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胶囊内镜检查术的护理

    作者:王晓红;刘艳;熊玲

    胶囊内镜检查技术,是当今对消化道某些疾病先进的检查方法之一.患者吞服一次性的智能胶囊,借助胃肠蠕动向前运动,后由肛门自然排出.胶囊内镜填补了小肠盲区的空白,是一种无痛、无创、无导线的全消化道检查新方法[1].

  • 超声内镜对胰腺肿瘤早期诊断的进展

    作者:程敬民;金震东;许国铭

    近年来,由于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胰腺肿瘤的诊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早期诊断仍有一定困难.随着腔内超声,如胰管内超声(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术(EUS-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引导下FNA)及三维腔内超声(3-dimensional IDUS,3D-IDUS)、彩色多普勒腔内超声(color Doppler EUS,ECDUS)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胰腺肿瘤的早期诊断正确率.本文综合有关文献,就腔内超声对胰腺肿瘤早期诊断的价值作一评估.

  • 超声内镜在胰腺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金震东

    自八十年代初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phy,EUS)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来,对胰腺疾病,尤其是胰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新方法.穿刺超声内镜的应用,提高了胰腺肿瘤的穿刺活检水平,也为胰腺肿瘤内镜介入治疗提供了新手段.

  • 隧道技术剥离幽门管后壁固有肌层肿瘤一例报道

    作者:令狐恩强;秦治初;杜红;王向东;孟江云;朱静;王红斌

    患者中年男性,49岁.外院体检胃镜检查时发现幽门管后壁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检查考虑"间质瘤?纤维瘤?".患者于我院内镜中心全身静脉麻醉下行幽门管后壁固有肌层肿瘤隧道技术切除术,内镜检查示:幽门管后壁可见黏膜下肿物(图1),表面光滑,可推动,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示:幽门管后壁类圆形病变,大小约13.5 mm×8.2 mm,内部回声欠均匀,源于固有肌层(图2).内镜下切除过程为:距肿物近端约3 cm用Dua刀作一长约2.5 cm的横行切口(图3),用IT刀,勾刀建立黏膜下隧道,隧道内可见肿物(图4),剥离肿物与周边组织后,圈套器切除病变.术中见一小动脉由固有肌层分出滋养该肿物(图5),电活检钳夹闭并离断该小动脉后,可见少量出血,再次凝固止血后,未见出血.术后用20枚钛夹夹闭创面(图6),并于创面喷洒2支生物蛋白胶.标本大小约1.4 cm×0.8 cm,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结果回报:胃异位胰腺.术后患者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 中耳纤维内镜检查

    作者:江红群;张剑;文三立

    经咽鼓管中耳内镜检查术迄今并未获得广泛开展,主要原因是:超细微纤维内镜操作困难;超细微纤维内镜在中耳腔所处空间位置判断困难.我们观察在超细微纤维内镜下中耳各结构的影像,目的是获得一些具有特征性的、容易识别的解剖标志.

  • 纤维胆道镜在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杨龙江;郭强;靳巍

    胆道结石的常规手术探查往往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残石率较高,常常达不到彻底清除结石的目的,而术中纤维胆道镜检查可明确诊断,安全可靠,简单易行,可降低胆道残余结石的发生率.

  • 上消化道大出血急诊内镜检查术的配合与护理

    作者:刘淑霞

    我院1999-2004年共作256例急诊胃镜检查明确了诊断,并未有任何并发症.

  • 术后胃的临床与胃镜分析

    作者:宫梅

    我院自2000年一月至2009年一月,共患胃镜检查9852例,其中手术后胃298例,占同期受检人数的3.03%.为了提高手术胃的内镜检查术,现总结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手术后胃进行胃镜检查患者298例,其中男228例,女70例,男:女=3:1,汉族219例,少数民族79例,年龄23-76岁,平均年龄43.62岁.

  • 无痛苦消化内镜技术临床应用现况

    作者:徐富星;季大年

    无痛苦消化内镜检查也称清醒镇静内镜检查术(conseious sedation endoscopy)是指应用一种或多种药物抑制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减轻患者的恐惧及焦虑心理,提高痛阈,保持一定程度神智清醒,轻度意识丧失,有完整吞咽、咳嗽等保护性反射,无任何痛苦的情况下,保证内镜检查和治疗顺利完成.

