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诊断胎儿多囊肾合并肾积水1例
孕妇,26岁.足月妊娠,常规行产前检查,超声检查:于耻骨上方探及胎儿胎头双顶径9.3 cm,胎心搏动规律,脊柱连续性好,股骨径长6.9 cm,胎颈后缘光滑,胎儿腹腔内,相当于左肾区,见约7.8 cm×4.9 cm无回声区,内见多条分隔光带,将无回声区分隔成多房状,未见正常肾脏结构(图1,2).
-
B超诊断异位蹄铁融合肾1例
患者,男,32岁,已婚.正常体检B超检查所见:双肾窝探查未见肾脏结构.中腹部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前方未见团块状肿物回声.盆腔探查与脐下10mm正中线处见左右两肾下极完全融合的蹄铁形团块状肾.其形态规则,左右分布对称,左肾大小为80mm×48mm,右肾大小为77mm×50mm,肾包膜光滑,实质回声均匀,集合系未见分离(图1).
-
左肾巨大被膜下血肿误诊1例分析
患者男,37岁,因左腰部疼痛3天入院。该患者于3天前因左肾结石、左肾积水给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当夜感觉左肾疼痛并出现呕吐,当地医院考虑碎石后排石发生肾绞痛。CT检查: 右肾大小、位置、密度未见异常。左肾体积明显增大,密度不均匀,于肾盂处可见结节样高密度结石,肾盂受压变形移位。强化扫描后见左肾大部分区域无强化表现。肾脏靠前部分区域可见强化表现。右肾呈均等强化。诊断:左肾占位,左肾盂结石。 肾盂造影:右侧肾盂、肾盏、输尿管显示良好,未见异常。左侧肾盂走行分离、移位,呈抱球样变,上组、下组肾盏呈囊样扩张,左侧输尿管显示良好。诊断:左肾占位,性质待查。 彩超检查:采用美国ATL-3000,探头频率3.5MHz。 右肾切面内径约100mm×45mm,形态正常,轮廓规则,体积不大。在肾上盏可见一个大小约4mm×5mm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左肾正常位置区可见一127mm×87mm非匀质回声区,形似肾脏,轮廓不规则,边界清,形态呈球形,内部为低回声,分布不均质,后方回声无变化,肾血流环绕光团周围,肾门处未见肿大的淋巴结。正常肾脏结构显示不清。诊断:左肾实质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肾癌,右肾结石。
-
非融合型交叉异位肾1例报告
患者男,30岁,因右腰酸痛,右下腹隐痛不适半年余就诊.体检发现右下腹可疑肿块,质地中等,边界不清,局部压之胀痛.超声影像学检查:右下腹可见两个肾脏结构回声,其中内侧者外形较小,双肾区未见肾脏声像图显示.静脉肾盂造影:右侧盆腔可见两个肾盂、肾盏显影,其形态基本正常,二者间距约5cm,均与右侧髂骨翼重叠(见图).
-
ACE2基因——肾脏纤维化干预新靶点
近年来,肾脏纤维化已成为肾脏病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肾脏纤维化是慢性肾脏病(CKD)共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如炎症、各种损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作用下,肾脏组织出现肾小管萎缩、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化及表型转分化,促使过量细胞外基质(ECM)在肾间质积聚,终取代正常肾脏结构,导致肾小球硬化和小管间质的纤维化,造成肾功能不全或衰竭[1-3].
