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喉次全切除治疗喉癌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喉次全切除治疗喉癌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耳鼻喉外科收治的98例行喉次全切除术的喉癌患者,按国际抗癌协会(UICC)2002年标准分级、分期:T1N1M0有23例,T2N0M0有18例, T3N0M0有25例,T3N1M0有21例,T3N2M0有11例,分别给予喉次全切除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98例患者中有88例术后效果满意,不影响发声交谈功能;其余10例中有5例出现发声管狭窄而用力呼吸气形成高压语音,3例经CT复查证实发生发声管闭锁,2例患者局部复发死亡。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3%、56.6%、41.9%。结论行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治疗喉癌是一种操作简单的有效术式,可以达到保留喉癌患者的发声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
超声用于儿童全麻中带套囊气管导管选择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估超声应用在儿童全麻带套囊气管导管选择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A组(公式计算组),B组(超声测定环状软骨横径组),记录两组的换管例数、换管次数等.结果 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较A组选择气管导管成功率更高(P<0.05).结论 超声应用于儿童全麻中带套囊气管导管的选择有好的应用价值.
-
原发性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
原发性气管肿瘤是指原发于环状软骨以下和气管隆突以上的气管肿瘤.原发性气管肿瘤比较少见,多数为恶性,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1%,每100万人口年发病率在2.7%左右[1].
-
一种新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方法
笔者在尸体颈部解剖的基础上,对颈内静脉穿刺方法作了创新改进,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方法患者取平卧位,保持颈部近中位(左转45°),并予颈部放松,择胸锁乳突肌内外二头肌构成的角平分线与环状软骨水平线之交点,作为穿刺点.消毒、铺巾、用7号细针局麻、沿上述角平分线方向,保持针干与皮肤冠状面夹角30°负压状态进针,抽得静脉血示穿刺成功,保留穿刺细针位置不变脱开注射器.在细针毗邻处破皮,即可在细针的明视导引下穿刺置入深静脉导管,进针方向、深度与试穿细针同.2 结果患者125例,124例穿刺均1次成功,1例略变动穿刺方向,即获成功.在细针定标下,深静脉穿刺置管均顺利,无一例引起穿刺相关并发症.
-
颈胸联合原发性气管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气管肿瘤是指原发于环状软骨以下、气管隆突以上的肿瘤,恶性肿瘤远多于良性肿瘤[1].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只占上呼吸道肿瘤的2%[2].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理想的手术方式是气管节段切除,一期气管重建[3].2012年7月26日我院收治1例气管肿瘤患者,经颈部正中+胸部正中联合切口行气管肿瘤切除,术中顺利,术后恢复好,现将其围手术期的护理配合报道如下.
-
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治疗18例喉癌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对喉癌患者实施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术进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在近期内收治的18例实施环状软骨上的喉次全切术进行治疗的喉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手术实施后患者的生存状况以及呼吸、吞咽、发声等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组18例患者中有11例患者实施了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固定术(CHEP)、7例患者实施了环状软骨-舌骨固定术(CHP)。18例患者在术后5年内16例患者存活,存活率高达83.33%;术后的误吸率为16.67%,术后的平均拔管时间为(23.4±3.6)d。两种术式在上述内容方面对比,CHEP术式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对喉癌患者实施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术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的对肿瘤组织进行切除,还可较好的保留患者的喉功能,因此该种手术是治疗喉癌的一种安全、可行的术式。
-
声门下狭窄切除,甲状软骨-气管一期吻合术临床研究进展
"声门下"指声带下缘至环状软骨下缘之间的上部气道腔隙.良性声门下狭窄可发生于外伤后,以医源性(主要是气管内插管后)多见[1],其次有炎症,吸入性灼伤和性质不明的特发性病变等,少数为先天性[2].病理表现为纤维瘢痕性改变,有的可以向上累及声门,声门上,向下累及上部气管(即联合病变),管腔阻塞常达70%以上.患者出现明显呼吸困难,通常需长时间留置气管切开导管.颈部X线摄片,CT扫描和磁共振均呈现出全周性狭窄的影像.内镜于声带下方即见狭窄、不能伸入.由于传统观点认为:于环状软骨水平横断声门下气道会导致双侧喉返神经麻痹[3],故治疗上多采用内镜下扩张,激光气化,气管切开和喉成形后加内支撑等方法[4-6].
