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索他洛尔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对Q-T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王建理;李若玲

    1985年Campptll等首先提出Q-T离散度(QTd)的概念,它是体表12导联心电图大与小Q-T间期之差.1992年Higham等研究证明Q-Td与心肌复极离散度呈正相关,是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Q-Td显著增加者易患严重心律失常[1].索他洛尔(sotalol)具有Ⅱ、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征[2].本组测量了32例心肌梗死(MI)后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及32例MI后无VT患者Q-Td,并对前者应用索他洛尔治疗VT用药前后的Q-Td比较,探讨索他洛尔对VT患者Q-Td的影响.

  • 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对老年患者心室复极的观察

    作者:余建华;李振威;彭健泓;刘莱莉;陈汝涛

    目的 分析丙泊酚不同血浆靶浓度对老年患者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某院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分为3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注射咪达唑仑、芬太尼、依托咪酯、顺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及吸入七氟醚麻醉维持.所有患者术中静吸复合维持先给予1.0μg/kg右美托咪定的负荷量10min后,靶控输注丙泊酚,根据血浆靶控浓度分组分别为丙泊酚1.0μg/ml(A组)、2.0μg/ml(B组)、4.0μg/ml(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手术开始后1小时、拔管后30分钟,观察记录三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心室复极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结果 麻醉诱导前,三组SpO2、HR、SBP及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后1小时、拔管后30分钟,C组SpO2显著低于A组、B组,HR、SBP及DBP显著高于A组、B组.麻醉诱导前,三组QT间期、QTc间期、T波峰-末间期及Tp-e/Q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后1小时、拔管后30分钟,三组QT间期、QTc间期、T波峰-末间期及Tp-e/Q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QT间期、QTc间期、T波峰-末间期及Tp-e/QT显著低于A组,P<0.05.麻醉诱导前,三组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后1小时、拔管后30分钟,三组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IL-6显著低于A组、IL-10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2~4.0μg/ml能够缩短患者已经延长的QT间期,呈现剂量依赖性,但是高剂量对循环影响较大,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剂量.

  • 心室复极微小变化的小波域维纳滤波分析

    作者:杨圣;张宾;陈迪虎;李晓峰

    心室复极微小变化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心脏性猝死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达到对心室复极微小变化逐搏观察、分析,用小波域维纳滤波方法去除体表心电图中的肌电干扰,提取心室复极过程的微伏级高频信号.研究结果表明:小波域维纳滤波器可有效抑制人体肌电干扰,满足心室复极微小变化分析的需求;健康人和无室早患者的心室复极微小变化一般由6个可辨识的微伏级高频波构成,而室早患者心室复极微小变化的微伏级高频波则有可能少于6个.这些微伏级高频波的波宽、相互的时间间隔等特征参数与心脏疾病、心脏猝死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 运动状态下索他洛尔对男女心室复极影响的性别差异

    作者:李剑;王建安

    目的探讨在运动状态下索他洛尔对心室复极作用的性别差异.方法研究以随机、双盲、安慰剂、自身对照为原则,对31例男性和30例女性健康志愿者,通过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分别观察口服索他洛尔后静息时和运动时男女之间体表心电图上反映心室复极过程的QTc和JTc间期的不同变化,并用安慰剂做对照.结果口服索他洛尔后,静息时女性的JTc 间期显著长于男性,分别为:(271.05±18.09)ms比(229.75±15.59)ms,P<0.001;男、女运动高峰时JTc缩短的百分率:服索他洛尔时为3.64%±4.93%比13.26%±6.09%,P<0.01;此时男、女JTc间期的差异消失,分别为:(220.17±13.04)ms比(219.48±10.85)ms,P>0.05.结论口服索他洛尔后,虽然静息时女性的心室复极时间明显长于男性,但运动中女性心室复极时间的缩短比男性显著,这种性别之间的差异比口服安慰剂时更明显.

  • 高耸T波

    作者:杨士伟;王宏宇;胡大一

    T波代表快速心室复极时的电位改变,是ST段后出现的一个圆钝较大且占时较长的波.正常T波形态是非对称性的,升肢迟缓;T波方向多与QRS主波方向一致,在aVR导联、Ⅲ导联和V1导联T波常倒置.

