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黏着斑激酶反义寡核苷酸抑制人胃癌在裸鼠体内生长
黏着斑激酶(FAK)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125 000的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具有独特的结构功能特征,在细胞内信号转导中起关键性的作用[1],有胞内第一信号之称. 我们以FAK 基因为靶点,设计其两条反义寡脱氧核苷酸,通过直接注射瘤体的方法,观察其在动物实验中的抑瘤效果.
-
胎球蛋白A在心血管病诊治中的应用前景
心血管疾病( CVD)是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2010年CVD造成1300万患者的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25%[1]。寻找和探索新的可用于CVD诊断的标志物和新的治疗药物已成为学者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胎球蛋白A( fetuin-A, FA)是1944年在牛胎血清分离出来的一种α2-HS-糖蛋白。由于FA具有多重功能特征,因此,FA在正常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 FA 能否成为治疗CVD 的一种有前途的新药物? CVD患者血清中FA水平变化与疾病的预后是否相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近期陆续发表的研究,用部分动物实验的资料和临床证据初步对其进行了解答和探索。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数量及协同刺激分子表达
树突状细胞(DC)根据细胞来源、表型特点和功能可分为髓样DC(mDC)和浆细胞样DC(pDC)[1],mDC表型为CD11c+ CD123-,pDC表型为CD11c- CD123+.在不同部位、不同微环境和不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特征.
-
聚集蛋白聚糖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是导致腰背痛的重要原因,其病因学复杂,以往人们多将其归因于环境因素[1],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可能在退变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2、3].聚集蛋白聚糖基因第12个外显子上存在可变数目串联重复片段(VNTR)多态性,不同的等位基因可能在遗传和分子水平上决定了聚集蛋白聚糖的表达量和功能特征[4].由于聚集蛋白聚糖是椎间盘髓核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退变性椎间盘疾病又常表现出聚集蛋白聚糖含量的变化[5],故近年来不少学者开始研究聚集蛋白聚糖基因VNTR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之间的关系,笔者在此对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上半规管裂隙综合征研究现状
1998年,Minor等[1]r报道了第1例上半规管裂隙综合征(sup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dehiscence syndrome,SCD).此后学者们相继就SCD的症状、体征及治疗效果进行报道,同时对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我们从SCD的临床表现、听功能特征、前庭功能特征、影像学表现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
色觉在视皮层定位的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近20年来,随着资料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展,如单组记录、神经示踪、损毁、微刺激、光学记录和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出现,色觉的研究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但这些技术大多都存在侵害性,故多应用于动物实验研究,在猿猴的研究中就有多于25个视区被发现,每一个视区都有其特定的功能特征,但是在人类还是未知的领域[1]
-
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有功能性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进展
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的间充质组织中,具有较强的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单独或联合使用某些诱导剂和细胞基因方面的干预,可使其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向某一谱系细胞分化且不改变多向分化和增殖能力;同时具有独特的免疫学特征,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近几年发现其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并具有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将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着重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及功能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少见的淋巴系统恶性疾病,源于胸腺后成熟T淋巴细胞,其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的异质性.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起源与T细胞关系密切,具有某些相似的免疫表型和功能特征,因此NK细胞恶性疾病也包括在PTCL中.
-
帕金森病的细胞移植治疗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的细胞替代策略基于这样一个思想,即移植的细胞可以重建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传导,尽管该病呈慢性进展过程并累及大脑的其他部位和功能,但是重建的神经环路至少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维持一定的神经功能.20年以前的实验业已证明在大鼠帕金森病模型移植富含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胚胎中脑组织可以促进发生退变的纹状体内神经再生并促使某些神经功能改善.更进一步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移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表现出内源性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特征--重建退变的纹状体、释放多巴胺并与宿主神经元建立有效的突触联系,而且能接受宿主的传入冲动[1].移植后的神经再生可以部分(并非全部)改善啮齿类动物和猴的多巴胺缺失症状[1,2].
-
关节软骨的功能特征及治疗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关节软骨缺损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为进一步探讨了解关节软骨的功能特征和临床中对于软骨缺损的治疗情况.关节软骨基本的解剖功能结构是软骨单位,通过对软骨单位的组织形态、功能和体外消化分离及退变等进行相关研究,可以对关节软骨的功能特征进行一定的分析,综述其功能特征和临床中关节软骨缺损的治疗.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随着免疫调节功能T细胞亚群的发现,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概念被逐渐接受,例如Th3细胞、Tr1细胞等.这些T细胞通过产生具有抑制功能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等发挥作用.而其中CD4+CD25+T细胞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和功能特征,由Sakaguchi等[1]于1995年首次报道后即引起广泛关注.目前世界各国的多家实验室致力于CD4+CD25+T细胞的研究工作,并有许多文章和多篇综述发表.本文就目前对CD4+CD25+Treg及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
肾脏固有细胞表型转化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细胞在特定的生理病理情况下发生的形态结构与功能改变,称为表型转化,又称作转分化、去分化等.认识肾脏固有细胞在肾脏病变过程中表型转化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将有助于深化对肾脏发病机理的认识.其中系膜细胞的表型转化在肾小球病变从早期的炎症反应向晚期硬化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肾小管及肾间质细胞的表型转化又与肾间质纤维化进程密切相关[1].
