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发育期小鼠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Ibo)致发育期小鼠兴奋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144只健康雌性昆明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其中7日龄(P7)、21日龄(p21)和42日龄(P42)小鼠各48只;再将同日龄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n=16)、Ibo模型组(n=16)和EPO治疗组(n=16).采用颅内微量注射法向小鼠左侧海马注射Ibo 1μl(5μg)建立脑损伤模型.EPO治疗组小鼠海马注射Ibo后,腹腔注射5000 U/ (kg·d) EPO,连续3 d;Ibo模型组和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小鼠在建模后3d处死,Nissl染色观察小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病理改变;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caspase-3含量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活性改变.结果 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Ibo模型组小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发生明显变性和死亡,神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EPO治疗组小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程度较轻.Ibo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caspase-3含量和活性明显升高(P <0.05);EPO治疗组caspase-3含量和活性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Ibo模型组(P<0.05).结论 Ibo致脑损伤时,脑组织caspase-3的表达增强,导致神经细胞凋亡.EPO可减轻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起到脑保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aspase-3的表达有关.
-
滋肾组方对痴呆大鼠行为学和大脑皮质及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我们于2007年6月至2007年9月在建立D-半乳糖所致亚急性衰老合并鹅膏蕈氨酸化学损毁Meynert核(迈耐特核)所致老年痴呆复合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分析滋肾中药组方对痴呆大鼠行为学及大脑皮质和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滋肾中药组方调治老年痴呆的作用机制[1-5].
-
鹅膏蕈氨酸损伤中脑网状结构对猫意识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
目的:了解中脑网状结构神经元群损伤对意识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立体定向微量注射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IA)于猫中脑网状结构造成中脑网状结构损毁,观察其意识行为变化,并进行脑电图(EEG)、诱发电位(EPs)、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IA选择性损毁中脑网状结构神经元胞体而不损伤过路轴突联系,这种损伤不造成持久的意识丧失,相反却引起过度的兴奋性表现,同时有相应的EEG、EPs及神经超微结构的特征性表现.结论:单纯损伤中脑网状结构神经元不引起持久的意识丧失,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损伤了脑干网状结构上下纤维联系.
-
Aβ1-42合并IBO诱导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复合式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模型,用于AD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在大鼠左侧海马区内注β-淀粉样蛋白1-42肽段(Aβ1-42 )和鹅膏蕈氨酸(IBO)混合液造成AD模型,通过水迷宫试验比较各组差异.结果在定位航行中,模型组潜伏期明显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延长(P<0.01).结论 Aβ1-42合并IBO诱导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模拟AD的发病特点,可作为AD及其药物研究的一种新模型.
-
鹅膏蕈氨酸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目的 观察鹅膏蕈氨酸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探讨鹅膏蕈氨酸的毒理学机制.方法 成年Wistar雄性大鼠,侧脑室1次性注射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IBO)(每侧注射5μl).10 d后,利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电镜技术、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otein precursor,APP)基因表达水平及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含量的变化.结果 侧脑室注射鹅膏蕈氨酸,能导致大鼠海马神经元变性、缺失;APP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Aβ生成增多.结论 上调APP基因表达水平,使Aβ生成增多,可能是鹅膏蕈氨酸导致大鼠海马神经元损害的毒理学机制之一.
