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在脊髓髓内肿瘤术后的应用和护理
目的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在脊髓髓内肿瘤术后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脊髓髓内肿瘤术后患者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辅助治疗的护理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0例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5例出现副作用,经对症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甲基强的松龙的副作用大,在治疗中护理工作是关键.护理要点:做好配药护理;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作好心理护理和病情的观察.
-
“胶质瘤存在生长边界”理念与脑和脊髓胶质瘤全切除手术
脑胶质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占首位,约为40%~50%[1],脊髓胶质瘤是常见的脊髓髓内肿瘤,可占脊髓髓内肿瘤的80%以上[2]。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一般认为,应尽可能多切除肿瘤组织,然后辅以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3]。手术是减少肿瘤细胞快且有效的方法,可降低颅内压而缓解症状,提供病理标本及病理诊断,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在肿瘤病理性质、患者一般情况确定的条件下,手术切除程度标准和手术技巧是影响肿瘤预后的主要因素,肿瘤切除的程度与患者存活时间呈正相关。如何尽可能把胶质瘤复发的潜在根源在首次手术中予以去除,是临床提高其疗效的关键[1]。
-
巨大复发性脊髓室管膜瘤手术治疗1例报告
室管膜瘤占脊髓髓内肿瘤的第一位,起源于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在中央管内向上、下呈膨胀性生长,压迫脊髓引起神经功能障碍,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1、2].
-
显微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141例
在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治疗中,切除肿瘤、保护神经与合理正确保护与重建脊柱结构和功能同等重要,这已成为椎管内肿瘤手术治疗的共识.我科自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共对664例患者行椎管肿瘤切除,其中髓内肿瘤174例,在手术切除肿瘤保护脊髓的同时,对其中141例患者均进行了脊柱结构和功能的保护与重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椎管内肿瘤是椎管内的各种组织,如脊髓、脊膜、神经根、血管和脂肪组织的原发件或继发性肿瘤,其发病率为2.5人/10万人[1].我们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共完成椎管内肿瘤切除208例,其中脊髓髓内肿瘤51例,髓外硬膜下肿瘤92例,硬膜外肿瘤6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在报告如下.
-
脊髓髓内神经鞘瘤
脊髓髓内神经鞘瘤临床罕见,其仅占椎管神经鞘瘤1%[1],Hejazi[2]文献仅收录34例.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自1971年2月至2002年4月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髓髓内神经鞘瘤6例,占同期椎管神经鞘瘤1.6%(6/368)、脊髓髓内肿瘤6.7%(6/89).现报告如下.
-
颈髓室管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室管膜瘤是脊髓常见的胶质瘤,起源于脊髓中央管室管膜细胞,在中央管内向脊髓上下生长,占脊髓髓内肿瘤的第一位[1].现将上海长征医院1992-2006年收治的62例颈髓室管膜瘤的有关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脊髓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我院自1995年以来收治了36例脊髓室管膜瘤患者,占同期脊髓髓内肿瘤的33.6%;本组患者均采用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
-
脊髓髓内室管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手术监护技术的发展,许多脊髓髓内肿瘤得到有效的手术治疗,手术效果明显提高[1-3].对于良性生物学特性的髓内室管膜瘤,手术全切除后可以治愈[4-6],手术致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脊髓损伤.为探索手术全切率、安全性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995年12月至2000年2月的19例病人,现报道如下.
-
脊髓髓内肿瘤及显微外科治疗
自1994年1月至2001年8月,我科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内肿瘤33例,疗效满意.现将报告分析如下.
-
儿童脊髓髓内胶质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儿童脊髓髓内胶质瘤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1999-2005年共手术治疗儿童脊髓髓内胶质瘤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2~14岁(平均7.8岁),病程2个月-3年;肿瘤直径占脊髓横断面的60%~90%,长度跨越4~11个椎体;临床表现按McCormick神经功能分级:Ⅰ级8例,Ⅱ级35例,Ⅲ级7例,Ⅳ级2例.早期采用传统椎板切除术、后期采用整块切除棘突及椎板后再回植重建的方法进入椎管,在显微镜下沿脊髓后正中裂切开脊髓显露肿瘤并分块切除.结果 星形细胞瘤35例(67%),其中全切26例(74%),部分切除9例(26%);室管膜瘤15例(29%),均全部切除;节细胞瘤2例(4%),其中1例全切,1例部分切除.术后近期症状较术前加重或出现新神经损害症状者29例(56%),症状改善或无变化者23例(44%);随访6个月-6年,38例恢复正常生活或学习,10例可自理生活,4例不能自理生活.肿瘤复发2例.患儿功能预后与术前神经功能分级密切相关,术前神经损害症状越轻,术后恢复越好.结论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胶质瘤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措施,佳手术时机是在患儿尚未发生严重神经损害症状之前.