-
听皮层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听皮层(auditory cortex,Ac)通过其自身结构和功能特征的动态变化即可塑性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或接收重要信息的输入.早期经历、听觉联合型学习、外周听觉系统的损伤、丰富环境等因素对听皮层的可塑性有重要影响,同时还发现胆碱能纤维、皮层下行纤维等在听皮层可塑性的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功能特征100例分析
背景: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常有不同程度损害,不同分期高血压患者心功能损害程度有何差异?目的:观察高血压不同分期患者的心功能,并与健康者相应指标进行对照.设计:病例-对照,对比观察.单位: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特诊科.对象:选择2002-10/2003-05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科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其中高血压Ⅰ期30例,高血压Ⅱ期40例,高血压Ⅲ期30例.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30人为对照.纳入对象均知情同意.方法:纳入对象心功能测定采用XJS-Ⅰ型心功能检测仪.患者取仰卧位,按四电极法放置电极.于呼气末屏气,同步描记Ⅰ导联心电图、心音图、心导纳微分图、颈动脉搏动图.通过微机处理显示各种指标.检测指标为:心率,排血前时间,左室排血时间,排血前时间/左室排血时间,电机械延迟时间,等容收缩时间,等容收缩时间/左室排血时间,脉搏波传递时间,每搏量,心排血量,心脏指数,心肌收缩强度指数,总外周阻力,血管顺应性.主要观察指标:不同分期高血压患者与健康者心功能状况比较.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和健康者3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1]排血前时间、等容收缩时间、总外周阻力、排血前时间/左室排血时间和等容收缩时间/左室排血时间:高血压患者明显大于或长于健康者(P<0.01),Ⅱ,Ⅲ期高血压患者明显高于或长于Ⅰ期高血压患者(P<0.01).[2]每搏量、心排血量、心肌收缩强度指数、血管顺应性、脉搏波传递时间、心脏指数:高血压患者明显低于或短于健康者(P<0.01),Ⅱ,Ⅲ期高血压患者明显低于或短于Ⅰ期高血压患者(P<0.01).在上述指标中,Ⅲ期高血压患者血管总外周阻力明显高于Ⅱ期高血压患者(P<0.05),血管顺应性明显低于Ⅱ期高血压患者(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心功能较健康者明显下降,随着高血压病情发展,心功能进一步下降.
-
Th17细胞分化机制研究新进展
据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特征,辅助性T细胞通常被分为Thl、Th2细胞亚型.多年来,该分类方法形成了理解CD4+T细胞免疫生物学、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调节理论的框架.
-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肝损害临床分析
我国是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的高发地区,近3年每年发病人数达1.5-2.5万人,占全世界发病人数的90%[1].HFRS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HV对人体全身的组织、器官呈泛嗜性,以全身毛细血管广泛损伤为基本病理特点.在HFRS患者中肝损害发生率高,且与其它病毒性肝炎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本文就2005年1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的920例HFRS就其肝功能特征报告如下.
-
α7 nAChR在上皮组织的表达及其功能的研究进展
α7 nAChR是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蛋白超家族的典型代表,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一个重要亚型,是复杂的五聚体跨膜蛋白,介导Na+、Ca2+流入,K+流出,尤以对Ca2+通透性高.α7 nAChR分布广泛且功能多样,不仅分布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介导神经元的快速突触传递,其在许多非神经元细胞和组织中亦有表达,包括内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皮肤角蛋白细胞,膀胱上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等,并参与其功能调节及功能障碍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如可调节细胞质运动和细胞间黏附,细胞增殖,血管生成以及肿瘤的侵袭和迁移.本文主要介绍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α7亚型在不同胚层来源的上皮组织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特征,以期通过激活或抑制α7 nAChR的表达来降低与其密切相关疾病的发生率.
-
肝窦内皮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肝窦内皮细胞(liver sinusoidal endothelial cell,LSEC)是肝窦壁的主要组成细胞,其独特的结构、免疫表型及功能在肝脏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LSECs表面有窗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是肝细胞与肝窦血液间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慢性肝病中,LSECs失窗孔,内皮下出现基底膜,形成类似连续型毛细血管的结构,这一过程称为肝窦毛细血管化;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导致肝细胞损伤、细胞外基质(ECM)沉积、肝脏微循环障碍等一系列病变,促进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LSECs独特的结构及重要的功能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将结合近几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就LSECs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在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
银屑病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ki67、c-myc及bcl-xL蛋白表达的影响
T细胞按表面标志及功能特征的不同可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两者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不尽相同.本研究将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分别与角质形成细胞(KC)共培养,探讨了CD4+T细胞及CD8+T细胞对银屑病患者表皮增殖动力学的影响.
-
通过单细胞测序发现结肠癌双系起源的新型癌基因--SLC12 A5
单细胞测序是一种为划定遗传关系和个性化癌症管理确认重要驱动基因的功能强大的工具。本研究运用单细胞测序分析1例结肠癌。群体遗传学分析确定了肿瘤群体中两个独立的克隆。作为早期致癌事件的大部分肿瘤克隆包含APC和TP 53基因突变,然而少数克隆却包含CDC27和PABPC1基因的优势突变。 APC和TP53基因突变在少数克隆中的缺失说明这两个克隆来自两个细胞起源。对于另外21例整个组织外显子测序并检查其体细胞突变的等位基因频谱,揭示了结肠癌克隆起源具有异质性。该研究确定SLC12A5基因的突变,显示其在单细胞水平的高频突变,然而群体水平上却呈低频突变。 SLC12A5突变的功能特征揭示其在结肠癌中潜在的致癌作用。该研究提供了结肠癌单细胞水平上第一个广谱外显子组的证据,支持结肠癌双系克隆起源以及人群中的低频突变可能发挥的重要促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