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脑动脉瘤夹闭术中体感诱发电位新预警标准缺血耐受比对术后脑缺血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颅脑动脉瘤夹闭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新预警标准缺血耐受比对术后脑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行颅脑动脉瘤夹闭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 A、B、C 三组,进行电位监测,各组缺血耐受比值依次为0、50%、80%。详细记录各患者开始、SEP 预警、终止临时阻断之间消耗时间及术中术后的相关症状及事件。结果比较60例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三组患者开始到 SEP 预警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但预警到阻断解除的时间、阻断的总时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缺血耐受比0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低,耐受比为50%、80%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但80%组的研究对象多发生术后脑缺血。结论缺血耐受比能反映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与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联系,能很好预测与指导临床阻断。且优于目前公认的SEP 预警标准(50%波幅下降),宜选用缺血耐受比50%作为预警标准。
-
巨大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例探讨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以"无明显诱因脑出血,反复发作三次"来诊.每次发作后,伴随头痛,恶心,晕厥,眼突症状.经卧床,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缓解.本次来诊,经CTA检查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瘤体直径大于25毫米,且瘤颈位置显示不清.经全科会诊,终决定行手术探查,术中尽可能行动脉瘤颈夹闭术.术中取翼点入路,作额颞骨瓣开颅,切开硬脑膜,钻磨切除前床突,显微镜下暴露动脉瘤,发现载瘤动脉为前交通动脉.术中发现;1、该瘤体巨大,无法暴露瘤颈的位置;2、暴露瘤颈的过程中,由于寻找瘤颈,牵拉不慎,造成动脉瘤破裂出血,出血凶猛.因术前已充分准备,术中处理及时得当,即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在瘤颈暴露清楚的条件下,迅速准确上瘤夹,夹闭动脉瘤,历经8小时,终顺利完成手术.
-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临时阻断与术后脑缺血关系及脑保护措施的探讨
目的 对南阳医专一附院神经外科,2005-2011年的使用临时阻断的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脑保护措施的疗效进行总结.方法 术中放置临时夹后应用静脉应用甘露醇、亚低温及控制性升高血压方法.结果 术后出现脑缺血有13例患者,占9.8%,有临床表现的为7例,占5.3%;患者的年龄,临时阻断的时间,同时放置多个动脉瘤夹,术中动脉瘤破裂,与脑缺血发生率相关.结论 在临时阻断夹放置的过程中,人工诱导亚低温及适度的升高,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预后,降低脑缺血的发生率.
-
体感诱发电位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体感诱发电位( SEP)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35例在动脉瘤夹闭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并与未监测的手术病例进行术后缺血状态比较分析。结果:术中应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手术病例术后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未监测组。结论: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减少并发症等优点,能降低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及穿支动脉闭塞和狭窄的发生率。
-
脑血流临时阻断中脑电图连续监测的临床意义及局限性
探讨在脑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手术中,临时阻断脑血流,脑电图监测结果的临床意义及局限性.方法直接夹闭动脉瘤 16例,血管搭桥术后孤立动脉瘤 30例.脑电图监测采用皮肤针状电极国际标准 10~20系统;手术后 12 h内行 CT扫描检查.结果 6例术前血管造影显示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中,2例在试验性颈内动脉阻断时,出现脑电图的异常改变;其他 4例大脑中动脉临时阻断时,无脑电图改变;1例术前造影显示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颈内动脉试验性阻断时出现脑电图异常改变,改行大脑中动脉阻断,未出现脑电图异常.不论术前血管造影如何,大脑中动脉阻断过程中均未出现脑电图异常改变.手术后 CT检查发现基底核区梗死 3例,手术造成的皮质损伤 3例,基底核区出血 1例.在这 7例患者中,术中均无脑电图的异常改变.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时间为 5~25min,大脑中动脉为 25~50 min.结论在脑血流临时阻断过程中,进行脑电图监测,可以指导脑保护性药物(如巴比妥等)的用量;可提示可能出现的重度缺血性脑损害;但受开颅范围影响,脑电图对手术暴露区域的脑组织,尤其皮质下及脑深部组织不敏感.
