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巨结肠神经胶质衍化亲神经营养因子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先天性巨结肠是儿科较常见的疾病,新生儿发病率为1/20 000~1/30 000.其病理表现主要为结肠远端神经节细胞的完全缺乏.现已证实,原癌基因RET是引起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基因,神经胶质细胞衍化亲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RET基因的配基之一[1].研究结果表明GDNF是有力的神经元的营养因子,可能与神经节细胞移行、分化过程有关.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DNF在先天性巨结肠各肠段的表达情况,探讨GDNF与先天性巨结肠发生的关系.
-
趋化因子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部分环化的双链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其导致的肝脏病理变化主要以肝细胞变性、坏死,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趋化因子是具有吸引白细胞移行到感染部位的低分子量(多为8~10 kD)蛋白质。趋化因子与其相应受体结合后可激活多种炎性细胞,促使其发育、成熟、趋化、游走,并在炎症部位聚集、活化,释放多种炎性因子,介导炎性反应,在机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也参与血管生成、组织损伤与修复、肿瘤的生长及转移[1,2]。近年研究发现,趋化因子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等密切相关。
-
钙离子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AS)是指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有脂质沉着(主要是胆固醇及胆固醇酯),同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增殖,使内膜增厚,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
-
曲安奈得复合利多卡因、维生素B12局部注射在肩周炎治疗中的观察
曲安耐得是近年来一种新的长效糖皮质激素,具有强而持久的抗炎、抗过敏作用.其作用机理如下: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抑制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干扰体液免疫;稳定溶酶体膜,减少溶酶体内水解酶的释放2抑制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移行至血管外,减少炎症反应;增大肥大细胞颗粒的稳定性,减少组织胺释放,从而减少血管舒张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管敏感性增高,收缩性加强,减少局部充血及体液外渗;对纤维母细胞DNA有直接抑制作用,抑制肉芽组织形成.我院自2003年~2006年以来使用其与利多卡因、维生素B12的复合液局部注射治疗肩周炎的患者10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口服芬戈莫德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的安慰剂对照试验
背景:芬戈莫德是1-磷酸鞘氨醇受体调节剂,可以阻止淋巴细胞移行出淋巴结.在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中已经证实,芬戈莫德与安慰剂或肌肉注射β干扰素相比均能显著减少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复发率,并且改善MRI预后指标.方法:本研究为期24个月,采用双盲随机设计,纳入18~55岁,扩展的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评分在0~5.5分,且入选前1年内复发至少1次或2年内复发至少2次的复发缓解型MS(RRMS)患者.
-
177 磷脂酶C-Υ1在实验性胆脂瘤中的表达
胆脂瘤的发生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其特征是鳞状上皮细胞移行入中耳并表现为上皮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生。磷脂酶C(PLC)-Υ1在细胞增生和分化方面起配体介导的信息转导作用。……
-
白细胞介素1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本质上属于眼组织对创伤的过度愈合反应,是与炎症和免疫有关的以时相为特征的程序化过程。炎症早期的一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等细胞移行、增殖、分泌胶原和膜形成等过程产生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IL-1的表达、IL-1对RPE的影响及其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加以综述。
-
重组人肠三叶因子对结肠癌HT-29细胞移行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重组人肠三叶因子对HT-29细胞移行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重组表达的人肠三叶因子(rhITF)作为细胞刺激药物,以传代培养的人结肠癌HT-29细胞株为研究模型.用不同浓度(10、25和50μg/ml)rhITF刺激HT-29细胞,采用Transwell法观察HT-29细胞移行能力的变化;用50μg/ml rhITF在不同时相点分别刺激HT-29细胞,分为4、8、12和24h组.通过Western blot法观察黏附蛋白β-catenin、E-cadherin和磷酸化β-catenin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rhITF促细胞移行能力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50μg/ml rhITF组细胞数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10μg/ml rhITF组和25 μg/ml rhIT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β-catenin和E-cadherin的蛋白表达均受到rhITF抑制,与其他组比较,12h组蛋白表达明显减弱(P<0.05);12h组磷酸化β-eatenin的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 ITF具有促进HT-29细胞移行的能力,ITF能促使β-catenin磷酸化并抑制β-catenin与E-cadherin的表达.