  • LQTS1型的基因学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案

    作者:汪麟;马礼坤

    长QT综合征( long QT syndromes ,LQTS)为一种心室复极障碍疾病,在体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T波变化以及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甚至心室颤动[1]。晕厥是LQTS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并常由一定的诱因触发。LQTS1型的患者常在活动、情绪变化时发作,LQTS2型则常因为声音的刺激而发病,比如电话或者闹铃。与前两者不同,LQTS3型的患者多发病在睡眠中[2]。在1972年,遗传学便提出LQTS存在2种分型。 Romano-Ward综合征( RWS)是一种显性遗传性疾病,而另一种---Jervell and Lange-Nielsen 综合征( JLNS)是一种隐性遗传性疾病,同时伴有先天性耳聋[3-4]。之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证实,LQTS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某些突变发生在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基因上。现在已经有13个基因确定和LQTS有关,其中约有85%~90%的突变发生在 KCNQ1、KCNH2和SCN5A上并主要导致LQTS 1~3型[1,5]。 KCNQ1主要编码缓慢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 IKs),其具有6个跨膜区域和细胞质中的N端及C端,并且与minK ( KCNE1)相互作用,从而构成有功能的钾通道[6]。

  • QRS-T 夹角的循证医学新证据、新观点与新进展

    作者:张燕(综述);张树龙(审校)

    QRS-T夹角是近年人们关注的一个无创心电向量学指标,其变化可反映心室复极的改变,具临床及预测意义。笔者就近期有关QRS-T夹角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 心室复极波形成机制研究进展与争议

    作者:顾春英;严干新

    随着分子生物医学及生物物理学的研究进展,人们对心电图产生机制的认识不断深入,从早的向量二次投影到跨壁离散理论的出现,以及近些年研究认为跨壁离散是以离体组织块为基础的研究;不代表在体心脏整体的心电变化,并提出在体空间离散理论.于是,各理论间对心电图各波形成机制的认识产生很大争议.从生物电的产生原理不难看出,心电图无论除极波还是复极波,它们产生的原始基础是离子跨膜运动,在心肌表面形成的电位差.关于跨膜离子流与离子通道,经大量研究已经是不可争辩的事实.至于心肌表面的电位差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形成心电图的?这是大家一直争论的焦点.在过去一个多世纪,人们对心电图各成分形成的细胞学基础及临床意义争论多,且持续时间长的应属T波.根据对一些基础与临床现象以及现有研究结果的理解下面对心电图产生机制提出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商讨.

  • 心电图心室复极波的细胞离子流机制与临床

    作者:王东琦;姚青海;崔长琮;严干新

    心电图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虽然心电图不是直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但其每一个波形都反映了心脏电场在体表电位的变化.心电图的波形可分为两大类,即除极波和复极波.心室的除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波,心室的复极波则为J波、ST段、T波和U波.

  • 心动过速终止后短暂心室复极异常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作者:单其俊;陈椿;张晓宇;徐东杰;邹建刚;陈明龙;杨兵;侯小峰;曹克将

    目的 观察长时间心动过速终止后对心室复极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 3例长时间心动过速(9 d~6个月)患者,两例为长时间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其中1例为无休止性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并诱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另1例为主动脉瓣换瓣术后5年发生束支折返性室速;第3例为持续性心房扑动伴心功能不良并因三度房室阻滞于10年前植入单腔起搏器.结果 3例患者在心动过速时并无晕厥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而在心动过速间隙或射频导管消融终止后均出现qr间期延长和恶性心律失常,其中1例持续心房扑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另两例室速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后1周QT间期逐渐恢复正常,分别随访20和39个月无室速和晕厥发作.结论 长时间心动过速后可导致短时间心室复极异常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加强防范,防止发生心脏性猝死.

  • 运动状态下索他洛尔对心室复极的影响

    作者:李剑;王建安

    有关索他洛尔对心室复极作用的研究多为动物实验或静息起搏状态下的人体试验.本研究通过运动试验观察生理状态下索他洛尔延缓心室复极的作用.

  • T波低平的分析

    作者:潘俊红

    1T波低平的定义:心电图中的T波代表心室的晚期复极,是反映心室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正常T波是前肢长而缓升,后肢短而陡降。在Ⅰ、Ⅱ、V4~V6导联T波不仅应直立,其振幅应不低于R波的1/10,否则称为T波低平。而T波平坦是指Ⅰ、Ⅱ、aVL、V4~V6导联,T波的振幅在0.1~0.1mV,其中Ⅰ、Ⅱ、aVL导联R波振幅大于0.3 mV。T波低平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与T波双向、倒置同时出现,特别是常常伴随ST改变,出现于ST呈水平型压低或上斜型压低时。

  •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丁少娟

    QT离散度(QTdispersion,O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长、短QT间期的差值.QT离散度反映心室复极的不一性和电不稳定性.已有临床研究证实QT离散度增加,提示急性心肌梗塞预后较差.但糖尿病合并心肌梗塞QT离散度与预后关系临床研究较少.本文对21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与38例单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住院期间前3天QT离散度变化加以比较分析,旨在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变化与预后关系.

