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同种异体小肠移植术后肠黏膜形态的连续观察
我们对2007年至2008年间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开展的4例异体小肠移植患者的194个肠黏膜活检标本(截至2009年5月1日)进行动态观察、分析,以提高对小肠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形态变化的认识.
-
肾移植术后应用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逆转急性排异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应用抗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ATG)逆转急性排异反应的观察和护理.方法 总结肾移植术后应用ATG逆转急性排异反应的护理经验.结果 本组13例患者血尿素氮及肌酐均恢复正常,尿量增多,血尿消失.结论 严密观察应用ATG后的副作用,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及精心护理,是移植肾功能恢复的保证.
-
超声组织多普勒在监测心脏移植急性排异反应中的价值
目的 与心内膜心肌活检对比,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在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方面的价值.方法 根据心肌活检结果将心脏移植患者分为3组:0级为B组,Ⅰ级为C组,≥Ⅱ级为D组;设30例志愿者为A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组织多普勒参数测量,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对照A组相比,心脏移植患者的组织多普勒参数值均明显降低(P<0.05).B组与C组比较:数值没有明显变化.发生排异反应的D组与B组、C组比较:Em峰、Sm峰、舒张早期时间Tem减低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组织多普勒成像能在早期敏感地检测出Ⅱ级或大于Ⅱ级急性排异反应,可以作为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筛查方法,从而减少心内膜心肌活检次数.
-
二维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二维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在监测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25例心脏移植患者在活检12 h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急性排异反应0级为A组(n=10),急性排异反应Ⅰa~Ⅰb级为B组(n=8),急性排异反应≥Ⅱ级为C组(n=7).正常对照组为D组(n=30).应用二维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测量收缩期各室壁纵向、径向及环向应变及应变率.对各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二维应变应变率分析:A、B、C组与D组比较:室间隔基底段收缩期纵向应变、二尖瓣水平前间隔环向应变率、二尖瓣水平所有节段的径向应变均明显减低(P<0.05). 结论 二维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的径向应变能早期、敏感地反映出≥Ⅱ级心脏移植急性排异反应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变化,可以作为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筛查指标.
-
免疫诱导治疗预防移植心脏急性排异反应的临床经验
采用经典免疫抑制方案的受者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急排)、急性肾功能不全及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均较高[1].本组40例心脏移植受者中,11例采用以赛尼哌(daclizumab,商品名Zenapax)为基础的免疫诱导新方案,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并讨论如下.
-
肾移植术后钙调神经素抑制剂的减量和免除
钙调神经素抑制剂(CNI)在肾移植抗排异反应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肾毒性被认为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一些CNI节减方案(如CNI免用或减量)的应用显示其结果 与标准剂量CNI方案相当,关于平衡CNI效用与毒性的研究仍在继续中.
-
肝脏移植术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特点
肝移植患者常由于白细胞减少、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侵袭性操作较多,其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比其他实体器官移植更高.据报道肝移植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约20%,在证实存在真菌感染的患者中有8%将发生深部或系统性真菌感染[1].欧洲20年中44 286例肝移植调查分析表明,因真菌感染所致受体死亡占总死亡率的2%,高于急性排异反应和肾功能衰竭(均为1%);在所有感染死亡中占12%,高于病毒感染(7%)[2].移植术后的真菌感染已成为影响受体成活的重要因素而亟待解决.掌握肝移植术后深部真菌感染的特点对降低肝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率、提高重症患者的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
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超声造影表现1例
患者女,31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1 d无尿.常规超声检查:移植肾大小 10.4 cm×5.7 cm,各级肾动脉流速正常,阻力指数(RI) 0.95~1.0,肾周未见异常回声,考虑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磁共振检查:移植肾皮质增厚,信号增高,体积增大.给予抗排异治疗仍无尿,后行腹膜透析,尿量约1000 ml/d.术后第5 d切口及右下腹剧痛并肉眼血尿.
-
超声诊断移植肾自发性破裂1例
患者女,40岁.因慢性肾炎尿毒症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第7 d尿量减少,肌苷增高.超声检查示移植肾形态饱满,大小约 10.9 cm×5.9 cm×5.9 cm,皮质回声增强,锥体肿胀,大小为 1.8 cm×1.8 cm,移植肾内血流信号尚丰富,阻力指数增高,舒张期血流消失,主肾动脉Vmax 64 cm/s,段动脉Vmax 34 cm/s,弓形动脉Vmax 12 cm/s.超声提示: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肝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
急性排异反应(acute rejection,AR)是原位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约50%左右的患者表现出临床症状,但临床表现不典型,目前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1].
-
1例OKT3逆转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护理
肾移植术后(PRT)的急性排异反应(AR),尤其是难治性排异反应是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肾移植的成功率及人/肾长期生存率[1].正确的诊断治疗及有效的预防护理,对于减少AR的发生,促使移植肾功能的恢复极为重要.我科用鼠源性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逆转肾移植术后难治性急性排异反应1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防治肾移植排异反应中的作用和机制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在防治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81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和分析两组急性排异反应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方法、血和尿IL-6水平等情况.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急性排异反应发生率、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血和尿IL-6水平等方面均较西医治疗组有显著的降低(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在防治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中具有可降低急性排异反应发生率、减少巨细胞病毒感染并发症、减少治疗费用等优点.其机制可能与合并中药的使用能更好地降低机体IL-6水平有关.
