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NK细胞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NK细胞是具有多种免疫学功能的淋巴样细胞。NK细胞的描述可以追溯到25年前,但有关NK细胞识别转化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至今仍令人困惑。缺乏真正意义的特有标志也是NK细胞研究的一大难题,目前多采用“阳性筛选”(NK细胞具备相对特异的标志)和“阴性排除”(NK细胞绝对不具备的标志)相结合的办法来给NK细胞定性。人类NK细胞为CD56和CD16阳性,CD3、CD4和CD19为阴性。少部分NK细胞可以为CD8阳性。小鼠NK细胞为NK1.1和ASGM1阳性,CD3、CD4和CD8为阴性。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不受MHC限制,也不需预先与抗原接触或显示任何记忆反应。NK细胞对肿瘤的杀伤优势表现为直接溶解和分泌细胞因子两个方面,其杀伤肿瘤既可通过穿孔素又可通过Fas配基。NK细胞可以产生TNF-α、IFN-γ和IL-1,这些细胞因子在NK细胞抗癌反应中有十分重要地位。NK细胞具有对异体骨髓快速排异的能力,但并不介导实体组织的移植排异〔1,2〕,NK细胞对异体骨髓的排异功能可以追溯到30年前,但NK细胞对造血干/祖细胞杀伤的机制仍不清楚,可以肯定地说并不仅限于NK细胞的杀伤功能〔1〕。
-
硫普罗宁直接溶解胆石的试验研究
目的 应用巯基药物--硫普罗宁进行体外溶石实验,观察溶石效果.探讨巯基药物在直接接触溶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将结石随机分为A组(硫普罗宁组),B组(空白对照组).每24h更换溶剂1次.24,48,72 h,取出残石,清洗、干燥、称质量.比较胆石的原始质量和残石质量,计算胆石相对减质量率.观察结石溶解24 h后大体及电镜下的形态改变.结果 胆石在A组溶液中结构出现破坏,其减质量率随溶解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 硫普罗宁对胆石有直接溶解作用.
-
蚓激酶新临床应用进展
蚓激酶是从露天红赤子爱胜蚓中提取的一种具有纤溶活力的丝氨酸蛋白酶.它可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并具有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作用,病人应用后可促进纤溶,改善凝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突发性耳聋、视网膜血管疾病、血管外科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康复和预防.现将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作一介绍.
-
百奥一蚓激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观察
百奥-蚓激酶系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理研究所科学家从特种蚯蚓中分离的蛋白水解酶制成,含有纤维蛋白溶酶(plasmin)和类似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七-PA),具有直接溶解纤维蛋白(通过激活物激酶原,进而纤溶)的双重功能,可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适用于治疗和预防血栓及栓塞性疾病.
-
蛇毒纤维蛋白溶解酶综述
蛇毒中存在着能直接溶解纤维蛋白的酶类.对这类酶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蛇伤中毒的病理机制,而且为其应用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
静输氧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静输氧(医用自动输氧器)通过静脉给氧深层缓解组织缺氧,是一种全新的给氧方式.对于临床输液病人来讲,可在输液的同时,使无菌氧气能直接溶解到药液中,以溶解氧的形式直接供组织细胞利用,即内给氧.这种内给氧的治疗方法能直接增加溶解氧,可直接增加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提高氧分压、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度,增加组织氧储备,提高耐受力,改善机体代谢,促进组织修复,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各种缺氧、缺氧性疾病的目的.我科2003年9月使用其治疗脑梗死45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后,肝细胞的损伤并非病毒对肝细胞的直接溶解、破坏所致,而是由机体对受感染的肝细胞的免疫应答所引起.本文应用抗人T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对30例HA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分析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静输氧输液仪的使用方法与体会
由于新氧疗技术的产生和氧疗方法的不断改进[1],静输氧输液仪(输液用气体净化仪)逐渐被人们认识,它是一种全新的给氧方法,在静脉输液同时,使无菌氧气直接溶解至药液,以高氧液的方式输入人体内,达到给氧的目的.
