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脱细胞基质生物补片与聚丙烯补片在腹股沟嵌顿疝治疗中应用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脱细胞基质生物补片与聚丙烯补片在腹股沟嵌顿疝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研究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60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试验组采用脱细胞基质生物补片修补,对照组采用聚丙烯补片修补.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组患者的复发率、手术切口感染、慢性疼痛、异物感等发生率情况.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在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2组患者复发率、切口感染率、慢性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异物感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对照组的血清肿发生率低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脱细胞基质生物补片治疗腹股沟嵌顿疝可降低术后异物感发生率,但不会增加复发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聚丙烯非编织与编织补片在局麻腹股沟疝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聚丙烯非编织与编织补片应用于局麻腹股沟疝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术后并发症、舒适度、补片皱缩情况。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北京朝阳医院对100例腹股沟疝患者在局麻下行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随机选择聚丙烯非编织补片和编织补片,其中50例应用聚丙烯非编织补片(试验组),50例应用聚丙烯编织补片(对照组)。分析比较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情况,并随访患者慢性疼痛、异物感及复发情况,分别于术后6、12个月超声实测补片横径变化。结果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手术时间(36±7)min、住院时间(1.5±0.4)d,对照组(35±8)min、(1.4±0.5)d二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住院费用方面试验组(5150±550)元,高于对照组(4050±50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术后腹股沟区局部血清肿试验组6例,对照组8例,二组均无其它近期并发症出现,且均无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未出现慢性疼痛患者,对照组出现慢性疼痛5例;局部异物感试验组1例,对照组7例;术后6、12个月试验组补片横径为(9.6±0.3)cm、(9.3±0.2)cm,皱缩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8.3±0.4)cm、(7.5±0.1)cm,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22、0.027、0.000、0.000)。结论聚丙烯非编织与编织补片在局麻腹股沟疝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的应用中疗效确切。应用聚丙烯非编织补片的住院费用较高,但术后慢性疼痛、异物感发生率、补片皱缩程度却明显低于聚丙烯编织补片,值得临床推广。
-
聚丙烯类补片应用于局部麻醉下腹膜前疝修补32例
开放式腹膜前间隙修补治疗腹股沟疝已广泛开展,从腹横筋膜深层修补的方法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1]。聚丙烯类修补材料是行腹膜前疝修补的理想选择。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咸阳市礼泉县医院应用聚丙烯腹膜前疝修补片修补腹股沟疝32例,现报道如下。
-
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感染补片取出八例
随着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普及,人工补片进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因其复发率低已成为成人疝修补术常见的手术方式[1]。随着时间的发展,疝手术后补片引发的感染及疼痛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2]。聚丙烯补片感染虽然可及时切开引流换药,自行痊愈,但长期换药容易形成慢性窦道,需再次行手术取出补片,取出时手术操作困难、风险较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新疆博尔塔拉自治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例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出现切口感染及切口引流换药的临床资料,总结补片感染如何处理才能风险小、安全。
-
轻量型补片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疝修补术后的长期疗效一直关注在复发率上,忽略了很多由于植入聚丙烯补片而导致的腹股沟区术后慢性疼痛和异物不适感.近年来,采用合成材料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已被临床所广泛接受并应用.但由于聚丙烯补片的植入所引发的腹股沟区术后慢性疼痛和异物不适感往往被临床医师所忽略.近年来,由聚丙烯和可降解的聚糖乳糖纤维所编织成的一种轻量型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中被应用[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湖北省汉川市人民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应用轻量型补片与传统聚丙烯重量型补片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临床疗效的差异与影响,现总结报道如下.
-
复发切口疝伴感染行一期无张力疝修补术一例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性, 68岁,2004年6月因右半结肠癌行根治术,术后一个月因咳嗽等原因切口处出现一可复性包块,诊断为"切口疝"并行缝合修补,术后很快复发.2005年10月行聚丙烯平片的无张力切口疝修补(Onlay术式),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反复流脓并终形成多个窦道,切口及周围出现多个可复性包块.
