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二例

    作者:王萍;王瑞娟;夏鹄;曲昌民

    例1,男性,29岁,因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咽痛5 d,高热,腹痛、腹泻,关节、肌肉酸痛,伴全身弥漫性红斑疹2 d入院.查体:精神差,体温39℃,血压曾由130/75mm Hg(1mm Hg=0.133kPa)降至90/50 mm Hg,面部、躯干、上肢密集充血性斑丘疹,双眼球结膜下出血,口腔黏膜多处溃疡,咽峡部明显,部分上面覆盖有白膜样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心率120次/min,肝、脾稍肿大.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104 U/L,谷草转氨酶(AST):78 U/L,谷氨酰转太酶(GGT):256 U/L,乳酸脱氢酶(LDH):387 U/L,羟丁酸脱氢酶(HBDH):329 U/L;末梢血白细胞:16.1×109/L,中性粒细胞:0.91,血小板:96×109/L;动脉血气分析:pH 7.46,PCO2:28mm Hg,PaO2:63mm Hg,SaO2:92%;多次痰涂片、培养,血培养均未见真菌或致病菌生长;大便常规:5~7个白细胞/高倍视野,潜血试验(+);胸片未见异常.麻疹、风疹抗体检测阴性.两次肥达氏反应、外裴氏反应均阴性.经用头孢他啶1.0静滴,每日两次,万古霉素200 mg,口服,每日3次治疗2周,体温渐下降,血压正常,症状消失.1~2周开始全身皮疹脱屑,面部及手足部位明显,未留色素沉着.各项实验室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出院后随访9个月,身体健康.例2 男性青年23岁,因腹痛、腹泻、发热6 h来诊,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白细胞23.9×109/L,中性粒细胞:0.92,血小板:80×109/L;急诊室给予静滴尼泰欣0.1,补液1 000 ml结束后,继续留观中,患者突然寒战、高热,体温达40℃.随即血压降至60/40 mm Hg,口唇发绀.考虑输液反应,给予抗休克、对症处理,血压回升并收入院治疗.入院查体:精神差,直立性头晕、低血压,结膜充血,咽峡部严重充血,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不大.多次血培养、所输液体培养均未见细菌生长.热源检测阴性.实验室检查:谷草转氨酶:142 U/L,尿素氮48.35mmol/L,肌酐:269.4mmol/L,肌酸激酶442U/L.动脉血气分析:pH7.50,PaCO2:36 mm Hg,PaCO2:64 mm Hg,SaO2:93.9%胸部X线片示心、肺、膈正常.胸部CT扫描未见异常.纤维蛋白原3.49 g/L,凝血酶原时间13.5 s.诊断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给予罗氏芬2.0静滴,每日一次,3 d后改1.0每日一次共2周,治愈.肝、肾功、肌酶、血象、血小板恢复正常.

  • 小儿恙虫病34例诊断体会

    作者:曾国川;江华

    目的探讨外裴氏反应在较小小儿时期恙虫病的诊断参考意义.方法通过对本地区收住8岁以下34例患病儿童入院时即刻抽取静脉血作外裴氏检查,观察相对应抗体.结果 34例抗体滴度均小于160,均未出现阳性结果.

    关键词: 恙虫病 外裴氏反应
  • 利福平治疗小儿恙虫病120例疗效观察

    作者:张婷

    1.临床资料 120例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年龄8月~14岁,3~9岁85例,占70%.全部为农村患者.诊断依据:根据<实用儿科学>恙虫病诊断标准,本组主要根据患者的疫区居住史、流行季节、野外活动史、典型临床表现、特异性的皮肤焦痂或溃疡.实验室:外裴氏反应oxk≥1:160的阳性结果.本组120例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季节分布以5~10月份发病为主,占90%以上.

  • 桥本氏病合并无痛性亚急性甲状腺炎1例

    作者:田世英;赵东

    患者女性,55岁.1999年曾因桥本氏病在我科住院治疗1个月,服用优甲乐150 μg/d.2000年6月30日因发热、恶寒、咽痛1周,伴头痛、汗出,关节、肌肉酸痛,T 37.5℃~39.5℃,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收入内科诊治.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抗链球菌溶血素O均正常,肥达氏、外裴氏反应阴性,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C反应蛋白23 mg/dl,经抗炎及对症治疗效果不佳.1周后转至我科,刻下症:发热、心慌、汗出、乏力、头痛、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细.查体:甲状腺Ⅲ度肿大,质硬,无触痛,血管杂音(-);心率100次/min.实验室检查:血沉128 mm/h,血清游离T3 2.02 pg/ml,血清游离T4 1.49 ng/dl,血清促甲状腺素0.24 μIU/m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46%,甲状腺微粒体抗体31%,131I吸收率2 h 2.8%、4 h 4.8%、24 h 0.45%.B超示:甲状腺右叶2.1 cm,峡部1.3 cm,左叶厚2.7 cm;双甲状腺增大,内回声增强不均;肝、胆、胰、脾、肾未见异常.甲状腺同位素扫描:两叶显像不清,颈部软组织放射性本底增加,甲状腺摄锝功能减低.西医诊断:桥本氏病合并无痛性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