-
Girdin蛋白在肿瘤中的作用
Gird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内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在调节细胞增殖、细胞移行和细胞自噬方面具有重要作用.Girdin及其异常剪切体在一些类型的肿瘤组织中呈不同程度的高表达.其表达不但影响肿瘤的生长,而且也对肿瘤的转移、血管生成以及细胞自噬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深入探索Girdin在肿瘤中变化的规律及作用无疑对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初诊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水平比较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作为重要黏附分子参与肿瘤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高度特异的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素,能刺激内皮细胞分裂、增殖,促进内皮细胞移行,增强血管通透性,在白血病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初诊急性白血病(AL)患者标准化疗方案治疗前后的血清VCAM-1和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与预后的关系.报道如下:
-
富含纤维结合蛋白的冷沉淀滴眼液治疗角膜疾患63例
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是细胞和细胞基质粘连的重要因子,对保持细胞正常结构和功能,促进上皮细胞移行、修复和机体免疫调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999年12月~2000年12月我们与石家庄市眼科医院合作应用含Fn的冷沉淀滴眼液治疗眼角膜损伤6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肠三叶因子对肠上皮细胞移行能力的影响
ITF通过诱导肠上皮细胞移行,促进损伤后肠道黏膜的快速修复,在维护肠黏膜的完整性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主要机制为ITF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β-连环蛋白与E-钙黏蛋白的表达,使β-连环蛋白磷酸化,削弱β-连环蛋白和E-钙黏蛋白的交联,干扰细胞间黏附,从而促进细胞移行。
-
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概述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 lerosis,AS)是指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有脂质沉着(主要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同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增生,使内膜增厚,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感染、炎性反应及免疫等多个角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进行阐述,产生了多个新的学说.其中炎性反应学说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解释的较为全面 [1].然而在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之前,A S大部分时间处于"有诸内"尚未"形诸外"的"潜证"阶段,因此深入分析AS潜证的病因病机,研究中药防治AS的作用机理,将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广阔前景.
-
康惠尔清创胶、溶液吸收贴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中,病人由于长期卧床,营养不良,身体组织受压过久,皮肤受物理、化学的刺激,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坏死[1],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压疮、摩擦伤、撕裂伤、烧烫伤等.传统治疗有灯烤、暴露、鸡蛋清膜、各种生肌膏、抗生素等.随着科学技术细胞生理学及分子生化学不断对伤口的生理有多方面的研究,湿润伤口逐渐取代了干燥伤口.研究发现,上皮细胞无法游移过干燥结痂的细胞层,而需要时间向痂皮下的滋润床游移,使得上皮细胞愈合时间拉长.并证实了干净没结痂湿润伤口其上皮细胞移行增生的速度快些[2].我科于2009年8月开始使用丹麦康乐保公司生产的康惠尔清创胶、康惠尔溶液吸收贴用于预防治疗压疮、各种原因的皮肤损伤,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CCN1与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
CCN1又称为富半胱氨酸蛋白61(cysteine-rich 61,Cyr61),是由生长因子诱导产生的富含半胱氨酸的即刻早期基因产物,也是一种分泌性的肝素结合蛋白,它由379个氨基酸组成,表达于细胞表面、细胞外基质和结缔组织.CCN1是CCN蛋白家族成员之一,通过与细胞表面受体整合素等结合,刺激细胞黏附、细胞移行、有丝分裂和分化,并促进人类血管内皮细胞DNA合成[1].
