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与护理

    作者:刘洪珍

    目的 观察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及术前术后护理.方法 选择在我院成功进行封堵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VSD)患者50例,对封堵术前后心率进行监测.结果 50例患者中,18例于术前检测出22例次不同的心律失常,封堵术后心电监护早期发现不同的心律失常50例次,新发心律失常28例次,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1).结论 经导管封堵VSD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有些心律失常相当严重,加强对室间隔缺损堵闭术前后病情的观测,加强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潘翠珍;舒先红;周达新;葛均波;陈灏珠

    目的:初步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Sonos 7500超声诊断仪、X4探头.对4例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监测下,经心导管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其中男性1例,女3例,平均年龄为(60.5±8)岁.结果: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真实地显示房间隔缺损的形态、大小、部位及空间关系,能准确引导房间隔介入手术.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引导介入治疗手术中提供快速而准确的监测手段.

  •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及随访

    作者:程亚敏;孙建辉;许国锋;徐国林

    目的 总结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 PDA患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3~55岁,体重10.5~56 kg,肺动脉平均压33~49 mm Hg,4例患者左心室扩大.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管型10例,漏斗型5例,窄处直径2~9 mm,均经股静脉途径行封堵术,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15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13例,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 h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随访3~36月,肺动脉压均有下降,左心室内径较前缩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左室功能变化

    作者:郑昭芬;蒲晓群;杨天伦;陈晓彬;李传昶;彭道地;莫龙;张利辉;邓金华;孟霜媛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功能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治疗术后与随访中的变化.方法 对该院成功实施经导管ASD封堵术且资料完整的36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于封堵治疗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每搏量(LV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 ASD封堵治疗术后,LVEDD和LVEDV明显增大,提示左室前负荷改善;LVESV轻度增加;LVSV、LVEF和LVFS显著增加,表明左室功能增强.LVESV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后3 d比较无明显变化,左室前负荷和左室功能在随访中持续改善.结论 ASD封堵治疗术能有效改善左室前负荷,改善左室功能,且在短、中期随访中左室前负荷及左室功能持续改善.

  • 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庆桥;蒋世良;戴汝平;黄连军;徐仲英;赵世华;凌坚;郑宏;张岩;张戈军;金敬琳;谢若兰

    目的:比较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42例PDA患者施行Rashkind封堵伞封堵术(为Rashkind组).在施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的PDA患者中,选出年龄、体重匹配且PDA小直径≤8 mm的患者共42例(为Amplatzer组).对比两种方法治疗PDA的临床效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Amplatzer组,技术成功率100%,溶血1例.即刻残余分流发生率16.7%,术后1~18个月,均无残余分流.Rashkind组,技术成功率97.7%,1例患者Rashkind封堵伞脱落至右肺动脉,经手术取出并行PDA结扎术.术后即刻和12个月残余分流发生率分别为83.3%和41.2%,均显著高于Amplatzer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比Rashkind封堵伞更安全、有效.

  • 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经导管封堵术效果

    作者:张端珍;朱鲜阳;崔春生;王琦光;陈火元

    目的:室间隔穿孔(VSR)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一种致命性并发症,预后极差,发生VSR后大部分患者立即出现重度心力衰竭甚至心原性休克,如不及时治疗,穿孔之后1周之内病死率达50%,1年之内病死率大于90%。既往此类患者均需要采取外科手术治疗,但AMI后3周之内手术患者死亡率高达50%,即使度过初始3周的危险期,手术死亡率仍高达20%。近年来,随着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开展和导管经验的不断积累,经导管封堵术已成为VSR选项之一,然而由于操作风险大,国内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主要探讨经导管VSR封堵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 中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成功与挑战

    作者:赵世华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大规模临床应用始于1997年.其代表性封堵装置Amplatzer封堵伞虽然源于美国,但初的临床应用在中国.本世纪初,随着国产封堵材料的研制与开发,该技术迅速在全国各地普及起来,进一步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因此说,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临床应用新技术.目前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数目遥遥领先于欧美,但在个别地区和单位存在着滥用或适应证把握不严等情况,因此有必要加强规范化管理.我国也应该加强数据库建设和注重远期随访.在新形势下面对日渐成熟的新技术,应该适时引进,并在临床实践中把握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充分发挥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的优势互补.