  • 恙虫病的护理

    作者:谢宝香

    恙虫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菌,鼠类为主要传染源,恙虫螨为传播媒介.恙虫螨主要栖息于草丛、农作物和湿地处,通过叮咬人受染.临床特点是稽留高热泪盈眶、头痛、皮疹、焦痂与溃疡、淋巴结肿大.病程2~3周.血清学特异性诊断为外裴氏反应变形杆菌OXk凝集试验阳性,效价≥160有意义.近年来我们沂蒙山区发病逐年增多,形成流行.1990年以来,我们收治恙虫病患者185例,均治愈出院落.护理体会如下.

  • 地方性斑疹伤寒脑炎22例分析

    作者:刘善洪;王新刚;李崔平

    我们自1989年~1997年共收治地方性斑疹伤寒脑炎2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15例,女7例;年龄2岁~12岁。夏秋季节14例,冬春季节8例。均来自农村或城乡交界的多鼠地区。临床特点:①均有发热、头痛、头晕、烦躁、呕吐症状,体温呈不规则热型,发热9天~31天,平均14.6天。②轻度肝脾肿大14例,胸腹部皮疹5例。③脑膜刺激征阳性10例,偏瘫2例,肢体抽搐1例。④20例腰穿检查CSF压力增高17例,蛋白增高8例(定性±—),白细胞增高11例,计数(22×106/L~184×106/L),以淋巴增高为主,糖、氯化物除1例偏低外余均正常。⑤脑电图轻度异常6例,中度异常9例,重度异常1例,主要为弥漫性慢波。⑥外裴氏试验均阳性,效价1∶80~1∶1280,其中6例特异性血清试验对莫氏立克次体呈强阳性。⑦初诊误诊为病毒脑6例,结脑2例,其它脑炎3例。⑧氯霉素(按每天30mg/kg~50 mg/kg)治疗效果良好,疗程一般2周~3周。痊愈20例,留有后遗症1例,死亡1例。  讨论 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分流行性和地方性两种,后者由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n. Mooseri)感染致病,多见于鼠类繁殖地区,由跳蚤传播,常年散发,夏秋季节较多见。本组病例从发病地区、流行特点及部分病例特异性血清试验可确诊为地方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主要侵犯器官内微血管引起多脏器损害,神经系统以大脑底部、皮质及延髓受累多,临床表现为脑炎或脑膜脑炎,脑脊液正常或呈浆液性改变,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一般抗生素治疗效果较差,氯霉素效果显著,确诊需结合外裴氏反应或特异性血清试验检查。

  • 福建平潭小儿恙虫病近况

    作者:林明云;高岚;叶建华;魏文龙;任祖建;李强

    [目的] 研究平潭小儿恙虫病近年来临床特点. [方法] 对1982-1999年429例小儿恙虫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平潭地区小儿恙虫病发病季节高峰后移,≤6月龄婴儿病例逐年增多,皮疹焦痂减少,不典型病例增多,白细胞数减低,耐药菌株增多,病程延长. [结论] 平潭小儿恙虫病临床有新的变化,对发热的患儿,要想到恙虫病的可能,应作外裴氏反应.

  • 伤寒沙门氏菌致股骨颈骨髓炎1例

    作者:陈欣志;范天凤;康少英;方绍孟

    患者,男性,48岁.1999年8月因发热、右髋关节疼痛2个月就诊.患者自述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热、右髋关节疼痛逐渐加重并出现跛行.期间在4家市级医院就诊,分别进行结核菌素实验、肥达氏反应和外裴氏反应均未见阳性结果,间断应用不同类别抗生素治疗,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

