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普勒组织成像对正常人室壁运动速度的研究
目的:观察正常人左室壁的运动特征,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PW-DTI)定量评价心肌运动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W-DTI技术对30例正常人前间隔与左室后壁短轴方向的运动速度和各室壁节段(心尖部除外)长轴方向的运动速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正常人每个心动周期中,短轴方向和长轴方向室壁运动频谱均包括收缩波(S)、舒张早期波(E)和舒张晚期波(A)三个主要运动波.短轴方向运动速度后壁大于前间隔,但低位乳头肌水平和心尖部收缩速度无明显差异.一般说来,长轴方向运动速度左室游离壁大于室间隔,同一室壁由基底向心尖部,运动速度逐渐降低.结论:正常人室壁运动速度存在特有的不均一性,PW-DTI是定量研究局部心肌运动功能的可靠手段.
-
多普勒组织成像评价冠心病患者右室壁运动的初步研究
目的:对正常组、右冠状动脉狭窄组和左冠状动脉狭窄组右室游离壁不同节段行DTI检查,定性和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右室壁运动,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分别对A组12例正常对照者、B组15例右冠状动脉狭窄者和C组7例左冠状动脉狭窄者的心尖四腔心切面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以及左室游离壁基底段行DTI检查,测量其S、S-VTI、E、A、Q-E、Q-Ep,并对比分析.结果:B组基底段的S、S-VTI、E和中段的S,C组基底段的S、S-VTI、E均低于A组,其中B组基底段的S较A组显著减小(P=0.0047);B组基底段的Q-E、Q-Ep、中段的Q-Ep较A组延长.证明冠状动脉病变确实影响了右室壁的运动功能,右室游离壁的DTI测量值和右冠状动脉病变相关.而且,左冠状动脉的病变也会影响右室壁的运动功能.结论:DTI可用于评价冠心病患者右室壁的运动异常.心尖四腔心切面右室游离壁基底段的S能特异评价右冠状动脉病变.
-
定量组织多普勒评价冠心病患者等容收缩期心肌运动特征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QTVI)评价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等容收缩期心肌运动特征的价值.方法 A组正常对照组48例,B组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患者42例,C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1周内患者32例,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前降支(LAD),梗死部位累及左室前壁和/或前间壁.在心尖二腔心及心尖长轴切面应用QTVI分别获得左室前间隔、前壁基底段、中段共计4个节段心肌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测量各节段等容收缩期正向(+IVC)、等容收缩期负向(-IVC)运动速度及△IVC(△IVC=正向VIC-负向VIC).结果 A、B、C 3组间在LAD供血的室壁节段+IVC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IVC均无显著差异(P>0.05).△IVC在前间隔基底段、中段3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左室前壁基底段、中段3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QTVI可简便、敏感地评价冠心病患者等容收缩期的心肌运动异常.
-
多普勒组织成像对右室壁心肌运动的观察
目的采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TI) 观察正常心脏右心室壁各壁段运动速度,以了解其运动特征,同时观察以右冠脉病变为主的冠心病患者右心室壁段运动速度,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 15例正常对照组,18例冠心病组均行冠脉造影检查,采用心尖四腔观,选取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及后间隔右室面基底段、中段为取样点,对运动速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正常组和冠心病组每个心动周期右室壁的运动频谱均包括收缩峰值速度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三个主要运动波、运动速度右室游离壁大于室间隔,同一室壁由基底段向心尖部运动速度逐渐降低、冠心病组不论是游离壁还是后间隔,其基底段及中段S,E均小于正常组相对应壁段,S减小更为明显,而A在心尖段则无差异.结论正常心脏右室壁运动速度与左室相类似,存在不均一性,PW-DTI可以定量右室壁局部心肌运动,确定其运动方向,并可用于评价冠心病右室壁的运动异常,为右心室心肌缺血提供有价值的诊断手段.
-
多普勒组织声像图对冠心病室壁运动频谱的研究
多普勒组织声像图(Doppler tissue imaging DTI)技术早由Sutherland提出[1],是通过对心肌室壁运动速度进行彩色编码,以评价室壁运动异常的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DTI-PWD技术检测室壁运动频谱(myocardial wall velocity profile),准确地进行各时相室壁运动的定量分析.本文通过对一组冠心病人的室壁运动频谱进行研究,以明确冠心病的室壁运动频谱特征.
