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肺硬化性血管瘤(SH)是一种少见的肺部局限性实质性损害,1956年由Liebow和Hubbell首先报道[1].40多年来,尽管在形态上已有详尽的描述,但它的性质和组织发生仍在争论中.WHO 1999年对肺肿瘤的新分类中,将SH列为混杂性肿瘤.这意味着SH的性质是一个真性肿瘤,而不是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肺内瘤样增生性病变.既不归属于初的血管源性学说,也不归属于神经内分泌(NE)源性学说.我们通过对8例SH的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并参阅文献,对其性质及发生进行探讨.
-
尿沉渣管型检查临床体会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可发现尿中各种细胞、管型、细菌及各种结晶等有形成分.管型(casts)一般由Tamm-Horsfall蛋白、血浆蛋白、肾小管分泌物、变性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及其崩解产物所组成.管型通常在远端肾小管塑形而成,由于常成长条圆柱体(cylinder),故在尿中又称圆柱体尿.它的出现往往提示有肾实质性损害.以下就管型分类、检查技术、正常人尿中管型的参考范围,临床意义及展望进行探讨.
-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辅助治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效果观察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多发的口腔疾病,该病的发生率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呈上升趋势,一般多发于中老年人[1].此病是牙周组织和牙髓组织的双重实质性损害,这使得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治疗也较为困难.我院在常规根管加牙周治疗的基础上,再于其牙周袋内注入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派丽奥软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 年1 月至2009 年12 月我院口腔科门诊接治的牙周- 牙髓联合病变患者144 例,共计144颗患牙.患者年龄41~76 岁,平均62 岁.
-
美托洛尔致剥脱性皮炎一例
患者女性,47岁,因头晕、头痛,双下肢浮肿2月,心慌、憋气1周,于2000年5月21日入院.2000年3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双下肢浮肿、恶心、呕吐,血压210~240/120~140 mmHg.在外地医院检查,血肌酐890 μmol/L,尿素氮31.5 μmol/L,血色素65 g/L,双肾B超示:双肾体积缩小,结构不清,呈实质性损害.予血液透析,10日1次,另予硝苯地平(心痛定)10 mg,3次/d,贝那普利(洛汀新)10 mg,1次/d,哌唑嗪4 mg,3次/d以控制血压,钙尔奇D以补钙.患者双下肢浮肿、恶心、呕吐症状减轻,但头痛、头晕无好转,血压仍持续210~225/105~120 mmHg水平.以"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收住院.
-
非透析疗法治疗肾衰
肾功能衰竭(肾衰)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肾实质性损害.对于终末期肾病的治疗,是摆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肾科医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治疗终末期肾病无论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还是肾移植,在肾替代疗法中都持续不断地耗竭着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给患者本人、家庭或工作单位、社会都带来巨大的负担.
-
乙型病毒性肝炎继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临床分析
肝实质性损害造成肝功能不全,免疫功能缺陷是十分常见的,但继发(获得性)体液免疫及补体等多项指标严重低下在乙肝病例中较少见,有关的研究报道也不多,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及其家属的调查报告如下.
-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90例综合治疗分析
牙周-牙髓联合病变是指成年患者牙周组织和牙髓组织均发生病变,且病变相关联,使牙齿受到双重实质性损害.临床表现错综复杂,致使一部分应该保留的患牙被拔除.此外,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治疗中牙髓的治疗也至关重要.如果牙髓治疗不彻底,也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2000~2006年,我科对98颗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进行临床综合治疗,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
-
肝源性糖尿病66例临床分析
肝源性糖尿病是由于肝脏微循环障碍和肝脏实质性损害而引起的糖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糖尿病[1],它不同于原发性糖尿病,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比较复杂.本文收集了1998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源性糖尿病66例,就其发病机制和治疗作进一步的探讨.
-
余承惠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思路和方法
慢性肾衰竭是由于多种原发性肾脏疾病发展到晚期或继发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肾实质性损害所致,它是一种不可逆的多脏腑、多系统的临床综合征.慢性肾衰竭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早中期肾衰竭(肾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用中医药治疗效果较好,能够缓解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病程进展,推迟透析及肾移植时间,部分肾衰竭患者甚至肾功能可以恢复正常;到了尿毒症晚期阶段,则疗效较差,且时有反跳;透析以后则主要以改善症状,保护残余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主.
-
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0在儿童紫癜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紫癜性肾炎(Henoch-Sch?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是由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肾实质性损害,常表现为血尿、蛋白尿,部分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在儿童继发性肾脏疾病中占首位[1].HSPN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免疫紊乱为其发病原因之一.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SPN患儿外周血CD4+CD25+CD127-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的水平,旨在探讨CD4+CD25+CD127-Treg在HSPN发病中的作用.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50例
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机理主要是免疫复合物引起肾脏实质性损害.临床表现可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浮肿、高血压、贫血等.严重者可有发展为慢性功能衰竭.西医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近几年来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慢性肾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48例临床分析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是儿童时期的精神行为障碍之一,系指大脑无明显实质性损害,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或高于正常的儿童,因有轻微脑功能障碍而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或行为障碍,突出表现为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情绪冲动、任性等,还可有知觉、认识、语言或协调动作等障碍.现将1997年1月至1999年3月诊治的48例病例分析如下:
-
肝源性糖尿病诊断及治疗的探讨--附40例临床分析
肝源性糖尿病是由于慢性肝脏病变导致的肝脏微循环障碍、肝脏实质性损害引起的糖代谢异常所产生的糖尿病.本文收集了2002年6月~2003年6月入院的肝硬化病例128例,就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病率、诊断和治疗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
总胆汁酸(TBA)在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肝硬化患者由于发生肝实质性损害,可影响多种物质的合成.胆汁酸是在肝脏分解代谢的.本文通过对45例肝硬化患者的TBA结果分析,探讨TBA在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髓鞘碱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MBP、NSE的同步动态检测,观察和探讨脑组织在缺血、出血以及其他脑实质性损害时大脑灰质神经元损害和脑白质脱髓鞘的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对进一步研究急性脑血管病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临床判断脑损害程度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按照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MBP、NSE.
-
肝源性糖尿病130例临床分析
肝脏是人体糖原合成和分解的主要器官.肝实质损害时葡萄糖耐量减退,部分患者发展为糖尿病.这种继发于肝脏慢性实质性损害的糖尿病称为肝源性糖尿病[1].正确认识肝源性糖尿病对于指导此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了解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断、合理治疗,现将我院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130例肝源性糖尿病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
血清前白蛋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血清前白蛋白(PA)是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血清蛋白质,它能敏感地反映肝早期实质性损害,肝细胞受损时PA合成降低,故是检测肝功能受损的早期指标.目前儿童急性血吸虫感染、急性黄疸肝炎急性期PA检测报道较少.我们对急性血吸虫感染、急性黄疸肝炎及HBsAg阳性携带患儿的PA值进行了检测,并与正常儿童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45例急性肺损害原因分析及防治体会
急性肺损害是疾病发生发展及诊疗过程中出现类似ARDS的肺实质性损害,临床主要表现为低氧血症或Ⅰ型呼吸衰竭. 2001年3月至2008年10月我院收治的45例住院病人在诊疗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急性肺损害,现将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
儿童慢性胰腺炎遗传学研究进展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CP)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胰腺局部或弥漫性炎性病变,使胰腺发生实质性损害,形成假性囊肿,胰腺内外分泌功能进行性衰退.
-
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于肺内外各种原因引起肺实质性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其病死率高达50%[1].除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外,积极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1999年1月至2003年5月,我院收治外伤致ARDS共1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