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脏临时起搏器导管的固定方法
心脏临时起搏器又称体外起搏器,是抢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等严重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方法.通常安置临时起搏器患者均采用右下肢股静脉穿刺法,体外起搏器导管若固定不当易引起起搏器电极移位、导管脱出,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
-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病号服的设计及应用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是将心脏起搏系统(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植入到人体内,经电极导线将脉冲发生器的电流引入心脏,刺激心脏激动,继而收缩产生跳动,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术后为保证术侧上肢的有效制动,防止电极移位,通常需要患者上身裸露。在寒冷的条件下,频繁地观察伤口,易造成患者受凉;上半身裸露也易导致患者自尊心受损。因此,笔者设计了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病号服,在保持术侧肢体制动的前提下,方便患者穿衣,避免受凉,不影响医生术后对患者进行伤口的观察和换药,并能很好保护患者隐私,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将其制作与应用介绍如下。
-
心室起搏电极移位至右心房起搏功能正常一例
患者女性,83岁,1995年6月因胸闷,心前区不适伴晕厥入院,确诊为"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月21日置入SSI型永久心脏起搏器.起搏电极位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阈值0.6伏,脉冲宽度0.5 ms,起搏频率72次/分,R波振幅5.3 V,感知2.4 mV.
-
安装VVI起搏器后左右束支传导阻滞互变1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74岁,一年前出现心悸、胸闷、头晕,ECG示双束支传导阻滞,表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合并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后进展为一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入院前三天,症状加重,伴晕厥,ECG示快速房颤(心室率多在160~180次/min)与长R-R间歇相阻滞,LBBB呈四位相阻滞,于95-1-13入我院治疗.查体:血压14/10kpa,发育正常,两肺无罗音,心率44次/min,房颤,心尖部Ⅲ/6SM,肝脾未及,双下肢不肿,心B超:室间隔24mm,符合肥厚性心肌病变化.诊断肥厚性心肌病,病窦综合症,双束支传导阻滞,于95-1-21安装Lntermedics suprima凹型VVI起搏器,手术过程顺利,起搏频率72次/min,阈值0.1V,R波12my,阻抗759欧姆,感知5 mv,ECG:LBBB+LAD,病人一般情况好转,术后第7天,ECG示LBBB+LAD,初考虑为心肌穿孔或起搏电极移位,后经多年随访及多次X线证实,起搏电极在右室心尖部定位良好.
-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远期囊袋破溃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1958年第一台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人工心脏起搏器挽救了数以万计心脏病患者的生命,成为临床上治疗严重慢性心律失常的常规技术.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问世及其功能的不断完善,已成为预防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手段.但心脏起搏器植入作为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无法避免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电极移位等.我院2010年7~9月收治了3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远期囊袋破溃的患者,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人工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后的护理观察及家庭宣教
1临床资料22例心脏起搏病人,男13例,女9例,年龄35~72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黑朦、晕厥史.房室传导阻滞1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9例.心电图均提示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4例安装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器,余18例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2例发生术后皮下血肿,1例发生电极移位.
-
扩张型心肌病发生起搏器电极漂浮1例
患者男性,77岁.因头晕、胸闷、气促、乏力、咽部不适感5d于2004年6月17日入院.体检:T 36.5℃、P 50次/min、R 18次/min、BP 165/90mmHg,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约50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患者于1990年因心悸、胸闷、头晕,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窦性停搏在外院植入VVI型起搏器.于1999年7月13日因再次出现心慌、胸闷、头晕,记录心电图A,起搏节律不规则,提示电池耗竭入院.心脏超声检查示:LV 66mm,RV 28.5mm,LA57mm,RA 80×95mm.更换(美敦力8085)起搏器后记录心电图B,为正常VVI型起搏心律.本次入院记录心电图1C示:Ⅱ导联逸搏心律50次/min,伴有室性早搏(R2.6.8).起搏脉冲信号频率与图1B相同,但其后均无相应的QRS波,逸搏后仍然出现刺激信号,并且落在逸搏QRS内(R4)或室性早搏内(R6)或其后的不同部位.正巧落在自身QRS波或室性早搏内者,酷似间歇性起搏,实为不能感知.而对室性早搏R2、6、8则全部感知,但未起搏.R7与R8之间无脉冲信号,为脉冲发生器对两者均发生感知所致.V1导联起搏器的刺激信号与自身逸搏的QRS间的配对时间均等于脉冲信号间距,表明均有感知.复查心脏超声,LV 58mm,RV31mm,LA 50mm,RA 78×97mm,考虑为右心室扩大导致电极移位与心肌接触不好,而更换VVI起搏器记录心电图1D,起搏频率60次/min,仍有室性早搏.
-
舒适护理模式在永久起搏器安装术后卧床期间的应用
心脏起搏在国内发展较快,植入永久起搏器病例不断增加.作为一种创伤性治疗方法,为预防术后并发症电极移位,须卧床2~3d.在卧床期间所出现的切口疼痛、腰背酸痛、腹胀等不适感觉,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及心理压力.如何提高术后卧床期间的舒适度,是护理实践中探讨的重要内容,现报告如下.