-
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早期定量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对冠心病(CAD)患者室壁运动速度进行研究.方法用脉冲DTI检测45例CAD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组的左室6个室壁,12个节段的运动频谱,分别测量其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同时以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CAD患者上述左室各节段室壁运动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AD组心室各节段VS、VE减小明显(P<0.05,P<0.01).而二维超声心动图观察结果,45例CAD患者室壁运动正常、可疑异常及异常者分别为10例(22%)、4例(8%)及31例(70%).结论DTI可在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异常之前无创、定量诊断心肌缺血.
-
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结合组织多普勒定量检测冠心病人存活心肌
目的 在超声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DSE)中应用组织多普勒(DTI)技术,定量检测存活心肌运动速度的变化,提高存活心肌的检出率.方法 25例研究对象均经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均采用标准的DSE方案(0~40 μg/kg·min),左室室壁节段按照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16节段划分法,用目测半定量四级分法观测室壁运动的情况,逐级进行记分,计算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使用DTI技术,分别于静息状态、小刺量(10 μg/kg·min)及峰值剂量时观察16个节段心肌运动速度的变化,记录各室壁节段的收缩期(S)、舒张早期(E)及舒张晚期(A)的峰值速度V,将检出结果与冠脉介入性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intervention,PCI)后的结果作对照,分别计算2D-DSE、DTI-DSE检出存活心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 δVs和δVE≥35%作为判断双相反应的标准:DTI-DSE方法存活心肌的检出率为76%;与2D-DSE相比有显著性差异(76%vs 66%,P<0.05).两种方法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洲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剐为:2D-DSE:68%、80%、73%、87%和82%;DTI-DSE;82%、88%、86%、84%和85%.结论 DTI-DSE技术可定量评价CAD患者存活心肌的运动,对CAD存活心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定量组织多普勒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壁运动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QTVI)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右室壁运动速度及心肌同步性运动的价值.方法 A组为正常对照26例,B组为急性下壁或下后壁心肌梗死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后1周内患者24例,应用QTVI获得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心肌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测量各阶段的收缩期(Vs)﹑舒张早期(Ve)﹑舒张晚期(Va)运动速度﹑收缩期S波持续时间(ET)及Ve/Va比值,同时测量各节段自QRS波起始至心肌收缩期及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收缩期同步性指标(Ts)和舒张期同步性指标(Te).结果 B组右室游离壁基底段﹑中段的Ve均较A组显著减小(均P<0.01),基底段的ET及中段的Ve/Va比值均较A组减小(均P<0.05),B组右室游离壁内各节段间的Ts和Te无差别(P> 0.05).结论 QTVI可简便﹑敏感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右室壁运动异常,AMI患者急诊行PCI术后右室游离壁内各节段收缩和舒张同步.
关键词: 定量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 室壁运动速度 同步 -
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多普勒组织成像检测的对比观察
心肌梗死(mi)的定位诊断,心电图作为首选检查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且有助于对临床治疗的观察和预后估价.目前,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对室壁运动的观察已逐步开展起来,而且,对室壁运动速度的变化能作出定量分析,为临床评价局部室壁运动提供崭新的检测方法.我们自1999年3月~2000年8月,对我院25例MI患者行心电图及多普勒心肌组织成像检测以观察2种检查的相关性.
-
正常人室壁运动速度的多普勒组织成像分析
目的 通过脉冲波多普勒组织成像(PW-DTI)技术测定正常人室壁运动速度,评价应用PW-DTI技术分析正常人室壁运动速度的价值.方法 应用PW-DTI技术对112例正常人室间隔、左室后壁、二尖瓣环前后侧及二尖瓣环内外侧运动速度和方向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比较左室长轴切面和左室两腔切面的频谱,发现左室两腔切面各渡的方向和速度均大于左室长轴切面.结论 PW-DTI技术可以定量研究局部心肌运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