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巨细胞病毒感染致成人急性肝炎一例
患者男性,34岁,山东单县人,工人,因"间断发热、乏力、纳差、肝功异常3月余"于2005年2月24日入院,患者2004年11月2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38~39℃,伴有畏寒、寒战.2004年11月11日出现高体温40℃,伴左侧头痛及眼睛痛,在当地医院查肝功异常,ALT/AST 349/245 U/L,白细胞偏低(3.4×109/L),检查乙肝抗原抗体系列:抗-HBs阳性,余嗜肝病毒检查均阴性,B超提示脾大,行肺CT、结核菌素、肥达、外裴试验,排除结核、伤寒、出血热等,后考虑诊断非嗜肝病毒性肝炎,保肝等治疗后,效果欠佳,肝功反复波动异常(ALT 96~500 U/L),体温波动于37.0~37.5℃.大小便正常,无皮肤瘙痒,无黑便及陶土样便.体重无明显下降.
-
胃左动脉瘤并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患者女,74岁.呕吐鲜红色血液约700 ml,黑色糊状便7次,伴头晕、乏力6 h,以上消化道大出血于2002年12月19日入我院内科治疗.否认胃病和肝炎病史.体检:体温36.2℃;呼吸20 次/min;脉搏90 次/min;血压105/75 mm Hg(1 mm Hg=0.133 kPa);贫血外貌,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活跃.血液分析:红细胞2.27×1012/L,血红蛋白7.4 g/L,血小板62×109/L;乙肝抗原抗体检测(-).B超(日本ALOKA SSD-1000):胆囊结石,肝硬化,脾肿大,少量腹水.内科止血、输血、制酸、补液治疗.
-
乙肝的血清学特殊模式分析
HBV感染后,可检测出血清中相应的乙肝抗原和抗体,其血清学模式以及变化规律已比较明确,但偶然会发现在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时出现与正常模式不符的特殊结果,现进行研究和分析.
-
天津市塘沽地区食品从业人员乙肝抗原检出率分析及防治对策
对塘沽地区食品从业人员乙肝抗原检测情况,分析其检出率,并提出防治对策.
-
汉川市2001~2005应征青年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状况分析
目的 对汉川市近5年应征青年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状况分析;方法酶联免疫法;结果我市应征青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呈逐年下降;城镇下降比例高于各乡镇.结论 预防乙肝的各项措施,是积极有效,利国利民的.
-
大学生接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目的:了解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在19~23岁的人群中免疫效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接种学生血清中乙肝病毒抗原、抗体.对HBsAgHBsAb阴性者,应用0、1、6月3针方案,每次肌肉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5μg/ml.结果:全程免疫结束后,阳转率为98%.男性阳转率与女性阳转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入学新生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有效率为98%,而且抗HBs滴度随着疫苗注射次数、刺激时间而增高.是防止乙肝在学校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措施.
-
过敏性紫癜误诊为胰腺炎一例
患者男,12岁.因上腹部阵发性痉挛性疼痛转为持续性钝痛、呕吐3 d入院.病程中曾腹泻1 d,稀水样便.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既往无胰腺炎病史.体检:皮肤无紫癜,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上腹部压痛.血压120/80 mm Hg(1mm Hg=0.133 kPa).血红蛋白103 g/L,白细胞8.1×109/L,中性粒细胞0.72,淋巴细胞0.18,嗜酸性粒细胞0.02,血小板124×109/L.尿红细胞2~3/HP,颗粒管型2~3/HP,白细胞2~3/HP.尿淀粉酶558.7 U/L(正常值20~500 U/L).乙肝抗原抗体阴性.B超肝脾胆正常,胰头厚2.8 cm,胰尾厚2.3 cm,胰腺内回声减低,腹腔内可见3.0 cm液性暗区.右侧肠腔扩张,肠壁回声偏强,增厚.入院初步诊断急性胰腺炎.给予抑制胰液分泌,消炎、支持、对症治疗.
