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氧化碳中毒的视力损害
一氧化碳为窒息性气体,经呼吸道吸入后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能够降低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造成细胞缺氧;同时,较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还能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与铁的结合,抑制呼吸过程,使组织缺氧更加严重.目前,我们对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心肌损害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对一氧化碳中毒所导致的视力损害尚缺乏认识.实际上,一氧化碳中毒的视力损害是普遍存在的,尤其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可有严重的视力损害,甚至引起失明.一氧化碳中毒对视力的损害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2005年黔江区8所中小学学生贫血调查
2005年5月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黔江8所中小学校学生进行贫血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学生贫血患病率(以低血红蛋白检出率为指标)普遍高于城市,现报告如下:
-
益气健脾和胃法治疗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应用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IDA)是因为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Hb)合成减少的一种小细胞低血红蛋白性贫血。本病尤以6个月至3岁婴儿和青春发育期的少年发病率高,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童常见病之一。本病经铁剂治疗有效,但胃肠道不良反应较明显,且胃肠道功能恢复较慢,益气可化阴,可纠正气机升降出入的紊乱,使阴阳气血顺调,病情逆转[1]。本研究以益气健脾和胃法为原则对以脾虚证为主的NIDA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
缺铁性贫血整体疗养护理心得
铁缺乏是引起贫血的主要原因.当机体对铁的供需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引起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是缺铁性贫血的典型血象改变.缺铁性贫血的特点是外周血液中的红细胞可能正常或稍微降低,但每个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却明显减少,故为小红细胞性低血红蛋白贫血[1].
-
63例宫颈癌患者放化疗中造血功能改变的临床分析
放化疗与手术是宫颈癌的三大治疗手段,放疗,化疗都会造成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增加了住院期间感染和出血风险,并延长疗程导致疗效降低.低血红蛋白造成的肿瘤细胞缺氧降低了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影响疗效.如何解决放化疗中出现的骨髓抑制,成为宫颈癌治疗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2011年以来,本科使用芪胶升白胶囊辅助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对63例宫颈癌患者放化疗中造血功能报道如下.
-
疟原虫氯喹抗生性和免疫的关系
比较疟原虫的生物学特征,不难发现氯喹敏感株和抗性株存在很大差别:疟原虫在获得氯喹抗性的同时常伴有配子体的重新出现或配子体血症增加[1];另外在疟色素形成、致病性以及免疫性方面也明显不同。典型的代表是Peters筛选和培育出的伯氏疟原虫氯喹敏感株(N株)和抗性株(RC株)[1~3]。虽然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肯定氯喹抗性的产生会影响疟疾免疫,但是在恶性疟原虫7号染色体氯喹抗性相关基因附近存在一个巨大的与疟原虫粘附和抗原变异有关的var基因簇的发现〔4,5〕的确引出这样一个问题:疟原虫的氯喹抗性与疟原虫抗原性改变是否存在某种关联?为了试图回答这一问题,本文就目前疟原虫的氯喹抗性产生和疟原虫免疫机制(特别是抗性株和敏感株的抗原变异)的研究结果进行剖析。1 疟原虫的致病性和免疫的关系根据疟原虫感染后宿主ST存活情况,大体可将疟原虫分为致死性和非致死性两类。当然相同的虫株寄生在不同的宿主和不同的虫株寄生在相同的宿主,所表现出的致病性及感染过程不尽相同。疟原虫的致病性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红细胞入侵率和宿主致死率。在大多数情况下,红细胞入侵率与宿主致死率呈正相关。但也有例外,如RC株感染鼠就能长期耐受低血红蛋白血症(浓度低于3%g)和高原虫血症(80%以上)。
-
宝宝纯母乳喂养当心『智能倒退』
圆圆妈产后营养丰富,奶水很充足,圆圆喂得非常健壮.但母乳喂养到9个月时,她感觉到圆圆有点不对头了.虽然看起来还是胖乎乎的,但脸色发黄,不像原来那样活泼好动了,腿没有劲,手也很少动,老是躺着,即使不给食物吃,也不哭不闹.圆圆妈带其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说这是由于长期吃母乳、喂养不当引发的"智能倒退"症.圆圆妈很吃惊,难道母乳喂养也错了吗?如果婴儿在出生6个月前各方面的发育都很正常,到6个月后还是依靠单纯的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辅食,孩子就极易由正常而"变傻",医学上称之为"智能倒退"症,是大细胞性贫血的典型表现.婴幼儿常见的营养性贫血,有小细胞性贫血和大细胞性贫血两种.小细胞性贫血是红细胞较正常小,每个红细胞内所含的血红蛋白明显减少,也称低色素(低血红蛋白)性贫血,由缺铁引起,多见于人工喂养不合理的婴儿;大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较正常稍大,但过大的红细胞表示不成熟,在功能上要比正常红细胞差,而且也容易破裂.大细胞性贫血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时,所以也称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性贫血.