  • 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作者:张庆桥;蒋世良;黄连军;赵世华;郑宏;徐仲英;凌坚;谢若兰;戴汝平

    目的对比研究Amplatzer封堵器和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费用,探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的可行性.方法 1999年4月~2000年7月,在我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PDA患者69例,同期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的PDA患者111例.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费用等情况.结果 Amplatzer组技术成功率98.2%, 无并发症.未成功的2例PDA患者均择期行手术治疗.外科手术组全部成功,无死亡.并发症为肺不张7例,气胸4例,冠状动脉空气栓塞1例,心脏骤停1例,喉返神经损伤2例,术后再通1例.12例患者术中输血200~800 ml,平均输血(483.3±216.7)ml.Amplatzer组平均总费用显著高于外科组,其中手术费用相似,器材费用前者(封堵器)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在其适应证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降低Amplatzer封堵器的费用,有助于其更广泛应用.

  • 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不明原因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作者:付强;郭彩霞;杜丽娟;白亚秋;龚浠平;鞠奕;陆菁菁;胡建科;曲辉;董可辉;陈步星;王拥军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不明原因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7年9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经导管PFO封堵术治疗的不明原因卒中合并PFO患者6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增强试验证实存在右向左分流.随访观察经导管PFO封堵术成功率、有效封堵率、并发症、脑缺血事件及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终入选不明原因卒中合并PFO患者60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24~68(47±11)岁,PFO直径(静息状态)(1.6±0.6)mm.术前右向左分流量,中量者11例,大量者48例(其中淋浴状及雨帘状分流者41例).经导管PFO封堵术成功率为100%(60/60),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2~29个月(中位数12个月),术后6个月45例患者完成TCD增强试验随访,其中,中、大量残余右向左分流者4例,有效封堵率达91%(41/45).随访期间,仅1例患者脑梗死复发,无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结论 经导管PFO封堵术治疗不明原因卒中合并PFO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 心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对比研究

    作者:孙勇;于波;侯静波;秦燕;田佳玮;李天发;陈延军

    心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是先天性心脏病中常见的类型,在我国约占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一半,以往多采用手术治疗.自1988年Lock等首次报道经导管VSD封堵术以来,介入治疗VSD的技术获得了较大发展.2002年Amplatzer及国产VSD自膨胀式封堵器应用于临床后,因其具有体积小、可回收、可重置、封堵完全、并发症少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1,2],并逐步取代了其他类型的封堵器.本研究通过对38例VSD患者的经导管封堵手术,探讨VSD封堵器治疗VSD的可行性,并与外科手术方法进行比较.

  • 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

    作者:伍伟锋;郭盛兰;黄凯;刘唐威

    经导管封堵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是近年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热点之一.随着VSD封堵器械的改进,其安全性不断提高,在临床上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VSD修补后出现残余漏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并发症,过去治疗主要是二次手术再修补,近年来有作者认为经导管封堵术是治疗VSD残余漏的良好方法,但有关这方面的专门报道还很少.我们于2004年12月~2005年1对3例VSD残余漏进行了经导管封堵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报告如下.

  • 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作者:胡海波;蒋世良;徐仲英;刘延龄;吕秀章;朱振辉;王云

    目的分析比较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TCVSD)与外科修补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及优缺点,为临床提供优选依据. 方法外科组包括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45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采用直接缝合或补片修补VSD;TCVSD组包括同期接受TCVSD术的45例膜周部VSD患者,采用新型偏心状Amplatzer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VSD.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和费用等情况. 结果 TCVSD组44例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98%),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3例(均小于2 mm),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外科手术组全部手术成功,无死亡,术后出现残余分流1例(3~4 mm),心包积液1例(后行切开引流术),切口内出血1例(后行二次缝合术),左前分支阻滞2例.两组间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径(LVEDD)的减小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总住院天数及特护天数TCVSD组要明显少于外科组,治疗总费用及器材费TCVSD组要明显高于外科组. 结论 TCVSD术疗效与外科手术相当,具有并发症较少,术后恢复快,不留疤痕等优点,但治疗费用较高;对于部分选择性病例,TCVSD术可以逐步替代外科手术成为治疗膜周部VSD的首选方法.

