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诊断巨大胆总管结石伴胆总管癌1例
患者女,57岁.主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黄疸就诊.超声检查:胆囊体大,横径4.3 cm,长径25.7 cm,壁厚 0.5 cm,于其底部见范围为7.4 cm×3.1 cm的密集回声点沉积,左、右肝内胆管均扩张0.9 cm,胆总管扩张3.1 cm,沿其走行观察,于距肝门9.5 cm处胆总管后壁见2.8 cm×1.1 cm的中等回声区后无声影,其形态不规整,边界尚清晰,紧邻其下见5.8 cm×2.8 cm的中等稍强回声后伴声影(图1).超声提示:(1)胆囊增大,胆囊炎伴胆囊内胆汁淤积;(2)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下段结石伴胆总管癌.
-
肝外胆管梗阻病因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改进的肝外胆管超声检查方法,对胆管梗阻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术前对90例肝外梗阻性黄疸病人进行了超声显像检查,并与手术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90例肝外梗阻性黄疸中,胆总管结石41例,胰头癌18例,壶腹癌13例,胆总管癌9例,十二指肠乳头癌9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3.3%(75/90).结论:经改进的超声显像方法,对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应用价值较大.
-
胆总管结石及胆总管癌三维超声显像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成像在胆总管结石及胆总管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扩张胆总管进行三维超声成像,描述了胆总管内结石及胆总管癌病变的立体图像特征.图像采集方法为磁场空间定位自由扫查.结果:三维超声成像所见图像逼真清晰、形态直观、立体感强,并可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和其表面结构,尤其是胆总管癌对胆总管壁的浸润情况.结论:三维超声成像对胆总管病变的诊断及制定方案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
-
胆总管下段癌的腔内超声与ERCP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内镜超声(EUS)、胆管腔内超声(IDUS)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总管下段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上海长海医院1999年8月至2003年8月期间,同期施行EUS、IDUS和ERCP检查,并经手术标本病理证实的42例胆总管下段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EUS、IDUS和ERCP的诊断价值.结果 42例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53.9岁.EUS检出39例(92.9%),IDUS检出42例(100%),ERCP检出40例(95.2%),三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漏检的3例病灶均局限于胆管壁,但被IDUS确诊.结论 EUS与ERCP对胆总管下段癌具有相当的检出率, EUS和ERCP联合IDUS可提高早期胆总管下段癌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 胆总管癌 腔内超声检查 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胆管腔内超声 -
经内镜放置胆道内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疗效观察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4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7.5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部分病人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或消瘦、皮肤瘙痒.全部病人根据B超、CT及ERCP,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部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胆总管癌7例,肝总管癌2例,胰腺癌1例.
-
胆管癌组织癌细胞增殖、凋亡及坏死定量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本研究对32例胆总管癌病人癌组织中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及坏死特点,以及几种功能较为明确的肿瘤促进或抑制基因的表达作了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
胆胰肿瘤介入治疗现状及展望
临床上以胆总管癌、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壶腹癌等多见的胆胰系统肿瘤,是一类预后较差的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病人常由于早期诊断困难而失去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机会,且放疗、化疗等治疗效果亦令人失望.如何提高胆胰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医师研究的方向.
-
胰腺癌与糖尿病关联的临床分析
为明确糖尿病与胰腺癌之间的关系,本文对239例胰腺癌患者及507例非胰腺癌肿瘤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探讨两者的关联性,以期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病例组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住我院的239例胰腺癌患者,分为糖尿病组(94例)和非糖尿病组(145例).入选标准:外科手术病理证实;未手术者诊断包括典型临床表现及体征,B超、CT或MRI显示胰腺占位,胰周或胰外腹腔淋巴结转移或腹腔脏器转移,及CA199明显升高,并排除胆总管癌、壶腹周围癌及十二指肠癌.
-
经超声诊断胆总管癌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在胆总管癌检查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14例患者的临床超声影像资料,评价胆总管癌的超声诊断价值。结果14例胆总管癌患者中检查成功率为100%经过反复、仔细的B超检查,全部患者肝脏、胆囊增大,肝内外胆管扩张、梗阻,并可见瘀滞物。超声提示梗阻性黄疸,胆囊增大,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癌。结论超声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胆道情况,显现肝内胆管的扩张程度,从而确定梗阻状态及病变性质。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因此在早期胆管癌的诊断中超声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应用。
-
胆道结石误诊教训
近10多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胆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我院近5年来共收治胆道疾病150例.其中有4例(2.7%)术前发生误诊.误诊为胆囊癌、肝门转移1例,胰头癌2例,胆总管癌1例,均经手术证实为胆道良性疾病而治愈.现报告如下.