-
微波热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122例临床体会
以微波热疗法深度穿透达癌灶,直接溶解、杀灭癌细胞.我们应用此疗法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30例,现报告如下.
-
我国灭螺药的研究目标
根据我国的实际,对灭螺药物的要求是:在低浓度时有较高的杀螺力,对人、畜、鱼、农作物等非靶生物低毒,药物进入食物链不产生副作用,药物稳定至少18个月,能直接溶解于水,使用方便,价格低廉.
-
病毒性心肌炎的3个感染期、转归、治疗
各种病毒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均可引起病毒性心肌炎(VMC),其中肠道病毒(EV)和柯 萨奇B3病毒(CVB 3)是引起VMC常见的感染因子,在急性病毒感染期大约有5%的人群引起局限性或弥漫性心 肌炎性病变。VMC的感染过程因人而异,可有3个期:即病毒感染早期、病毒感染后期、病毒 持续感染期。1 病毒感染早期 病毒感染后第1周嗜心肌病毒直接溶解、损伤心肌细胞,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大量复制 。动物试验证明:大鼠心肌感染病毒后2~5天内心肌细胞搏动逐渐减慢以至停止搏 动,细胞变圆、团缩崩解;感染后48小时心肌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酶释放明显增 加;电镜下见肌纤维排列不规则,细胞畸变,线粒体肿胀、嵴不清,膜破裂,内容物外溢等 超微结 构损伤;心肌电生理异常。Chow等[1]发现:CVB3感染小鼠2天有单个或多个心肌 细胞空泡变性;3~5天病变细胞明显增加,收缩带凝固性坏死;6~8天单核细胞浸润以至于 出现心肌 坏死等典型心肌炎病理改变。大体解剖,心肌炎病变比较广泛者,心肌非常松驰,呈灰色或 黄色,心腔扩张,心包渗液,心内膜、心瓣膜赘生物形成或溃疡性变化。
-
静舒氧在输液中的应用体会
VFSY-1医用自动输氧器是由储气瓶、密封阀、减压阀、压力调节阀组成的一体化一次性使用输氧器械,其内充以无菌氧气,可在输液的同时,使该氧气能直接溶解到液体中,以溶解氧的形式直接供组织细胞利用,即内给氧.
-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抗凝和溶栓治疗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治疗目的是抢救生命、稳定病情;溶解血栓,疏通血管;防止进展为慢性PTE.急性期主要是抗凝治疗和溶栓治疗,以纠正右心功能不全、低血压、低氧血症,止痛和抗心律失常.当内科治疗难以奏效时应选择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1 抗凝治疗1.1 肝素标准的普通肝素是一种硫酸酯粘多糖,分子量3000~30000,平均15000.肝素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起作用,后者是一种酶,通过抑制凝血酶因子Ⅱa、Ⅹa、Ⅸa、Ⅺa、Ⅻa,促进ATⅢ构形变化,提高其活性100倍到1000倍,预防附加血栓的形成,使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块.但肝素不能直接溶解已存在的血栓.肝素的作用迅速,具有防止栓塞发展和再发的作用,可预防静脉血栓的延伸,促进人体纤溶机制溶解已存在的血栓,还可抑制血栓引起的神经体液分泌.肝素的大副作用是出血,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恶性高血压、脑血管病尤其是脑出血、消化道出血急性期等忌用肝素;近期(2周内)大手术、外伤、需行活组织检查时则慎用或不用肝素,严重肝肾疾病时肝素用量应减少.肝素持续静脉泵入比间歇静脉注射发生出血的机会少.
