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胞角蛋白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景丽;张红英;魏兵;郎志强;步宏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CK)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表达情况,寻求帮助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分子标记.方法按Page标准选病例,收集本院1993~2002年病理标本,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92例(石蜡包埋标本)、冷冻切片30例以及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原代培养上皮细胞和浸润性导管癌细胞株T-47D和MCF-7.采用EnVision标准二步法研究CK34βE12、CK8以及CK14表达情况.结果(1)石蜡组织中CK34βE12在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不典型性增生、导管原位癌以及浸润性导管癌的阳性结果分别为95.2%、33.3%、19.2%和12.5%;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浸润性导管癌的冷冻切片CK34βE12阳性率为100%和55%;CK34βE12在MCF7呈阴性染色,在普通性增生原代培养细胞及T-47D中呈阳性染色;(2)CK8与CK14在乳腺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的表达模式与其他病变不同.结论CK34βE12有助于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但还不适用于术中冷冻快速诊断;CK8与CK14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模式可有助于鉴别诊断.

  • 关于乳腺普通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相互关系及鉴别诊断的探讨

    作者:阚秀;沈丹华;史斌;何京生

    目的探讨各种类型乳腺增生症的发病特点、形态学分类、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关系以及不典型增生与乳腺原位癌的鉴别诊断标准.方法(1)观察本院300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其病理形态改变.(2)观察86例大切片乳腺癌旁不典型增生病灶与癌灶的关系.结果乳腺增生症中,纤维腺瘤为主型好发于21~30岁年龄组,而不典型增生病变则多见于40~60岁组.其中囊肿病仅占6.0%,而纤维腺瘤变达25.4%;癌旁组织中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65.1%,其中以导管原位癌发生率高,达74.9%.结论研究证实了1997年(舟山)"乳腺增生症的组织学分类"(推荐方案)的可行性.乳腺不典型增生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乳腺增生症可归纳为普通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特殊增生细胞具有特别的诊断价值.重度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但大部分可分.

  • 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法在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腺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陈丽;章春泉;刘燕娜;罗永辉;王继伟

    目的 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应变率比值法对乳腺纤维腺瘤与乳腺腺病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9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腺病结节患者,共116个结节,术前均行常规超声及UE检查,分析患者术前UE检查的应变率比值(SR).结果 116个结节中,乳腺纤维腺瘤75个,乳腺腺病结节41个.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腺病结节的SR分别为2.01±0.45、1.40±0.42;以SR=1.535为临界点,判定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腺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2%、72.5%、77.6%.结论 UE应变率比值法在鉴别诊断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腺病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乳腺囊实性病变的超声诊断

    作者:张艳;李俊来;吕发勤;张立海;韩治宇;王旸;陈敏;宋丹绯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乳腺囊实性病灶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 根据病灶中囊性与实性所占的比例,对52例经病理确诊为乳腺良性或恶性囊实性病变患者的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曲线下面积(ROC)评价超声对乳腺囊实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52例乳腺囊实性病变中超声显示以囊性为主15例,有规则或不规则实性厚壁或囊壁局部隆起,呈乳头样突入囊腔内;以实性为主27例,实性病灶内少许囊性区域或实性病灶周围液性无回声带环绕;囊实混合性10例,病灶内囊性及实性成分大致相等,相互混杂.超声及病理检查结果显示,52例中良性(40/52,76.9%)多于恶性(12/52,23.1%),良性与恶性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良性病变可见上述各类声像图表现,但恶性囊实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实性为主内含少许囊性区域.超声诊断乳腺囊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对乳腺囊实性病变有诊断意义(P<0.001).结论 乳腺囊实性病变的声像图有多种表现,正确认识不同表现的囊实性病变,有助于提高超声诊断符合率.

