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脉血乳酸测定在严重脓毒症患儿病情转归中的评价
目前,儿童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仍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儿童严重脓毒症的主要危害是顽固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早期评估脓毒症患儿病情的严重程度,积极指导临床治疗,对改善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临床工作中,通过监测严重脓毒症患者各器官功能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而当出现器官功能不全时病情往往已较重,延误了佳干预及治疗的时机.动脉全血乳酸是近些年来提出的相对较新的监测指标,乳酸浓度是反映外周组织灌注情况和细胞内是否缺氧的敏感标志物,可较早反映病情严重程度.
-
险象环生的生命拯救309医院多科室协同拯救急性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左延,来自安徽省安庆市一位不幸患急性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从6岁就开始跟随父母踏上漫漫求医路.他顽强支撑了8年,四处求医,来到309医院时,已出现顽固性休克,耳聋眼盲,不省人事.解放军309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张永清组织医院心脏内科、神经内科、消化科等相关专家会诊,尽快稳定左延的生命体征,积极扩容、强心,辅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找到直接威胁生命及密切影响各脏器功能的关键问题,并尽全力解决.终,左延获得重生,他的家人和社会爱心人士无不感激和欣喜.
-
顽固性休克、胸痛待查
患者,女,43岁,清洁工.因"突发神志丧失15分钟"由120送来.入院前15分钟,小区保安发现患者倒在电梯门口,不省人事,急呼120抢救.120到现场时发现患者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血压测不到,询问目击保安,称半小时前见患者吃过荔枝.疑为过敏性休克,立即予肾上腺素1mg和地塞米松10mg肌内注射,并建立静脉通路后送本院急诊科.
-
97例肾综合症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的临床观察
肾综合症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的5期经过,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病程的4-6天,迟者8-9天,是病情危重的征象之一.少数顽固性休克患者,由于长期组织灌注不良出现紫绀,并促进DI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我院自1999年1月-2006年1月收治HFRS117例,其中发热期80例,低血压休克期97例,临床诊断符合2001年第六次全国HFRS学术会议标准,并经血清抗HFVlgm检查确诊.
-
普通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价值的探讨
目的评价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内科ICU 2000年12月所有接受肝素治疗的DI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原发病、肝素治疗时机与用量、治疗前后休克与出血倾向纠正情况,实验室指标变化、预后与死亡原因等.结果 11例(男∶女=8∶3),年龄28~82岁,平均(60.0±11.6)岁;所有患者肝素治疗前均有顽固性休克,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1~5 mg/h)后,顽固性休克缓解率90.9%(10/11);8例肝素治疗前就合并出血倾向患者,治疗后明显好转7例(87.5%);所有患者中痊愈3例(27.3%),死亡8例(72.7%),仅1例死亡原因与DIC直接有关.结论小剂量普通肝素持续静脉滴注治疗DIC不但安全有效,而且治疗效果还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
-
内毒素血症、细胞因子在失血性休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治疗对策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危重症之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补充血容量、应用升压药物等.但是有些患者即使血容量已被补足,升压药用到了极量,休克仍不能得到纠正,终发展至死亡.因此,顽固性休克的治疗成为临床上的一大难点,彻底弄清休克的发病机制是进行针对性治疗的关键.近年来,人们对于细菌及内毒素移位、细胞因子等在失血性休克由可逆向不可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临床休克的治疗提供了某些理论依据,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
氟乙酰胺中毒致全胃坏死1例报道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0岁,因误服氟乙酰胺(量不详)后恶心、呕吐、上腹疼痛20h入院.查体:BP90/64mmHg,P64次/min,神志清楚,痛苦表情,双侧瞳孔等大约0.3 cm,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软,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入院后立即用清水7 000mL洗胃,乙酰胺5 g im Q8h,阿托品0.5 mg im.患者洗胃后4 h出现腹痛加剧,频繁恶心、呕吐出咖啡色样液体约50 mL.洗胃后8 h出现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BP 80/50 mmHg,腹穿抽出黑褐色液体,经外科会诊考虑氟乙酰胺致胃穿孔、全腹膜炎.立即手术探查,术中见胃胀气明显,全胃广泛坏死呈灰褐色,胃壁变薄,无穿孔,腹腔内有黑褐色渗液约500mL,行胃造瘘和腹腔引流术.术后出现顽固性休克,虽经输血、补液、抗休克和解毒等综合治疗,仍于手术后26h死亡.
