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乙型肝炎病毒准种特点与抗病毒治疗应答不良研究进展
准种的概念是由Eigen[1]在研究RNA病毒分子复制机制时首先提出的,2005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体内形成的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HBV准种[2].HBV准种的动态变化与抗病毒治疗效果有着密切联系,为此研究HBV准种特点能为临床提供抗病毒治疗的选择有着指导意义,亦为研发新的抗病毒药物提出挑战.
-
60例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患者恩替卡韦抗HBV治疗后KIR基因多态性分析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 KIR)属于免疫球蛋白样受体超家族的成员。恩替卡韦( entecavir, ETV)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药物。为探讨KIR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慢性化及慢性乙肝患者对ETV抗HBV治疗应答差异相关性,我们对60例实验组及6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KIR基因分型检测。
-
趋化因子与慢性丙型肝炎
越来越多的实验证实,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肝脏局部炎症产生的趋化因子(chemokines,CK)在淋巴细胞的迁移和募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与肝细胞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可能是肝病加重的潜在预兆,而且与干扰素治疗后的应答反应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就趋化因子的分类、分泌细胞、趋化细胞的类型,趋化因子与慢性HCV感染肝脏炎症程度的关系以及趋化因子对曼性HCV感染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影响等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干扰素α (IFN -α )、核苷(酸)类似物(NUC )抗病毒单药治疗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 )的主要治疗策略,且CHB 患者远期预后经抗病毒治疗后获得了显著改善[1-3] .然而单药治疗应答率较低,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停药后维持应答率较低,长期治疗耐药变异率较高,限制了CHB 患者单药治疗的临床应用.在抗病毒单药治疗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CHB 抗病毒治疗应答,不同作用机制、耐药位点不重叠的NUC 药物进行联合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
2010年美国肝病学会自身免疫性肝炎指南解读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以血清转氨酶升高、循环中存在自身抗体、高γ-球蛋白血症、肝组织学特征性改变(界面性肝炎、汇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和玫瑰花结样变)以及对免疫抑制治疗应答为特点.近年来由于相关临床经验的累积、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肝活检的普及,使得我国AIH检出率逐年增高.201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进一步更新了AIH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笔者结合我国患者特点尝试对该指南进行解读,解读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注:黑体部分为推荐意见,其余部分为解读).
-
《欧洲肝脏病学会慢性HBV感染临床管理指南》解读
2012 年2月,欧洲肝脏病学会发布了新版的<慢性HBV 感染临床管理指南>[1] .与2009 年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在抗病毒治疗应答评价、抗病毒治疗指征、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特殊人群尤其是妊娠相关患者的管理等方面有所更新,这是HBV 基础与临床的新研究进展,从中也体现出慢性HBV 管理观念的更新.现就该指南部分内容解读如下.
-
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目前,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利巴韦林(病毒唑)联合使用是治疗丙型肝炎的首选治疗方案,治疗12个月,持续阴转率可达到30%~50%[1,2].这是药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一个巨大进步.一、推荐治疗方案和疗效研究1. 初治病人推荐以下治疗方案:(1)标准的治疗: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使用6个月;(2)对于以下情况同时存在的患者疗程应延长至12个月:有桥状纤维化;硬化;基因型1;HCV RNA水平>2×106拷贝/ml;(3)治疗前有贫血、严重的肺心病或孕妇禁用利巴韦林[3].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用药的抗病毒作用明显强于单独使用两者中的任何一种.总结有关研究结果,治疗结束后即刻和长期维持病毒阴性应答的分别为54%和37%(共观察1 096例),单独使用干扰素分别为31%和13%(共观察818例患者),单独使用利巴韦林均为0(共观察15例).研究还发现:①在维持病毒应答阴性的患者中,肝细胞炎症明显减轻;②治疗应答与病毒的基因型和水平密切相关,联合用药治疗12或6个月对基因型1的维持阴性率为29%和17%;对基因型2或3,为65%和66%.联合用药治疗12或6个月对治疗前HCV RNA水平>2×106 拷贝/ml的维持阴性率为38%和27%;但对病毒水平较低者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为45%和43%).大于12个月的疗程只对基因型1和高病毒水平的有益.对其他情况6个月与12月疗程差异无显著性.③联合用药后,桥状纤维化和硬化较单独使用干扰素者明显减少.另外,经6个月疗程上述纤维化-硬化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减轻(23% vs 36%,P<0.01),12个月疗程与6个月疗程未见显著差异(36% vs 43%,P>0.05),但维持病毒阴性率增加,故推荐延长疗程[4].