-
沭阳县中小学生感染乙型肝炎影响因素调查
沭阳县位于江苏省北部,有中小学生近30万人,虽按计免程序接种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乙肝在中小学生中仍然时有发生,为了解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特对沭阳县部分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
-
2003~2007年某大学入学新生乙肝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问题,我国是乙肝高发区,全世界约有3.5亿乙肝病毒慢性感染者,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达1亿多[1].
-
800名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乙型肝炎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危害极大,尤其是对青少年更是如此.如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同时搞好乙肝疫苗的接种,对于他们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意义.2006~2007年间我们先后对市区800名学生进行了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1 241名乙肝病毒感染新生血清标志物分布特点
目的 了解大学生HBV感染者血清主要4种标志物分布特点,为高校卫生保健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应用ELISA法对1995~2003年1 241名入校新生HBV感染者和246名门诊HBV感染者进行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 大学生组HBsAg、HBeAg抗-HBc和HBsAg、抗-HBe、抗-HBc两种三阳模式阳性率分别与门诊普通人群有明显差异(u=3.38,P<0.01,u=6.46,P<0.01).结论 HBV感染者在16~23岁年龄段传染性强,乙肝发病率高;大学阶段是治疗乙型肝炎,预防HBV传播的关键时期.
-
2 456名大学新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为了解我校大学新生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情况,为学校今后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陕西理工学院南区2006级2 456名新生HBV感染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
某卫生学校在校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乙肝,是病毒性肝炎中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危害较大的病毒性疾病,尤其是对青少年和医学生危害更大[1].
-
2003~2005年永州市青少年学生乙肝感染动态分析
目的 分析近3年来乙肝病毒在不同类群青少年学生中的感染状况及动态变化. 方法 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003~2005年永州市参加中考、高考各类青少年学生共7 605名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及"乙肝两对半"指标,参考其他因素和其他城市情况,逐年分组进行分析. 结果 3年HBsAg平均阳性率为11.65%,2003~2005年每年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10.20%、11.75%、13.36%,男女生阳性率分别为12.10%、10.28%,城乡学生阳性率分别为10.92%、13.16%,住校生、走读生阳性率分别为12.83%、11.15%,初、高中毕业生阳性率分别为10.88%、12.01%.886例HBsAg阳性学生中乙肝e抗原阳性者占61.52%. 结论 我市中青少年学生的乙肝感染率不但偏高,而且有不断增高趋势,其中传染性强的人群较大.农村学生、男生、住校生为乙肝重点感染人群,需给予特别关注.
-
沛县某高中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调查
为了解本地高中学生乙型肝炎感染情况,为制订控制乙型肝炎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6年对县直1所高中学生进行了HBV感染状况调查,报告如下.
-
143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式分析
乙型肝炎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HBsAg的携带率约为10%,乙肝病毒HBV的人群感染水平高50%~80%[1],加之乙型肝炎病人有慢性化倾向,并与肝癌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该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卫生问题.本文对149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
大学新生HBV感染模式分析
为了解乙型肝炎患者感染模式,为卫生监督、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我们对1999~2004年的入学新生进行了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并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的血清标志物进行了感染模式分析.
-
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级新生HBsAg携带情况分析
据估计,全世界HBV感染者及携带者达3.5亿人之多,其中约有1.2亿人在我国[1].为了解我校2004级新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为学校今后制订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我们对他们的HBsAg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枣庄市市直部分中小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
为了解枣庄市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对枣庄市2000 ~2003年新入学的市直部分中小学生的相关检测情况分析如下.
-
710例师范生HBsAg阳性血清学分析
乙型肝炎两对半(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已经作为常规检测项目在临床应用,成为乙肝诊断的重要血清学标志[1].为调查大学生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及客观评价传染性的大小,笔者对710例HBsAg阳性标本进行了HBV五项指标的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