  • 乳腺增生症超声分型与病理关系的研究

    作者:何以敉;林礼务;高上达;吴丽足;叶琴;王艳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症高频超声分型与病理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46例乳腺增生症患者292个乳腺进行检查,根据乳腺增生病灶的超声声像图不同特征,将其分为4型:单纯型(Ⅰ型)20例、结节型(Ⅱ型)57例、复杂型(Ⅲ型)31例、囊肿或导管扩张型(Ⅳ型)95例.同一病例同时存在多型、多个病灶.作者将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Ⅱ型患者61个病灶、Ⅲ型患者34个病灶及Ⅳ型患者101个病灶,共计196个病灶进行超声图像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诊断为乳腺增生症133例(183个病灶),超声疑诊乳腺癌13例(13个病灶),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1.1%(133/146).结论对乳腺增生症患者超声声像图不同特征进行分型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析,有利于系统观察患者增生病灶的多样性及复杂性,有利于乳腺增生病灶与乳腺癌病变的鉴别诊断,提高乳腺增生症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丛淑珍;吴丽桑;陈青;赵晓红;李谊;陈越峰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在乳腺增生症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分析89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高频声像图特征及频谱特点,观察异常回声形态、部位、大小、边界、有无包膜及钙化、内部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及频谱多普勒等,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89例中超声检出156个病灶,其中单侧30例,双侧59例.39个病变表现为片状低回声区,33个为类圆形低回声区,9个为不规则低回声区,27个为不规则无回声区伴少许钙化,31个为多发梭形无回声区,17个为类圆形无回声区.内可见丰富彩色血流信号5个,点状彩色血流信号10个,短线状彩色血流信号69个,无彩色血流信号72个.病变<1 cm 76个,1~2 cm 69个,>2 cm11个.病理结果:乳腺小叶增生13例,乳腺增生囊肿为主28例,乳腺增生腺病为主14例,小叶增生部分导管上皮增生活跃1例,乳腺增生伴纤维腺瘤形成18例,乳腺导管增殖1例,乳腺小叶增生伴个别导管呈乳头状瘤样增生6例,纤维硬化病8例.结论 CDFI在乳腺增生症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 乳腺非典型增生病与血管生成关系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静蔚;宋爱莉;张维东;刘晓菲

    目的:建立乳腺非典型增生病动物模型,探讨非典型增生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灌服二甲基苯蒽+颈部枷具方法复制大鼠肝郁血瘀型乳腺非典型增生动物模型,并给予中药乳复汤治疗.常规染色观察大鼠乳腺组织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VD、VEGF和bFGF的表达.结果:病证模型组乳腺非典型增生率90%,较单纯造模组高,P=0.041 5;中药乳复汤治疗组非典型增生率较病证模型组低,P=0.045 9;随着一般增生到非典型增生程度加重,MVD计数增多,VEGF、bFGF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病证结合造模更适合中医动物实验要求,中药乳复汤具有抑制血管生成作用.

  • 绝经前乳腺疾病患者性腺轴系激素水平量化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承祺;吉国力;陈舒婷;林丞;李健;林玉斌

    目的:研究绝经前(滤泡期或称卵泡前期)的女性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患者HPO轴系激素表达,包括激素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激素(LH)、孕酮(P)、睾酮(T)和促催乳素(PRL)6种,为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正常人、乳腺增生和乳腺癌患者各62例血浆E2、FSH、P、T和PRl水平(E2、P和T单位为ug/L,FSH和LH单位为IU/L,PRL单位为g/L),并应用逻辑回归与判别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乳腺癌、乳腺增生症和正常人3组人群的激素分布不同,乳腺癌患者的E2(192.59)、FSH水平增高(24.25),LH(30.235 3)与E2、FSH存在协同性增高,Logistic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发现,T水平乳腺癌组低于乳腺增生与正常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和PRL水平越高,患乳腺癌的危险度上升.结论:通过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可能提高临床应用性激素检测判别疾病的能力及危险度预测,判别准确率为91.2%.

  • 乳腺肿瘤组织中EGFR与EGFRvⅢ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荫农;何妮;欧超;曹骥;陈军;刘剑勇;袁卫平