-
颈段食管损伤后游离空肠移植食管重建术1例
患者女性,72岁.2002年1月12日发现左侧颈部肿物,大小约1.0 cm×1.5 cm.同年8月1日在外院行甲状腺左叶切除加淋巴结清除术.术中发现肿物侵犯气管和食管,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腺癌伴淋巴结转移.术后1 d进食后发现食物经颈部伤口引流管流出,当日再行手术切开探查,发现食管损伤,且食管壁炎症、水肿,尝试修补未能成功后,将下段食管缝合闭锁,上部食管破损在环状软骨水平,开放并持续引流,同时行空肠造瘘术.
-
改良盲探腋静脉穿刺置管新法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由于腋静脉穿刺缺乏公认的技术方法和可靠的体表标志,操作难度较锁骨下静脉穿刺大[1-3],因此,在急危重症救治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但对急危重症救治而言,盲探技术不需借助特殊设备,不失为紧急条件下的首选方法。本研究通过改良盲探腋静脉穿刺技术,以锁骨和环状软骨为体表标志,经胸前区外侧入路,探讨盲探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急危重症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
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对颈椎前路手术影响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 测量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相关影像学参数,探讨其对颈椎前路手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309例正常颈椎CT影像资料,男195例,女114例;年龄24~77岁,平均(54.1±10.0)岁;身高148~180 cm,平均(164.8±7.8) cm;体重41~90 kg,平均(63.2±10.1) kg.测量甲状软骨上缘(superior border of the thyroid cartilage,SBTC)、甲状软骨下缘(inferior border of the thyroid cartilage,IBTC)和环状软骨下缘(inferior border of the cricoid cartilage,IBCC)平面的甲状软骨或环状软骨横径和对应的颈椎椎体或椎间盘横径,并记录各平面对应的颈椎椎体序数.分析各横径与身高、体重的相关性,统计不同平面、不同性别解剖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各平面甲状软骨或环状软骨横径和对应的颈椎椎体或椎间盘横径与身高、体重明显相关.SBTC、IBTC和IBCC平面甲状软骨或环状软骨横径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分别为(44.30±4.97) mm、(41.39±4.62) mm和(26.36±3.79) mm;对应的颈椎椎体或椎间盘横径逐渐增大,分别为(27.47±2.66)mm、(29.00±3.15) mm和(31.48±3.49) mm.各平面所测甲状软骨或环状软骨横径、对应的颈椎椎体或椎间盘横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横径存在个体差异,男性各平面平均横径均大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甲状软骨在颈椎前方主要位于C5以上(男性为56.9%,女性为86.0%).男性与女性各平面对应颈椎节段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状软骨位置、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大小存在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并可以预测颈椎前路手术中显露的难易程度,以及术后早期吞咽困难和咽食管壁损伤的发生率.
-
环甲膜穿刺经气管吸引在神经科重症合并肺感染中的应用
为获得肺部感染的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可采用下呼吸道直接采样的方法,主要有环甲膜穿刺经气管吸引(thyrocricocentesis transtracheal aspiration,TTA)、保护性样本毛刷(protected specimen brush,PSB)采样、保护性支气管肺泡灌洗(protected bronchoalveolar lavage,PBAL)等[1],其中PSB采样,PBAL已经成为肺部感染尤其是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病原学诊断的标准闭.但TTA采样留取痰培养的应用很少,我院神经科ICU自2006年8月-2007年9月对86例神经科重症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采用TTA的方法并和常规留取痰培养的方法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TTA在神经科危重症合并肺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
-
经环甲膜置入125碘粒子治疗中心性肺癌2例
我科采用经环甲膜穿刺、置管,气道内悬挂125碘放射性微粒子(简称种子源)治疗中心性肺癌2例,现将方法和疗效报道如下.
-
经环状软骨下区逆行导引气管内插管应用与改进21例
经环状软骨下区逆行插管是一项新技术,我院1996年以来将此方法改进并应用,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超声测定小儿环状软骨横径用于带套囊气管导管型号选择的准确性
目的 评价超声测定小儿环状软骨横径用于带套囊气管导管型号选择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接受气管内插管全麻的患儿120例,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月~6岁,体重指数10.9 ~ 31.2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60):A组和B组.2组患儿均采用带套囊的气管导管进行气管插管,A组根据超声测定环状软骨横径的结果选择导管型号,B组根据年龄公式选择导管型号.评价所选导管型号是否合适,如导管不合适需要更换时,记录更换次数,记录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首次选择带套囊气管内导管型号的准确率为95%,高于B组(60%)(P<0.05),2组患儿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测定小儿环状软骨横径用于带套囊气管导管型号选择的准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环状软骨上喉次全切除术治疗喉癌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探究喉次全切除术治疗喉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09-2011年,以喉次全切除术治疗喉鳞癌的患者46例,47-75岁,均为男性.经过仔细检查可得TNM分期:声门上型T3Nl有16例,声门上型T3N2有8例,声门型T3N0有12例.结果 38例患者术后效果满意,不存在呛咳现象;8例发现发音管发生狭窄乃至闭锁;6例患者失去联系;2例半年后淋巴结转移,且再次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然而一年后因癌细胞转移死亡;6例患者局部复发死亡,5年生存率69.5%.结论 喉次全切除术的实施确保了在肿瘤根治以及保全喉功能的临床效果.