-
中华眼镜蛇膜毒素免疫导向治疗鼻咽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和方法:应用SPDP加抗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表面相关抗原的单抗BAC5与中华眼镜蛇膜毒素(CT)偶联,制备免疫毒素(IT).并用放射性核素双标记、示综、免疫显像和电镜等技术,实验观察IT在体内外对鼻咽癌作用及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BAC5在肿瘤组织部位呈现高度浓集的现象,癌/非癌组织放射性强度比(T/NT)高达10.26.IT对体外单层培养的CNE-2细胞和肿瘤多细胞微球均具有抑制作用,体内的初步结果也显示IT对荷人鼻咽癌裸鼠模型也有抑制作用(另文报道).电镜观察发现三个治疗组均出现癌细胞的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以联合治疗组为明显.镜下可见大部分癌细胞的细胞膜不连续或溶解的现象,有的癌细胞出现凋亡的特征,表现为癌细胞膜绒毛减少,胞浆浓缩,核固缩或碎裂,在癌细胞间可见大量凋亡小体,偶可见癌细胞吞噬凋亡小体的现象,可见癌组织内有各种免疫细胞的浸润.结论:BAC5对鼻咽癌细胞有特异结合作用,BAC5-CT在体内外具有抑制鼻咽癌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弹头"CT直接溶解癌细胞膜,或/和IT促进免疫细胞浸润于肿瘤局部而诱导癌细胞凋亡等有关.
-
蛇毒纤溶酶的性质及应用研究
蛇毒中含有许多不同生物活性的酶类,包括金属蛋白酶、凝血酶、丝氨酸蛋白酶、磷脂酶、磷酸二酯酶、透明质酸酶、精氨酸酯酶等.其中,在蝰亚科、蝮亚科和眼镜蛇科等蛇毒中存在着一类能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原)的酶,称为纤维蛋白(原)溶酶(简称纤溶酶,Fibrinolytic enzyme,FLE)[1].纤维蛋白原是由Aα、Bβ、γ三对肽链组成.纤维蛋白则是A、 B两对肽链从Aα、Bβ两对肽链上水解下来后,剩下的(αβγ)2通过氢键聚合形成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纤溶酶对两者都有水解作用.自1976年Ouyang和Huang首次从尖吻蝮蛇毒中获得纯化的纤溶酶以来,迄今已从不同科属的至少15种蛇毒中获得了25种以上的纯化纤溶酶,并对其分子结构、酶学特性及出血活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3].纤溶酶是一种具有溶栓、抗栓等作用的药物,已成为蛇毒蛋白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
腹透液等半成品制剂中葡萄糖含量测定的探讨
<中国药典>规定成品制剂中葡萄糖的含量测量用旋光度测定法[1].但实际工作中常要进行制剂半成品阶段的葡萄糖含量测定,如腹透液、ORS液、血液保养液等直接溶解法制备的含糖制剂因其处方较复杂,在半成品阶段若直接取样按旋光法测其葡萄糖含量,结果均高于实际投量.
-
无菌充氧器充氧输液后组织生物利用度测试
氧是人体中一刻也不能缺少的物质,大量科学实验表明,缺氧可致微循环改变,口唇、四肢末梢紫绀,血液粘滞度升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能量代谢障碍,以至心、脑、肝、肾等人体重要器官损伤,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利于危重病患者各脏器功能的恢复.无菌充氧器可在输液的同时,使氧气能直接溶解到液体中,使液体中的氧含量从4.2%提高到14.2%以上,以溶解氧的形式直接供组织细胞利用,即内给氧.
-
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之反思
胶原酶早由美国医生Sussman在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后应用于盘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其针对性强,可直接溶解髓核组织内的胶原成分,故胶原酶注射术为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由于此技术相对简单,技术成本相对廉价,进入中国后得到了一段时间的热捧.国内的胶原酶Ⅳ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恰当的适应证,规范化操作下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安全有效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这项技术的不足之处也突显出来.
-
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注意的问题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目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皮肤、粘膜或其它部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造成的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的30%.欧美新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该病年发病率为5/10万~10/10万人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和成年人各半,65岁以上老年人发病呈上升趋势,我国尚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是由于自身抗体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细胞毒T细胞直接溶解血小板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失耐受等发病机制的新见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方面尽管临床排除性诊断和非特异性治疗的现状尚未改变,但诊断理念已有重大更新.应引起学者的重视,许多疾病也有血小板减少,应当注意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