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放射性介入诊治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56例分析
腹部实质性脏器是腹部钝性损伤时易受损脏器,多数病例可以通过B超,CT检查确诊,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我院1990年~1999年对56例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进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和栓塞,获得满意的结果。分析56例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全组56例,男性39例,女性17例。年龄16岁~59岁,平均32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其中车祸伤29例,坠落伤13例,拳击伤6例,跌伤6例,飞石击伤2例。受伤至入院时间0.5h~4d,平均6h。临床表现以腹痛或腰痛为主54例,其中7例伴有不同程度休克。均接受上腹部B超或CT检查,排除其他脏器损伤,诊断脾损伤37例,肝损伤13例(其中1例合并脾损伤),肾损伤6例。
-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两种不同路径行冠脉介入诊治的护理体会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我院自2005年开展冠脉介入治疗以来,一直以股动脉为穿刺途径,但因腹股沟区解剖较复杂,术中使用抗凝剂,给术后的止血造成较大困难,且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
高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 探讨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高龄病人实行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 对68例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术前的肺功能锻炼并加强心理护理,术后维持生命体征平稳,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防止冠脉痉挛,保证有效的冠状动脉和组织灌注护理要点.结果 68例高龄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术后均无重大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高龄病人实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围手术期认真细致的护理是提高治疗疗效减少并发症使病人顺利康复的重要保证.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肺动脉疾病中应用一例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目前为止分辨率高的血管内成像技术,是继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技术之后的义一重大进步[1].OCT的图像逼真,分辨率高达10μm,比IVUS分辨率高10倍,接近观察到纽织水平,故被称作"体内的组织学显微镜"[1].目前已成为冠心病介入诊治中精准判断斑块成分、评价易损斑块,识别红白血栓、指导支架置入,评价支置入的即刻效果和随访观察的重要手段[1].
-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Angio-Seal血管闭合器股动脉封堵和常规压迫止血的对比研究
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拔管后压迫和制动时间长,且易出现迷走反射及穿刺部位血肿.我科于2003年2月至7月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封堵穿刺部位,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急性肺血栓栓塞症一例
随着心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广泛开展,介入诊治术后并发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E)并不少见,本文报导1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并发PE.
-
心功能不全对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对比剂所致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对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诊治术后发生对比剂所致急性肾功能损害(CIAKI)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选取TRACK-D研究中的2型糖尿病(T2DM)合并CKD 2、3期患者2998例,其中心功能不全组2533例,心功能正常组465例。监测两组患者人口学特征、术前肾功能及术后两组患者发生CIAKI的相关情况。 -
移动式微创介入方舱在大动脉损伤现场紧急救治中的应用
目的:严重的破坏性自然灾难常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灾难中的大动脉损伤较为常见,可导致伤病员在短期内因失血性休克而死亡。虽然微创介入在血管损伤的院内诊断和治疗中已日趋广泛,但由于灾害地区医疗结构及设备遭受严重破坏,缺乏可行现场介入救治的移动导管室,无法开展现场介入诊治。本研究目拟探索在自行研制的移动式微创介入方舱内开展大血管损伤出血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为将来在严重自然灾害地区救治伤病员奠定研究基础。
-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升高趋势,且发病趋于年轻化。冠状动脉造影(CAG)长期以来被公认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近年来发现CAG在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指导治疗上仍存在着如不能评价冠状动脉管壁结构、斑块形态、性质以及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受术者主观因素影响等诸多的局限性;血管内超声(IVUS)、血流储备分数(FFR)、光学断层扫描(OCT)等辅助技术的出现弥补了其不足。其中已经历了20多年发展历程的IVUS技术,在评价斑块的形态、性质及斑块的稳定性、判断冠状动脉管壁结构及管腔狭窄程度,指导非保护性左主干、临界性病变、分叉及中重度钙化等复杂病变的诊治以及辅助介入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1],现已受到临床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临床诊治。本文着重对近些年IVUS在冠心病介入诊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一种简易呼吸机三通连接装置的制作与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疾病的介入诊治在临床上开展得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对重症患者开展介入治疗和介入治疗较为复杂时,通气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常关系到介入诊治的成败.我科在开展介入治疗时,自制一种简易呼吸机三通连接装置(简称三通),在介入治疗时可以与呼吸机相连进行通气支持,取得很好的效果.
