜支架)后用于颅内段颈动脉血管病变的治疗,近年来,国外已有个案报道[1-3].颈内动脉的颅段走行在骨性结构中,迂曲而且发出许多分支动脉,因此,有必要在深入了解颈内动脉功能解剖的基础上,再对覆膜支架在颈内动脉中使用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
胰腺疾病的内镜超声检查术概述
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原理与腹部超声相似,区别只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装在内镜顶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胰腺是腹膜后器官,没有骨性结构,普通影像学检查对诊断胰腺疾病有一定局限性.由于EUS内镜插入胃和十二指肠肠腔内,经胃壁、十二指肠壁观察邻近胰腺组织,可清晰显示胰腺实质和胰管,因此EUS对诊断胰腺疾病具有独特优势,加之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技术,EUS在胰腺疾病诊断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基于CT平扫图像处理的颅底骨性结构相关参数测量
目的 颅底外科手术难度大,临床多种颅底手术入路的应用均需建立在良好的颅底解剖关系的实验研究之上,文中结合CT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软件编程,通过计算得出颅底骨性结构相关参数,为颅底解剖实验的定量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利用5例成人头颅湿性标本,行薄层头颅CT平扫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定位颅底骨性解剖标志点的三维坐标值,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编程,计算出颅底骨性结构相关参数,并与直接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 通过进行Bland-Altman分析,利用软件计算和直接测量2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互相代替使用. 结论 CT平扫图像处理可简化实验步骤和成本,并有效保证颅底骨性结构相关参数的准确性.
-
探讨MRI内耳水成像技术的应用
内耳是听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功能的异常是导致听力障碍的常见原因,许多内耳先天异常为耳蜗及膜迷路发育不良,无骨迷路异常,传统X线及CT检查难以发现异常.由于膜迷路含有淋巴液,MRI水成像是采用特殊的成像技术,获得重T2加权,突出水的信号,使含水的信号器官清楚显示,其无创伤、无痛苦、影像清晰的优点,为内耳非骨性结构的异常提供了新的检查技术[1].
-
APOFIX内固定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脱位
枢椎齿状突是寰枢椎稳定和运动功能重要的骨性结构.齿状突骨折是累及寰枢椎区域稳定性的严重损伤,重者危及生命.对于不伴神经症状的齿状突骨折,多主张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1-4].本院自2001年3月以来采用APOFIX内固定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内固定治疗现状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是指寰椎、枢椎及其连接的椎间关节和韧带结构遭受暴力损伤,丧失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稳定作用,导致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合并或继发脊髓及神经根刺激和压迫.目前临床对创伤性寰枢椎脱位与不稳,可根据解剖结构破坏分为:骨性结构不稳定和韧带结构不稳定.
-
小切口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60例分析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传统的THA手术入路,在充分暴露髋关节骨性结构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关节脱位、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本次研究施行小切口前外侧入路THA 60例71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肘关节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肘关节是人体内在稳定性强的关节之一,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结构复杂[1]。肘关节不稳定由肘关节骨性关节面和韧带结构的损害引起,是继发于急性骨折脱位和慢性运动劳损的常见疾患。依据关节不稳的方向,分为:前方不稳定、后外侧旋转不稳定、外翻不稳定及内翻不稳定[2]。本文从肘关节稳定性的解剖学、生物力学、肘关节不稳定的检查与诊断、损伤类型及治疗原则等几方面的国内外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患者的综合护理干预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有逐年增多趋势,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不破坏脊柱的正常骨性结构及稳定性,具有痛苦少、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而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促进病情康复,提高疗效,增进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起到重要作用.现将我院60例行微创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干预情况报告如下.
-
腰椎CT扫描技术分析
脊柱病变CT扫描检查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方法.它的大优点是能够良好的分清在各层面的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结构的对比.能够替代部分的椎管造影检查,对椎体及椎间隙的定位、定性诊断水平也有进一步提高.资料与方法:我们从近年来CT扫描检查中随机抽出2000份病例中,脊柱检查为138例,占全身各部位扫描检查的6.5%.其中腰椎间隙扫描为118例、颈椎18例、胸椎2例,以上数字显示脊柱病变CT扫描检查中以腰椎为多.
-
腰椎峡部病损和椎体滑脱的基本概念
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之间连结的狭窄骨性结构为腰椎峡部,其内侧延伸为椎板,外侧为横突,前方为椎弓根.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峡部对关节突关节维持椎体间稳定和张力起着重要作用,因发育因素或创伤、病理导致峡部裂丧失正常形态结构或连续性,使椎体与后方附件结构分离并发生该椎体向前移位.先天性腰椎滑脱约占全部腰椎滑脱的30%,峡部崩裂引起的滑脱约占10%~15%.本文仅叙述因峡部异常导致腰椎滑脱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