  • 用两种方法诊断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准确性对比

    作者:位广军

    目的:对比分析用多层螺旋CT门脉成像术和内镜检查术诊断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准确性。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疑似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先使用多层螺旋CT门脉成像术和内镜检查术对这50例患者的病情进行了诊断,然后对这50例患者进行了钡餐检查、临床检查和血象检查等综合性检查,并将进行综合性检查的结果作为终的诊断结果。所有检查结束后,比较用多层螺旋CT门脉成像术和内镜检查术诊断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准确性。结果:经多层螺旋CT门脉成像术检查发现,这50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被诊断患有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经内镜检查发现,这50例患者中有47例患者被诊断患有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经综合性检查后证实,这50例患者全部患有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与进行综合性检查相比,用多层螺旋CT门脉成像术诊断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准确率为96%,用内镜检查诊断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准确率为94%,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过,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这50例患者在进行内镜检查的过程中,有2例患者发生了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情况。结论:用多层螺旋CT门脉成像术和内镜检查术诊断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准确性大体相同。不过,用内镜检查术诊断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会增加患者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发生率。因此,临床上可将多层螺旋CT门脉成像术作为诊断肝硬化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优选方法。

  • 76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作者:杨素芳;杨敏;耿岚岚;陈佩瑜;段高羊;王洪丽;熊莉娅;龚四堂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儿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76例确诊EG的患儿纳入回顾性研究,总结和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治疗方案及转归.结果 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腹痛(55.3%,42/76)、呕吐(39.5%,30/76)和便血(38.2%,29/76).34例(44.7%,34/76)存在外周血血红蛋白降低,9例(11.8%,9/76)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增高,13例(17.1%,13/76)EOS百分比增高,32例(54.2%,32/59)血清总IgE增高,18例(36.7%,18/49)食物特异性IgE阳性,25例(32.9%,25/76)大便隐血试验阳性.51例行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腹腔积液7例、盆腔积液4例和肠管节段性改变3例.76例均行内镜检查,黏膜充血水肿63例(82.9%),溃疡20例(26.3%),糜烂17例(22.4%),结节样隆起或增生11例(14.5%),正常9例(11.8%);黏膜病理主要表现为黏膜炎症,伴大量EOS浸润(≥20个/高倍视野).12例(15.8%,12/76)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76例患儿经饮食回避、抗过敏、抑酸、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皮质类激素等综合治疗,临床症状缓解74例,有效率为97.4%.其中,饮食回避、抗过敏药、抑酸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治疗有效率为93.8%(61/65),皮质类激素治疗有效率为86.7%(13/15).结论 儿童EG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均缺乏特异性;诊断方面,血清总IgE增高及食物特异性IgE检测阳性可作为该病诊断的参考,终确诊仍需黏膜病理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20个/高倍视野);治疗方面,抗过敏药、抑酸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症治疗有效率高,可作首选方案,无需常规使用皮质激素治疗.

  • 窄带成像技术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玲;程伟伟;汪星;顾竹珺;胡志红;陈蓉;王平;刘海峰

    目的 评价窄带成像技术(NBI)内镜在腹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6年2月间,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6例腹型HSP患儿纳入观察组(均行NBI早期干预),回顾性对比分析白光及NBI内镜下腹型HSP的诊断率、靶向活检IgA阳性率和严重并发症的预判情况;从2007年至2009年间未行NBI早期干预的腹型HSP患儿资料库中电脑随机抽取25例纳入对照组,并与观察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中,NBI内镜下腹型HSP的诊断率明显高于白光内镜[91.3%(42/46)比67.4%(31/46),χ2=8.02,P<0.05],靶向活检IgA阳性率明显高于白光内镜[95.7%(88/92)比69.6%(64/92),χ2=21.79,P<0.05],并且有3例准确预判了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的腹痛及肉眼血便消失时间[(10.96±5.32)d比(19.68±4.29)d,t=7.50,P<0.01]、禁食时间[(10.37±5.42)d比(8.80±3.71)d,t=7.73,P<0.01]、住院时间[(18.80±7.11)d比(23.12±4.36)d,t=3.16,P<0.01]、大便隐血转阴时间[(11.41±6.30)d比(19.12±4.09)d,t=6.22,P<0.01]均有明显缩短.结论 对于儿童腹型HSP的诊疗,NBI内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NBI内镜有助于提高腹型HSP的内镜下诊断率,能精确指导活检和预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还能对病情严重者进行早期内镜下干预,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咽部乳头状瘤的消化内镜诊断和切除治疗

    作者:韩笑;赵志峰;麻树人;张宁;杨卓;孙亚男;张莉

    目的:评价消化内镜在咽部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沈阳军区总医院内窥镜科2009年3月至2014年12月间咽部乳头状瘤的内镜检出情况,以及内镜治疗情况和随访结果。结果6927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和治疗者中内镜检出咽部乳头状瘤65例(93处),检出率约为0?9%(65/6927)。65例均成功施行内镜下切除治疗,采用活检钳机械切除54例,采用圈套器机械切除11例。病变切除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渗血,其中创面渗血略多者6例,采用氩气精细模式止血,均取得有效控制。所有患者内镜切除术后未给予支持治疗,未发生严重出血、死亡情况。41例术后2个月复查胃镜,仅2例钳除治疗者原位再次发现乳头状瘤生长,予再次钳除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咽部乳头状瘤可行内镜检查检出,行镜下切除治疗是安全、有效和便捷的方法。

  • 短透明帽结肠镜法在单人结肠镜中应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贺奇彬;任玮;郭慧敏;彭春艳;杨旭;丁希伟;沈珊珊;刘明东;凌亭生