-
支气管结核介入的诊治方案
支气管结核是发生在气管或支气管部位的结核病。其病变不仅限于黏膜层,如治疗不及时,病变可发展到黏膜下层、肌层、软骨,甚至可侵犯外膜或支气管外的组织结构,因而以往使用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名称似欠准确,现已公认应改称为支气管结核[1]。
-
超高密度标测指导持续性心房扑动的标测与消融一例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在心律失常的介入诊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寻找局灶心动过速的早激动点或明确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环与关键通道提供精确的指导. 但传统三维标测系统仍面临准确度和分辨率不高、标测耗时费力等难题. 一种新型的磁电双定位三维标测系统( RhythmiaTM ,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结合64个电极构成的小型网篮导管( OrionTM ,美国波士顿科学公司)可实现快速、超高密度的接触式电解剖激动标测,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难题. 本文将对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应用RhythmiaTM标测系统及OrionTM网篮导管指导标测和消融心律失常进行报道.
-
介入诊治冠心病的全程护理及观察
目的 总结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全程护理方法,观察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远低于对照组;两组的治疗依从性情况为:对照组治疗依从性的优良率为48.0%,小于观察组的96%;护理满意度为62%低于观察组的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行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实施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其不良情绪,调适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与护理满意度,改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开发治疗潜力,强化干细胞移植研究力度--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主任马根山教授
前不久,由东南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主办,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等单位协办的“第十一届心脏血运重建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治进展研讨会”在古城南京隆重举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主任马根山教授出任本次学术大会的执行主席。
据记者了解,马根山教授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心脏血运重建、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各种心血管病的介入诊治等学术领域,倾注了20多年的心血,有着丰富的学科研究成就和临床经验。针对上述问题,本刊记者借马根山教授莅京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之际,对他做了独家专访。 -
2006年北京市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显示——冠脉介入诊治常用器械人工心脏起搏器易发生不良事件
前不久,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2006年北京市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结果,报告中涉及了435例可疑不良事件具体品种和临床表现,其中冠脉支架和人工心脏起搏器的不良事件报告率较高.
-
PTCA致冠脉穿孔2例抢救成功体会
冠脉穿孔是冠脉介入治疗中少见而且是严重的并发症,随着冠脉介入诊治人数的增多,新型冠脉介入器械及技术的不断改进,其发生率也明显升高。严重者可导致急性心包填塞、急性心肌梗死甚至死亡。现将近年来遇到的PTCA致冠脉穿孔抢救成功2例报告如下。
-
走过十年,全力解读诊治实践中的“十万个为什么”——访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康宁教授
2013年4月19日至21日,第九届中国西部卒中介入论坛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西部分会在美丽的山城重庆隆重召开.据记者了解,出任本届大会执行主席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陈康宁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提到:"在全国广大神经内科同行的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治水平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许多神经内科医生不断加入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治的行列中来.介入诊断的开展使我们对脑血管疾病有了更新的认识,树立了关注‘脑血管病’血管病变的理念;介入诊治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脑血管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是抢救危重患者的必需通道,用于药物治疗、完全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压连续监测、血液透析和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治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有操作简便、时间短、成功率高等优点.随着中心静脉置管的广泛应用,此导管相关感染已经常见.为了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我科1999年8月~2002年8月对1220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进行调查,现总结如下.
-
冠脉介入诊治中长鞘与短鞘在桡动脉穿刺的对比研究
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近年来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诊治的常选入路.2003年12月~2004年9月共有507例患者接受经桡动脉穿刺植入长鞘或短鞘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术),现报告如下.
-
苏州市某医院介入操作场所辐射水平调查
目的 了解介入手术操作现场的辐射水平,并估算介入操作人员的年剂量水平.方法 采用BH3103A便携式X-γ剂量率仪检测介入操作现场辐射剂量率.结果 防护屏内外侧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为(38.59±7.48)和(10.52 ±5.86) μGy/h,医生防护服内外侧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为(3.06±1.17)和(75.35±2.63) μGy/h,初步估计医生年有效剂量约为0.334mSv/a.防护屏的防护效果为72.7%,防护服的防护效果为95.9%.结论 医生年有效剂量小于国家规定限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