-
彩色多普勒显像在活体亲属肾移植中的应用
肾脏移植是治疗尿毒症的佳选择.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现已成为判断移植肾排异反应的手段之一.我院自1999年至今共完成了19例活体移植肾(简称移植肾),超声检查126例次,移植肾稳定期68例次,急性排异反应21例次,慢性排异反应37例次.脉冲多普勒检测了主肾动脉、段动脉的血流参数:[收缩期峰速度(Vs),舒张期速度(Vd),阻力指数(RI),脉动指数(PI)],并同38名正常人(76只肾)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
肾移植受者血清sFas和sFasL变化及在早期急性排异反应预测中的应用
背景:细胞凋亡在移植免疫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Fas/FasL 系统被认为是细胞凋亡参与肾移植的急性排异反应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sFas 和sFasL 水平变化及其在预测早期急性排异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肾移植受者80 例分为肾功能稳定组(49 例)、急性排斥反应组(23 例)和环孢素A 中毒组(8 例).另选择性别、年龄与肾移植受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 例为对照组.肾移植受者术后均常规使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给予每日甲基强的松龙6~8 mg/kg 冲击治疗,3 d 为1 个疗程.采用ELISA 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sFas 和sFasL 水平.结果与结论:肾移植组患者手术前的血清sFas 和sFasL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sFas、sFasL水平高于相同时间段肾功能稳定组(P < 0.05).环孢素A 中毒的肾移植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血清sFas、sFasL 水平变化与肾功能稳定组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动态监测血清sFas、sFasL 水平可能对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肾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12例
背景:同种异体肾移植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终移植肾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效预防和早期发现与治疗急性排异反应是关系到肾脏移植患者能否长期存活的重要问题.目的:总结肾移植后1 个月内急性排异反应患者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体会.方法:选择首次肾移植患者12 例,移植后采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甲泼尼龙三联预防排异反应.当肾移植后3~30 d 内出现尿量减少、移植肾区胀痛不适、血肌酐升高、尿蛋白增加等不同临床表现,确诊为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先选用甲强龙500 mg/d 静脉滴注,连续3 d.然后改甲泼尼龙24 mg 口服1 次/d,每5~7 d 递减4 mg,至8 mg/d 维持.结果与结论:12 例患者成功逆转,其中6 例甲强龙冲击疗法成功;不能逆转者选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或CD3 治疗.4 例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患者中1 例8h 内尿量迅速增加,2 例24 h 内尿量迅速增加,1 例72 h 后尿量迅速增加;1 例选用CD3 治疗48 h 内尿量迅速增加;1 例将环孢素转换为他克莫司治疗,同时服用霉酚酸酯胶囊和甲泼尼龙片.经以上治疗12例患者肾功能逐渐恢复.提示肾移植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急性排异反应成功逆转的关键.
-
抗CD25单克隆抗体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研究
目的:研究抗CD25单克隆抗体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作用.方法:71例肾移植患者随机分为抗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组26例与对照组45例,治疗组于肾移植手术前后应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2次,对术后急性排异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术后1、3、6、12个月时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率治疗组为7.7%、19.2%、23.1%、30.8%,对照组为15.6%、28.9%、35.6%、4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6及12个月时治疗组移植肾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CD3+与CD4+的表达均下降,但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抗CD25单克隆抗体可以明显降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发生率,而对T细胞亚群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抗CD25单克隆抗体 肾移植 急性排异反应 -
急性排异反应中的各免疫细胞观察
目前,以移植排异反应为主要病变的移植肾功能异常仍是当前移植领域难以克服的主要问题.移植肾穿刺病理[1]检查已随着肾移植技术在临床的应用而出现和逐渐发展.研究者认为Banff[2]评分系统可有效地评估移植肾的急性或慢性排异状态[3,4],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移植肾功能减退病例中发生急性排异反应的44例肾脏穿刺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系统地观察在急性排异反应的肾组织中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及其分布特点,探讨其在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
血浆置换辅助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8例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常规治疗,几乎都是通过增加激素用量,然而有一部分病例排异反应不能逆转.血浆置换控制肾移植超急排异,加速期血管型排异反应效果较好[1,2].对急性排异反应效果如何,报道不一.本文就我们用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研究工作做一介绍.
-
克山病患者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监测
目的对3例重症克山病患者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术后进行监测,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监测指标.方法监测指标:临床症状;12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单光子计算机体层扫描;外周血T淋巴细胞检查;心内膜心肌活检;X线影像.结果行EMB 19次,发现1b级和2级各1次,3a级2次.3a级时UCG发现心包积液有增加趋势,其余指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心内膜心肌活检是诊断急性排异反应敏感可靠的指标,其它一些常用的指标不敏感且缺乏特异性,但可做为辅助指标.
-
彩色多谱勒超声在肾移植术后早期的应用
我院自1998年至今共完成64例尸体肾移植手术,术后早期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超声发现有异常的行动态监测,有8例发生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发生急性排异反应,通过彩色多谱勒超声的动态监测结合临床表现,正确地作出临床诊断,获得正确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