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静点维脑路通引起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及护理
维脑路通学名"羟乙基芦丁",它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防止血栓形成;同时能对抗5-羟色胺缓激肽引起的血管损伤,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药理作用,偶有过敏者,极其罕见,一般症状轻微.我院于2002年11月收治了1例因静点维脑路通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人,现将抢救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维脑路通注射液与四种输液的配伍实验
1一般资料维脑路通(又名曲克芦丁、羟乙基芦丁)系半合成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的药物,具有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形成,增加侧支循环等作用.我院临床常将维脑路通注射液分别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NS)、10%葡萄糖注射液(GS)、5%葡萄糖注射液(GS)伍用,此混合液是否稳定,变化如何?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本文依据临床常用量和滴注时间做如下实验:
-
羟乙基芦丁治疗脑栓塞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羟乙基芦丁对脑栓塞后神经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病例42例,随机分为羟乙基丁组(治疗组)20例及常规组(对照组)22例,对两组脑栓塞病人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羟乙基芦丁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病人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羟乙基芦丁对脑栓塞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
曲克芦丁对照品的制备液相色谱法分离
采用C18柱,水-乙腈(83:17)为流动相,利用制备型HPLC对曲克芦丁原料进行分离纯化制得曲克芦丁对照品.经HPLC检查,纯度达99%以上.用紫外、红外、质谱及核磁共振法确证结构.
-
树脂吸附与离子交换法降低曲克芦丁的炽灼残渣含量
曲克芦丁(维脑路通,1)是羟乙基芦丁的混合物,可降低毛细血管的脆性 ,用于治疗动脉硬化、冠心病、血栓性静脉炎等疾病.法国药典要求1的炽灼残渣含量不高于0.3%,如果降低1的氯化钠含量,就能满足要求.在生产中,用大量无水乙醇精制粗品,炽灼残渣只能降至0.84%.为此,我们试用大孔树脂吸附法和阴、阳离子树脂交换法去除氯化钠,进行了对照实验.
-
羟乙基芦丁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目的:观察维脑路通注射液中总羟乙基芦丁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大鼠静脉注射羟乙基芦丁20,40和50 mg·kg-1后,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多组分峰共积分测定法,测定在不同时间各组织和体液中总羟乙基芦丁的含量以及蛋白结合率.结果:羟乙基芦丁在血浆中的药物动力学符合一室开放模型,有关参数除Cl外,血浆蛋白结合率、Co、T1/2(3.01~5.33 h) 、Vc(2.40~4.16 L)、AUC(36.26~92.38 mg·h·L-1)均具有剂量依赖性,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62%,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分布广泛且含量相差不大, 但脂肪组织中低,给药8 h后各组织中含量明显下降,在粪、尿和胆汁中原形药物总排出量占给药量(40 mg·kg-1)的11.7%.实验中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适于体内羟乙基芦丁的测定,检测下限为1 μg·L-1,线性范围0.1~15 mg·L-1.结论:羟乙基芦丁在大鼠体内各组织分布广泛,主要经代谢途径被清除.
-
一例注射维脑路通引起急性过敏反应的急救及护理
维脑路通(Venorruton,Troxerutin)又名羟乙基芦丁,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病的药物,能抑制血小板凝集,有防血栓形成作用[1].是一种临床常用药品.适用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所致的偏瘫、失语以及心肌梗塞前综合征、动脉硬化、中心性视网膜炎、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血管通透性升高引起的水肿等.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维脑路通有效、安全.但关于其不良反应的报告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本文对其临床少见的过敏反应特报道如下.2010年4月24日我科收治1例高血压病、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次日在静点维脑路通后出现急性过敏反应,经采取积极救治措施和精心护理,一周后康复出院.
-
如何正确应用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常用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有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双嘧达莫(潘生丁)、川芎嗪、羟乙基芦丁(维脑路通)等.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羟乙基芦丁的血药浓度
目的:建立三羟乙基芦丁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方法:将三羟乙基芦丁转变成四羟乙基芦丁,经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后,用荧光检测器测定.结果:血药浓度标准曲线在1.25~40 ng.mL-1间,r=0.9994;低检测限为1 ng.mL-1;高、中、低3种浓度平均回收率为91.52 %~95.83 %.日内和日间平均RSD小于4.3 %和5.2 %.结论:本法可为羟乙基芦丁的药动学研究提供一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