-
子宫内膜干细胞体外诱导及定性分化的研究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具有功能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 包括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 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并在异位生长、发育、出血引起症状, 虽在病理学上为良性组织病变,但是却可表现出恶性组织的部分生物学行为特性,具有侵袭性生长、广泛种植、易复发等[1].1978年,Prianishnikov[2]提出了子宫内膜干细胞的概念,并认为EMS是一种干细胞疾病,其发生和发展与子宫内膜干细胞相关.近年来研究提示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具有集落形成能力、单克隆性、多中心起源性等干细胞特性,进一步提示异位的子宫内膜中可能存在干细胞.2007年,Du等[3]发现在异位内膜移入的男性骨髓来源干细胞可培育为内膜细胞,表明干细胞能够促进病变发展,尽管处于异位,但内膜本身能够传递信号直接复位干细胞.干细胞移行和分化可能是EMS发病的一种新机制.然而,尽管许多研究能成功提取出子宫内膜干细胞,但其如何成功诱导为子宫内膜上皮和基质细胞却仍在探索中.因此,建立子宫内膜干细胞诱导及定性分化模型对于进一步研究EMS的分子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与巨噬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背景:巨噬细胞进行抗原吞噬、分泌细胞因子以及迁移,均需囊泡转运,而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家族在囊泡转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全面了解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在巨噬细胞免疫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方法:以"snare proteins,macrophages,SNARE蛋白,巨噬细胞"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和维普数据库(2011-11),语言限定为英文或中文.经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方向与本文无关、内容重复性研究.另补充必要的对理解其作用机制有帮助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终纳入27篇文献.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家族是保证囊泡物质定向运输和准确卸载的分子基础,在巨噬细胞抗原吞噬、细胞因子分泌、以及移行过程中发挥作用.以可溶性N-乙基马来酰亚胺敏感因子结合蛋白受体家族为切入点对巨噬细胞免疫活动进行研究是一种合理的策略.
-
microRNA对角质形成细胞功能的影响
背景:以角质形成细胞为基础的再上皮化过程是皮肤创面得以顺利修复的关键环节之一.有研究报道在小鼠缺血性创面中microRNA-210负向调控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阻碍创面再上皮化的进行,提示microRNA可能通过影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活动,进而参与创面修复过程.目的:全面了解microRNA对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活动的影响,指导创面愈合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选择,以及为异常创面修复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后,另添加文献30篇以及microRNA数据库2个.方法:以"keratinocyte,microRNA"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2011-05),语言限定为英文.共收集文献59篇,阅读题目和摘要进行初筛,排除研究方向与本文无关、内容重复性研究,共保留12篇文章.对所保留文章的结果与结论:microRNA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移行能力具有调控作用,特别在缺血性创面中对再上皮化有阻碍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但目前大部分研究仍为体外实验,需要将现有发现向动物模型以及临床研究转化.
-
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研究进展
1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概况NHL起源于增殖分化过程中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循环至全身发挥功能.儿童NHL的扩散方式与相应的正常淋巴细胞移行方式相似,因此所有儿童NHL在起病时即可视为全身性疾病.不同成熟阶段细胞恶性转化后形成不同类型的肿瘤,可出现不同的生物学特征、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
-
维甲酸对人角膜基质细胞增殖和移行的影响
目的:探讨维甲酸对角膜基质创伤愈合的可能的作用.方法:利用细胞计数法、MTT法观察维甲酸对培养的人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缺损闭合实验观察维甲酸对培养的人角膜基质细胞移行的影响.结果:MTT法和细胞计数法显示,维甲酸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角膜基质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剂量、时间依赖性(F检验,P<0.05),抑制率在11.4%~39.2%.细胞计数法还显示,O.5%苔芬兰染色示各组活细胞率均在90%以上,未见细胞毒性.缺损闭合实验表明,10-6M维甲酸组缺损平均愈合天数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维甲酸抑制培养的人角膜基质细胞增殖、移行.这些结论为进一步理解控制角膜基质细胞生长分化的机理,为研究控制角膜创伤愈合瘢痕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