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吗啡和对乙酰氨基酚在剖腹探查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效果的观察
不受控制的急性术后疼痛是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各种控制术后疼痛药物,有氯胺酮,局部麻醉剂和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或N‐乙酰对氨基苯酚是一种活性代谢物。是一个很好的替代镇痛药,特别是对于患者有阿司匹林禁忌证的患者,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吗啡是常见的镇痛药物。有一些研究表明,吗啡可导致恶心,嗜睡和低氧血症及呼吸抑制。由于术后疼痛控制的重要性及吗啡的不良反应,我们决定研究比较对乙酰氨基酚与吗啡的镇痛效果及其他不良反应。
-
晚期肝癌患者的疼痛控制和临终关怀护理策略研究
目的 :探究晚期肝癌患者加强疼痛控制和临终关怀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130例在2016年4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晚期肝癌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疼痛控制联合临床关怀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65人.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相比于对照组(83.08%),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6.23%)较高(P<0.05).结论 :晚期肝癌患者加强疼痛控制和临终关怀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缓解患者疼痛症状,临床价值十分显著.
-
个体化疼痛管理对创伤科患者围术期疼痛控制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在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应用个体化疼痛管理对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90例,常规组患者围术期以常规疼痛控制,研究组患者围术期行以个体化疼痛管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控制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睡眠时间明显多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患者围术期应用个体化疼痛管理可有效控制疼痛,延长患者睡眠时间,值得推广.
-
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和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对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和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收治急诊创伤骨科患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结果:在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创伤骨科患者运用疼痛护理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疼痛度.
-
舒适护理联合疼痛控制应用于小儿卡介苗接种中的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卡介苗接种中舒适护理联合疼痛控制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卡介苗接种儿童83例,随机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舒适护理联合疼痛控制.结果:观察组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卡介苗接种儿童,应用舒适护理联合疼痛控制,可有效促进儿童依从性的提高,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欧美国家临终关怀机构撷览
临终关怀一词源于英文hospice,是指专门收容不治之症的场所.因此也可以将hospice 译成"安息所".也有的国外专家将临终关怀表述为:"end-of-life-care".实际上,临终关怀的本质是指对无望救治患者的临终照护,它不以延长临终患者生存时间为目的,而是以提高患者临终生命质量为宗旨;对临终患者采取生活照顾、心理疏导、姑息治疗,着重于患者的疼痛控制,缓解他们的痛苦,消除他们及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维持临终患者活的尊严,死时安逸;同时还为家属提供包括居丧期在内的心理、生理关怀、咨询及其他项目服务.
-
规范化疼痛管理制度在骨科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规范化疼痛管理制度在骨科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 6年7月~2017年6月,2017年1~6月在骨2科病区实施规范化疼痛管理,以其为实施后;2016年7~12月仍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以其为实施前,采用数字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实施前后骨科患者的VAS评分变化情况,并采用满意度问卷了解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后骨科患者VAS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将规范化疼痛管理制度应用于骨科病区,能够改善护理管理质量,加强护士的工作责任心,规范护理行为,提高了疼痛控制效果,改善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
疼痛教育对晚期癌痛病人疼痛控制及睡眠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和分析疼痛教育在晚期癌痛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晚期癌痛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晚期癌痛患者均给予规范的癌症疼痛治疗与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系统的疼痛教育方案,并分别对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疼痛控制情况和睡眠质量变化情况予以比较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经教育后的数学评分(NRS)值(2.41±1.25)显著降低、爆发痛次数(2.15±1.10)次/天明显减少,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6.996,4.490;P <0.05);研究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和日间功能等睡眠质量指标均显著改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总分值(8.86±2.05)分明显降低,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3.014,3.209,3.144,3.370,4.943,4.114,3.034,3.744;P <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97.92%)显著提升,并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66,P <0.05)。结论:疼痛教育能够使晚期癌痛病人的疼痛症状得以有效控制,睡眠质量进一步改善,可作为晚期癌痛病人的辅助治疗予以临床推广和应用。
-
癌痛控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文章综述了癌性疼痛控制障碍的影响因素,包括与患者、家属、医护人员及医疗体制和制度有关的因素,以期为癌痛的有效控制及致力于癌痛管理的医护人员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
癌症患者及家属对癌性疼痛药物治疗认知的研究进展
综述了癌症患者及家属对止痛药物错误的认知及信念,家属错误的认知及信念对疼痛控制的影响,以及疼痛教育对改正错误认知的效果.以期为癌性疼痛的有效控制及针对患者、家属的疼痛教育提供有力参考.