-
Aβ25~35合并鹅膏蕈氨酸诱导老年痴呆大鼠模型
目的:建立Aβ25~35合并鹅膏蕈氨酸诱导老年痴呆( AD)中大鼠模型。方法120只大鼠平均分为观察组,实施Aβ25~35合并鹅膏蕈氨酸诱导AD,不实施Aβ25~35合并鹅膏蕈氨酸诱导AD为对照组,针对两组大鼠的记忆水平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定位航行试验中,潜伏期4 d及后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学习记忆能力中象限百分比、20%、40%区域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空间探索学习记忆中象限百分比、20%、40%区域、穿过原平台的次数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 Aβ25~35合并鹅膏蕈氨酸诱导 AD模型,与传统的模拟AD模型可以更好地AD的发病特征,可以将其作为AD治疗中的新模型。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发育期小鼠脑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酪氨酸受体激酶B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鹅膏蕈氨酸(Ibo)致不同发育期小鼠脑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酪氨酸受体激酶B(Trk B)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120只昆明白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其中7日龄(P7)、21日龄(P21)和42日龄(P42)小鼠各40只;再将同日龄小鼠随机分为Ibo组(n=15)、Ibo+ EPO组(n=15)和对照组(n=10).Ibo组采用微量注射法向左侧海马注射Ibo 1 μL;Ibo+ EPO组注射Ibo 1 μL后,腹腔注射5 000 U/( kg·d)EPO,连续5d;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小鼠在建模后第5天进行Y-电迷宫测试;Cresyl Violet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病理学变化;Real-Time PCR检测海马BDNF mRNA和TAB 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BDNF和TrkB蛋白的表达.结果 术后Ibo组小鼠寻找安全区的正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EPO +Ibo组小鼠寻找安全区的正确率明显高于Ibo组(P<0.05).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Ibo组小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发生明显变性和细胞死亡.Ibo+ EPO组和Ibo组海马神经元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Ibo+EPO组损伤较轻.Ibo组和Ibo+ EPO组海马组织BDNF和TrkB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Ibo+ EPO组BDNF和TrkB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Ibo组(P<0.05).结论 Ibo致脑损伤时,海马组织BDNF和TrkB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可能是一种保护性反应.EPO可减轻Ibo所致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DNF和TrkB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有关.
-
鹅膏蕈氨酸立体定向毁损海马治疗大鼠颞叶癫痫的疗效观察
我们采用鹅膏蕈氨酸立体定向毁损同侧背侧、腹侧或整个海马,探讨不同毁损靶点对颞叶癫痫的控制效果及对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对兴奋毒性脑损伤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
目的 有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减退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与神经元局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_3)缺乏有关.该研究探讨左旋三碘甲状腺原氨酸(L-T_3)对新生小鼠兴奋毒性脑损伤后学习、记忆行为的影响.方法 5日龄ICR种小鼠71只,用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IA)建立兴奋毒性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n=14,脑内及腹腔注射PBS 10 mL/kg)、IA组(n=14,脑内注射IA+腹腔注射PBS10 mL/kg)、低剂量T_3组(n=14,脑内注射IA+腹腔注射L-T_3 0.2 μg/kg)、中剂量T_3组(n=15,脑内注射IA+腹腔注射L-T_3 0.5 μg/kg)、高剂量T_3组(n=14,脑内注射IA+腹腔注射L-T_3 1 μg/kg).腹腔注射时间为小鼠脑内注射后1、24、48、72、96 h.小鼠于生后第33、34天进行Y-迷宫分辨学习实验.结果 PBS组、IA组、低、中、高剂量L-T_3组小鼠学会所需次数分别为15.0±4.7、21.3±6.3、20.5±6.0、21.0±6.5、15.8±4.5,高剂量L-T_3组小鼠"学会"所需次数明显低于IA组和中、低剂量L-T_3组(P<0.05);记忆正确率分别为(90.7±7.3)%、(79.3±10.0)%、(77.9±14.2)%、(80.7±12.2)%、(91.4±9.5)%,高剂量L-T_3组小鼠记忆正确率明显高于IA组和中、低剂量L-T_3(P<0.05).结论 高剂量L-T_3(1 μg/kg)能促进兴奋毒性脑损伤小鼠的学习记忆行为.