-
应重视HBeAg 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
HBeAg是由HBV核心基因(前C区)编码的可溶性蛋白,尽管HBeAg在病毒复制和急性感染中不是必需成分,但其是病毒复制、传染性、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对治疗应答评价的重要指标.既往认为HBeAg阳性提示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HBV DNA水平高,当HBeAg阴转同时伴有抗-HBe阳转时,则HBV DNA水平下降或消失,传染性小,同时伴肝脏炎症减轻或消失,表现为转氨酶正常,是病情趋于稳定的状态.但临床观察发现有些患者在HBeAg阴转、出现抗-HBe后仍然有转氨酶升高和肝脏的炎症坏死;随着HBV DNA检测广泛应用,发现这些患者存在明确的病毒复制,因此将慢性乙型肝炎(CHB)分为HBeAg阳性CHB和HBeAg阴性CHB两种[1].
-
药物警戒快讯
他莫昔芬在某些患者中出现治疗应答降低的风险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人用药品委员会药物警戒工作组(PhVWP)在2010年9月份召开的全体会议中讨论了他莫昔芬在某些患者中出现治疗应答降低的风险.同年11月,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在2010年第4期
中也发布了他莫昔芬的类似风险信息. -
血清铁蛋白是慢性丙肝患者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应答不佳的独立预测因素
慢性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是导致肝脏疾病相关死亡和肝移植主要的病因之一.目前标准的治疗方法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以及联合丙肝病毒(HCV)非结构性蛋白3-4A蛋白酶抑制剂特拉匹韦或博赛泼维的三联疗法,其疗效均依赖于患者对干扰素(IFN)的敏感性,因此亟需建立病毒动力学模型以预测IFN-α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效果.
-
2010年美国肝病学会自身免疫性肝炎指南解读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以血清转氨酶升高、循环中存在自身抗体、高γ-球蛋白血症、肝组织学特征性改变(界面性肝炎、汇管区淋巴浆细胞浸润和玫瑰花结样变)以及对免疫抑制治疗应答为特点.近年来由于相关临床经验的累积、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肝活检的普及,使得我国AIH检出率逐年增高.201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进一步更新了AIH的诊断和治疗指南[1].笔者结合我国患者特点尝试对该指南进行解读,解读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
中国乙肝诊疗新方案改写国际指南
我国是乙肝大国,疾病诊疗面临巨大挑战。由南方医科大学侯金林教授领衔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组,首创一系列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新方案,揭示影响慢性乙肝治疗应答和疾病进展的病毒学和免疫学机制,创新并推广肝纤维化和乙肝病毒定量新技术,全国近27万名乙肝患者已从中受益,成果先后被欧洲、美国、亚太以及中国肝病学会指南引用。该研究近
日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抗病毒应答停药后复发的治疗
拉米夫定能迅速显著抑制HBV DNA复制,使HBV DNA浓度下降,肝脏炎症减轻,促进肝功能恢复,改善肝组织学,延缓或阻止肝纤维化的发展,但部分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导致病情复发.近几年我院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应答停药后复发的患者,采用阿德福韦酯、胸腺肽α1和苦参素联合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恩替卡韦治疗阿德福韦酯应答欠佳的慢性乙型肝炎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抗乙肝病毒(HBV)治疗,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患者要承受较高的经济负担,故在基层医院对CHB患者抗病毒治疗因经济原因选择阿德福韦酯(ADV)初治的患者较多,但ADV抗病毒作用较弱,治疗后可出现HBV DNA水平降低不显著,或治疗48周HBV DNA水平仍然较高.我们对85例应用ADV初始治疗应答欠佳的CHB患者采用2种不同的方法治疗,其中45例换用恩替卡韦(ETV)再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少,现报道如下.
