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诊断Peutz-Jeghers综合征并发小肠5处套叠1例
患者男,11岁.因反复腹部绞痛并黑便2年、加重1月入院.2年前始发腹痛,呈刀割样,每月1~2次,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至半小时,可自行缓解,随后大便呈柏油色.近1月来腹痛次数增多、约3~4天1次,时间延长达1~2小时.既往史:患儿1岁时口唇出现点状黑斑.家族史:经调查(三代系谱见图1),其祖母、父亲、弟弟口唇、口周及指掌见有点状黑斑沉着.祖母、弟弟无症状,父亲曾于1989年12月因腹部绞痛、便血收住本院并给予手术治疗,出院诊断为小肠、结肠多发性息肉并发回、盲升结肠套叠.查体:口唇、口腔粘膜、双手掌、掌见褐色斑点沉着,小如针尖、大如黄豆,边界清楚,无隆起.全腹膨隆,可见肠型,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临床诊断:黑斑息肉病并消化道出血.
-
多途径诊断结肠气囊肿症一例
患者男,38岁.因"大便次数增多9个月,脐周痛1个月"于2010年11月20日入我院.患者解不成形大便,2~3次/d,伴脐上阵发性隐痛,持续数分钟后可缓解,无明显规律性,与饮食无关,无血便,无心悸、消瘦,不伴关节痛.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糖尿病、哮喘、腹部外伤、内镜检查及吸烟史,家族史无特殊.外院肠镜提示"结肠多发性息肉",收入我院欲行内镜下治疗.
-
多发性淋巴瘤样息肉病型套细胞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62岁,因"右上腹痛半年伴消瘦"入院,无恶心、呕吐、腹泻、便血、黑便等症状.既往无胆囊炎、上消化道溃疡病史.查体:未见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腹软无压痛,未及明显腹部包块.实验室检查:Hb 122 g/L.肠镜检查见结肠多发性息肉样隆起,黏膜水肿,肠壁增厚.
-
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穿孔的治疗
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共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120例,切除息肉680个,其中发生迟发性术后穿孔2例,经内镜治疗后均痊愈,现报道如下.患者男,69岁,因腹泻2年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多发性息肉,入院第2天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共切除息肉5枚,其中4枚息肉位于横结肠和升结肠,约0.5 cm×0.5 cm~1.0 cm×1.0 cm大小,无蒂或亚蒂,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盐水后圈套切除.
-
Peutz-Jegher综合征一例报告
患儿,女,8岁。因“急性扁桃体炎”入院。体检:BP 105/68mmHg(14/9kPa),口唇、颊粘膜、齿龈、眼周皮肤,指(趾)甲缘可见广泛黑色色素沉着,眼睑无水肿,心肺正常,腹部平软,无压痛及包块,肾区无叩击痛,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多次查尿常规RBC 15个/HP左右,大便OB +,抗“O”、补体、血沉、C-RP、免疫球蛋白、心肌酶谱以及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腹部B超均正常,24小时尿钙定量正常,肾功能正常,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正常,血块退缩试验及束臂试验阴性,全消化道钡透示:胃、十二指肠、回肠、乙状结肠多发性息肉,食道可见3个0.3×0.5cm息肉。诊断:1.急性扁桃体炎。2.Peutz-Jegher综合征。予抗炎治疗1周出院。追问病史,患儿平素无明显腹痛及便血。家族史无类似病史,亦无肾脏病、血尿、结石史。
-
内镜微波治疗1600例胃肠息肉
我院自1988.10~1998.12,10年间,在内镜下治疗1600例,3000颗胃肠道息肉.其中上消化道息肉820例,1193颗;结肠息肉780例,1807颗.上消化道单发息肉529例,多发息肉291例.结肠单发息肉359例,结肠多发性息肉421例.息肉直径<1.0cm,2562颗(85.4%),息肉直径>3cm,438颗.
-
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术8例报道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1998年1月至2011年1月对中信重型机械公司中心医院普外科的8例结肠良性疾病患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其中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左下腹回肠造口术2例、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一期回直肠吻合器吻合术 6例.结果 本组病例术后无吻合口瘘、腹腔感染、造口处肠管坏死、切口感染、肠梗阻等并发症.术后大便频数者经调整饮食结构、对症治疗,基本恢复到正常状态.结论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结肠多发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并出血等良性疾病患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手术安全可靠.
