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A型肉毒毒素治疗局灶性肌张力障碍和偏侧面肌痉挛80例临床分析
A型肉毒毒素通过阻断神经肌肉传导的毒性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控制肌肉痉挛和缓解局灶性肌张力障碍,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于2004年3月至2007年3月应用A型肉毒毒素治疗80例局灶性肌张力障碍和偏侧面肌痉挛,现报告如下.
-
痉挛性斜颈48例A型肉毒毒素治疗疗效分析
痉挛性斜颈(ST)是一种以持续的、不自主的颈部肌肉收缩为特征,并使头部保持特殊体位的局部肌张力障碍疾病.此病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严重时可使患者丧失工作能力.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是目前有效的药物治疗缓解症状的措施.选用2004年6月至2008年5月采用肌电引导下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治疗ST患者48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
国产A型肉毒毒素治疗Meige综合征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对Meige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4例Meige综合征进行面部肌肉局部多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1-3天出现症状缓解,1周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率达100%.有效作用时间为10-20周 (平均13.2周).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肌肉注射治疗Meige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
-
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重视。方法:收治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患者1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治疗。结果:患者以青少年男性居多;发作期间的临床表现为患者肢体、面部出现肌张力障碍,发作时意识清晰。经药物治疗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在临床上十分罕见。发作性运动诱发肌张力障碍的准确分类对制订治疗方案非常重要,如及时治疗,多数患者均预后良好。
-
探讨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10月—2017年8月)收治的112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为该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差异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康复训练联合巴氯芬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康复训练,连续治疗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肌张力改变程度和运动障碍程度.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上肢Ashworth评分(28.57%、57.14%、14.29%、0.00%vs 14.29%、32.14%、50.00%、3.57%、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555、12.6453、29.2317、3.6349,P<0.05);两组患者下肢Ashworth(评分42.86%、39.29%、14.29%、3.57%vs 21.43%、42.86%、28.57%、7.1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73、0.2633、6.0555、1.2573,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上肢Ashworth评分(35.71%、50.00%、14.29%vs 17.86%、35.71%、46.4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37、4.1692、24.4287,P<0.05);两组患者下肢Ashworth评分(46.43%、42.86%、10.41%、0.00%vs 25.00%、46.43%、25.00%、3.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012、0.2579、7.3048、3.6349,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Brunstrum评分(21.43%、28.57%、25.00%、7.14%、3.57%vs 32.14%、35.71%、14.29%、3.57%、0.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245、1.1687、3.6332、1.2573、3.6349,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Brunstrum评分(7.14%、10.41%、25.00%、35.71%、14.29%、7.14%vs 10.41%、25.00%、28.57%、25.00%、7.14%、3.5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679、7.3048、0.3249、2.7129、2.6718、1.2573,P<0.05).结论 巴氯芬可有效改善运动障碍,降低脑卒中后肌张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研究现状
脑卒中运动障碍是指由脑血管出血或缺血造成的脑细胞缺血、缺氧、死亡,进而受损功能区所支配部位出现异常姿势和偏瘫步态,严重影响患者日后生活质量.传统医学针灸学在治疗脑卒中肌张力障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整理文献综述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扭转痉挛8例
扭转痉挛又称扭转性肌张力障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或豆状核性肌张力障碍,临床以肌张力障碍及四肢、躯干以至全身剧烈不随意扭转为特征。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以原发性多见。我院从2003年5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8例,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均收到较为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泻阴补阳合巨刺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Ashworth痉挛量表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泻阴补阳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Ashworth痉挛量表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C、D组,治疗组采用泻阴补阳合巨刺针刺法,对照组B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合巨刺法,C组采用泻阴补阳针刺法,D组采用传统针刺法,每组各30例患者,每位患者均在脑卒中的西医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定.结果:泻阴补阳合巨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泻阴补阳合巨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综合报告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是一种罕见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通过对其的临床表现、诊治和预后进行分析.以期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和重视.对于儿童期起病、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及步态异常的一组疾病中,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应作为鉴别诊断.