-
流行性出血热危险因素评估对并发顽固性休克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着手,预测与评估流行性出血热休克的危险因素,以控制出血热顽固性休克的发生.方法:依据患者皮肤黏膜出血情况、外渗的轻重、体质量指数的变化、血浆蛋白的高低、尿蛋白的多少、在外院补液是否过量(>4 000 ml/24 h)或晶体过多、是否有心肌损害或肝肾病史等7个致休克的危险因素作出评估.结果:休克持续时间缩短5 h,治疗组病死率为3.92%,对照组为5.49%,下降1.57%;低血压期死亡率由84.62%下降到37.50%,下降47.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测与评估出血热休克的危险因素,尽早全面控制顽固性休克的发生,缩短休克持续时间,可明显降低休克期死亡率.
-
ICU危重患者血气分析1696例报告
目的 提高对危重患者并发酸碱失衡的认识.方法 对1696例危重患者酸碱失衡类型进行分析.结果 ICU科1696例危重患者动脉血气中1648例(97.17%)伴有8种类型的酸碱失衡,其中呼吸性碱中毒(呼碱)为常见,占447(26.36%);其它依次为:代谢性酸中毒(代酸)316例(18.60%),呼碱合并代酸258例(15.24%),呼酸合并代碱196例(11.57%),呼吸性酸中毒(呼酸)160例(9.45%),呼碱合并代谢性碱中毒(代碱)138例(8.11%),呼酸合并代酸89例(5.23%),代碱44例(2.61%).结论 危重患者原发疾病常引起呼碱或呼酸,病情的发展或不适当的治疗导致代碱,严重外伤、顽固性休克、严重低氧血症肾功能不全而引起代酸.严重的呼碱并代碱、呼酸并代酸可导致患者出现重度的碱血症、酸血症,而致患者死亡.
-
87例失血性休克患者输液的护理
2000年1月~2003年12月,我们共救治87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满意.现将其液体输入的管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64例,女23例;年龄14~55岁,平均31.6岁.均符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通用教材外科学第6版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后给予特别护理,早期快速补液扩容,81例在30分钟至2小时内纠正休克,3例2小时后术中纠正休克,除3例顽固性休克伴严重多发伤者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
抢救大剂量氯氮平中毒顽固性休克1例体会
我们采用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液透析(HD)成功抢救1例大剂量氯氮平中毒所致顽固性休克患者,与以往报道不同,使用多巴胺(DA)无效.报告如下.
-
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25例临床分析
我院2年中共收治肾出血热综合征(HFRS)56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者25例,兹将临床资料作一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符合MOF诊断标准[1]25例(男14,女11),年龄14~72岁,平均45岁.≤40岁11例,41~60岁10例,>60岁4例. 临床表现发热23例,占92%,体温多在38~40℃,时间2~7 d不等;少尿或无尿24例,占96%;各种出血22例,占88%,其中消化道出血20例(>600 ml者10例),占80%;恶心、呕吐、腹胀20例,占80%;高血容量综合征19例,占76%;顽固性休克7例,占28%;难治性感染2例,占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占4%;颅内出血致脑疝1例,占4%.
-
成功抢救心源性猝死1例
1 病例介绍患儿,男,14岁,于2005年5月26日在学校活动中突然出现昏厥,心跳骤停,叹息样呼吸,约10分钟后120急诊医生到达现场时查体:脉搏扪不到,血压为零,呈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皮肤黏膜紫绀,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左下颌见一长约1.5 cm裂伤,结合患儿7年前心脏彩超: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左室增大,初步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心源性猝死,左下颌软组织挫裂伤,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回医院后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心电监护呈: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给予直流电复律,静脉滴注肾上腺素、25%硫酸镁、利多卡因及持续2个多小时的胸外心脏按压,期间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顽固性休克、肺部感染、颅内高压、酸中毒,经扩容、升压、制酸、止血及脱水降颅内压、营养脑神经、纠酸、抗感染、头部冰帽物理降温、镇静等治疗,10小时后患儿自主呼吸恢复,12~16次/分,心跳恢复,呈窦性心动过速,130~140次/分,血压维持在80~90/50~60 mmHg,应家属要求转内科住院,继续给予心肺脑复苏及输血、抗感染、营养脑神经及纠正水盐酸碱平衡失调等对症支持治疗,患儿于入院后8小时神志开始恢复,又经过后期的康复等治疗,住院16天后全愈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