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重组人超氧化物歧化酶加强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幼鼠急性胎粪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重组人超氧化物歧化酶(recombinant human superoxide dismatase,rhSOD)和一氧化氮吸入(inhaled nitric oxide,iNO)对胎粪诱导幼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2只雄性SD幼年大鼠,通过气管置管注入20%胎粪1 ml/kg建立幼鼠胎粪性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1)对照组(Control,C):暴露于空气中;(2)NO吸入组(iNO):暴露于20×10-6NO中;(3)rhSOD组(SOD)):rhSOD 20 mg/kg*ml气管内注入并暴露于空气中;(4)联合应用20×10-6NO和20 mg/kg rhSOD组(iNO/SOD),暴露24 h后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细胞数、肺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丙二醛(malonyldialdehyde,MDA)、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和肺损伤病理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NO组、SOD组BALF细胞数、MPO活性、肺损伤病理评分下降(P<0.05或0.01)、iNO/SOD组较iNO组BALF细胞数、MPO活性进一步降低(均P<0.05);但肺损伤病理评分差异无显著牲;与对照组比较,iNO组肺组织MDA、NO含量略有下降,但差异无意义(均P>0.05),SOD组、iNO/SOD组肺组织MDA、NO含量显著下降(P<0.05或0.01),且iNO/SOD组显著低于iNO组(P均<0.05).结论 rhSOD可以加强iNO对幼鼠胎粪吸入性肺损伤的抗炎和肺损伤保护作用.
关键词: 重组人超氧化物歧化酶 一氧化氮吸入 胎粪 急性肺损伤 -
西地那非联合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西地那非联合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7年2月该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地那非治疗,观察组采用西地那非联合NO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及肺动脉压(PAP)等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SaO2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CO2、PAP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情况.结论 西地那非联合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动脉高压体征,且安全性较好.
-
利奥西呱联合一氧化氮吸入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NO水平、 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利奥西呱联合一氧化氮(NO)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NO水平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安康市中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8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9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奥西呱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利奥西呱联合NO吸入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SIA)测定两组血浆NO含量,以及采用右心导管检测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右心房平均压(mRAP)、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肺血管阻力(PVR)以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2%,试验组血浆NO浓度(42.51±11.97)μmol/L比对照组血浆浓度(30.41±5.19)μmol/L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RAP、mPAP、PV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患者的mRAP、mPAP、PV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PCWP、SvO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利奥西呱联合NO吸入治疗肺动脉高压能快速纠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血浆NO水平,有效降低肺动脉平均压和血管阻力,提高血氧饱和度,且治疗方法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一氧化氮吸入及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山羊心肺功能的影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存在大量萎陷肺泡,吸入一氧化氮(NO)只弥散至开放的肺泡区,改善其通气血流比值((V·)/(Q·)),疗效有限.
-
体外膜肺氧合成功救治新生儿B族链球菌感染致心肺功能衰竭一例
患儿女,第1胎第1产,胎龄39周+6,出生体重3180 g。孕母正规产前检查。患儿出生时羊水Ⅱ度胎粪污染,无窒息。生后8 h,患儿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胸部X射线提示肺部渗出影,右侧较左侧显著,外院先后给予经鼻正压通气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治疗,进行血培养等检查,加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病情无好转。于2015年8月10日,生后17 h,在机械通气下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转运团队转运至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入院后在常频机械通气的情况下,呼吸困难明显,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22 mg/L,血气分析示pH 7.24,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35.5 mmHg(1 mmHg=0.133 kPa),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40.8 mmHg,碱剩余(base excess,BE)-9.0 mmol/L。入院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败血症可疑,肺动脉高压。给予高频机械通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米力农、多巴胺和肾上腺素)改善循环;一氧化氮吸入降低肺动脉高压。生后21 h,患儿病情进一步恶化,氧合指数为45。经过评估,患儿生后23 h开始动脉-静脉模式的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生后24 h血培养结果回报B族链球菌(group BStreptococcus,GBS)阳性。患儿入院后存在CRP等炎症指标增高,脏器功能障碍(顽固性低血压和低氧血症),组织低灌注(乳酸增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诊断为败血症合并呼吸循环衰竭[1]。
-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0例报道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至2011年收治的10例重症肺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采用小潮气量通气(6 ~8 ml/kg),逐渐增加PEEP(6 cmH2O开始,达到10 ~ 14 cmH2O,1 cmH2O =0.098 kPa),NO吸入浓度(5~25) ×10-6,同时给予综合治疗,观察疗效.结果 10例患儿平均上机时间13.7d,NO吸入时间6.8d,全部患儿均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以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和胃肠功能衰竭多),其中合并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8例.6例存活,2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后死亡.存活患儿恢复期肺CT表现严重肺大泡3例,纤维化2例.1例形成支气管胸膜漏,经手术修补未愈合再次成漏,患儿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死率高,小潮气量通气可减少气压伤,NO吸入可帮助患儿度过严重低氧血症期,从而降低呼吸机参数,二者联合应用有可能降低病死率.