-
椎动脉动脉瘤术前误诊为脑膜瘤一例
患者 男,53岁.因头痛20余天入院.CT提示右侧小脑脑桥角区直径约1.9cm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入院后MRI示枕骨大孔上缘、右侧小脑脑桥角区内下缘及延髓右前方异常信号结节影,大小1.8cm×1.6cm×1.5 cm,边缘清楚,信号欠均匀,T1WI以稍高信号为主,T2WI、FLAIR及DWI以低信号为主,延髓受压,右侧小脑脑桥角池扩大,考虑脑膜瘤.拟全麻下左侧卧位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病变位于枕大孔水平偏右侧,呈球形膨大,壁光滑,与右椎动脉关系密切,但未见明显搏动;病变与延髓及枕大孔区硬脑膜均有粘连,延髓受压并向左侧移位.暴露椎动脉近心端后细针穿刺发生汹涌出血,证实为椎动脉动脉瘤.临时阻断椎动脉近心端后行动脉瘤夹闭术.手术较困难,出血量约800ml,两次临时阻断椎动脉,阻断时间分别约15 min、9 min.夹闭动脉瘤后切开瘤壁见瘤囊内含陈旧性血凝块及机化纤维组织.
-
小脑前下动脉远端(内听道内)动脉瘤一例
患者女性,37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意识清楚,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急诊行CT检查显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以桥前池环池为重(Fisher分级Ⅲ级).遂行DSA检查,发现右小脑前下动脉(AICA)远端动脉瘤.术前准备完善后,于发病36h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右枕下乳突后入路.显露右侧小脑桥脑角,清除凝血块,见AICA与面听神经伴行进入内听道,且有一动脉从内听道内穿出主要供应小脑,考虑为AICA返回支.而DSA显示动脉瘤位于AICA动脉襻顶端,可能在内听道内,这与术中所见相符.显露AICA颅内段未见动脉瘤,遂磨开内听道,剪开硬膜;临时阻断AICA近远端,分离面听神经,游离AICA,在其血管襻顶端发现动脉瘤,半梭形,大小约3mm,瘤顶指向外侧.显露满意后将瘤颈夹闭.以罂粟碱棉片湿敷AICA,搏动良好,无狭窄.术后1周复查DSA,动脉瘤消失.听诱发电位(AEP)右耳未引出反应;右侧轻度面瘫.
-
大鼠颈动脉梭性动脉瘤的制作
健康雄性250~300 g SD大鼠30只,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20只,阴性对照组10只.2.5%的水合氯醛腹腔麻醉,颈前正中切口,显微镜下切开皮肤、颈阔肌.显露右侧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沿颈动脉三角间隙分离打开颈动脉鞘,显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约1.5 cm.解剖显微镜测微计测量颈总动脉分叉近端1 mm处直径大小.阻断夹临时阻断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在颈外动脉3 mm处结扎剪断颈外动脉,沿颈外动脉切口向近段插入微导管,进入颈总动脉,以生理盐水冲洗血管腔至清亮,血管腔内注入猪胰弹性蛋白酶(E1250)至血管腔膨胀,临时关闭颈外动脉入口并留置导管,连续滴注E1250始终保留颈总动脉腔呈膨胀状态30 min.然后放松临时阻断夹使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重新恢复血流,重新测量颈总动脉直径,缝合皮肤.阴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E1250进行血管内灌注.
-
脑室-腹腔分流管临时阻断术对过度引流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附19例报告)
目的 分析脑室-腹腔分流管临时阻断术对过度引流的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存在过度引流的19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在术后均恢复良好,CT检查显示,硬膜与修补颅骨贴附良好无中线偏移和减压窗塌陷,无皮下和人工颅骨下感染等并发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无恶心、呕吐、视听觉障碍和意识障碍,头痛、眩晕1例,均在术后20d内消失.所有患者在颅骨修补术后引流管再通均未再发生过度引流现象.结论 脑室-腹腔分流管临时阻断术对于引流过度患者疗效确切,利于患者的康复和二期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髂外动脉锐器伤的诊治体会
1 临床资料髂外动脉锐器伤平时较少见,常因延误或治疗不当大出血死亡.笔者收治5例,均为男性,年龄14岁~30岁,平均25岁.2例为弹簧刀刺伤,3例为手术中误伤.完全断裂2例,其中1例合并髂外静脉损伤;不全断裂3例.5例均有出血性休克.入院后立即大量快速输血输液补足血容量,同时准备手术.术中延长原切口,压迫止血同时清除积血,于损伤处远近端游离解剖健康部位血管予临时阻断.2例完全断裂者,清创后予端端吻合.2例损伤位于脓肿壁内,结扎后行大隐静脉移植.1例不全裂伤,长度不足血管周径1/3,予修补后以人造血管绦纶片包绕加固.5例平均随访时间7.2年(1年~20年).患侧下肢血运、足背动脉搏动及功能均正常.
