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超诊断儿童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2例
例1 患者,女,6岁.因血尿待查入院.超声所见:双肾形态正常,右肾大小约6.8cm×3.2cm,左肾大小约6.9cm×3.7cm;行上腹部平卧位横切可见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O)夹角的左侧左肾静脉(LKV)明显扩张,内径约0.7cm,CDFI显示血流信号充盈不饱满.夹角的右侧左肾静脉内径0.2cm,压迫部位血流信号缺失,呈典型的"胡桃夹"征(图1).彩超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例2 患者,女,11岁.因无痛性肉眼血尿伴腰痛入院.超声所见:双肾形态饱满,右肾大小约10.6cm×3.9cm,左肾大小约11.3cm×4.8cm,实质回声略强,皮髓分界不清,集合系统无分离征象.上腹部横切,可见腹主动脉(AO)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之间左肾静脉受压,狭窄处内径0.2cm.CDFI显示受压处血流信号缺失(图2),其扩张段血流信号充盈不饱满,狭窄左侧左肾静脉明显增宽,内径0.8cm,呈"胡桃夹"现象.彩超诊断:
-
B超检查单纯性血尿的分析
自2001年5月~2002年3月,我院对19例单纯性血尿或蛋白尿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发现以上患者均存在左肾静脉受压现象,现报告如下.
-
左肾静脉胡桃夹征六例的诊断及治疗
我院于1993年1月至1999年4月共收治左肾静脉胡桃夹征6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共6例,其中4例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9~12岁),主诉活动后出现血尿 ,Duplex超声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均证实为:左肾静脉胡桃夹征(轻度),暂予保守治疗. 另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14岁、18岁,因反复乏力、腰酸2年余入院.入院查体: 平卧位和直立位活动后尿检红细胞(++~+++),蛋白质(+~++);肾功能损害:尿素氮增高至10.05?m mol/L ,肌酐99?μmol/L ;Duplex超声示:左肾静脉狭窄处分别为0.18?cm、0.27?c m,左肾均比右肾偏大.1例行肾动脉造影示:在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左肾静脉受压;1例 MR A示:左肾胡桃夹征伴左肾淤血改变.2例患者均行"肠系膜上动脉切断再植术”,术后予抗凝、祛聚、扩血管治疗.术后尿检均正常,肾功能明显改善;术后Duplex超声肠系膜上动脉远端血流通畅.其中1例术后15?d出现肠梗阻表现,B超提示左侧腹膜后血肿,开腹探查, 清除血肿,术后恢复顺利.
-
表现为胡桃夹综合征的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患者男性,48岁,主因"上腹部疼痛伴间歇性肉眼血尿4周"入院.患者4周前无诱因出现上腹部搏动性疼痛同时伴有肉眼血尿,血尿呈间歇性发作,无尿频、尿急与尿痛,无肾绞痛发作,无呼吸道感染症状,口服抗生素后血尿无缓解.患者高血压病史20年,平素血压波动于180~160/100~80 mm Hg(1 mm Hg=0.133 kPa),未规律服药,5个月前因左侧基底节出血行脑内血肿清除术.否认服用肾毒性药物,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入院查体:上腹部可及搏动性包块,有压痛,无肾区扣痛,腹主动脉可闻及收缩期响亮杂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1.1×109/L,中性粒细胞87.1%,血色素94g/L血总蛋白76g/L,白蛋白36g/L,尿素氮6.9 mmol/L;血电解质正常;尿液检查:红细胞满视野,异常红细胞占80%,尿蛋白3000 mg/L,比重1.025,pH 5.0.肾脏B超未发现肾实质病变及泌尿系结石,腹部B超及CT提示肾动脉开口以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左肾静脉受压(图1,2).
-
胡桃夹综合征诊治进展
胡桃夹综合征,又称为胡桃夹现象或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是指左肾静脉在汇入下腔静脉的行程中,穿过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或腹主动脉和脊柱之间的间隙,受到挤压而引起血尿、蛋白尿、左腰腹痛等一系列症状的疾病."