-
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16例治疗体会
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因病因复杂,出血部位常难以确定,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我院2002年2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16例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现对其临床资料结合有关文献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6例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7~72岁.所有病人均有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表现[1],发病4 h~12 d入院,均表现为解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每次量达250~600 ml,均有重度贫血,低血红蛋白(Hb)为4.5 g/L,15例有休克表现.1例发热达12 d,体温高达39℃,在内科诊断为伤寒,出现大量鲜红色血便而转入外科.
-
应用红景天胶囊治疗肾移植术后红细胞增多症九例
红细胞增多症(PTE)是肾移植术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有人报道应用氨茶碱、依那普利等药治疗PTE患者,发现氨茶碱能明显降低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
-
瓣膜性心脏恶液质综合征
心脏恶液质综合征(syndrome of cardiac cachexia,SOCC)是由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所引起的高度营养障碍综合征.60年代初首先提出了心脏恶液质综合征的概念,表现为显著的营养不良,代谢障碍,内分泌失调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出现极度消瘦、低体重(<标准体重85%)、低血红蛋白、低蛋白、低血脂、外周水肿.80年代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诊断标准,并一直沿用至今.本文就其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有关的问题作一简要综述.
-
1995~2005年我国19个少数民族学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19个少数民族学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状况,分析其发展变化的特点、规律及趋势,为少数民族学生贫血状况的改善及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利用1995,2000和2005年19个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所获得的血红蛋白数据,对低血红蛋白检出率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方法采用X2检验.[结果]2005年与1995年相比,19个少数民族学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5个年龄组合计值多数出现下降;各个年龄组低血红蛋白检出率多数出现下降,其中,均出现明显下降的为维吾尔、柯尔克孜、哈尼、纳西、瑶族,而撒拉族均出现显著上升.13个少数民族学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5个年龄组合计值,多数民族前5年(1995~2000年)和后5年(2000~2005年)均出现下降,其中,瑶族下降趋势显著,而撒拉族均出现显著上升.[结论]10年间,我国19个少数民族学生的贫血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贫血问题依然存在,需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营养健康知识的普及,并认真做好少数民族学生贫血的防治工作.
-
Haemocue低血红蛋白光度计检测RCC溶血
-
45例烧伤患者中后期低血红蛋白低血钾低白蛋白的治疗
1 临床资料2002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从其他医院转入的中后期烧伤患者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3~60岁.烧伤总面积为30%~80%,其中深Ⅱ、Ⅲ度面积为15%~30%TBSA.入院时间为伤后24~52 d.入院时查体:患者精神差,贫血貌,创面感染重.血红蛋白为59~86 g/L,血钾2.42~3.15 mmol/L,白蛋白21~33 g/L,均有低血红蛋白、低血钾、低白蛋白(简称"三低"),部分患者同时合并有高钠、高氯及高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