-
新生小鼠兴奋毒性脑损伤的神经行为功能研究
目的 探讨兴奋毒性脑损伤模型小鼠神经行为功能改变情况,为围生期脑损伤的神经保护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方法.方法 生后5日ICR种小鼠55只,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和鹅膏蕈氨酸(ibotenic acid,IA)组,用IA建立兴奋毒性脑损伤模型,小鼠生后第6,7,8,9,10日进行平面翻正实验、生后第8,10,12日进行游泳实验、生后第33和34日进行Y-迷宫分辨学习实验.结果 IA组小鼠生后第6~10日翻正实验时间为2.12±0.61、1.86±0.65、1.50±0.51、1.28±0.29、1.01±0.15,明显长于空白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生后第8~12日游泳实验评分为6.33±0.98、6.87±0.74、7.13±0.64,明显低于空白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IA组Y-迷宫分辨学习实验"学会"次数为19.79±2.42,明显多于空白组和生理盐水组的16.29±2.48,16.30±2.37(P<0.05)、正确反应率86.7%,明显低于空白组和生理盐水组的96.5%,95.0%(P<0.05).结论 新生小鼠兴奋毒性脑损伤模型发育反射和学习记忆功能都受到损伤,可以用行为学的方法对兴奋毒性脑损伤小鼠早期发育反射和远期行为进行评估.
-
槲皮素对鹅膏蕈氨酸致痴呆大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鹅膏蕈氨酸(IBO)致痴呆大鼠模型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Meynert基底核注射IBO建立痴呆大鼠模型.将9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盐酸多奈哌齐组(阳性药组,3 mg·kg-1),槲皮素高、中、低剂量组(100,30,10 mg·kg-1),连续给药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乙酰胆碱(Ach)含量与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大鼠在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缩短,站台穿越次数明显减少(P<0.05);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损伤明显;海马组织ACh含量、ChAT活性均明显降低(P< 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高剂量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槲皮素各给药组对神经元损伤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其中槲皮素高剂量组对神经元形态结构改善作用较明显;各给药组的ACh含量、ChAT活性均有上升趋势,其中槲皮素中剂量组的ACh含量明显升高(P<0.05),槲皮素高剂量组的ChAT活性显著提升(P<0.01).结论 槲皮素能显著改善IBO致痴呆大鼠模型的认知功能障碍及病理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海马区中Ach含量及ChAT活性有关.
-
基于多靶点防治AD策略的候选新药脑智复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评价脑智复多靶点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方法雌性小鼠去势后30 d ,海马内注射Aβ1‐42和鹅膏蕈氨酸(IBO )以复制AD模型,次日将造模小鼠分为模型组、脑智复低剂量组、脑智复中剂量组、脑智复高剂量组及吡拉西坦组并相应给药,每天灌胃1次,连续4周,另设假手术组(对照组)进行跳台、Morris水迷宫及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跳台试验中的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错误次数增加(P<0.05),在水迷宫中寻找逃逸平台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进入逃逸平台的次数减少(P<0.05),在逃逸平台周围游泳的路程、在有效区域内的游泳时间及路程减少(P<0.05);脑组织的丙二醛水平明显升高,乙酰胆碱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明显下降(均 P<0.05)。脑智复高、中剂量组中上述指标显著改善。结论脑智复具有体内多靶点防治AD的作用。
-
天芪益智颗粒对鹅膏蕈氨酸致痴呆大鼠模型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天芪益智颗粒对痴呆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建立鹅膏蕈氨酸基底核微量注射AD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变化;尼氏染色法检测海马和大脑皮层神经元病理改变;分光度法检测大鼠脑组织MDA、H2O2含量及SOD、GR、CAT活力.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天芪益智颗粒0.63g/kg、0.42g/kg剂量组第5d逃避潜伏期明显降低,0.42g/kg剂量组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神经元数量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天芪益智颗粒0.63g/kg、0.42g/kg剂量组显著降低MAD、H2O2含量及提高GR活力.结论:天芪益智颗粒具有改善模型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该作用与其增强抗氧化能力有关.
