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S100钙结合蛋白A12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的关系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慢性血管炎症反应的结果,炎症因素贯穿整个过程。本研究探讨了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S 100钙结合蛋白A12(S 100A12)、脂蛋白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
胚胎着床过程中的炎症因素与天然免疫
80年代后期,发现了胚源性血小板活化因子(EDPAF)[1]。由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作用极强的炎症介质,人们开始认识到,胚胎着床过程应有炎性因素的参与。花生四烯酸环氧化产物及5脂氧化产物在妊娠期的作用,近年已大量见于文献[2,3]。对自发性流产[4]、不明原因的习惯性流产[5],以及正常妊娠的临床组织学研究[6],都已在着床部位发现炎症性的改变。
-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炎性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炎症因素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350例,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不稳定斑块组121例、稳定斑块组109例、无斑块组120例;选择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WBC、单核细胞、hs-CRP及IL-6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无斑块组的血清WBC、单核细胞、hs-CRP、IL-6水平分别与不稳定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不稳定斑块组hs-CRP及IL-6水平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结论: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
细菌脂多糖体外诱导子宫内膜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
子宫内膜是衬于子宫腔内面的一层粘膜.它成分复杂,功能多样,每月都要经历一次增生、分泌和剥脱的特征性变化.临床上炎症因素所导致的妇产疾病尤为常见.有报告表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细菌检出率为79.5%,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比例高,被认为是异常出血的主要致病菌[1].本实验采用大肠杆菌产生的细菌脂多糖(LPS)(SIGMA公司0127:B8)诱导子宫内膜炎症模型,为进一步对子宫内膜炎症相关机理的研究和治疗药物疗效的评定奠定了基础.
-
内质网应激与Alzheimer病
Alzheimer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其临床特点是隐匿起病,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认知障碍和行为异常.病理特点为脑神经细胞外出现β淀粉样肽(Aβ)聚集形成的神经斑或称老年斑、脑神经细胞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FT)、脑皮质神经细胞减少及皮质动脉和小动脉的血管淀粉样变性.AD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许多假说,如Aβ产物过多、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过氧化作用、炎症因素、金属与细胞内钙紊乱、遗传因素等[1].近年来因蛋白质折叠障碍造成的异常蛋白质的聚集在神经变性疾病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内质网应激(ERS)与功能障碍也相应受到关注.以下综述AD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的研究进展.
-
延迟性肌肉酸痛症的国外治疗近况
延迟性肌肉酸痛症(DOMS)常发生在不习惯的大强度肌肉训练,尤其是离心运动之后,属于运动性肌肉疲劳的一种类型,也是一种运动造成的特殊类型的肌肉损伤.目前的病因学研究认为主要由直接的机械损害和炎症因素导致.个人的主观感觉主要是运动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出现的肌肉酸痛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包括肌肉僵硬、触压痛、肌肉功能下降、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光镜下的肌纤维散在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以及凋亡细胞增多、电镜下的Z盘撕裂和细胞膜损害等改变.尽管DOMS有自愈现象,但由于DOMS的症状体征对运动训练的影响以及与肌肉拉伤有某种内在的联系等原因,DOMS的治疗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就INDEX MEDICUS和HighWire科学和医学图书馆中检索到的国外文献,对近5年国外研究治疗DOMS的情况作一综述.
-
术前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在预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目的 分析术前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在预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初次确诊的63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通过ROC曲线分析寻找PLR预测淋巴结转移的佳Cut-off值,再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甲状腺髓样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ROC曲线分析得出预测甲状腺髓样癌淋巴结转移的PLR佳cut-off值是107.9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甲状腺外侵犯(OR:4.255,95%CI:1.158~ 15.640)、PLR≥107.955(OR:8.384,95%CI:1.934~ 36.353)均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术前外周血PLR值可辅助预测淋巴结转移,高PLR值预示患者淋巴结转移概率较大.
-
胃癌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在各类肿瘤的发展过程中,炎症因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炎症微环境甚至已经被指出是癌症的第7个影响因素[1],与肿瘤的进展和转移有关,因此,炎症微环境中的炎症标志物可以预测各种癌症的预后[2]。炎性细胞能够显著改变肿瘤微环境,通过产生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影响炎症细胞的募集和活化。此外,还能分泌活性氧和蛋白酶等物质,在调节肿瘤细胞增殖和转移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3]。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监视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可抑制肿瘤的浸润。炎症免疫反应标志物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等提示了肿瘤相关炎症与机体免疫反应的相对状态,与肿瘤的演变转归相关。现围绕炎性指标在胃癌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变化及与胃癌病理特征、预后的相关性予以阐述。
-
三七皂苷对泡沫细胞形成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
通常认为冠脉疾病的发生与脂肪沉积造成动脉狭窄有关,近年来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提示炎症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病中可能具有更重要作用[1].
-
辨析11种中风的先兆
舌痛:老年人无明显原因的舌痛,多是微血管的炎症反应,也表明可能与血黏度升高有关.因此老年人若出现舌痛、麻木、活动不便,不仅应注意局部,更应进行全身检查,预防中风.鼻出血:中老年人鼻出血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经医学观察,排除外伤、炎症因素,高血压病人在反复鼻出血后1~6个月,约为50%的病人会发生脑溢血.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压不稳定引起的,不加预防则会增加中风的机会,因此不能麻痹大意.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周围物件都在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称“小中风”,应及早去医院请医生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
中风的11种先兆
鼻出血中老年人鼻出血是高血压病人即将发生中风的警报.经医学观察,排除外伤、炎症因素,高血压病人在反复鼻出血后1~6个月,约为50%的病人发生脑溢血.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压不稳定引起的,不加预防则会增加中风的机会,因此不能麻痹大意.