  • 伴有皮疹的布鲁菌病1例

    作者:王双武

    患者女,29岁,教师,主因间断发热伴周身肌肉疼痛4周余,于1999年6月22日入院.患者于4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性发热,体温在37.5~39℃,体温下午较上午高,发热时伴全身乏力,肌肉疼痛及微汗,畏寒不明显,无咳嗽、咳痰、咯血及盗汗.无腹痛、腹泻及尿路刺激征.曾应用"清温冲剂、环丙沙星及病毒唑"等治疗效果不佳,加用地塞米松5 mg体温正常2 d,随后体温又回升,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发病后患者食欲减退,大小便正常,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对"氨苄青霉素、磺胺类、双黄连"等药物过敏.近期无预防接种史.无疫区生活史.查体:体温38℃,脉搏86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5/9.5 kPa,神志清,两下肢大腿内侧皮肤可见对称性暗红色皮疹十余处,直径1~3 cm,略高出皮肤,边缘不清,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颈(-),心肺(-),肝肋缘下未触及,脾肋下刚及.神经系统(-).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51×1012/L,血红蛋白90 g/L,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血小板170×109/L.尿粪常规(-).血沉44 mm/h,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均正常.外裴氏反应(-),肥达氏反应(-).痰瘤细胞(-),痰查抗酸杆菌(-).血CEA 0.3 ng/ml,抗"O"及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系列SSA(-),SSB(-),ANA(-).肌肉酶谱: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磷酸肌酸肌酶,乳酸脱氢酶及α-羟丁酸脱氢酶均正常.血培养2次(-),骨髓培养2次均无菌生长.结核菌素试验(-).心电图、肌电图正常.胸片:未见异常.腹部B超:脾大,图形未见异常,肝、胆、胰及双肾大小正常,图形未见异常.胸、腹部CT:未见异常.入院后先后给予洛美沙星、罗红霉素、西力欣及奈特等治疗,症状无改善,体温在38~39.2℃,体温上升时双下肢肌肉疼痛明确,触及疼痛加重.经再仔细询问病史,患者诉病前曾食羊肉,购回生肉自己清洗及烹饪,烹饪时砧板生熟不分.据此病史、疑是否为布鲁菌感染,查血清凝集反应、布鲁菌试验阳性,诊断布鲁菌病,给予四环素0.5 g,口服,每天4次,链霉素0.5 g肌注,每天2次,治疗第4天,体温开始下降,第7天体温正常,肌痛逐渐减轻,皮疹开始逐渐消退,治疗3周后,入院时表现完全消失,出院继续治疗.经1年随访观察,未复发.

  • 坏死性淋巴结炎7例临床病理及诊治分析

    作者:陈宏;周奇兴

      近年国内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报告不少[1]。现将我院1993年~2000年6月收治的7例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7例,男1例,女6例,年龄25~55岁,平均34.9岁。6例为夏季发病,1例为春季发病。1.2 临床表现 7例中弛张热4例,稽留热2例,不规则热1例,伴寒战2例。7例均有浅表淋巴结肿大,以颈部淋巴结肿大为著者5例,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者2例,其次伴锁骨上、颌部、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大小约0.5 cm×0.5 cm~2.1 cm×2.0 cm,多有压痛,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性好,互不粘连,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2 cm×1.2 cm,3例持续发热或发热到高峰时淋巴结也随之肿大,肿痛加重,发热缓解时淋巴结缩小,肿痛好转,此症状为本病特殊的一点。7例均无肝肿大,脾肿大4例,1例出现皮疹,2例伴有贫血。7例中4例发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3例无明显前驱症状。1.3 辅助检查 7例中有4例WBC(2.0~3.6)×109/L,2例贫血,Hb为95~105 g/L。骨髓分析5例骨髓增生活跃,1例骨髓增生低下伴缺铁性贫血,1例浆细胞组织细胞多见,功能活跃,有吞噬其它细胞现象。7例血沉均增快(46~123 mm/h),1例ALT升高(418 IU/L),AST升高(383 IU/L),1例IgM升高,1例IgG升高,2例IgA升高,其余3例正常。7例1∶10 000 OT试验或PPD试验均阴性,7例抗核抗体、抗sDNA抗体、ENA项、肥达及外裴氏反应阴性。1例类风湿因子升高(64 IU/ml)伴抗“O”升高(800 Todd)。5例行血浆蛋白电泳,1例α2蛋白升高。1例EB病毒(VCA-IgA)阳性。X线胸片:1例右下肺炎,余6例正常。1.4 病理组织学检查 HE染色涂片,镜下见淋巴结大片坏死,坏死灶内可见较多变性坏死细胞、细胞碎片,并见较多组织细胞,可见核大深染的淋巴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OPD4(部分+),CD68(大部分+),BLA(-),Ki-67(++)。1.5 治疗与转归 7例患者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2周~3个月,入院后确诊时间3~25 d不等,平均9.7 d,发病初期应用多种抗生素无效,6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体温在1~2 d内降至正常,淋巴结及脾肿大1~2周内缩小、消失,其中1例未用激素而自行缓解,7例患者均痊愈,随访均预后良好。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