-
双镜联合切除结肠多发颗粒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54岁,既往体健.因体检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多发隆起性病变就诊.入院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肠镜提示肿物分别位于升结肠肝区(图1)及回盲部(图2),大小分别约为1.0 cm及0.5 cm,表面光滑,活检钳触之稍硬.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提示二者均来源于黏膜下层,但边界不清,其中肝区较大肿物呈中等偏高回声,回盲部较小肿物呈低回声.考虑到肿物边界欠清,单纯内镜切除出现穿孔及出血可能性较大,故与外科会诊后行腹腔镜及结肠镜双镜联合肿物切除.术中腹腔镜下用临时阻断夹双重夹闭距回盲部20 cm回肠,结肠镜经肛进镜至回盲部,见一约0.5 cm半球形隆起,表面光滑,黏膜下注射,抬举征阳性,圈套器切除,钛夹夹闭创面;肝区见一约1.0 cm广基隆起,表面光滑,黏膜下注射,抬举征不明显,Dual刀剥离病变边缘,圈套器切除,钛夹夹闭创面.全程腹腔镜监视,未见穿孔及出血.手术顺利,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
-
临时阻断技术在脑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在动脉瘤手术中,为了降低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及避免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常应用临时阻断技术.文章对应用临时阻断技术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
-
临时阻断技术在脑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动脉瘤的过早破裂、出血不是罕见少有的,它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其发生率为15%~53%,致死率、致残率高达30%~35%,尤其对于已破裂的动脉瘤和大、巨大的动脉瘤发生过早破裂的机率更高.Kassell NF等[1]在国际协作研究的3 521例患者中发现,颅内动脉瘤不论早期或晚期手术,术中动脉瘤的破裂出血率均为26%.术中动脉瘤破裂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末破裂者的3倍[2].
-
动脉瘤术中脑组织氧代谢监测的初步探讨
目的为探讨动脉瘤术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20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对载瘤动脉暂时阻断,并对被阻断动脉供血区脑组织持续进行氧代谢监测,比较阻断前后PbtO2、PbtCO2和pH的变化.结果载瘤动脉阻断后,PbtO2从阻断前(22±3)mmHg下降到(14±2)mmHg(P<0.01),PbtC02从(46±2)mmHg升高到(54±3)mmHg(P<0.01),pH从7.10±0.03下降到7.02±0.02(P<0.01);被阻断动脉供血区出现脑梗塞者3例.结论脑组织氧代谢监测可及时准确地发现载瘤动脉阻断后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并有助于术者调整阻断时间,从而防止阻断动脉造成医源性脑缺血损害.
-
动脉瘤术中脑组织氧代谢监测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动脉瘤术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0月~2002年7月间对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动脉瘤夹闭术,术中对载瘤动脉进行临时阻断,并对被阻断动脉供血区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比较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前后PbtO2、PbtCO2和pH的变化.结果: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PbtO2从(22±3)mmHg下降到(14±2)mmHg(P>0.01),PbtCO2从(46±2)mmHg升高到(54±3)mmHg(P>0.01),pH从7.10±0.03下降到7.02±0.02(P>0.01).而且,上述指标均在临时夹闭后30s内就发生明显的变化.结论:脑组织氧代谢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灵敏的监测手段,可及时准确地发现因载瘤动脉被阻断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并有助于术者调整临时阻断时间,从而防止临时阻断动脉造成医源性脑缺血损害.