    目的 探讨短透明帽辅助单人结肠镜操作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行结肠镜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透明帽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由2位肠镜技术中级医生完成检查,并记录体质量指数、有无手术史、肠镜开始时间、到达回盲部时间、结束时间、肠道清洁程度、检查结果、通过回盲瓣尝试次数及患者舒适度等.结果 透明帽组73例到达回盲部,到达回盲部时间(7.5±4.0)min;对照组76例到达回盲部,到达回盲部平均时间(9.8±4.5)min,2组到达回盲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透明帽组有3例未能进入回肠末端,其余70例通过回盲瓣平均次数为1.32 次;对照组有8 例未能进入回肠末端,其余68 例通过回盲瓣平均次数为1.96次.2组通过回盲瓣平均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透明帽组和对照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32.88%(24/73)和28.95%(22/7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中级结肠镜操作医生,短透明帽结肠镜能缩短到达回盲部时间,有利于通过回盲瓣,该技术适合临床推广.

  • 贲门失弛缓症治疗方式的探讨

    作者:何泽锋;王建军;汪文东;杨光海;詹曦;马千里;石思恩

    目的 比较胸腔镜辅助Heller手术、开胸Heller手术、消化内镜下球囊扩张及消化内镜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探讨贲门失弛缓症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8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4组:胸腔镜辅助Heller手术18例;开胸Heller手术21例;消化内镜下球囊扩张22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2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食管末端直径、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食管末端Ph和各组有效率.结果 4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症状评分、食管末端直径、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食管末端P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胸腔镜组为94.4%、开胸组为95.2%、球囊扩张组为63.6%、肉毒素注射组为55.0%,Heller手术较消化内镜下治疗更为有效(P<0.05).结论 Heller手术治疗效果较球囊扩张及肉毒素注射为佳,胸腔镜辅助Heller手术较开胸Heller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 SARS暴发期消化内镜及工作区的防护体会

    作者:刘变英;刘丽萍;王大骏;原丽莉;汪嵘;侯波;康艳;毕淑娟;杨嫦娥

    SARS是新近被认识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其发生与冠状病毒感染有关,它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接触患者分泌物传播,也有体液传播的可能,因此,SARS患者内镜检查治疗术前的准备、检查治疗术中的防护以及术后的处理甚为重要.2003年3月7日山西省发生了第一例SARS,到2003年5月7日为止共报告448例.我院是SARS病的定点医院,在SARS暴发期共收治SARS 89 例.我内镜中心在此期间共接受内镜检查治疗患者205 例,并于4月9 日为一位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腹胀的患者行胃镜检查术,术后第2 d患者出现发热,被确诊为SARS收住我院SARS病区.由于内镜检查术中、术后作了严格的消毒和一系列防护措施,我院未发生一例医务人员和患者感染.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 术前标识对黏膜下隧道内迅速发现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肿瘤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熊英;胡海清;高颖;令狐恩强;王爱民;李元平;王向东;耿焱

    目的:目的探讨术前采用亚甲蓝标记病灶对黏膜下隧道内迅速发现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肿瘤的价值。方法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通过内镜及超声内镜诊断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肿瘤27例,均采用黏膜下隧道法切除,其中9例无定位,18例术前采用亚甲蓝标记定位。对比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病例成功切除病变。无定位组发现病变用时9~32 min(平均14.7 min),亚甲蓝定位组发现病变用时7~10 min(平均8.1 min)。术后胸颈部皮下气肿的发生率,无定位组为2/9,亚甲蓝定位组为1/18;气腹发生率,无定位组为1/9,亚甲蓝定位组为2/18;所有病例未见纵隔气肿及气胸等其他并发症。结论亚甲蓝定位贲门固有肌层病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经黏膜下隧道切除贲门固有肌层肿瘤术中以亚甲蓝定位病变部位值得推广使用。

  • 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许国强

    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人消化管腔后,一边通过内镜直接观察腔内黏膜表面的形态结构和病变,一边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得消化管壁层次结构、病变起源和浸润范围,以及周围邻近脏器组织结构及其病变的超声图像.

  • 超声内镜在结直肠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陈浩;林李淼

    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可以显示肠壁各层组织的变化,对结直肠癌的TNM分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结直肠癌分期传统上用Dukes分期法,但术前TNM分期对于外科治疗更具实用性和指导性.随着EUS技术的进步,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术(EUS-FNA)、造影剂增强超声淋巴造影术(CE-EL)、三维腔内超声(3D-IDuS)得以发展,EuS在结直肠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 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开窗术在胆胰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谷新珠;黄强;王成;徐荣楠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开窗术在胆胰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于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困难的胆胰疾病患者使用桩状微波刀或高频电凝器、针状电刀,在十二指肠乳头上十二点隆起基部造孔(开窗),窗口大小根据病情需要决定,以引流胆汁、胰液、取石或排石.结果1985年~2001年间共对116例EST失败患者进行开窗术,占同期EST的11.2%,其中112例1次治疗成功,3例行2次治疗后成功,1例治疗失败.结论乳头开窗术是一项治疗胆胰疾病的有效方法,疗效与EST相似,特别对EST治疗困难的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可达到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