    目的:探讨EGFR和EGFRvⅢ在人乳腺癌及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upervisionTM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病变旁及55例乳腺癌、癌旁和转移淋巴结组织的EGFR、EGFRv Ⅲ的表达.结果:EGFR在乳腺癌表达72.7%,癌旁29.1%,转移淋巴结58.3%(χ2=5.326,P=0.021); EGFRv Ⅲ在乳腺癌表达52.7%,癌旁1.8%,转移淋巴结45.8%(χ2=4.718,P=0.030).EGFR表达与病理分级(χ2=11.840,P=0.002)、转移淋巴结数目(χ2=13.715,P=0.000)、ER阴性(χ2=10.785,P=0.007)、PR阴性(χ2=4.727,P=0.031)相关;EGFRv Ⅲ与病理分级(χ2=5.280,P=0.024)、有无远处转移(χ2=5.612,P=0.019)、淋巴结转移数目 (χ2=4.464,P=0.038)、ER阴性(χ2=3.960,P=0.049)、PR阴性(χ2=17.517,P=0.000)和c-erbB-2阳性(χ2=7.424,P=0.005)相关.结论:EGFR、 EGFRv Ⅲ过度表达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EGFRv Ⅲ有望作为预测乳腺癌临床预后候选基因之一.

  • 应用SELDI-TOF-MS技术分析乳腺癌与乳腺增生症的血清蛋白差异

    作者:梁燕;柴凡;王秀丽;高春芳;钟玲;姜军

    目的:探讨乳腺癌与乳腺增生症患者在血清蛋白表达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检测119例乳腺癌和42例乳腺增生症患者的血清蛋白质谱,用生物标记向导和模型匹配软件进行组间差异分析,构建分类决策树以鉴别乳腺癌.结果:乳腺癌与乳腺增生症两组间有23个显著性差异蛋白峰,用其中的8个差异蛋白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在学习模式下灵敏度为100%(119/119),特异性为97.62%(41/42),检测模式下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1.60%(109/119)和92.86%(39/42).结论:乳腺癌与乳腺增生症的血清蛋白表达存在差异,差异蛋白质组研究有助于这2种疾病的鉴别诊断.

  • “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纤维囊性变”的概念交集与认识偏差

    作者:郑新宇

    “乳腺增生症”在中国被认为是“疾病”,其概念与西方“乳腺痛”和“乳腺纤维囊性病(FBD)”有所不同.大多数正常女性均经历过周期性乳房疼痛,特别是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乳腺上皮及基质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腺体组织呈现从正常到异常再到疾病的变化.因为这种组织学改变可以出现在正常女性,术语“FBD”已经被“乳腺纤维囊性变(FBC)”所取代;而FBC并不增加乳腺癌的风险.然而,单纯增生可能小幅增加恶变风险,而非典型增生与绝对升高的乳腺癌风险密切相关.某些乳腺结节及严重的周期性乳房疼痛等问题需要临床评估和治疗.对于可疑乳腺结节,包括触诊、影像学和经皮穿刺或针吸活组织检查的“三重评估”是必要的.总之,更好地理解组织学上的“乳腺增生”,有助于减轻女性焦虑并避免过度治疗.

  • 以囊性病变为特征的乳腺癌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王维娜;赵春兰;李赟

    乳腺癌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表现为乳房内边界不清、质地偏硬的实性肿块,诊断依赖超声、X线摄影及病理学检查。表现为囊性病变的乳腺癌非常少见且容易误诊。本院2012年5月5日收治1例以囊性病变为特征的乳腺癌。笔者结合文献对该例以囊性病变为特征的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生物学行为进行初步探讨。

  • 阳泉市一万例乳腺疾病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分析

    作者:毛永红;冯云晓;马玉龙;刘志林;毛学正

    目的 探讨山西省阳泉市肿瘤防治研究所1987年至2006年间1万例乳腺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查阅1987年至2006年间阳泉市城、矿、郊三区在研究所就诊患者资料,对有较完整病例资料,并经乳腺钼靶X线、乳线近红外线、乳腺超声及部分针吸活检、溢液涂片检查,诊断为乳腺疾病的1万例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门诊治疗患者8919例,其中乳腺增生7493例;住院患者1081人,其中排序前5位疾病为:乳腺癌342例,1987年至1996年,125例:其中21~30岁,3例,31~40岁,23例;1997年至2006年,217例:其中21~30岁,24例,31~40岁,69例,乳腺增生252例,乳腺纤维瘤104例,导管内乳头状瘤86例,乳腺导管扩张76例.结论 10000例乳腺疾病中,乳腺增生7745例,占77.45%,居首位;乳腺癌342例,占3.42%,位居第二,其发病率上升,年龄提前.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乳腺疾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宏伟;田斌斌;翟文元;戴卫兵;焦富荣;王勇;肖忠军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乳腺疾病的疗效.方法 100例乳腺疾病患者,于月经后11d开始施行双侧星状神经节阻滞,3d注射1次,4次为1个疗程.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疗4~6个疗程,均完成1年随访观察,痊愈8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97/100).结论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乳腺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较大肿块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学忠;金玮泉;周英;董树枫;刘红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手助麦默(Marnmotome)微创旋切术对较大乳腺肿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100例直径为2.5-6.0 cm的乳腺肿块(试验组)进行超声引导下手助Mammotome微创旋切术,与传统开放手术100例(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试验组经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切除,平均旋切25次,平均用时(20±10)min,无一例操作失败.术后5例(5%)有轻度皮下淤血,2例(2%)压迫松动致创道出血,无切口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及术后外观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在手助和超声引导下能很好地进行乳腺纤维腺瘤等较大乳腺肿块的微创切除术.该手术安全、高效,在切除病灶的同时兼具微创和美容效果.