-
皮质和头皮脑电监测研究前循环载瘤动脉临时阻断的安全时限
目的 在皮质脑电和头皮脑电监测下,研究前循环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 在常温、常压下对行开颅手术的52例(58个)前循环动脉瘤病人行术中头皮脑电和皮质脑电双相监测,对术中有无临时阻断、阻断时间、术中脑电变化及术后有无阻断动脉相关缺血事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8例(19支血管)临时阻断后皮质脑电出现明显变化.皮质脑电重度变化在各主要血管阻断后均有出现.皮质脑电提示严重皮质缺血时,在10 min内恢复脑血流者术后均未出现阻断载瘤动脉相关的缺血性并发症.结论 在皮质脑电出现重度变化时,10min是长的阻断安全时限.就个体而言,各主要血管对于临时阻断的耐受时限无区别.
-
颅内动脉瘤术中脑组织氧代谢监测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临床意义.方法 2000年10月至2002年7月间对20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的患者进行被阻断动脉供血区持续脑组织氧代谢监测,比较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前后PbtO2、PbtCO2和pHbt的变化.结果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PbtO2、pHbt分别从(22±3)mmHg及7.10±0.03下降到(14±2)mmHg及7.02±0.02(P<0.01),PbtCO2从(46±2)mmHg升高到(54±3)mmHg(P<0 01).而且,上述指标均在临时夹闭后30 s内就发生明显的变化.结论脑组织氧代谢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灵敏的监测手段,可及时准确地发现因载瘤动脉被阻断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并有助于术者调整临时阻断时间,从而防止临时阻断动脉造成医源性脑缺血损害.
-
影响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脑缺血性损伤的有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可能导致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脑缺血损伤的有关因素. 方法 1996-2002年在324例动脉瘤手术中,118例患者的120个动脉瘤应用了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将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级、手术时机、阻断时间、阻断次数、阻断方式、术中破裂、高血压、阻断部位、动脉瘤的大小、高血糖、载瘤动脉硬化斑块等14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与术后发生脑缺血关系.结果在118例患者120个动脉瘤中,共临时阻断156次,平均每个动脉瘤阻断1.30次,阻断时间为1~45 min,平均每个动脉瘤阻断时间的为(9.75±7.75) min,有17例术后出现与载瘤动脉阻断有关新的脑缺血灶(14.4%).结论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阻断时间和动脉硬化斑块对术后发生脑缺血具有较高危险性,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于60岁(P=0.010 3, OR=4.335) 、阻断时间大于20 min (P=0.032 9, OR=4.177)两种因素与术后脑缺血损害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在阻断时间较短时(<20 min), 临时载瘤动脉阻断是安全的,不会导致术后脑缺血.
-
浅析术中控制性降压和临时阻断与脑动脉瘤破裂之间的关系
目的:通过对因脑动脉瘤接受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中控制性降压和临时阻断与脑动脉瘤破裂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65例脑动脉瘤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有无高血压病史、术前血压、术中是否进行控制性降压、是否采取临时阻断等指标与脑动脉瘤是否破裂之间的关系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术中控制性降压和临时阻断对脑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影响.结果:在165例脑动脉瘤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病例中,临时阻断和控制性降压对脑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发生率无影响;在73例夹闭术病例中,临时阻断可显著减少术中脑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χ2=7.924,P=0.007),控制性降压对脑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发生率无影响.结论:术中控制性降压不能减少动脉瘤术中破裂的风险,而临时阻断可以显著降低夹闭手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
脑动脉瘤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前后脑生化代谢的微透析研究
目的 应用微透析技术研究15例动脉瘤显微手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前后患者脑细胞间液中葡萄糖、乳酸及乳酸/葡萄糖比值的变化规律.方法 在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过程中,将微透析导管插入相应的脑皮质中,收集微透析液,灌流速度0.3 μl/min,15例患者平均收集时间(2.56±0.32)h,收集的微透析液应用生化分析仪及相应试剂盒测定乳酸、葡萄糖含量.结果 在动脉瘤临时阻断及夹闭之前乳酸、葡萄糖含量变化不明显,临时阻断后乳酸含量明显升高,而葡萄糖含量下降.结论 应用微透析技术进行术中监测发现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对患者脑细胞间液物质生化代谢有影响,术中应尽量减少临时阻断并缩短阻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