-
胡桃夹综合征诊疗进展
胡桃夹综合征是指左肾静脉受挤压而引起的,以血尿、蛋白尿、左腰腹痛等症状为临床表现的少见病症.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极易造成误诊、漏诊.该病治疗应以保守治疗为主;有手术适应证者,及早行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介入治疗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有望取代手术而成为该病首选的治疗方法.
-
双源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对"胡桃夹"综合征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胡桃夹"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疑有"胡桃夹"现象患者进行(DSCT)三维重建血管造影,对左肾静脉受压处进行显示与测量.结果:24例中16例诊断有"胡桃夹"现象,表现为左肾静脉明显受压.24例患者的SMA均以小于45°的锐角从AO发出,夹角A为14°~38°,平均28.12°±7.92°;A'为11°~21°,平均16.46°±3.42°.结论: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可作为"胡桃夹"综合征现象理想且无创的检查手段和诊断依据.
-
胡桃夹性儿童血尿的诊断与治疗
血尿是儿童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尤其肉眼血尿,更受患者及家长重视.其病因复杂繁多,诊断上非常困难.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胡桃夹现象引起血尿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占儿童血尿的33.3%,成为儿童血尿较为常见的病因.因此日益受到各国专家的重视,其诊断及治疗倍受医师及患者的关注. 所谓胡桃夹现象(Nutcracker phenomenon,NCP),也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Left renal vei n entrapment syndrome),是左肾静脉(LRV)受压出现类似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病态,即左肾静脉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受其压迫,变窄、瘀血引起血尿.
-
儿童肾脏疾病合并胡桃夹现象7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胡桃夹现象的临床特点及伴随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4年9月至200r7年9月收治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肾病房的70例胡桃夹现象患儿,完善相关化验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70例胡桃夹现象仅有11例为单纯胡桃夹现象,占15.7%.38例为感染后肾炎伴胡桃夹现象,占54.2%,其中,20例有肺炎支原体感染,5例为急性链球菌感染,13例感染源不明,25例病理为轻-中度系膜增生性肾炎.9例为lgA肾病伴胡桃夹现象,占12.9%.9例为过敏性紫癜肾炎伴胡桃夹现象,占12.9%,有5例同时存在肺炎支原体感染.3例为泌尿系感染伴胡桃夹现象,占4.3%,1例为出血性膀胱炎,2例为下尿路感染,其中1例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结论 诊断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时,应注意儿童器质性肾脏疾病,必要时应及早做肾活检确诊,防止误诊.
-
胡桃夹现象的临床意义探讨
胡桃夹现象(nut cracker phenomenon)是指左肾静脉回注下腔静脉过程中需穿经由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形成的夹角,当其受到挤压而引起临床症状和(或)尿检异常而言,故又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leqt renal vein entrapment syndrome).
-
超声在检测左侧精索静脉曲张与左肾静脉受压的关系中的应用价值
应用超声检测左侧精索静脉曲张与左肾静脉受压之间的关系,并从解剖生理的角度探讨两者的相关性.
-
"胡桃夹”现象引起血尿1例报告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进修医生患儿,女,12岁.2000年2月14日因持续血尿9月余入院 .该患儿9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活动后加重,俯卧位血尿减轻,不伴有发热、腰痛、腹痛,无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在当地医院诊断与治疗不详,效果不明显.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尿常规:红细胞"++”.肾脏彩超所见:左肾静脉夹角段直径约0.19cm ,肾门段直径约0.79cm,其比值0.19/0.79=0.24<30%.超声提示:左肾静脉受压现象成立;双肾未见异常现象.故以"胡桃夹”现象收入院.该患儿无肾炎病史,无家族性血尿病史.查体: KT36.7℃,P80次/分,R28次/分,Bp12.33/5.60kPa.血常规:WBC 6.5×109/L,S 0.65 ,C 0.42,RBC 4.2×1012/L,Hb 100g/L.尿常规:WBC"-”,Pr"-”,RBC"++ ”.肾功、血钙、磷、碱性磷酸酶、24h尿钙、磷均正常. 讨论 "胡桃夹”现象又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是指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所形成的夹角间的左肾静脉受压现象.通常此夹角约45°~60°.青春期时,身长增速,椎体过度伸展,体型急剧变化等情况下,夹角变窄,左肾静脉受压,引起左肾出血 .此类血尿的临床特点是:①好发于青春期;②表现为肉眼或镜下血尿,尿中红细胞属非肾小球性;③可反复发作,休息后减轻,活动后加重;④无明显伴随症状;⑤肾脏B超检查可确诊.本病例提示临床医生注意在诊断非肾小球性血尿患者中,当除外高尿钙、肿瘤、感染、结石后即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借助彩超、血管造影及CT检查明确诊断.该病在治疗方面一般无需治疗.通常随小儿年龄的增长症状有所缓解,个别严重者可择期手术行血管再植.