-
多原发癌(六重癌)1例
患者女性,64岁.2009年11月20日因乙状结肠癌术后17年8个月、胆总管癌术后17年、膀胱癌术后16年5个月、输尿管癌术后13年4个月、子宫内膜癌术后5年10个月、左肾盂癌术后15d来我院就诊.患者1992年3月始左下腹阵发性疼痛,稀便,伴里急后重,后进行性加重.外院经肠镜取活检病理诊断为乙状结肠癌.
-
多原发癌(4种癌)1例
患者女性,58岁.2004年2月因乙状结肠癌术后11年5个月、胆总管癌术后11年2个月、膀胱癌术后10年7个月、子宫内膜癌术后1个月来我院就诊.1992年3月始左下腹阵发性疼痛,稀便,伴里急后重,后进行性加重,外院确诊为乙状结肠癌.9月在外院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乙状结肠高分化腺癌,侵透深肌层,部分达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
-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早期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诊断
胰头癌、胆总管癌和壶腹癌是胰头-壶腹区三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胰头-壶腹区的解剖特点,这三种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及常规CT表现极其相似,而给临床诊断造成混淆.近年来由于螺旋CT的广泛应用,特别此部位的双期增强扫描对三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明显提高.本文收集了29例胰头-壶腹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就其检查方法及螺旋CT双期增强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讨论螺旋CT在早期胰头-壶腹区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
单纯性胰头段胆总管癌21例螺旋CT诊断分析
胆管癌是原发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临床上以肝门型多见,占71.5%.而下段胆总管癌仅占11.1%[1].肝门型胆管癌文献报道较多,而下段胆管癌其位置的特殊性易误诊为胰头癌或壶腹癌.近年来由于螺旋CT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此部位的三期增强扫描,对于本病诊断的正确率有明显提高.本文收集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胰头段胆总管癌,就其检查方法及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与病理基础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胰腺癌致胆总管中段受损12例报告
多数胰腺癌以胰头部为主,出现临床症状至确诊时间均较长,使用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可见胰管及胆总管截然中断,即"双管征"或该段胆总管有僵直、扭曲、不规则狭窄或不全性梗阻.然而,本组12例胰腺癌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在ERCP中仅表现为胆总管中段的一短段缺损,这极易误诊为胆总管癌.
-
胆总管癌所致胆总管囊性扩张误诊为巨大胆囊一例报告
胆总管癌临床上不多见,胆总管癌致胆道完全性梗阻引起胆总管囊性扩张临床上更少见.笔者于1993年为一患者做B超检查并经活检证实,将胆管癌所致胆总管囊性扩张诊断为巨大胆囊,为给同行以借鉴,现对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
螺旋CT在诊断胰头段胆总管癌的价值
胆管癌是原发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临床上以肝门型多见占71.5%.而下段胆总管癌仅占11.1%[1].肝门型胆管癌文献报告较多,而下段胆管癌其位置的特殊性易误诊为胰头癌或壶腹癌.近年来由于螺旋CT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此部位的三期增强扫描,对于本病的诊断有明显提高.本文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胰头段胆总管癌,就其检查方法及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与病理基础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支架及125I粒子植入治疗胆总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胆总管癌是继肝癌之后第二大肝胆系癌症,其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是消化道肿瘤中上升快的疾病[1].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单纯手术切除较难达到理想效果,随着125I粒子对肿瘤破坏疗效的肯定,微创治疗将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2].
-
胆胰肿瘤介入治疗现状及展望
临床上以胆总管癌、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壶腹癌等多见的胆胰系统肿瘤,是一类预后较差的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病人常由于早期诊断困难而失去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机会,且放疗、化疗等治疗效果亦令人失望.如何提高胆胰肿瘤病人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一直是临床医师研究的方向.
-
胆胰肿瘤介入治疗现状及展望
临床上以胆总管癌、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壶腹癌等多见的胆胰系统肿瘤,是一类预后较差的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病人常由于早期诊断困难而失去手术根治性切除的机会,且放疗、化疗等治疗效果亦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