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B超观察巨大黄素囊肿1例
患者,女,28岁,维族.2000年3月4日以停经3个月、阴道流血10天入院.入院前后曾多次B超检查,显示:子宫增大,宫腔内充满密集的小短光带和大小不等的小暗区相间,似蜂窝状,未见胎儿及附属物回声.入院后清宫,做病检:胎盘绒毛高度水肿,滋养叶细胞增生,Ⅱ级.
-
营养支持途径对严重烧伤早期肠黏膜修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途径对严重烧伤早期肠黏膜修复的影响.方法:将30%TBSAⅢ度烧伤大鼠行颈外静脉插管后,随机分为肠道喂养(EF)组及静脉营养(PN)组,分别采用灌喂和颈外静脉输入方法给予等氮、等热卡的营养液.动态观察空肠与回肠黏膜组织形态学的变化,用图像分析仪测量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并计算绒毛表面积.结果:烧伤后早期PN组与EF组的空肠与回肠黏膜组织结构均受到明显损害.EF组伤后6,12,24,48 h空肠和回肠黏膜厚度分别为341±33 μm、404±30μm、418±42μμm、418±57 μm及313±34μm、306±81 μm、302±55μm、268±21 μm,绒毛高度分别为253±33 μm、287±23 μm、285±42 μm、260±40 μm及175±30μm、210±57μm、190±31 μm、163±1 7 μm,绒毛表面积分别为0.045±0.011 mm2、0.056±0.011 mm2、0.071±0.007mm2、0.054±0.006mm2及0.030±0.006mm2、0.045±0.019mm2、0.036±0.011 mm2、0.028±0.004mm2,均与PN组无明显差别(P>0.05).但至伤后72 h,EF组空肠和回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及绒毛表面积分别为397±34μm、253±41 μm、0.051±0.009 mm2及275±38 μm、180±31 μm、0.030±0.006 mm2,而PN组空肠和回肠黏膜厚度、绒毛高度及绒毛表面积分别为227±25 μm、146±14 μm、0.024±0.0062 mm2及206±15μm、125±16 μm、0.01 7±0.0042 mm2,EF组非常明显地高于PN组(P<0.01).结论:肠道喂养较静脉营养能更好地维护严重烧伤后早期肠黏膜组织结构,促进受损肠黏膜的修复.
-
短链脂肪酸对大鼠移植小肠形态及功能的作用研究
目的:了解短链脂肪酸(SCFAs)对大鼠移植小肠萎缩及功能低下是否具有预防作用.方法:近交系Wistar大鼠行异位全小肠移植后第2天开始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至第10天,对照组(n=10)行常规TPN支持,SCFAs组(n=10)行常规TPN支持并加用SCFAs,观察移植肠形态学及吸收功能.结果:SCFAs组移植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及绒毛表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肠上皮细胞偶见线粒体肿大及部分线粒体嵴紊乱、变短变小,超微结构明显好于对照组.对照组则出现明显线粒体肿胀,嵴短小紊乱和微绒毛萎缩.SCFAs组小肠移植大鼠血浆15N-甘氨酸丰度在1 h、2 h、3 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短链脂肪酸(SCFAs)能维护大鼠移植小肠黏膜形态,减轻移植肠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并能改善移植肠对氨基酸的吸收能力.
-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道去污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屏障的影响
我们通过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进行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道去污治疗以观察光镜下各肠段绒毛高度、黏膜厚度,外周血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尿乳果糖/甘露醇(L/M)值及肠道内的菌群谱变化,了解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道去污治疗对犬ANP肠屏障的影响.
-
急性胰腺炎并发肠粘膜屏障损害机制与作用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继发的细菌感染、内毒素血症亦是其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对急性胰腺炎中MODS、细菌移位、肠源性感染等的深入研究,肠道的粘膜屏障功能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肠粘膜屏障能起到防止肠道内致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透过肠壁到达肠外,以及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等重要作用[1~3].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创伤、手术、放化疗、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下,肠粘膜的结构和功能会受到损害,表现为电镜下发现肠粘膜微绒毛部分上皮脱落、减少;绒毛高度、宽度显著减低,面积减少;细胞紧密连接破坏[4~5];凋亡细胞增加;肠道粘膜通透性(intestinal permeability,IP)出现病理性升高.
-
四磨汤口服液对脾虚便秘小鼠肠道黏膜厚度、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四磨汤口服液对脾虚便秘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脾虚便秘模型组和脾虚便秘治疗组.通过灌胃番泻叶水煎液7d,控制饮食、饥饱失常8d建立小鼠脾虚便秘模型,造模成功后,脾虚便秘治疗组给予四磨汤口服液灌胃,治疗5d,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无菌水灌胃.结果 脾虚便秘治疗组小鼠的空肠肠黏膜厚度明显小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5);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在回肠隐窝深度和肠黏膜厚度上增加极显著(P<0.01),脾虚便秘治疗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能显著增加回肠绒毛的高度、隐窝深度和肠黏膜厚度(P<0.05或P<0.01);模型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在盲肠绒毛高度上增加显著(P<0.05),脾虚便秘治疗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能明显增加盲肠的绒毛高度及其肠黏膜厚度(P<0.01或P<0.05).结论 四磨汤口服液能保护肠黏膜,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
肝硬化大鼠小肠粘膜形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肝硬化可造成多个器官的病理损害和功能紊乱,出现多种并发症,门脉高压性肠粘膜病变(PHE)是常见的相关病变之一.有关PHE的血管病变已有较多的研究,本文就肝硬化大鼠小肠粘膜厚度、绒毛高度及绒毛数量等形态学变化进行初步观察.
-
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早期肠粘膜结构的影响
探讨静脉营养及肠道喂养对烧伤早期肠粘膜组织结构的影响.将30%TBSA Ⅲ度烧伤大鼠行颈外静脉插管后,随机分为肠道喂养组(EF组)及静脉营养组(PN组),分别采用灌喂和颈外静脉输入方法给予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液;动态观察空肠与回肠粘膜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并用图像分析仪测定肠粘膜厚度、绒毛高度及绒毛表面积.
-
活体小肠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移植物结构和功能的意义
观察我国首例父子间活体小肠移植受体早期肠内营养对移植肠肠粘膜形态结构、肠粘膜屏障及吸收功能的影响.应用图像分析、D-木糖吸收试验和血培养等方法测定移植肠绒毛高度、绒毛面积、D-木糖吸收率和肠道细菌移位.
-
肠内营养的再认识
营养支持越来越为广大临床医师重视,自1952年首先解决完成了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后,临床营养出现了新的转折,6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TPN能为危重患者和胃肠道功能不全的患者提供有效的营养支持,在改善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提高手术成功率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表明,长期应用TPN会导致肠粘膜细胞群减少,粘膜萎缩,绒毛高度,蛋白质及DNA含量减少,同时肠腔内分泌型IgA也明显减少,其原因除原有疾病对粘膜的损害外,还可能有①由于禁食而缺乏肠内食物对肠粘膜的有效刺激,②TPN减少消化道分泌物的产生,使其对肠粘膜的营养作用减少,③标准TPN配方中缺乏对肠粘膜细胞特异的营养物质[1].近年来随着对肠内营养(EN)支持的广泛开展,对EN的应用与研究日渐增多,本文就EN的优越性,开始的时间及早期EN对机体代谢的影响等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