-
肝硬化急性肾损伤新标准(ICA2015)下治疗应答和预后的回顾性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观察肝硬化急性肾损伤(AKI)新诊断标准和治疗管理流程下(ICA2015)治疗应答和预后的情况,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住院的22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收集住院期间的数据,评估疗效及短期预后.通过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明确AKI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20例,住院期间AKI的发生率为27.7%(61/220).1期AKI患者39例,37例有治疗应答,33例预后良好,2例患者出院后再发AKI;2期AKI患者19例,16例有治疗应答,12例预后良好,2例患者出院后再发AKI;3期AKI患者3例,1例治疗应答(完全应答),但均于住院期间或出院3个月内死亡.并发AKI的影响因素为:MELD评分、基线SCr、是否存在感染;并发AKI的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TBil、Alb、INR、AKI治疗应答;但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整体预后仅与 TBil、ALT、并发症的数量相关.结论 ICA更新的肝硬化急性肾损伤诊断和管理流程提升了诊断的敏感度和治疗应答的比例,使以往忽略的部分患者得到了及时的处理,改善了预后,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调查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肝硬化、肝细胞癌、肝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1],对CHB进行抗病毒治疗,有助于延缓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进展,降低肝细胞癌、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的发生率,可显著改善CHB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CHB的抗病毒治疗取得极大进展,但抗病毒治疗具有用药时间长、治疗花费高等特点.因此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获得佳治疗应答不可忽视的因素[2].本文对150例CHB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的干预措施.
-
L28B 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慢性感染是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一种重要病因,目前针对丙型肝炎的标准治疗方案是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联合抗病毒治疗的疗效受到宿主遗传因素的影响,尤其是 IL28B 基因多态性的影响。近期,欧美多个研究组对自愈和经过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证明 IL28B 基因(编码 IFN-λ3)的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影响 HCV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自然清除率,同时可对其应答进行预测。现就IL-28B 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应答的关系及其影响应答可能机制分述如下。
-
干扰素-α诱导甲状腺炎的临床分类和诊治原则
干扰素-α是多种恶性和良性疾病主要的治疗手段,尤其是慢性丙型肝炎.一些前瞻性研究表明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约15%可发展为临床甲状腺疾病,40%产生甲状腺自身抗体.这些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干扰素治疗中断,或需减量用药.干扰素诱导甲状腺炎(ⅡT)已成为接受干扰素治疗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ⅡT分为自身免疫性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表现为无临床症状的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桥本氏甲状腺炎,HT)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毒症(格雷夫症,GD).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表现为破坏性甲状腺炎或甲状腺自身抗体阴性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早期发现和治疗这些不良反应对避免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提高治疗应答极其重要.现将干扰素诱导甲状腺炎的临床分类和诊治原则综述如下.
-
乙型肝炎病毒前核心区及基本启动子变异对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慢性感染过程中具有适应性和变异性的倾向,在内源性(宿主免疫清除)和外源性(疫苗、抗病毒药物)选择压力下更易产生免疫逃逸的变异株[1].HBV变异常出现某些特定位点,如前核心区(前C区nt1896)及启动子(BCP,nt1762/1764)变异.在HBeAg阳性患者极大多数是野生株,而HBeAg阴性患者极大多数是变异株.我们采用微流基因芯片检测2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C区nt1896及BCP变异,其中94患者予干扰素α2b抗病毒治疗,进一步探讨其对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影响.
-
系统生物学方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HCV诱导的肝脏损伤
近,系统生物学方法已经成为阐明疾病进展分子细节的前沿技术.由于定量高通量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个体基因的强调转变为更为广泛的分析.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整合不同"组学"方法的研究,以发现在复杂的宿主-病原体分子网络中可成为潜在的临床治疗相关目标的关键因素.这些多学科策略不断增加我们对疾病进展的理解并发现预后标志物,尤其是发现与疾病进展易感性和治疗应答相关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