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空"可立袋"在神经外科手术室中的妙用

    作者:殷亚亚;王西玲;邓奇;史璐

    颅内肿瘤是神经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包括:垂体瘤、胶质瘤、表皮样瘤、脑膜瘤、神经鞘瘤等.手术结束后常规将肿瘤放在一次性尿杯用甲醛浸泡送病检,我科自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利用空"可立袋"全密闭输液系统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盛放肿瘤送病检,在临床中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 常规MRI及DWI诊断中耳表皮样瘤

    作者:梅红林;徐林根;刘俊华

    目的 探讨常规MRI及DWI诊断表皮样瘤型中耳炎的价值.方法 对21例临床疑诊表皮样瘤型中耳炎患者行术前常规MR检查,其中20例加行DWI,并将影像学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常规MR检查23只患耳,其中18只符合表皮样瘤诊断标准,3只影像表现不典型;手术及病理均证实为表皮样瘤,另有1只假阳性及1只假阴性;在加行DWI的22只患耳中,20只呈明显高信号,诊断为表皮样瘤;1只呈低信号,考虑为炎症,均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另1只伪影明显.常规MRI诊断表皮样瘤型中耳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36%(19/22)、50.00%(1/2),而DWI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5.24%(20/21)、100%(1/1).结论 联合应用常规MRI和DWI有利于准确诊断并定位表皮样瘤病灶.

  • 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治进展

    作者:戴宇翔;倪红斌;梁维邦

    颅内表皮样囊肿由Pinson于1807年首先报道,1850年Remark提出异位残余上皮细胞的理论.Critchiet于1928年定名为表皮样瘤.颅内表皮样囊肿因其肉眼下色泽洁白带有珍珠光泽,又名珍珠瘤或表皮样囊肿,并被称为美丽的肿瘤.

  • 显微手术切除小脑桥脑角胆脂瘤24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旭东;杨卫东

    胆脂瘤又称为表皮样囊肿、表皮样瘤、珍珠瘤等,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自1999~2001年我们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脑-桥脑角胆脂瘤24例,现报告如下.

  • 外耳道表皮样瘤误诊误治八例分析

    作者:石丽亚;王向阳;莫志峰

    外耳道表皮样瘤(EACC)是耳部较少见较特殊的一种疾病,发病率低,在临床上很容易误诊为一般外耳道疾病而延误治疗.我科1998~2006年收治8例曾在外院误诊误治的EACC,现报告如下.

  •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 第7讲 颅内肿瘤(三)

    作者:范国光;王娟

    (上接本刊2006年第6期477页)4 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和畸胎瘤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属先天性肿瘤.其中表皮样囊肿较多见,又称表皮样瘤、胆脂瘤、真性胆脂瘤或珍珠瘤,由残留原始外胚层细胞发展而来.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39%.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2:1.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20~50岁为多见.皮样囊肿比表皮样囊肿更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0岁以下多见.畸胎瘤只占颅内肿瘤的0.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小儿和青年人约占70%,男女比例为2.06:1.

  • 其他疾病误诊为三叉神经痛13例分析

    作者:石东晓;周民战;张津

    1996年8月至2000年1月,我们遇到13例患者将其他疾病误诊为三叉神经痛.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5例;年龄26~54岁.均以头面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初诊均误诊为三叉神经痛;后来分别确诊为牙髓炎5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3例,舌咽神经痛2例,副鼻窦炎、小脑角表皮样瘤、翼突过长各1例.讨论:牙髓炎引起的疼痛为持续性,常对冷热反应敏感,夜间或卧位时疼痛加剧,多有病灶牙.本组5例牙髓炎患者,早期疼痛均为间歇性剧痛,持续时间短,其中2例由邻面龋洞引发,1例由畸形中央尖引发,病灶牙均不明显,在外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但服用卡马西平无效.笔者认为,对于持续性且夜间或卧位时加重的头面部疼痛,应首先排除牙源性疾患,特别是较隐匿的邻面龋、畸形中央尖、牙隐裂及过度磨耗等引起的牙髓炎,往往有冷热痛、夜间痛和轻叩痛.必要时行牙齿曲面断层X线片或平片检查,可同时排除埋伏牙、颌骨骨髓炎、颌骨肿瘤.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是颞下颌关节的常见病,关节运动异常、疼痛、弹响或杂音是其主要症状.本组3例患者张口无明显改变,关节无明显弹响,但颌面部疼痛较重,服卡马西平无效,经口服药物、封闭和理疗后症状消失.颞下颌关节疾病引起的疼痛多为自发痛,疼痛多于咀嚼运动时加重,关节功能区有器质性破坏时,患者相应肌肉和相应肌筋膜可出现类似三叉神经痛的扳机点,并由扳机点引起远处的牵扯区疼痛,但不如三叉神经痛剧烈.舌咽神经痛的表现为舌咽神经分布区域(咽后壁、舌根、软腭、扁桃体、咽部及外耳道等)的阵发性剧痛,疼痛常因吞咽、讲话而引起;睡眠时也可发作,这种情况在三叉神经痛时少见.用地卡因喷雾于舌咽神经分布区域或以1%普鲁卡因5~10ml封闭下颌角与乳突连线的中点,疼痛缓解,即可作出诊断.本组2例疼痛类似三叉神经痛,且服用卡马西平有效,但经询问均有夜间疼痛史,应用1%~2%地卡因喷射于咽部、扁桃体及舌根部后可止痛,故诊断为舌咽神经痛.副鼻窦炎多继发于急性鼻炎,疼痛呈持续性,不如三叉神经痛剧烈,对伴有鼻塞、流涕的头痛患者,应常规拍片排除副鼻窦病变,特别是青少年患者.本组1例误诊为三叉神经痛,治疗无效,X线片证实为副鼻窦炎,另有1例表现为左面部持续性剧烈疼痛,伴有左侧面瘫、左侧舌感觉减退,在外院曾行左下颌神经封闭和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后行MRI检查提示左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经脑外科手术证实为表皮样瘤.颅内病变引起的继发三叉神经痛一般疼痛剧烈,并伴有多支脑神经受累的三叉神经痛应注意排除颅内病变,本组1例茎突过长者表现为双侧下颌骨后窝酸胀疼痛,并伴有左面部疼痛,在外院按三叉神经痛行封闭治疗无效,X线片示双侧茎突过长,手术修整后疼痛消失.另外,对茎突过长者要与颞下颌关节疾病相鉴别,因为两者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