-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移植中的应用进展
体外膜肺(ECMO)作为一项新的生命支持技术,运用生物医学工程方法,使机体在脱离或部分脱离自身肺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暂时替代肺的部分功能或减轻肺的负荷,使其获得一定时间来完成功能上的改善和病理上的修复.当常规治疗如机械通气、一氧化氮吸入、高频通气、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等治疗无效时,已成为严重呼吸、循环衰竭的终治疗手段[1~3].体外膜肺氧合还可用于肺移植手术,可以降低围术期并发症,提高移植肺成活率.
-
新生儿一氧化氮吸入的临床应用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种亲脂性内皮衍生舒张因子,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自1992年首次将吸入NO成功地应用于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以来,已尝试用于多种新生儿疾病的治疗,相关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综述这方面的进展.
-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一氧化氮吸入后不同疗效分析
1992年美国开始使用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儿童持续动脉高压(PPHN)获得良好效果[1].
-
一氧化氮改善重症SARS患者氧合状态的即刻观察
目的:观察吸入一氧化氮(NO)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的即刻效果.方法:5例重症SARS患者,病程>1个月伴有低氧血症,胸片有大面积阴影.2例患者使用了无创正压通气;所有5例患者均进行面罩或鼻导管氧疗,条件5~8 L/min.吸入NO作为辅助治疗.结果:吸入15~30 ppm NO可使血氧饱和度从93%提高到99%,维持99%的血氧饱和度可平均减少2 L/min的氧流量.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2例患者脱离呼吸机1 d后,血氧饱和度不降低.3例患者吸入NO>3 d.2例患者在吸入NO 1~2 d后脱机停用.4例患者在停用NO后血氧饱和度继续升高,临床症状得以改善.结论:NO吸入治疗可暂时改善重症SARS患者的氧合功能及临床症状.
-
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对内毒素所致急性肺损伤肺泡液体清除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吸入不同浓度一氧化氮(NO)对急性肺损伤(ALI)时肺水肿形成、肺泡液体清除和渗出的影响,并探讨其治疗机制,为临床选择吸入NO(iNO)治疗ALI及其治疗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18只,建立内毒素脂多糖(LPS)所致肺损伤模型(0 h).将动物随机均分成3组:①机械通气(MV)组:行容积控制通气(VCV),潮气量(VT)15 ml/kg,呼气末正压(PEEP)5 cm H2O(1 cm H2O=0.098 kPa),通气频率40次/min;②高iNO(HNO)组:在MV组治疗基础上给予40×10-6 NO吸入;③低iNO(LNO)组:在MV组基础上加10×10-6 NO吸入.检测通气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呼吸力学等指标.通气4 h后放血处死动物,计算肺湿/干重(W/D)比值,并观察肺泡液体渗出情况.结果 ①治疗后0.5 h,HNO组和LNO组的氧合指数(PaO2/FiO2)显著高于MV组,并维持到实验结束(P均<0.05).②治疗后0.5、2和4 h,LNO组气道峰压(Ppeak)和平台压(Pplat)较MV组下降(P<0.05或P<0.01);HNO组4 h时的Ppeak、2 h和4 h的Pplat低于MV组(P<0.05或P<0.01);LNO组2 h和4 h时的Pplat明显低于HNO组(P均<0.01).③HNO组和LNO组肺泡液体渗出少于MV组(F=22.756,P<0.01),肺泡液体清除多于MV组(F=3.965,P<0.05),肺组织W/D比值MV组>HNO组>LNO组(F=11.740,P<0.01).④HNO组和LNO组的肺损伤评分好于MV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LI早期iNO治疗可显著促进肺泡液体清除、改善肺泡液体渗出、减轻肺水肿、改善氧合和降低气道压,相对较低浓度(10×10-6)吸入治疗可能更有益.
-
082 吸入一氧化氮对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一欧洲多中心研究报告
[英]/Lundin S…//Intensive Care Med.-1999,25(9).-911~919吸入一氧化氮对肺血管具有选择性扩张作用,而对体循环无明显作用.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吸入一氧化氮具有改善氧合和降低肺动脉压的作用,已被大量的实验和临研究证实.但是吸入一氧化氮对ARDS病程及预后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前瞻性的控制性开放配对研究方法,给予ARDS患者早期、持续性的吸入一氧化氮,观察持续性一氧化氮吸入是否能够使提高一氧化氮对急性肺损伤的改善率,同时观察吸入一氧化氮对ARDS严重程度和患者预后的影响.
