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使用磁性细菌粒子分离浓缩和检测癌胚抗原
磁性细菌为厌氧性螺旋状菌,呈革兰阴性,多发现于海底的淤泥之中;磁性细菌有沿着磁力线朝N极或S极泳动的走磁性,细菌体内约有10~20颗粒径(50~100nm)的磁性细菌粒子呈串状排列其中.电子线回折等的分析表明磁性细菌粒子的主成份为磁性Fe3O4,磁性细菌在含有铁离子的培养液中,常温常压状态下可以大量繁殖,生成的磁性细菌粒子成本低廉[1,2].磁性细菌粒子表面全面覆盖着一层含有磷脂酰乙醇胺的脂质有机薄膜,与人工合成的磁石粒子相比磁性细菌粒子具有表面有机膜厚度均一且稳定牢固、有机膜表面抗体接种容易、形成的磁性抗体对外磁场的磁性应答强及在溶液中分散性良好等的特点[2,3].Tadashi Matsunaga等将多种食品生产相关的生物酶分别接种固定于磁石粒子表面,形成可用外磁场进行控制的磁性酶.20世纪70年代有报道菌体内含有磁石微粒子的磁性细菌,作为一种纳米新材料,日本的学者们对磁性细菌生成的磁性细菌粒子进行了大量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在多项工业化应用开发[2]及DNA[4]、胰岛素[5]、抗体[3,6]的高感度检测实验中获得成功.
-
正畸托槽粘接前牙面处理对托槽脱落影响的临床观察
托槽粘接是正畸临床操作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以往学者通过增加粘接剂强度、改善托槽底板外形设计等方法大大减低了其临床脱落率.粘接前的牙面处理主要指通过清洁抛光牙面,去除菌斑及正常覆盖于牙面的有机薄膜,为牙面的酸蚀及托槽的粘接做好准备.本文通过对比粘接前是否进行牙面抛光,观察该操作对托槽脱落率的影响,以探讨如何减小脱落率、提高正畸治疗的效率.
-
不同临床操作对托槽脱落率的影响
托槽粘接是正畸临床操作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以往学者通过增加粘接剂强度、改善托槽底板外形设计等方法大大减低了其临床脱落率.粘接前的牙面处理主要指通过清洁抛光牙面,去除菌斑及正常覆盖于牙面的有机薄膜,为牙面的酸蚀及托槽的粘接做好准备.粘结中的处理主要包括是采用简单的棉卷隔湿还是应用吸唾器持续吸唾.本文通过对比粘接前和粘结中的不同处理对托槽脱落率的影响,以探讨如何减小脱落率、提高正畸治疗的效率.
-
超声医学与工程的近展
近年来医学超声在某些原理、技术与临床应用方面又有新进展.分述如下:I.原理与技术1.超宽带超声:目的为使空间分辨力尽量提高;斑点噪声尽量降低;并进一步提高超声造影的质量.研制了双层复合式换能器.于常规的压电陶瓷(PZT)晶片前方覆盖薄层压电有机薄膜(PVDF).PZT晶片用于超声发射(f0);PVDF则专用于回声接收.在模拟实验中,极易获得2f0、3f0、4f0……至10f0及>10f0的回声.于4f0的图像己甚细洁;佳为9f0成像.而综合f0+2f0+……+9f0的信息成像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