  • 经导管封堵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外管道开窗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李世国;蒋世良;徐仲英;黄连军;赵世华;金敬琳;禹继红;许建屏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外管道开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7年3至7月共行3例外管道开窗封堵术,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7、14及8岁,术前诊断均为发绀,属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不能行双心室矫治,而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术中均加行外管道开窗.术后患者持续存在口唇发绀,血氧饱和度降低.3例患者行心导管及造影检查后证实上、下腔静脉与肺动脉吻合口通畅,无狭窄改变,肺动脉平均压均小于15 mm Hg(1 mm Hg=0.133 kPa),分别采用AGA公司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及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对外管道与右房之间的交通(开窗)进行封堵.结果 所有患者均封堵成功,封堵后即刻、15 min、30 min及1 h分别测肺动脉及腔静脉压,与封堵前比较无明显升高,且患者无明确不适症状,血氧饱和度较封堵术前均有提高,发绀减轻,超声心动图及造影证实封堵器形态及位置良好.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3至6个月,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封堵器形态及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结论 经导管外管道开窗封堵术技术成功率高、疗效确切,但远期疗效尚需密切随访.

  • 老年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作者:王诚;赵世华;蒋世良;丁建东;马根山;张毅刚;李世杰;王临光;蒋树中;王彦炯;黄宜杰;付强

    目的 探讨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导管封堵治疗的32例老年ASD患者的临床和介入治疗资料.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32/32例),TTE测量ASD平均大小17.4±5.3mm,封堵器平均大小22.4±6.7mm;19例采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13例采用国产封堵器;术前平均肺动脉收缩压36.0±9.3mmHg(1mmHg=0.133kPa),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平均为1.9±0.7.ASD的完全堵闭率即刻为93.8%(30/32例),术后24h为96.9%,术后6个月仍有1例(3.1%)残余分流,为双孔型缺损.并发症发生率6.3%(2/32例),其中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3.1%),为心包填塞(疑肺静脉破裂),无操作相关死亡.术后发生血管迷走反应1例.术后心律失常5例(15.6%),均为房颤.平均随访18.9±12.5个月(9~60个月),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或金属骨架断裂,无晚发心脏穿孔或心包填塞.结论 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ASD安全、有效,在适应证的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

  • 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的经导管封堵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张峰;葛均波;周达新;陈灏珠

    分析在我院接受经导管封堵术的43例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病例,结果显示43例中40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3.0%),无一例发生严重手术并发症,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峰值较封堵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40例患者封堵器均无明显移位,39例无残余分流,1例残存少量分流.提示对于合并有其他解剖或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封堵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56例临床报告

    作者:李志勇;王生仁;何平;张晓红;刘瑛;余庆红;唐凤珍;黄建玲;李勋;张玉顺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效果,总结治疗经验及教训.方法:对我院56例先天性心脏病使用Philips HD11型超声心动图(TTE)检查,观察缺损周缘软硬程度及大小,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静脉穿刺成功后注射肝素,在X线监视下利用心导管术将封堵器送到位并打开,确认封堵效果满意后释放封堵器.术后统计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平均住院8.8天,平均手术时间50分钟;55例治疗成功,成功率98.2%,1例封堵器脱落.本组无死亡病例,2例发生心包填塞.结论:经导管封堵术治疗CHD,具有住院及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反流的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和封堵术效果观察

    作者:牛惠萍;杜起军;任路平;刘舲

    随着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器材的不断改进及封堵技术的不断提高,其适应证越来越广,其中经胸超声心动图( TTE)承担主要的病例筛选工作,笔者回顾分析83例VSD伴轻-中度三尖瓣反流成功封堵病例,旨在探讨TTE在VSD合并三尖瓣反流封堵术中的病例选择标准,并总结分析经导管封堵术的效果.

  • 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作者:刘建华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心病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先天性心脏病以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为多见,以前大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现在由于介入治疗术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等诸多优点,深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介入治疗的疗效非常关键,但是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也不容忽视,现将先心病患者经导管封堵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与护理

    作者:陈如静;孙慧;解凤英

    目的:观察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及护理。方法选择在我院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VSD患者31例,对封堵术前后心律心率进行监测。结果31例患者中,12例于术前检测出14例不同的心律失常,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后心电监护早期发现不同的心律失常31例,新发心律失常17例,较术前明显增加(P<0.001)结论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加强对堵闭术前后心律心率的监测,实施有效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 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循证护理应用分析

    作者:肖月;曹娟

    目的 采用循证护理理念对室间隔缺损患者经导管封堵术后并发症进行护理,并比较其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13年5月48例室间隔缺损经导管封堵术患者行循证护理,步骤为问题提出、证据获得、证据评审和循证护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心律失常、血栓、溶血和封堵器移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对室间隔缺损患者安全有效,可推广应用.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