-
高频振荡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对新生儿严重低氧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与一氧化氮吸入(inhaled nitric oxide,iNO)联合应用对新生儿严重低氧性呼吸衰竭(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HRF)的治疗作用及对其血气指标影响.方法 将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住院部收治重度HRF患儿180例纳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90例)及对照组(90例).观察组给予HFOV联合iNO治疗,对照组进行常频通气联合iNO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变化以及呼吸功能变化、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24~48 h,两组患儿PaO2水平呈逐渐升高(治疗组治疗24h由37.16 ±4.98上升至52.11±4.84,治疗48 h上升至67.91±6.71,对照组治疗24 h由38.02±4.77上升至45.49±5.03,治疗48 h上升至55.33±6.28),PaCO2水平呈现逐渐下降(治疗组治疗24h由68.49±6.81下降至45.94±6.02,治疗48 h下降至38.75 ±4.41,对照组治疗24h由68.51±6.77下降至66.33±5.97,治疗48 h下降至54.61±5.16)(P<0.05或P<0.01),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pH值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iNO使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48 h,两组患儿PaO2/FiO2呈现逐渐升高趋势,OI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儿发生脑出血、肺气肿以及死亡的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重度HRF患儿实施HFOV联合iNO治疗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和氧合状态,有助于提高患儿存活率.
-
高频振荡通气与其它呼吸支持方式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高频通气(HFV)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机械通气新技术.其中高频振荡通气(HFO)以其良好的加温湿化气体供给和主动呼气机制,被认为是HFV中有效的类型.与常规机械通气(CMV)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①动脉氧合效果好;②减少气压伤发生率;③改善远期预后.与此同时,一些针对减少呼吸机所致肺损伤的其它呼吸支持方式,如一氧化氮吸入(iNO)、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疗法、部分液体通气(PLV)、气管内气体吸入通气(TGI)等亦取了得很大进展.人们假设,HFO与上述各种呼吸支持方式联合应用将取得协同作用,进一步减少肺损伤、改善临床预后.本文就近年来上述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围术期治疗
目的:本文介绍了围术期的治疗方法,讨论术中肺保护、一氧化氮(NO)及巯甲丙脯酸等对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病例的治疗作用,介绍缺损修补的方法.方法:通过对我院1999年8月~2004年3月对18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的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评价术中肺保护及一氧化氮(NO)、巯甲丙脯酸等药物的治疗作用.结果:经过治疗,全组无1例死亡,术后远期较好.结论:重视术中肺保护、一氧化氮及相关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平均肺动脉压力,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肺动脉高压伴双向分流 肺保护 一氧化氮吸入 -
一氧化氮吸入在儿科肺部疾病中应用
自从1987年发现血清一氧化氮(NO)以来,对其生理功能与临床的关系及应用的研究进展很快,经研究发现,吸入NO可使血管平滑肌松弛,降低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高压,提高肺血流量,改善肺通气一灌流比例,恢复正常心肺功能.现就NO吸入对肺内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综述如下.
-
一氧化氮吸入与监测装置的应用
一氧化氮(NO)对各类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1].我们将20ppm NO吸入应用于先心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中收到明显疗效.NO吸入时其氧化产物NO2对肺的毒性较强.吸入气中的NO2主要来源于NO在输送到患者途中的氧化.临床上合理的NO输送是减少和避免其毒副作用的重要环节.我们设计了一种低流量NO、NO2浓度吸入监测及取样装置,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一氧化氮吸入用于心脏手术病人肺动脉高压治疗研究进展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是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围手术期病人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如何有效治疗或缓解心脏手术病人肺动脉高压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局限或不满意.近年来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吸入治疗PAH的效果得到肯定,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近期国内外文献,就NO吸入用于心脏手术病人PAH治疗的相关问题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与吸入外源性一氧化氮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探讨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与慢性缺氧肺动脉高压的关系,以及吸入NO和吸入氧的治疗效果,进行了本项研究.方法:实验时将动物(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组Ⅰ)、缺氧组(组Ⅱ)、缺氧+吸氧组(组Ⅲ)、缺氧+NO吸入组(组Ⅳ)和缺氧+NO吸入+氧吸入组(组V).结果:组Ⅱ与组Ⅰ比较平均肺动脉压(mPAP)明显增高,氧分压(PO2)、血浆NO明显降低,血浆ET-1明显增高.析因分析处理间P<0.01,交互影响P<0.01,表明吸入NO同时吸氧有交互影响.结论:NO与ET-1参与了慢性缺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吸入NO同时吸氧能显著降低慢性缺氧性脉动脉高压,增强肺氧合.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慢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一氧化氮吸入 氧吸入 -
一氧化氮吸入联合高频震荡通气对严重低氧血症新生儿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吸入(iNO)与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用在新生儿严重低氧血症中的效果及对其神经发育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2015-03—2017-01于我院住院部收治的严重低氧血症新生儿150例纳为研究对象,并依据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n=75)及对照组(n=75).观察组给予HFOV联合iNO治疗,对照组由常频通气改为HFOV治疗.比较2组患儿疗效;测定并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血气指标和神经发育情况;统计并比较2组患儿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 h至48 h,2组患儿PaO2水平呈现逐渐升高趋势,PaCO2水平呈现逐渐下降趋势(P<0.05或P<0.01),且2组间差异显著(P<0.01),但pH值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或P<0.01),但2组间气漏、肺出血、严重颅内出血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儿出院后均经6个月随访,随访率100%,结果显示2组间患儿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一般状态、被动肌张力及原始反射评分2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 对严重低氧血症患儿实施HFOV联合iNO治疗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和氧合状态,对其神经发育和预后效果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