-
晚期肿瘤病人疼痛控制状况及其生活质量的研究
目的 了解晚期肿瘤病人的疼痛控制状况及其生活质量状况.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及疾病相关情况、疼痛相关情况、疼痛强度量表、疼痛治疗指数、疼痛信念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对北京市5所三级甲等医院的202例住院晚期肿瘤疼痛病人进行调查.结果 202例晚期肿瘤病人中,应用止痛药治疗189例(93.56%),按时用药133例(65.84%),对止痛效果表示满意165例(81.68%),对于疼痛相关知识了解的仅20例(9.90%),疼痛治疗不足48例(23.76%),疼痛强度评分为(4.66±2.25)分,疼痛信念总均分为(2.41±0.98)分,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低于国内常模.疼痛控制组病人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疼痛未控制组(P<0.01或P<0.05).结论 晚期肿瘤病人疼痛控制状况不佳,生活质量较差,而疼痛控制有助于改善晚期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
-
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和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碳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商品名为百利卡,由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为盐酸利多卡因与碳酸氧钠在二氧化碳饱和条件下制成的碳酸利多卡因灭菌水溶液,常用于低位硬膜外麻醉、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齿槽神经阻滞麻醉.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商品名为泽荣,由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具有麻醉和镇痛的双重作用,高剂量可产生外科麻醉,低剂量时则产生感觉阻滞(镇痛)仅伴有局限的非进行性运动神经阻滞,常用于外科硬膜外阻滞麻醉和急性疼痛控制.笔者在使用两种药物时发现存在配伍禁忌,现报道如下.
-
控制疼痛对促进胸外科病人呼吸治疗过程的观察
对40例胸外科术后患者呼吸治疗时需要疼痛控制的观察,疼痛控制前后疼痛评分值做比较,结果显示呼吸治疗前疼痛分值与疼痛控制后呼吸治疗过程中疼痛分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进行疼痛控制后,病人在呼吸治疗过程中疼痛程度降低了45.33%.
-
充分发挥护理人员在术后疼痛控制中的作用
术后疼痛是由于疾病或手术造成组织损伤后出现的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它表现为身体和心理上一系列的反应以及情感上的一种不愉快的感受.几乎每一例手术都会给病人带来术后疼痛.
-
儿童疼痛的护理
疼痛的评估和控制是当今医疗护理界的重要课题,疼痛控制缺陷将损害患者的健康和增加医疗成本,有效控制疼痛还可提高对患者人格的尊重意识和病家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1].
-
癌痛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疼痛是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症状,有报道,晚期肿瘤患者中,疼痛占70% ~90%[1],并且长期不能控制.对我院未能获得有效疼痛控制的肿瘤患者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9月我院收住癌痛患者经住院治疗疼痛未能获得有效控制103例,其中,男53例、女50例,年龄35 ~82岁,中位年龄63.5岁.
-
骨科患者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干预
疼痛被称为第五生命体征,是绝大多数骨科患者就诊的首要主诉,常伴随着骨科患者治疗的始终,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而且是造成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康复和生命质量,因此,解除疼痛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护理人员缺乏疼痛评估知识、不能正确使用评估工具对疼痛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估和记录,疼痛及药物止痛观念老旧[1],以致患者的疼痛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因此,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采取有效的疼痛控制和护理措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
北京市癌痛控制20年进步与挑战——北京市多中心癌痛状况调查(FENPAI4090)
目的:通过北京市多中心癌痛状况调查,了解北京市癌痛控制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地区11家医院的477例患者和217名医师调查.统计分析使用SAS 9.1.3软件、采取双侧检验方法,并与1992年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中重度癌痛患者仍有较高比例(65.82%);但强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比例已经明显提高(占48.85%);医患双方对癌痛知识的了解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医患对阿片类药物使用的主要顾虑是担心“成瘾”.结论:北京地区癌痛控制二十年来有明显发展,包括阿片类药物应用比例升高,医师对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关注度提高等;但针对癌痛控制存在的问题,医师培训和患者教育仍是推动癌痛控制的重要任务.
-
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疼痛的护理干预
在临床疼痛治疗领域中,小儿镇痛未曾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新生儿,认为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对疼痛敏感性差,故一直未予以重视和正确的处理.大量的研究证实,反复疼痛可对新生儿造成一系列的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因此,指导有效安全的非药物干预疗法对新生儿疼痛控制显得尤为重要,非营养性吸吮是指在新生儿口中放置安慰奶嘴,以增加其吸吮动作,并无母乳或配方乳吸入.我科从2010年6月起,在新生儿足跟采血时采用非营养性吸吮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肿瘤科护士的癌症疼痛知识、态度及临床实践调查分析
疼痛是癌症患者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疼痛控制的因素主要来自医护人员的知识态度、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麻醉性药物的管制政策.本文对来自全国22个省市74家医院的肿瘤科护士对癌症疼痛的知识、态度以及临床实践现状做了调查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