-
结节性硬化病合并双肾多发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
患者男,22岁,因“突发右上腹痛、发热1 d”由急诊收入我科。入院查体:体温38.5℃,神志淡漠,查体欠合作,智力障碍。面部见对称性淡褐色蜡状丘疹。眼底检查未见渗出及血管畸形,心肺无异常;腹稍膨隆,右侧可触及约15 cm ×10 cm大小肿块,边界不清,质硬,触痛阳性。血常规:WBC 16.88×109/L;肾功能正常;肾脏CT(图1,2):右肾形态不规整,失去正常肾脏结构,被团块样、条片样密度增高影替代,病变与右肾上腺及右侧输尿管分界不清,病变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左肾体积不大,中下部实质内可见不规则形团块样混杂密度影,大小约3.7 cm ×2.9 cm,边界不清,其内并可见小点样钙化影,向内凸入肾盂,向外凸出肾轮廓外。患者自幼癫痫病史,2007年因发现“右肾肿瘤”行“右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母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renal angiomyolipoma ,,RAML)伴结节性硬化病( 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患者,结合其临床表现及检查诊断为TSC合并双侧RAML。
-
CT诊断肾复杂畸形一例
患者男,36岁.左侧腹痛2月余入院,大小便正常.查体:左侧中下腹扪及不规则包块,有轻压痛.超声:右侧肾区未探及肾脏结构.左肾明显增大,约为186 mm×107 mm,形态不规则,其内可见三个肾门结构.超声诊断:先天性肾发育畸形,三肾畸形并肾融合.CT平扫及重建:右侧腹腔内未见明显肾结构.右侧肾脏移位至左肾下方并与左肾融合呈大小约为179.5 mm×100.7 mm×52.1 mm的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其内可见三个肾门结构;三个肾门结构均不同程度向外旋转,以下方两个为显著;块影可见三条条形结构影与下腔静脉相延续;下方肾门可见一条形结构跨过中线到右下腹并向下延续.CT诊断:肾先天发育畸形:交叉异位肾、肾融合并旋转不良.见图1~3.
-
老年急性肾衰竭(VCD)
本视频主要从老年肾脏结构、功能的变化以及老年患者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发病率、主要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和预防等诸方面对老年患者ARF 的临床和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
-
交叉异位肾超声误诊一例
患者女,71岁,因超声体检发现左肾结石、右肾缺如行泌尿系超声检查.平素无尿急、尿频、尿痛、血尿、腰痛症状,无手术史,既往超声体检曾提示右肾先天缺如.超声检查:右肾区未探及正常肾脏结构;左肾区似探及上下两个肾脏结构,上方肾脏集合系统内见结石影,下方肾脏集合系统回声略分离;两肾分界不清(图1,2)、成角,在同一平面不能同时显示两者的大纵断面;未探及扩张的输尿管;膀胱未见异常.超声提示:右肾区未见正常肾脏结构,超声考虑:左肾异常,可能为左侧重复肾或左肾双肾盂.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显示:左肾影内见阳性结石影,注射造影剂后右肾区未见肾影;左肾区见两个肾盂影,两个肾盂影各与一输尿管相连(图3),上方肾影输尿管自左侧入膀胱,下方肾影输尿管自右侧入膀胱(图4).静脉肾盂造影提示:左肾阳性结石,右肾交叉异位.患者拒行进一步检查.
-
小儿重复肾输尿管畸形的超声诊断价值
肾脏分为上位肾和下位肾两部分,两部分各有一个肾盂和输尿管.重复肾输尿管畸形是一种少见的肾脏结构畸形.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反复尿路感染及尿失禁,腹部可扪及包块,常合并输尿管异位开口及输尿管囊肿等畸形.输尿管异位开口是引起重复肾等继发疾病的主要原因.患儿正常排尿及尿失禁同时存在,女性多见.本文分析21例重复肾输尿管畸形声像图特点,探讨超声检查在重复肾输尿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
-
ARB降低CKD患者心血管危险的新认识
1999年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公布的K/DOQI(Kidney Disease Outcome Quality Initiative)指南正式提出了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概念,将CKD定义为:1、肾脏损伤(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可以有或无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可表现为下面任何一条:①病理学检查异常;②肾损伤的指标:包括血、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相关因素的研究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肾脏是其主要的受累的靶器官之一[1].尿微量白蛋白常能反映肾脏结构与功能的轻度受损或早期受损[2].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微量白蛋白不仅是检测肾小球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而且可反映血管的内皮功能[3],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4].我们对6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24 h动态血压检测(ABPM)、实验室检查和微量白蛋白检测,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来筛选老年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排泄的独立相关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老年人中毒性肾病
凡是由药物、化学物质或生物毒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过程者,均称为中毒性肾病.此类疾病中的大多数均由药物毒性所引起,故这部分中毒性肾病也可称之为"药物性肾病".与非老年人相比,老年人更易于发生中毒性肾病(图1),而且程度较重、预后较差.