-
气管切开护理进展
气管切开术是通过外科方法形成一个长期或暂时的呼吸孔道,一般在甲状软骨下第2和第3或第3和第4环状软骨之间做横切口,插入气管导管以形成人工气道.初只用于解除喉梗阻引起的呼吸困难.随着对呼吸道病理、生理的深入了解,气管切开术已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
-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致全脊髓麻醉一例
患者男,48岁.右肱骨骨折术后骨不连,2003年8月23日入院,入院后于8月25日在臂丛神经麻醉下行切开取髂骨植骨术.病人一般状态可,心电图及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正常,血压122/77 mm Hg,心率81次/min.采用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选右前中斜角肌间隙与环状软骨水平面的交叉点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后,用7号注射针头沿前中斜角肌间隙内后下进针寻找异感,试穿3次后出现异感,回吸无血液及脑脊液,缓慢注入1%利多卡因20 mL(内含1∶20万U肾上腺素),患者未出现异常,且阻滞效果满意.15 min后,患者述呼吸困难,说话费力,测血压105/60 mm Hg,血氧饱和度(SpO2)94%,心率68次/min,测下肢无痛等全脊髓麻醉的表现.
-
颈部食道平滑肌瘤误诊为甲状腺瘤1例
患者,女,46岁.发现右颈前肿物一个月人院.无其它不适,一个月来肿物略增大.查体:于右颈前环状软骨下方可及-3cm×3cm大小的肿物,质硬、光滑、界限清楚,随吞咽上下移动,与气管粘连紧密.左侧甲状腺正常.
-
颈前肌肉内血管瘤误诊为甲状腺肿物一例
患者,女性,13岁.因右前颈前肿物1年而入院.病人1年前无意中发现右颈前有1枚黄豆大小肿物,1年内缓慢增长至蚕豆般大小,无疼痛.查体:右侧颈前平环状软骨距中线2.0cm处触及1枚2.5cm×2.0cm椭圆形包块,质韧,无压痛,有结节感,活动度好,边界清,可随吞咽动作上下活动.B超:右甲状腺中上部伴回声光团,2.0cm×1.5cm×1.2cm,形态不规则,实质回声不均,内见强回声光斑,0.4cm×0.4cm×0.2cm,后伴声影.术前诊断:甲状腺右叶肿物一甲状腺腺瘤.在颈丛麻醉下准备行右甲状腺瘤切除或甲状腺右叶大部切除术,术中未横断颈前肌群.术中见甲状腺右叶约3.0cm×2.0cm×1.0cm,质软,未见肿物,于右侧胸骨甲状肌平对甲状腺中上部肌肉组织内包块,钝性分离肌肉组织,见肌肉内有1枚2.5cm×2.0cm× 2.0cm包块,呈红褐色,包膜完整,质软内有质硬结节,完整切除肿物后缝合切口,术后5d病人痊愈出院.术后病理回报:红褐色不规则组织,2.5cm×2.0cm×1.5cm,切面呈多囊性,内为红衬褐色物,部分呈结节状,灰白色,质硬,直径0.6cm,周围囊壁样区呈淡黄色,血管壁薄,不规则,管腔瘤样增生;病理诊断:肌肉内血管瘤.
-
CR在喉断层的应用
1仪器与方法用岛津HD 150 G 1250 mA X线HL-31型多轨迹断层机,柯尼卡DEGIUS 150型CR机、REGIUS-IM系统和DRYPE 0752医用干式激光相机.选择圆轨迹,半径100 mm,间隔0.5 cm,10"× 12" IP板不分割,自制木板4块将IP板固定.训练患者声带开闭发"啊"和"依"音,各选二层,层高6 cm和5.5 cm.患者俯卧位中心线对准甲状软骨.曝光后送IP板到CR工作室处理,得到14"×17"四分割喉正位断层CR照片1张.该片清晰地显示声门裂开闭大小、声带、环状软骨、甲状软骨、喉室和气管的冠状剖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