  • 1,6-二磷酸果糖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作者:徐洪国;张玲;王崇慧

    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心室复极不同步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近年研究表明QTd增加对室性心律失常有较高的预测价值[1],已被视为预测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因素,本文用1,6-二磷酸果糖(FDP)辅助治疗40例老年AMI患者,旨在观察该药对AMI后QTd、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

  • T波改变的分类和临床意义

    作者:刘仁光;徐兆龙

    T波是心室的复极波,代表心室复极晚期的电位变化,相当于动作电位曲线的3位相.正常的T波:其方向多与QRS主波方向一致,振幅>R/10,形态为顶钝圆、升支缓慢、降支快速.T波改变是指T波方向、振幅和形态异常而言,包括T波低平、倒置、双峰和电交替等.凡能影响心室复极或除极的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引起T波改变.在心电图分析中T波改变是一常见现象,也是临床医师和心电图工作者为困惑的问题.传统概念T波改变分为原发性T波改变(premary T wave inversions)和继发性T波改变(secondary T wave inversions)两类,近年来又提出第三类--电张调整性T波(electrotonic modulation of T wave)改变.本文重点讨论原发性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并简述继发性T波改变和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的研究近况.

  • 正常成人立体心电图心室复极参数分析

    作者:范惠娟;刘志红;宋洁;王红宇

    目的:分析正常成人立体心电图心室复极参数范围。方法选择正常成年男女各50例采集立体心电图,并对QRS-T夹角、QRS-T比值、ST段和T环各主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成年男女空间QRS-T夹角均值分别为(50.6°±33.1°)(95%可信区间为41.2°~60.1°)和(48.2°±28.7°)(95%可信区间为40.1°~56.3°),QRS-T比值均值分别为(3.12±1.51)(95%可信区间为2.69~3.55)和(3.71±2.61)(95%可信区间为2.96~4.45)。男女相比,ST时间[(88.9±24.7)ms比(108.5±13.2)ms,P<0.05]、T环运行时间[(187.2±28.9)ms比(174.9±24.5)ms,P<0.05]和离支时间[(118.3±33.2)比(102.6±33.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女性相比,男性T环运行时间和离支时间更长,ST时间更短。

  • 立体心电向量图心室复极参数的分析

    作者:李俊伟;王建理;王红宇

    目的 观察立体心电向量图心室复极的特点,测定心室复极参数,与平面心电向量图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对33 例正常人同时进行平面心电向量图、立体心电向量图检查,测定立体心电向量T 环的大向量、T 环的方位、大向量仰角、大向量水平角、QRS-T 夹角、ST 向量值、ST 向量仰角、ST 向量水平角和平面心电向量图的额面、水平面、右侧面的T 环大向量、QRS-T 夹角、ST 向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 T 环大向量振幅立体心电向量图与额面、水平面、右侧面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0.30±0.17)mV 比(0.18±0.08)mV、(0.17±0.12)mV、(0.18±0.11)mV,(P < 0.05);② QRS-T 夹角立体心电向量图与额面、水平面、右侧面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59.6±46)°比(4.1±38)°、(24.4±48)°、(-10.6±113)°,(P < 0.05);③ ST 向量振幅立体心电向量图与额面、水平面、右侧面相比差异都有显著性(0.08±0.06)mV 比(0.06±0.51)mV、(0.05±0.52)mV、(0.06±0.62)mV,(P < 0.05).结论 立体心电向量图心室复极参数比平面心电向量图准确,没有信息损失且测量简便.

  • 心肌梗死在急性期和恢复期QT离散度比较

    作者:刘林修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变异的程度,它反映心室复极的紊乱程度,本文旨在对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QTd作一比较.

  • 体育院校学生200例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右胸心电图比较

    作者:王明燕;董玉玲;沈东颖

    目的探讨头胸(HC)导联右胸心电图在右心病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17~20岁体育院校健康学生的HC导联与常规导联右胸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HC导联的P、QRS、T波振幅均明显大于常规导联,且HC导联的QRS形态在右胸多呈正向,有R波逐渐递增,S波逐渐递减的规律,T波多数正向高尖,而常规导联的QRS的形态多数为负向,且振幅小,ST段等电位人数多,且抬高的比下移的多.结论 HC导联在反映在右室的电位变化方向优于常规导联.T波高尖的占40%,反映了体育院校的学生的生理性心肌肥厚,是心室复极的表现.

  • 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作者:刘海宏;林旻

    QT离散度反映心肌复极的非同步性,而心室复极不均一程度又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本文通过对高血压病有无左室肥厚者QT离散度及警告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比较分析,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危险性进行探讨.

100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