-
老年患者肾脏疾病的临床病理分析
由于老年人肾脏结构发生改变,肾脏生理功能逐渐减退,使其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在出现全身性疾病以及创伤、手术等状况时,肾脏受损的并发症也随之增加.因此,近年来有关老年人肾脏疾病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
提高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轻对国民健康的危害
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KD)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制定的CKD临床实践指南(K/DOQI)的基础上,国际肾脏病学会提高肾脏病整体预后工作组(KDIGO)明确提出了CKD的定义[1]:(1)肾脏损伤(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3个月,伴或不伴有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肾脏病理学检查异常或肾脏损伤(血、尿成分或影像学检查异常);(2)GFR<60ml·min-1·1.73 m-2≥3个月,有或无肾脏损伤证据.
-
多囊肾病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指双侧肾脏发生多个囊肿且进行性长大而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一种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根据遗传方式不同,PKD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RPKD).ADPKD多在成年后发病,发病率1/1 000;60岁时,50%发展至终末期肾衰.ARPKD多见于婴儿和儿童,发病率1/40 000,多数早年夭折,很少存活至成年.因此,多囊肾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分子及细胞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多囊肾病在基因克隆、发病机制及诊断和治疗研究等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兹简介如下.
-
老年人肾脏功能储备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我国随着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快,给社会的经济与医疗技术、服务质量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加,其身体的器官功能会慢慢的减退,尤其是肾脏的功能.人体一般在进入40岁之后肾脏功能会在逐渐的发生变化,通常情况下可以维持正常的生活与运动,但是如果遇到了疾病或者某种特殊的情况与刺激,就会造成肾脏功能的障碍,导致肾脏疾病的发生.由于年龄的变化,人体的肾脏结构与使用功能也会慢慢的老化,这与肾脏的疾病没有关系.这对于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当前老年人的肾脏功能其储备的特点,并对其临床的研究意义进行分析,为我国的肾脏功能研究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老年人肾脏功能储备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肾脏结构 肾脏功能 -
完全性重复肾输尿管并重度积水1例
1病历摘要
患者,男,34岁,因“发现腹腔内巨大囊性占位4天”入院。患者4天前因腹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行CT检查示左侧肾盂旁巨大囊肿并腹腔积液。追问患者病史,否认平素肾区胀痛感,否认高血压,否认肉眼血尿,否认发热等不适。否认外伤史,否认遗传病史。入院后专科查体:腹膨隆,腹部可触及一巨大囊性占位,无压痛及反跳痛,双肾区无叩痛,左肾区叩击伴明显液波震颤感,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耻骨上膀胱区无压痛。入院后查血清尿素氮5.40mmol/L,血清肌酐69μmol/L;行B超检查示左肾区未探及正常肾脏结构,左侧腹腔内探及一巨大囊性包块,边缘达剑突下,下缘达盆腔,膀胱后方探及一管样无回声,范围约7.6cm ×3.2 cm。仔细阅读患者外院CT可见:腹腔内见巨大囊性低密度灶,边界清,大截面约22 cm ×15cm,与左肾关系密切,左肾明显受压,注入造影剂后排泄期可见病灶内少量造影剂进入(图1),于膀胱后方可见水样密度管状结构(图2)。行双肾功能动态显像示左肾区放射性摄取缺损,未见清晰肾影,左肾综合清除曲线峰时及排泄均延迟,20分钟肾脏排泄率左肾<50%,左肾GFR 6.03 mL/min,右肾GFR 57.37ml/min。行膀胱镜检查并逆行肾盂造影检查未见异常输尿管口,造影检查提示左侧受压肾脏肾盂显影,形态失常,右侧未见明显异常(图3)。 -
正常妊娠和子痫前期对肾脏的影响研究进展
正常妊娠时,孕妇肾脏可以发生一系列生理性改变,包括集合系统血管舒张、肾脏体积稍增大等形态学改变,肾血流量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血浆渗透压降低和轻微的低钠血症等功能性改变.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导致肾脏损伤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孕20周后的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蛋白尿[1].现将正常妊娠和PE对肾脏结构、功能、预后以及相关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尿微量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近年来尿微量蛋白的测定越来越受到重视,可帮助评估肾脏的损害程度,肾小管损伤,亦是可靠生化指标,能早期发现亚临床肾脏疾病[1].尿微量蛋白是尿中某些蛋白质的排泄呈亚临床升高,常规定性或定量方法难以检测的一种病理现象.当尿中出现微量蛋白,可反映肾脏结构与功能的轻度或早期受损.临床上尿微量蛋白检测对糖尿病和高血压引起的早期肾功能改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常用测定方法包括速率散射比浊、放射免疫、免疫电泳、固相荧光免疫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