-
肌电生物反馈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下肢肌张力障碍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下肢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 40例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肌张力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正规驱铜治疗、改善肌张力药物治疗及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后用改良Ashworth量表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评定,并测量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能够改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下肢肌张力障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
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的临床应用
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 toxin,BTX)是梭状芽胞杆菌属肉毒杆菌在厌氧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极强烈的外毒素.根据毒素抗原性的不同,分为A、B、C、D、E、F、G 7种类型,各型的分子量、亚单位结构与药理作用相似,均可作用于神经末梢,通过突触囊泡阻滞乙酰胆碱的释放.由于A型肉毒毒素(BTX-A)易于结晶成标准状态,使用时可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0IU/ml的溶液,人们对其研究较多.BTX-A由一条单一的多肽链组成,通过选择部位的蛋白水解过程而被激活,裂解为两个不同的片段,重链分子量100 000,轻链分子量50 000.重链羧基端先与胆碱能神经末梢的突触前受体结合,其氨基端为通道形成区域,而后轻链移入细胞内,通过酶效应抑制乙酰胆碱囊泡的量子性释放,使肌肉收缩力减弱.近10年来,BTX-A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现将其临床应用及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
1例胃复安过量伴发中央髓鞘溶解症康复病例分析
1病情简介患者李某,女,16岁,学生.主因"车祸脑外伤后神志不清,伴肢体功能障碍38d",由ICU转入我科.患者于2003年3月7日因汽车急刹车头部受伤.当时意识丧失约10 min,醒后出现头痛、恶心,0.5h后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显示:左顶部脑沟变窄,脑组织轻度肿胀,脑沟内见条形高密度影,中线结构无移位.查体:神清语利,GCS评分15分.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颈部有抵抗,四肢肌力Ⅳ级,反射对称活跃,双侧巴氏征(-),克氏征(+),余神经科检查未见异.
-
Creutzfeldt-Jakob病与脑电图的关系
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即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s,CJD),可能系由朊蛋白引起的以海绵样变性为病理特征的亚急性或慢性海绵样脑病[1].在中老年期发病,以急速进行的痴呆、肌张力障碍、周期性的异常脑电图为临床特征.CJD的诊断主要依据脑组织活检及尸检等病理证据,但国内外许多学者报告脑电图周期波对CJD的诊断具有可靠价值,是除病理学以外诊断CJD的重要指标.现将我院2002年5月-2003年5月收诊的两例CJD患者的视频脑电图(video-EEG)及其他临床改变报告如下.
-
重度颅脑损伤的康复
由脑血管意外、脑外伤等造成的重度颅脑损伤的康复常涉及意识障碍的评估和促醒、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及肌张力障碍、失语症、吞咽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等,这些领域一直是神经康复中的难点.康复治疗对减少医疗资源消耗以及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增加脑损伤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些跨学科、新技术的应用让我们对重度颅脑损伤的康复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就其涉及的主要功能障碍方面做一简单的介绍.
-
脑损伤后发作性自主神经不稳定伴肌张力障碍:2例报告
脑损伤后发作性自主神经不稳定伴肌张力障碍(paroxysmal autonomic instability with dystonia after brain injury,PAID)是脑损伤后康复阶段相对少见的一个并发症,该症的主要表现由于临床上其症状类似于癫痫、败血症及恶性综合征等临床急症,常不被康复医学科医护人员认识,而导致误诊误治;同时这一综合征如果短时间不能缓解,往往会进一步导致患者出现继发性高血压、高热性脑病.
-
A型肉毒毒素治疗耳聋肌张力障碍综合征1例报告
耳聋肌张力障碍综合征(Mohr-Tranebjaerg syndrome,MTS)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早由Mohr等[1]于1960年进行描述.MTS以感觉神经性耳聋及肌张力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典型的发病过程表现为幼年时期进行性感觉神经性耳聋,通常在10岁前即出现严重听力障碍,随后其他的症状会逐渐显现出来,包括肌张力障碍、进行性视力丧失、痉挛、共济失调、激惹行为、痴呆等[2].
-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的术中护理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严重肌张力障碍(DT)是一种新的手术方法.总结了对86例患者实施立体定向手术时的术中护理配合,重点为指导患者在术中根据不同毁损靶点的要求配合手术;在静脉麻醉期间做好体位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在停用静脉麻醉剂期间及时调整体位,根据患者姿势适当约束四肢.本组术中未发生意外,配合良好,症状改善率在98%以上.
-
Meige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Meige综合征又称特发性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类型的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性疾病,属于成人多动症的一种,其特点是眼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异常等。Meige综合征临床较少见,极易导致误诊误治,笔者综合国内外一些文献对本病加以阐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消化道症状突出的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一家系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myotonic dystrophy,M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肌张力障碍及进行性肌萎缩,多系统受累很常见,但其消化道症状很少为国内文献所报道.我们报道了1个以消化道症状为突出症状的MD家系,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如下.
-
胰岛细胞瘤致夜间发作性肌张力障碍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1岁,因"反复夜间发作肌张力障碍1年"于2007年11月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年无明显诱因于睡眠中出现全身肌张力障碍,表现为肢体扭曲,手足乱动,如蚯蚓状,伴颈部四处摇动,双眼睑上翻及眼球上窜,口周异常动作及口吐白沫,呼之不应,出冷汗,每次均发生于凌晨1:00-2:00及清晨7:00-8:00,每次持续约1 h,缓解后对发作时情况不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