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住院患者夜间给药安全的调查
目的:了解老年住院患者夜间药物服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减少给药差错的发生。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方法,选择三级医院临床一线护士165名和老年患者274例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老年患者夜间跟踪调查及护理人员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了解影响口服药发放安全的风险因素。结果165名护士夜间安全给药执行情况,发药查对严格执行率高,占90.9%,发药到口严格执行率低,占33.3%。患者服用方式、服用时间与护士发药到口执行程度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407,0.335;P<0.05);患者遵医行为、服药姿势与护士对药物知识宣教执行程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80,0.429;P<0.05);患者不良反应处理与护士观察服药后反应的执行程度呈正相关(r=0.464,P<0.05)。结论指导老年患者正确服用药物、提高其遵医行为应该作为老年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对护理人员全面系统的药物相关知识培训,增加护士药品知识的储备能力也是降低夜间给药风险的必要措施。
-
眼科释药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的研究进展
目前眼科临床应用的药物剂型多为滴眼液,约占上市产品的70%左右,其中6214%为溶液型.滴眼液用药后经泪液冲刷或从鼻泪管流失或受制于眼部复杂的屏障系统,药效维持短,生物利用度低(1%~10%左右),为维持有效药物浓度,常需反复给药,一般药典规定给药3次~4次Pd,但实际临床应用时一日内可多达20次以上,不仅降低了患者的耐受性,也带来了诸多副作用;且由于夜间给药不便,使得药理峰谷现象突出.
-
夜间给予不同剂量抗癫痫药治疗清晨或夜间癫痫发作患儿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对清晨或夜间癫痫发作患儿,夜间给予其不同剂量抗癫痫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清晨或夜间癫痫发作患儿,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患儿给予抗癫痫药丙戊酸钠治疗,初始剂量为10 mg/( kg?d),按照每周5~10 mg/(kg?d)的剂量逐渐增加,直至有效维持剂量[20~30 mg/(kg?d)],均1日给药2次,按照日常作息时间服药(分别为夜间睡觉前1 h和清晨),2次服药的时间需间隔12 h。对照组患儿夜间给药剂量与清晨给药剂量相同,观察组患儿夜间给药剂量则为对照组的2倍。对比观察2组患儿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0.00%(27/30),略高于对照组的86.67%(26/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6.67%(26/3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清晨或夜间癫痫发作的患儿,在夜间给予较大剂量的抗癫痫药(丙戊酸钠)治疗,可明显控制患儿的癫痫发作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
温心通脉方配合西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温心通脉方夜间给药配合西医常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及钙拮抗剂、硝酸脂类药的停减率、血浆TXA2、6-K-PGFla、血液流变学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钙拮抗剂及硝酸脂类药的停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浆TXB2,6-KPGFla、血流变等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心通脉方夜间给药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具有肯定的疗效,并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血浆6-K-PGFla水平、降低TXB2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