-
夹心式修补法治疗上腰三角疝一例
患者,女,65岁,因左腰背部可复性包块2年入院,2年前患者首次无意中发现左侧腰背部1无痛性肿块,质软、约鸡蛋大小,站立时出现,俯卧位或右侧卧消失,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胀、腹泻,无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期间未就医求治。今因肿块增大约苹果大小,伴麻木、胀痛就诊。既往有腰椎手术、左侧腰部受伤史。查体:腰椎(L3-4)左侧可见陈旧性瘢痕,站立位时左侧腰背部可见1肿块(上方为12肋下缘、左侧距腰椎5~6 cm),呈椭圆形,大小约4 cm×5 cm ×6 cm,质软、界限不清、表面光滑、无压痛,俯卧位或右侧卧位消失,以指尖压迫,嘱站立并咳嗽,指尖有冲击感,且放开手指后包块复现。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左侧腰部异常低回声(疝),大小约4 cm×6 cm。腰部 CT 平扫示:左腰部脂肪疝(图1)。术前诊断:左上腰三角疝。确定采用夹心式疝修补术,具体步骤如下:(1)右侧卧位,腰部垫高。(2)取平行于第12肋骨下方2 cm 从脊肋角开始斜切口约12 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发现背阔肌、腹外斜肌较松弛、薄弱,有萎缩迹象。沿腹外斜肌与背阔肌下缘间隙将背阔肌下缘向内侧牵拉,发现约3 cm×4 cm 脂肪组织自十二肋下方脱出,无疝囊被盖(图2),其上界为第12肋骨和下后锯肌下缘,内界为骶棘肌,外界为腹内斜肌上缘,底部为非常薄弱的腹横肌及其腱膜,证实为左上腰三角疝。游离疝块至疝囊颈部,将肾周脂肪组织放入腹膜后,发现疝环口约3 cm×3 cm(图3)。结合上述探查情况,确定采取夹心式双层补片上腰三角疝修补术。沿疝环周围向四周潜行分离腹横筋膜前间隙,将约6 cm×6 cm 聚丙烯补片平铺在腹横筋膜前间隙内(图4),将补片周缘与腹横筋膜、肌肉用普理灵线间断缝合固定以防移位,可吸收线在腹外斜肌与背阔肌下缘稍拉拢固定数针,考虑背阔肌及腹外斜肌背阔肌、腹外斜肌较松弛、薄弱,有萎缩迹象于其上方再次铺平10 cm×12 cm 聚丙烯补片(图5),周围与背阔肌、腹外斜肌及髂嵴普理灵线固定,形成夹心式上腰三角疝修补,补片上方置1个负压引流管,缝合皮下脂肪组织及皮肤,手术顺利。术后常规预防感染,恢复顺利,术后4 d 下床活动,1周后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腰背部无麻木、胀痛及包块复发。
-
聚丙烯疝补片术后感染一例
患者女性,49岁,患者16岁曾行"阑尾切除术",2006因右下腹嵌顿疝在外院行嵌顿疝还纳、疝修补术,术后半年疝复发.2007年8月以腹壁切口疝入我院.体检,右下腹有一长约20cm的手术瘢痕,其下有一大小约15 cm×15 cm的可回纳性包快.