-
脊髓髓内室管膜下瘤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 总结脊髓髓内室管膜下瘤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病例,对其影像学特征、病理特点、手术方法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 1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7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6例症状改善,4例加重.随访时间为1-8年,肿瘤全切和近全切除患者均没有复发.结论 磁共振上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术前诊断,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病灶全切除患者预后较好.
-
关键词:
-
脊髓髓内肿瘤诊断与治疗的新进展
脊髓髓内肿瘤是较少见的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较颅内肿瘤低.部分恶性髓内肿瘤若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完善,可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本研究就脊髓髓内肿瘤的流行病学、分类、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和治疗手段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常见的脊髓髓内肿瘤的特点和治疗新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
脊髓髓内肿瘤的鉴别诊断与手术时机
目的探讨各种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的鉴别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时机.方法以运动功能障碍分级,对经显微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47例(160个肿瘤)髓内肿瘤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它们的影像学表现.结果主要的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表现无明显不同,而其影像学上各有其特点.无运动功能障碍组的肿瘤明显小于发生运动功能障碍组.手术前、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分级呈线性正相关.结论磁共振影像(特别是对比剂强化后的)能对大多数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和血管网状细胞瘤加以鉴别.及时地微创性的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
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切除的临床研究
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脊髓髓内肿瘤病人27例,我们全部采取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前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肿瘤的部位及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脊髓髓内肿瘤必须尽早明确诊断,定位准确,把握好手术时机,采取显微手术治疗,术中根据肿瘤性质决定术式,严格沿脊髓后正中切开,减少脊髓的损伤.尽可能切除肿瘤是大程度减少神经功能障碍同时获得长期生存.先报告如下:
-
脊髓髓内肿瘤手术后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肿瘤术后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对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73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情况分为两组: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组(Ⅰ组)38例,甲基强的松龙常规剂量治疗组(Ⅱ组)35例.观察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按JOA脊髓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率,并统计各组糖皮质激素相关并发症例数.结果:Ⅰ组术后6 h、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较好,但与Ⅱ组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7天、14天、术后3个月Ⅰ组脊髓功能恢复明显好于Ⅱ组,统计学处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术后并发症出现较少,但多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脊髓髓内肿瘤患者术后应用大剂量MP冲击治疗能提高患者术后远期神经功能恢复率,且不增加糖皮质激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导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多模式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MIOM)在脊髓髓内病变手术中预测脊髓神经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脊髓髓内病变切除术,术中应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感觉诱发电位、肌源性运动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监测脊髓功能,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脊髓神经功能状态及术中电生理监测数据。结果:34例脊髓髓内肿瘤手术全切28例,大部切除6例。术中有21例达到报警标准,一过性改变14例,永久性改变7例。术后6例患者出现脊髓功能加重,超过6个月的长期随访中,其中2例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恢复;MIOM远期阴性预测值为100%,阳性预测值为57.1%。结论:MIOM在脊髓髓内肿瘤术中能及时发现神经损伤,有效地保护神经功能,其信号改变对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有预测作用。
-
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治疗
脊髓髓内肿瘤(Intramedullary Spinal Cord Tumors,ISCT)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之一,占椎管内肿瘤的15%~20%,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
关键词: 脊髓髓内肿瘤 手术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spinal cord 椎管内肿瘤 -
显微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
目的:探讨脊髓不同病理类型髓内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特点.方法:充分椎板减压,显微镜下分离肿瘤,保留周边血管,尽可能切除肿瘤,术后敞开硬脊膜,改善脊髓血液循环.结果:13例脊髓髓内肿瘤病人7例全部切除,3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随访2年,疗效满意.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是目前唯一直接有效的方法.选择性地辅以术后放疗可获得良好的近期和远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