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济实用型医用坐便椅的制作与应用
医院病区的卫生间与病室存在一定距离,虽然卫生间常备有坐便器[1],但现有坐便器必须搁置在卫生间使用,存在没有靠背和扶手、造价昂贵等缺点,这使得危重、下肢行动不便的中老年患者如厕困难.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危重患者应在床前借助坐便椅取坐位排便,坐位时肛门直肠角度变大伸直可达到有效的排便角度,同时借助重力作用易于大便通过[2],提高卧床患者排便舒适度.因此,我科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研制了一种经济实用型医用坐便椅(以下简称坐便椅),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是一种以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厚,致使盆底出口处梗阻为特征的排便障碍性疾病.肥厚痉挛的耻骨直肠肌牵拉肛管直肠交界处,使肛管直肠角变小,致肛管难以有效开放,引起便秘.盆底痉挛中的耻骨直肠肌痉挛和耻骨直肠肥厚一起构成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是导致出口阻塞性排便困难的原因之一.
-
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术后便失禁
我院自1987年采用修补耻骨直肠肌重建肛管直肠角,移植带蒂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的术式,治疗11例先天性肛门闭锁术后大便失禁的患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肛管直肠角的观察
本文对17例正常儿和5例排便失禁儿进行直肠肛管角度的观察.正常儿在2岁后,直肠肛管角逐渐发育健全,在立位、卧位和蹲住时有明显变化.排便失禁儿直肠肛管角都有异常,在纠正直肠肛管角度后,排便功能均有改善.指出直肠肛管角度在排便功能中起着明显的作用,并对直肠肛管角在排便控制中的机制进行了讨论.认为在行腹会阴肛门成形术时,应利用盆底肌肉,注意重建直肠肛管角度,达到满意排便功能.
-
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吻合保肛术48例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超低位吻合保肛术的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低位直肠癌,行根治性全直肠切除后,重建直肠瓣、直肠角,用常规缝合法作乙状结肠与肛管齿状线或直肠低位吻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1例,肛周粪渍性湿疹18例(18/48),无其它并发症.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全部优良.局部复发率6.25%(3/48).结论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治进展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unrelaxed pelvic floor syndrome,UPS)是为常见的一种出口梗阻型便秘.表现为患者静息时盆底肌呈持续收缩状态,排便时盆底肌不仅不放松,反而收缩;肛直肠角不增大,反而缩小,因而导致排便困难.
-
原位人工肛门直肠角直肠瓣重建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低位直肠癌Miles术同时行原位人工肛门直肠角、直肠瓣重建的效果,回顾分析50例行Miles术同时行原位人工肛门直肠角、直肠瓣重建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资料.结果显示,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创口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1周左右均出现便意感;2~3周仅2例患者对稀便自控能力较差,其他患者排便自控意识均良好;1个月左右均恢复排成形粪便,每天1~2次.结果表明,低位直肠癌Miles术同时行原位人工肛门直肠角、直肠瓣重建,既能达到根治目的,又能避免腹壁造口给患者带来的心理负担,还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
原位肛门重建术中直肠角直肠瓣改进的应用效果观察
为观察改进的直肠角直肠瓣在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对38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Miles根治术后,行改进的直肠角直肠瓣原位肛门整形重建术.改进操作包括:(1)直肠角改为肛提肌缝合于括约肌外面与结肠前壁,后壁与肛尾韧带残端缝合固定成90°弯曲的新直肠角;(2)直肠瓣改为3个人工直肠瓣.结果显示,38例术后肛门功能测试的总优良率达94.7%,远期生存率76.3%.结果表明,改进的直肠角直肠瓣是原位肛门重建术的效果良好的保证,其术式的设计更符合正常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
-
微创治疗因耻骨直肠肌病变所致的排便困难38例
正常人排便时肛管直肠角变钝(约180°),而耻骨直肠肌病变者排便时肛管直肠角变锐(<90°),导致排便困难.近年来,我院收治因耻骨直肠肌病变所致的排便困难者38例,采用微创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总结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8例患者中,男2例,女36例;年龄39~75岁;病程6个月至5年.
-
直肠角直肠瓣在原位人工肛门重建术中作用的探讨
目的探讨在原位肛门重建术中直肠三大结构功能重建时排便自控能力的意义.方法 6例低位直肠癌经Miles术后,立即行原位肛门重建,以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结肠游离段下拉缝于原肛门缘,并重建直肠骶曲,直肠瓣、直肠角.结果 6例术后排便自控能力都较满意,但对稀便控制能力有2例较差.结论在原位肛门重建术中,直肠三大功能的重建必须同时建立,才能达到自控排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