-
藁苯内酯对大鼠兴奋毒性脑损伤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 研究藁苯内酯(LIG)对由神经兴奋性毒素鹅膏蕈氨酸(IBO)诱导的神经行为学缺陷和神经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 将IBO注入大鼠的基底核大细胞(NBM)中,并分为模型组、LIG组(2.5、10 mg·kg-1 LIG)、假手术组(NBM内注射生理盐水);于术后24 h ig给药大鼠,每日1次,连续给药19d;随后进行水迷宫实验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LIG能显著改善IBO诱导NBM损伤引起的大鼠空间记忆障碍(P<0.01),显著增加大鼠皮层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OX-42、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论 LIG能显著改善由IBO诱导的神经行为学缺陷和神经病变.
-
EP核定向毁损术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目的:观察EP核(相当于人的苍白球Gpi部)底部毁损术对大鼠血压的影响,明确EP核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SD大鼠10只,体重200~250 g,雌雄各半.术前1 d在生理清醒安静状态下无创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形成自身对照组.手术采用2%戊巴比妥腹腔麻醉大鼠后,将大鼠固定于大鼠脑立体定向仪上,按拟定EP核的进针位置在大鼠颅骨上开一小孔,按预定坐标将微量注射器插入EP核团,缓慢将0.2 μl鹅膏蕈氨酸注入核团(约5 min),尔后停针15 min,退针.同样的程序毁损对侧同一核团.术后饲养大鼠1周.和术前同样的条件在生理清醒安静状态下无创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处死大鼠后进行脑切片染色,确定毁损区域位置是否位于EP核底部.结果:双侧EP核毁损术术中,2只大鼠因麻醉过深死亡,1只因出血死亡.术后成活的7只大鼠状态良好.术前存活的7只大鼠尾动脉收缩压为124.6±15.9 mm Hg(1 mm Hg=0.133 kPa),手术后7只大鼠尾动脉收缩压为108.6±16.4 mm Hg,t检验表明差别显著(P<0.05).处死大鼠后进行脑切片染色,所有毁损灶均位于EP核的底部.结论:通过对清醒大鼠术EP核毁损术前及术后的收缩压观察,EP核对收缩压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说明它对自主神经功能有一定调节作用,这种调节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样,这一收缩压的下降现象是短期效应,还是长期效应,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外源性雌激素对大鼠认知障碍的治疗作用
①目的了解补充外源性雌激素对大鼠认知障碍的治疗作用.②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16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只.认知障碍模型组(模型组):应用鹅膏蕈氨酸(IBA)一次性微量(1μL)注入大鼠Mey-nert核,同时应用D-半乳糖(48mg/kg)皮下注射.认知障碍治疗组(治疗组):按模型组方法制作认知障碍模型,在应用IBA后7d应用苯甲酸雌二醇(1mg/kg)和黄体酮(10 mg/kg)治疗,每7d皮下注射1次,共150d.假手术组:按模型组方法制备模型,用人工脑脊液替代IBA,生理盐水替代D-半乳糖.正常对照组:不应用任何药物.用MG2迷宫观察各组大鼠学习记忆成绩,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变化.③结果应用IBA和D-半乳糖150d后.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其他组明显低下(F=8.392,P<0.01),其电击次数(25.50±12.39)明显高于治疗组(3.80士3.83)、假手术组(5.50±7.55)和对照组(2.25±4.50)(q=5.261~6.116,P均<0.05);而治疗组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q=0.429,0.471,P均>0.05).光镜下模型组海马皮质单个视野中锥体细胞计数(3.25±2.60)明显少于治疗组(15.00±6.35)和对照组(17.85±11.19)(t=3.513,2.544,P均<0.05);而治疗组与假手术组(14.20±12.78)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120,0.450,P均>0.05).模型组大鼠海马AlzheimerⅡ型细胞增多.④结论雌激素补充治疗能有效防治大鼠认知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