-
聚丙烯疝补片穿透肠壁进入肠腔一例
患者男,46岁,1996年12月行“右侧腹股沟无张力修补术”,2014年3月28日开始出现阵发性右下腹疼痛,程度剧烈,渐转移至脐周痛,10 min发作1次,3月30日脐周痛再发,4月1日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肠梗阻,予胃肠减压,禁食水,输液治疗8 d,症状缓解出院,出院后半流质饮食,4月12日脐周痛再发,再次入院治疗,近4 d无腹痛腹胀,有少量大便排出,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4月19日门诊腹部 CT示:(1)回肠远端及回盲部管内混杂团块影,邻近肠壁毛糙、脂肪间隙模糊:考虑食物残渣滞留并肠管炎性改变。(2)右侧腹股沟疝术后改变,局部轻度肠粘连可能(图1)。4月22日肠镜检查:回盲部见一大小约3 cm ×4 cm异物,与肠壁粘连,周边黏膜充血水肿,考虑因患者曾行右斜疝无张力修补术,腹痛为手术修补片嵌入肠腔,异物刺激所致(图2)。4月25日全腹部CT平扫+增强:与前片比较原回肠远端及回盲部管内混杂团块影部分移动至结肠内。患者住院期间一直予以流质饮食,大便通而不畅,量较少,4月28号患者自行排出部分补片(图3),大便恢复正常,正常饮食后未见明显不适,4月30日复查全腹部CT平扫:与前片比较回盲部肠管内及乙状结肠可见不规则及条状高密度影,部分小肠壁增厚,肠腔稍显狭窄(图4)。5月5日复查肠镜:于盲肠近阑尾处可见一异物嵌入盲肠肠壁,大小约3.0 cm ×1.5 cm (图5)。
-
疝修补术中应用人工假体材料相关并发症
早在19世纪后期,Billroth即提出是否可用置入性材料来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以实现完美的腹股沟疝修补手术.早期应用的补片材料包括金属网片、尼龙编织物、碳纤维以及硅胶等,由于并发症较多且较严重(感染、排斥反应等)而未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直到上世纪50年代,Usher等[1]使用聚丙烯补片进行腹外疝修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用人工材料进行的疝修补手术逐渐被认同和接受,修补材料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目前较常使用的人工材料包括聚酯补片(polyster mesh),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 mesh),膨化聚四氟乙烯补片(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ePTFE)和生物材料补片(biological mesh).随着各种人工材料的广泛应用,与补片相关联的并发症也逐渐增多,已经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本文现针对应用人工假体材料产生的相关并发症予以综述.
-
生物补片在疝外科的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腹外疝发生的病理解剖基础是筋膜的缺损,而如何处理这种筋膜缺损是疝外科医师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治疗腹外疝的关键.Theodore Billorth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像筋膜和肌腱一样致密和坚韧的组织,我们将发现彻底治愈疝的秘诀.而这句经典名言也隐约的指导着疝外科的实践和研究.目前应用人工合成补片(如聚丙烯、聚酯及聚四氟乙烯材料)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是疝外科发展的主流,然而应用人工合成补片进行疝修补术后所引起的感染、血清肿、慢性疼痛、肠粘连、肠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1].随着材料科学及生物工程学的发展进步,生物材料补片的出现解决了这些问题,因而生物补片的应用和研究也成为了当前疝和腹壁外科的研究热点.
-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出血的原因及防治
100多年来,疝修补术经历了80 多种术式的演变.20世纪中期以后,各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如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逐渐应用于疝修补术, 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1989年正式命名为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free hernia repair),并喻为疝修补术的里程碑.