-
皮肤粘膜色素沉着、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误诊
【病例】男,9岁。因皮肤粘膜黑色斑8年余,于1999年11月7日就诊。患儿出生后8个月,下唇粘膜即出现点状黑色斑,无不适,后渐增多,波及面部及手足皮肤,以口周为主。2岁时曾因腹痛、便血诊断为肠套叠,住我院外科行手术治疗。6岁时因腹痛、腹胀、呕吐伴肛门停止排便、排气,在本院以粘连性肠梗阻行保守治疗后缓解。7岁时因便血就诊,肛检发现直肠腔内多个大小不等的息肉,取其中两枚病理检查,报告为直肠腺瘤性息肉。家族史中其父亲及祖父均有腹痛、便血史,当地医院疹为痔疮。其母亲及妹妹健康,无类似病史。查体:体重22 kg,身高126 cm,发育营养欠佳。皮肤较黑。唇周、双眼周、双食指端、双拇趾端掌面皮肤和上、下唇粘膜、双颊粘膜散在点状黑色素沉着斑,分布对称,不高出皮肤粘膜。轻度杵状指(趾)。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未见异常。血、尿、粪常规、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正常。腹部B超无异常。纤维结肠镜检查示直肠、结肠多发性息肉。诊断为皮肤粘膜色素沉着-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该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是色素沉着、胃肠多发性息肉和阳性家族史。文献报道,息肉多发于小肠,占90%以上,极少数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和结肠[1]。患者常因多发性肠息肉的并发症而就诊,如痉挛性腹痛、便血等。痉挛性腹痛多为肠套叠引起。本征恶变倾向虽低,但应一生随诊。本例曾孤立地诊断处理肠套叠,没有把肠道的病变与色素沉着联系起来。提示对小儿腹痛、便血、肠套叠及多发肠息肉者,应重视皮肤、粘膜色素斑的检查及阳性家族史,防止本综合征漏诊、误诊。
-
167例无痛结肠镜下行结肠息肉电切术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无痛结肠镜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围手术的方法和护理配合.方法 对我科2008年1月-2010 年12月的167例大肠息肉患者行无痛结肠镜下结肠息肉电切术.结果 患者无穿孔,麻醉休克1例经抢救后好转,5例带蒂息肉切除后残端出血,8例术后1d 少量便血,经治疗2d内出血停止,159例行常规复查肠镜,原部位均未发现息肉.结论 无痛结肠镜下行结肠息肉电切术是一种快速、安全、无痛苦而有效的方法,患者的依从性高,而术前患者的评估、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保障.
-
结肠黑变病1例
1病例介绍患者女,58岁,主因腹部疼痛不适2月余近日病情加重伴血便而来医院就诊.患者既往有便秘史,经常服用泻药.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近端结肠粘膜充血水肿,部分肠粘膜呈现深浅不一的棕黑色,有些区域有黑色微小突起,临床认为结肠多发性息肉,故取活检送我室检查.病理检查:肉眼见绿豆大小灰白色组织三块,镜下粘膜上皮细胞大致正常,固有层内云集大量内含大小一致的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该色素具有黑色素和脂褐素的特点.
-
结肠良性淋巴样息肉病 1 例
患者男,35岁.间歇性腹泻,偶尔便中带血10余年.自述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每天5~6次,大便为黄色稀便.当地卫生所给予口服药物治疗(药名及剂量不详)有效,停药后又出现上述症状.病情反复10余年.近日因便中带血,在外院经纤维结肠镜检查,拟诊为结肠多发性息肉.患者又到我院检查,纤维结肠镜下见:横结肠以下,整个肠管布满密集的、大小较一致的息肉状隆起,大的直径不超过1.0cm,小的为0.6~0.7cm,无蒂,质软,结肠粘膜颜色正常.诊断为结肠良性淋巴样息肉病,并取活检送病理.病理检查:息肉表面被覆正常的结肠粘膜上皮,固有膜内大量淋巴细胞增生,形成淋巴滤泡,有的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扩大.病理诊断为结肠良性淋巴样息肉病.