  • Notch1与Cyclin D1在乳腺导管增生与导管癌中的表达

    作者:温伟;金科;田晓峰

    目的 通过检测Notch1与Cyclin D1在不同组织类型乳腺导管疾病中的表达,探讨乳腺导管癌的发生与乳腺导管增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4例正常乳腺导管组织、44例普通导管增生、40例导管不典型增生、42例导管原位癌、51例浸润性导管癌中Notch1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 Notch1 在不同组织类型乳腺导管疾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正常乳腺导管组织与普通导管增生之间及导管原位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之间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织之间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 D1在不同组织类型乳腺导管疾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正常乳腺导管组织与普通导管增生之间及正常乳腺导管组织与导管不典型增生之间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织之间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tch1与Cyelin D1的表达呈负相关(r=-0.428,P<0.01.结论 Notch1表达的降低和Cyclin D1表达的增高可以促进乳腺导管上皮由增生向癌的转化,乳腺导管增生与乳腺导管癌的发生有关.

  • 乳腺增生症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王本忠;金功圣

    乳腺增生症又名乳腺腺病、乳腺纤维囊性改变,是一种以乳腺疼痛为首发症状的常见乳腺良性病变.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自我健康意识的提高,乳腺增生症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由于临床上缺乏相对应的认识,且疾病本身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而其临床治疗方式较为混乱,亦无统一的评价指标.本文阐述乳腺增生症的病因、诊断、治疗的相关进展,为认识这一疾病开拓新的视野.

  • 纤维乳腺导管镜下碘染色对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作者:冯鑫至;张凤霞;林晓燕;梅红;赵斌

    目的:探讨纤维乳腺导管镜(FDS)下碘染色对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77例乳头溢液患者行FDS检查,随机分为2组,碘染色组92例行FDS 下 Lugol氏液染色,对照组85例行常规FDS检查而不进行碘染色.对可疑病变做导丝定位后手术切检,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FDS下Lugol氏液碘染色对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普通型增生病标本体外碘染色后呈棕褐色,而乳腺导管原位癌标本染色后染色显著变浅或不着色.碘染色组和对照组对导管上皮内瘤变(DIN)的诊断符合率分别是97.82%和88.24%;敏感度分别是98.83%和89.16%;特异度分别是83.33%和50%;阳性似然比分别是5.93和1.78;阴性似然比分别是0.014和0.217;约登指数分别是0.822和0.392.碘染色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FDS下碘染色对DIN的诊断优于常规的FDS检查,该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乳结消丸治疗乳腺增生病134例疗效观察

    作者:李贺兰;朱香春;白丽萍;贾海荣;麻小娟

    乳腺增生病是女性常见病,在中年女性中发病率可达40%[1].近年来,由于生活、工作压力的加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疼痛和对癌变的恐惧,严重影响了广大女性的生活和工作,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一大隐患.2006-01-2009-12,我们应用乳结消丸治疗乳腺增生病134例,并与逍遥丸治疗112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 乳腺增生症状和近红外线扫描图像与性格的关系

    作者:鲁德萍;李彩玲

    1993-03~2004-03,我院应用近红外线扫描仪诊断乳腺疾病门诊及住院患者8 500人次,主要以患者增生症状和心理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门诊检查和普查共7 800例,统计5 600例有不同程度乳腺增生,占总人数71.8%,其中38例为男性.

137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