-
上海市部分儿童血尿及左肾静脉受压普查结果分析
血尿是儿童疾病中的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病因复杂,诊断困难.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儿童血尿病例中左肾静脉受压的发现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非肾小球性血尿在排除其它病因,如肿瘤、炎症、结石、高尿钙和肾实质损害外,应考虑左肾静脉受压的可能性.
-
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与血尿关系探讨
单纯性血尿是儿科肾脏病常见症状之一,临床上可有多种病因,其中部分非肾小球性血尿可由于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又称胡桃夹现象所致,本症临床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但多*现在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儿科(330000)有自愈倾向,无需特殊治疗.然而,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不少左肾静脉受压患者同时存在其他肾脏疾患,现对我院70例经B超检查存在左肾静脉受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如何评价左肾静脉受压与血尿的关系进行研讨.
-
胡桃夹综合征所致肉眼血尿误诊1例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 NCS)是血尿的少见原因之一.本文首次报道1例因肉眼血尿行肾穿刺患者,肾穿刺后血尿加重,长期误诊为肾穿刺部位血肿形成,终确诊为NCS病例.本文结合文献,探讨NCS的诊断和治疗.
-
左肾静脉移位术治疗胡桃夹综合征的护理
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又称胡桃夹现象,是指左肾静脉回注下腔静脉需穿经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 cartery,SMA)形成的夹角时受到挤压而引起反复的血尿、蛋白尿和左腰腹痛等临床症状,故又称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1].我院于2003~2005年共收治3例NCS病例,均行左肾静脉移位术,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320排容积CT检查在左肾静脉挤压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左肾静脉挤压综合征即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 NCS),是指左肾静脉在穿行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汇入下腔静脉处受到挤压,导致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病症。动、静脉双期扫描是肾脏CT血管成像(CTA)检查常规使用的方法[1,2],但因患者血流速度有个体差异,检查结果常不满意,且不能同时获得肾功能信息。本文通过运用一站式320排动态容积CT扫描和多种后处理方法,对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和左肾静脉进行多期相CTA,同时进行全肾CT灌注成像,以评价NCS左肾静脉受压与左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为量化诊断NCS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
-
一站式640层容积CT检查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的应用价值
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又称胡桃夹综合征(nutcracker syndrome,NCS),是指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行程中在穿行于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与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 AA)之间的夹角内受到挤压,导致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NCS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临床诊治NCS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动、静脉双期扫描是肾血管CTA检查常规使用的方法[1~3],但传统扫描方法常根据操作人员的个人经验,缺乏相关扫描的量化资料。作者通过运用一站式640层CT检查和多种后处理方法筛选佳的肾血管成像时间。报道如下。
-
574名小儿左肾静脉受压现象的调查
近年来,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自1996年5月至1998年12月通过彩色B超检查对574名小儿左肾静脉受压情况进行调查,以了解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发病情况,现报道如下.
-
超声综合法对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也称胡桃夹现象(NCS),是指走行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左肾静脉(LRV)受到挤压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非肾小球性血尿、直立性蛋白尿等).目前尚无较好的诊断标准,而且操作手法尚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