-
克罗恩病并发皮肤病变四例
例1患者女,26岁.稀水样便3年,大便4~5次/d,伴低热、脱发、闭经及颜面部、四肢反复发作性红斑.外院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予泼尼松治疗后病情缓解,停药后上述症状加重来本院就诊.体检除贫血貌外,可见颜面及四肢有结节性红斑.体温37.1℃,血红蛋白86 g/L,血小板210×109/L,白细胞9 0×109/L,血沉42 mm/h,抗“O”、类风湿因子、狼疮细胞均阴性.肝、肾功能正常.结肠镜见横结肠、升结肠、回盲部多发、密集、非对称性亚蒂息肉,表面充血,散在糜烂,诊断:结肠多发性息肉.活检病理:炎性息肉.外科行右半结肠切除.病理组织学诊断:结肠克罗恩病.术后予泼尼松,硫唑嘌呤治疗后,目前大便正常,颜面及四肢红斑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
隧道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二例
例1患者男,77岁,反复大便性状改变4年入院。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开始出现解糊状便,无黏胨脓血,量较多,1次/d,无里急后重,无腹痛腹泻,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1个月前外院肠镜诊断:直肠巨大腺瘤,结肠多发性息肉。活检病理诊断:(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CT提示直肠中上段肿瘤。患者有冠心病史2年,高血压病史10年。入院完善术前准备,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CT等相关检查。肠镜下充分冲洗后普通白光结合窄带成像内镜( NBI)观察,见直肠距肛7 cm 一扁平息肉样隆起,大小约5 cm×5 cm,表面见大小不一结节,符合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LST),结节混合型。拟行隧道法ESD切除,病变边缘四周黏膜下注射亚甲蓝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病变抬举征阳性,先从病变口侧开始于病变边缘外2~5 mm环周切开黏膜层,然后从肛侧病变中央处用钩形刀分离黏膜下层建立黏膜下隧道并向口侧剥离,直至病变口侧切缘,随后借助内镜对黏膜层的抬举作用,隧道内可显示清晰的蓝色黏膜下层层次,用钩形刀、IT刀向左右两侧剥离黏膜下层,并根据需要适当黏膜下注射,后完整剥离整个病变(图1~6)。用电凝钳处理病灶剥离术后创面。术后病理诊断直肠管状绒毛状腺瘤,部分腺体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部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四周侧切缘与基底阴性。术后随访8个月无明显排便困难症状,术后半年肠镜复查局部直肠腔见一定程度的缩小,内镜通过顺畅,局部未见残留复发。
-
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4例报告
2002~2005年,本院共实施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4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4例患者均为女性.1例结肠多原发癌患者54岁,肠镜检查示升结肠近端、远端及横结肠近端3处癌灶,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多发性息肉,且多处伴重度不典型增生.
-
疑难病治验二则
1 结肠多发性息肉熊某,男,72岁,2000年5月8日因便溏数月在武汉某医院就诊.结肠镜检查发现升结肠远端有一0.5cm×0.5cm息肉,横结肠远端有一0.8cm×0.8cm息肉,降结肠距肛门35cm处有一0.5cm×0.6cm息肉,息肉表面光滑.
-
结肠伤寒病并下消化道出血一例报道
病人:男性,34岁.近3年来,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大便带血.每次便血持续约1个月,为暗红色粘液血便,量较多.每次便血时,在当地医院予输血、止血治疗后,便血逐渐停止.曾在外院行结肠镜检查,诊断为结肠多发性息肉并出血.近1个月再次便血,自觉头晕、乏力,无寒战、发热、盗汗.体检:BP 90/60 mmHg,P 106次/min.贫血貌,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无压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减弱.血常规:Hb 41g/L,WBC14.4×109/L,N0.664,L0.264.结肠镜检查:距肛门17.0cm处,乙状结肠末段至升结肠开始段粘膜充血、糜烂、出血,肠腔失去正常形态.
-
结肠肝曲脂肪瘤二例
例1,患者,男,67岁,因"反复腹痛半月,加重3 d"入院.门诊肠镜检查提示"结肠隆起性病变,结肠多发性息肉".入院查体:T 36.5℃,腹平软,上腹部深压痛,右下腹空虚,右中上腹似可扪及一质软肿块,肠鸣音活跃,6~8次/分,脐周可闻及气过水音.入院后予空气灌肠肠套叠复位、禁食、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复查肠镜提示结肠肝曲球状巨大肿物仍存在.
-
苏林酸、内镜联合治疗结肠多发性息肉--附5例(1403颗)报告
目的:探讨大肠多发性息肉的治疗.方法:通过内镜下治疗,同时口服NSAIDs(舒林酸)300mg/d,连用16d,停14d,持续1年以上.结果:5例患者术后1年肠镜复查,息肉消退率达96%.结论:内镜下治疗结合舒林酸口服方法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
小肠圈在胃肠道和胆道重建中的应用
我院于1988年至1998年应用小肠圈于胆道内引流术,全胃或全结肠切除后重建消化道,起到了胆道抗反流以及代胃、代结肠的作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胆道组:14例,男性10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9岁;其中全肝胆管结石11例,左肝管结石3例,全组病例均存在高位胆管狭窄.全胃切除组:12例,男性8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8岁;均为胃癌或胃癌术后复发者.全结肠切除组: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其中2例为结肠多发性息肉恶变,1例为家族性息肉恶变,1例为升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多源性癌肿.
-
CEA测定阳性,并非都是癌
一位52岁的男士,在常规体检中发现癌胚抗原(CEA)增高。鉴于他既往体健,无烟酒嗜好,亦无便血等消化道症状,医生建议做结肠镜检查,结果发现降结肠多发性息肉,经电切病理诊断为绒毛状腺瘤样息肉。绒毛状腺瘤样息肉很容易癌变,他的息肉能被及早发现并予电切,使其逃脱了癌变的风险,CEA的检测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