-
炎症因素及氧化应激与心房颤动心肌重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炎症因素及氧化应激与心房颤动(AF)心肌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层析原理、循环酶法及库尔特原理分别对阵发性房颤组(50例)、持续性房颤组(58例)、永久性房颤组(40例)及正常对照组(56例)进行高敏C 反应蛋白(hs 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检测;采用多普勒超声测量心腔结构和功能。结果在超声指标中,阵发性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心房直径(LAD)有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性房颤组和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直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P<0.05),且以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直径增大明显;对右心房上下径(RAD)分析发现与 LAD变化一致;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统计学意义。在炎症指标中,房颤各组血清 hs CRP组、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血清 hs CRP、Hcy浓度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组血清CRP、Hcy浓度无明显差异。在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上,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炎症因素及氧化应激参与了心肌重构,并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与维持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炎症反应的中西医认识
中风病是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均高的疾病,对中风病急性期的研究和防治一直以来是中西医界重点研究的课题.近来现代医药研究人员对脑血管发病机制中炎症因素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从致炎因子的作用机制做了深入研究;同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对中风病急性期炎症反应的病机及治疗上也有着独特、系统的诠释.
-
绒毛膜羊膜炎与胎儿及新生儿疾病
绒毛膜羊膜炎是产科炎症反应,但与新生儿预后关系密切.母体的宫内炎症反应可以直接导致胎儿和婴儿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胎儿炎症反应综合征(FIRS)也不可忽视.早期识别和快速诊断有助于减少母儿的近期合并症,改善新生儿的远期预后.产科和儿科共同关注,整合信息,是早期发现、实施有效干预的临床重点之一.
-
抑制炎症因素在他汀类药物心血管疾病多效性中的作用
他汀类药物自1976年上市应用于临床治疗以来,其非调脂作用,即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近些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抑制炎症因素方面.随着近些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反应蛋白作为体内敏感的炎性标志物之一参与了多种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他汀类药物随着REVERSAL、PROVE IT、MIRACL等研究结果的不断公布,能够通过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抑制炎症因素,从而使患者在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获得更大的益处.因此本文将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炎症因素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多效性作用进行分析.
-
妇科恶性肿瘤和炎症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妇科恶性肿瘤一方面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另一方面也在治疗过程中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女性独特的生理机能及性征,严重的情况下会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多年来受到了临床极为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女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医疗及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越来越高,较为常见的为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等.1863年,病理学鼻祖Virchow将白细胞从肿瘤组织中寻找了出来,在对肿瘤的发生和慢性炎症的关系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将其充分利用了起来,结果表明二者联系密切,从此以后,随着理论结合实践的发展,相关医学学者日益深入地研究了肿瘤和炎症的相关性.相关医学资料统计[1]结果显示,起因于炎症感染的肿瘤在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15%/年左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临床在治疗及康复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对炎症引发肿瘤的致病机制进行研究极为必要和重要.为了将有利的临床依据提供给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及抗癌新药的研制,本研究对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和炎症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现综述如下.
-
Toll样受体的内源性激活在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TLRs表达、激活促进DM和DN的发生、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平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DM)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在糖尿病病程中出现的以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肾脏病变为特征的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糖尿病肾病是由新陈代谢紊乱、蛋白质过载和血流动力学异常激活了炎症因素而导致的。 Toll 样受体( 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一种新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高度保守的微生物组分-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 ),同时也是一种损害相关的分子模式家族识别受体。迄今为止,在人类基因组中已发现11个 TLR成员。关于TLR新的认识有:(1) TLRs被非微生物来源的内源性配体激活,即损伤相关分子模式( DAMPs ),其参与了非感染性炎症的发生[1];(2) TLR在肾脏固有细胞和白细胞中的表达促进各种急慢性肾脏疾病(CKD)的发生[2];(3)单核细胞TLR2和TLR4的过表达与T1DM和T2DM患者血红蛋白HbA1C的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呈正相关[3-5]。鉴于此,我们综述TLR信号激活与DM和DN的关系及对其的作用和影响。
-
快速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检测提高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
人类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或炎症因素刺激而产生的.在机体感染和组织损伤时血浆浓度快速,急剧升高.炎症开始后6-12 h可被检测到.CRP可以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从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和损伤,坏死,凋亡的组织细胞,在机体的天然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2].在传统的临床诊断中我们常规单独检测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及感染程度,但是由于在临床治疗中,部分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不能排除病毒感染与细菌感染,导致在治疗上的偏差,从而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负担和压力.本文通过对200例呼吸道感染的小儿末梢血CRP的快速检测联合小儿末梢血常规结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RP联合血常规检测,使临床医生对小儿感染程度及其呼吸道病原体做出明确诊断,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及其治疗提供了临床依据.
-
2型糖尿病肾病与C反应蛋白关系的临床研究
C反应蛋白(CRP)是反映机体炎症的敏感指标.CRP具有免疫识别和免疫调节功能,促进白细胞反应性,补体的固定,血小板的激活,炎症部位细胞碎片的清除等.近来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清中CRP的水平升高[1].但CRP与糖尿病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资料却较少.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是诊断糖尿病肾病有效而敏感的指标.本研究检测了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中CRP的变化及其与尿白蛋白之间的相关性,以了解炎症因素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可能作用.
-
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究炎症因素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炎症影响因素,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炎症因素对脑梗死患者颈部发生AS的影响.结果:70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者40例,占57.14%;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未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的单核细胞比例、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核细胞比例、红细胞沉降率及纤维蛋白原是引起脑梗死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中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较高,引起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因素较多,治疗和预防炎症因素,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