-
脊髓电刺激合并巴氯芬鞘内注射治疗顽固性疼痛合并肌强直1例报道
1病例
患者男性,49岁,右足碾挫伤后疼痛4年余入院。4年前在煤矿工作时碾伤右足,后遗留右足针刺样疼痛,阵发性加重,当地医院行“封闭”治疗,维持1周后疼痛复发。3年前行“右足神经瘤切除术”,无明显效果,并出现疼痛阵发性加重后右足“抽搐、紧束感”后继发下肢肌肉抽搐,不能行走,需靠轮椅助行。2年前外院行“脊髓电刺激术”,术后有下肢疼痛缓解,肌肉抽搐症状仍存在,半年前因“电极移位”行“脊髓电刺激电极置换术”,起初效果可,维持一个月后疼痛及不适感觉复发,遂自行停止电刺激治疗。现平日右足残端疼痛为胀痛,VAS评分5分,每于夜间疼痛加重为烧灼样疼痛,VAS评分10分。口服多种止痛药物效果不佳。 -
老年患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舒适护理60例
随着心脏起搏器植人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接受心脏起搏器植人术的患者与日俱增,以老年人居多.由于手术的特殊性,为了防止术后电极移位、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须绝对卧床1~3 d,术侧肢体制动3~5 d,这些对机体修复机能减退的老年患者尤为重要,但同时也给老年患者带来了诸多不良反应,如:失眠、关节肌肉僵硬、便秘、尿潴留、切口疼痛等.为了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我科将舒适护理引人心脏起搏器植人术后的护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安装临时起搏器术后感知起搏不良电极移位的护理
目的:总结临时起搏器安装术后感知起搏不良电极移位的护理经验.方法:临时起搏器安装术后发生接触,感知,起搏不良,导管电极移位共15例,从分析原因,ECG判断,与并发症护理3方面进行抢救.结果:15例经急救处理后均转危为安.结论:由于起搏器安装术后病情观察,严重并发症的急救,从发现病情发展到处理均在医生到达前由护士进行,因此,专科护士必须具备很强的责任心,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业务能力.
-
巨大左室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一例
患者男性,49岁.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Ⅲ级.心脏超声左室舒张末内径105 mm,左室射血分数0.33.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中发现冠状窦(CS)开口及形态变异,采用CS电极并结合腔内心电图确定CS位置.患者靶静脉粗大,将4195电极送至靶静脉远端才得以稳妥固定.术后4个月随访,心脏明显缩小.
-
起搏器置入术中误穿锁骨下动脉并术后电极移位抢救成功一例
患者男性,60岁.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停搏,阿-斯综合征置人永久起搏器.穿刺锁骨下静脉时误穿锁骨下动脉,造成危及生命的大出血且并发术后电极移位,经全力抢救痊愈出院.
-
废弃电极导线断裂致起搏电极移位一例
报道1例废弃电极导线迟发断裂回缩到右心室,并盘绕起搏电极导线导致起搏电极移位,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应选择合适的穿刺点,置入新电极时,应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尽可能设法拔除废弃电极.
-
优化护理方式对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及电极移位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优化护理方式对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及电极移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 2014年10月住院并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58例,按入院时间分为传统护理方式组36例和优化护理方式组22例,分析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住院天数、术后囊袋出血及电极移位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优化护理方式组与传统护理方式组患者心脏起搏器电极移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护理方式组比较,优化护理方式组患者住院天数及术后囊袋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护理方式可有效降低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改善患者预后.
-
脑深部电刺激术的电极移位
目的研究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电极移位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研究113例帕金森病DBS术中及术后程控时的深部电极与预置靶点的差异.结果发生电极移位5例,其中术中发生2例;3例术中刺激效果满意,电极未发生移位,但术后4周程控时达不到满意效果,复查头颅MRI示脑深部电极移位,2例比原定位置深4 mm,1例比原定位置深6 mm.结论植入的刺激电极在颅内移位是影响DBS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可造成某些病人术中刺激效果好,但一段时间后疗效差的现象,应积极预防.
-
临时起搏电极移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
临时起搏器是抢救心脏停跳、严重心律失常、阿斯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方法.由于临时起搏器电极无侧翼以及老年患者存在生理性梳状肌或乳头肌萎缩,肌小梁平坦及松弛,若安装时电极位置不佳、护理不当等综合因素很容易引起电极移位,造成起搏失灵,危及患者生命.从临床护理观察,发现电极移位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护理对策,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
手术方法建立窦房结功能损伤模型进展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简称病窦综合征)是以严重窦性心动过缓伴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症状的难治疾病,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其确切的发病机理不明,目前治疗以安装人工起搏器为主,但是不能根治,且存在感染、心内膜炎、血栓、电极移位、穿孔等并发症的可能[1].
-
心脏起搏器术后电极穿孔致亚急性心包炎、心包填塞的报道及文献回顾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发生电极移位心肌穿孔,心包填塞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后一种较少见的并发症,及时正确的诊断和处理十分重要.
-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464例并发症分析
目的:研究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并发症.方法: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464例,记录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术后近期(术后6~8周内)以及术后远期的并发症,并进行分类、统计,计算不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共发生并发症22例,发生率为4.74%;其中囊袋积血8例、囊袋感染1例、囊袋破溃2例、气胸3例、心脏穿孔1例、左上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电极脱位4例、起搏器综合征2例.结论:起搏器植入术中及术后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仔细操作及术后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置,可以降低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