-
一种新的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疝顶入路
腹膜前入路腹股沟疝修补术越来越流行,在外科腹腔镜和开放手术中有很多通道都可以抵达腹膜前间隙,但上述方式都可能破坏腹横筋膜的完整性,对于住院患者来说,腹腔镜下修补术的手术费用以及发生肠黏连的风险均高于开放手术[1]。所以,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保持腹横筋膜的完整性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在中国,大多数腹股沟疝患者是老年人,他们的腹横筋膜相对薄弱。当腹横筋膜的完整性被破坏时,疝修补术时就会使用聚丙烯补片来替代腹横筋膜的屏障功能,这会使手术变得复杂。1887年Bassini 第一次描述腹股沟疝修补术, ONSTEP腹横筋膜修补术在1954年被Shouldice所用。近10年来,无张力修补术已经成为疝手术的主流,特别是腹膜前入路疝修补术。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我们称为“疝顶入路”,此方式可直达腹膜前间隙。
-
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对男性生殖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及多发疾病。1989年,美国外科专家 Lichtenstein 等[1]将聚丙烯补片用于疝修补术,创新性提出无张力疝修补的概念并逐渐推广至临床。至今,补片修补已成为腹股沟疝手术的首选。美国每年约有80万人接受腹股沟疝手术治疗,其中大约90%的腹股沟疝患者采用了补片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2]。近年来,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及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也逐渐推广,越来越多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提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和开放式疝修补术相比,具有术后恢复快,复发率及疼痛感低,同时兼有切口小、美观和可同时探查对侧疝、隐匿疝及股疝的优点。
-
应用人工材料修补腹壁切口疝61例报告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院自2001年至2004年共实施人工材料修补腹壁切口疝61例,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61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34例,年龄19~82岁,平均60岁.其中上腹部正中切口14例,下腹部正中切口22例,旁正中切口14例,下腹部斜切口8例,右上肋缘下斜切口3例.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的切口疝分类[1],中切口疝11例,大切口疝31例,巨大切口疝19例.使用的修补材料:聚丙烯网片35例,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e-PTFE)16例,Composix复合补片10例.
-
带蒂大网膜加聚丙烯网片修复腹壁巨大缺损
腹壁浸润性肿瘤常侵犯腹壁全层组织甚至腹腔内脏器,对其进行规范性切除后,会导致腹壁全层的巨大缺损,难以用周围组织对拢缝合.作者采用带蒂大网膜移植代替缺损的腹膜,加聚丙烯网片修复缺损腹壁的方法,治疗12例因腹壁肿瘤切除致巨大缺损的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脐正中襞覆盖网片法腹腔内置片修补腹股沟疝105例报告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的治疗存在较大的争议,特别是腹腔镜腹腔内补网片法(IPOM).其焦点是聚丙烯补片放在腹腔内会造成肠粘连、梗阻、穿孔等灾难性后果[1].寻找一种安全、经济、微创、简单的方法,成为腔镜医师们的共同目标.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8月应用脐正中襞覆盖网片法腹腔内置片法(MULH)修补腹股沟疝10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一例胸腹联体婴儿分离后腹壁巨大缺损的修复
联体双胎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发病率约为1/50 000~1/100 000,其中胸腹联体发病率为73.5%.大多数联体婴儿在胚胎时期或出生后即死亡,能成功进行分离,术后两婴存活的病例更属罕见.我院于2007年7月为1例胸腹联体婴儿成功地进行了分离,并对分离后遗留的腹壁巨大缺损应用PRECLUDE心包膜加聚丙烯网片进行修复.取得较满意效果.
-
乳房上提术中聚丙烯网片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
聚丙烯网片(以下简称网片)多用于巨大腹壁疝及腹股沟疝的修补,近年来乔群等[1]将其用于乳房缩小整形术中的乳房上提术.
-
电纺合成聚偏二氟乙烯补片体外细胞毒性及细胞相容性研究
目的 评价人工合成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PVDF)盆底补片的细胞毒性及细胞相容性.方法 将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与A组(空白对照组)、B组(乳胶手套组)、C组(聚丙烯组)和D组(PVDF组)浸提液共培养24、48、72 h.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四唑盐MTS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率(FGR)并进行毒性分级,流式细胞仪检测72 h细胞凋亡情况.将L929细胞种植于PVDF材料上,扫描电镜观察第1、3、7、14天时细胞生长情况.结果 A组、C组和D组24、48、72 h细胞生长良好,B组见大量死细胞,细胞层几乎完全破坏;B组、C组和D组24、48、72 h细胞毒性分别为4级、1级和0~1级;A组、C组和D组72 h存活细胞比例分别为(92.43±1.24)%、(92.23±0.64)%和(92.80±0.89)%,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提示,细胞在PVDF材料上可发生黏附增殖.结论 PVDF材料补片对L929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并具有良好的体外细胞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