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层螺旋CT探讨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周围型小肺癌和22例肺良性结节行多层螺旋CT高分辨薄层扫描,并按血管走行方向做多平面重建(MPR),重点观察血管集束征的CT表现,后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血管集束征在周围型小肺癌的出现率为88.5%(46/52),肺良性结节出现率为18.2%(4/22),二者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高分辨薄层扫描结合(MPR)能较好地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血管集束征是周围型小肺癌的重要CT征象.
-
肺内孤立结节的CT血管集束征及其鉴别诊断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的优势,对肺内孤立结节血管集束征的血管构成和形态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孤立结节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方法:肺内孤立结节病例81例,利用多层CT及MPR重建,确定血管集束征存在及其构成,并与病理、临床相对照.结果:肺癌、肺结核血管集束征阳性率较高,炎症以Ⅰ型血管集束征为主,肺癌以Ⅲ型为主.结论:各类肺内孤立结节血管集束征的阳性率及血管构成有一定的规律性,识别这一征象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
-
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周围型肺癌血管集束征的显示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对周围型肺癌血管集束征的显示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9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螺旋CT表现,利用三维成像软件以多平面重建法进行重建,观察肿块血管集束征的显示情况并与横断面图像及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进行比较.结果:3D CT能充分显示周围型肺癌血管集束征的情况,其分度与肿瘤的大小、分期有着密切的关系.结论: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能充分显示周围型肺癌的形态特征,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与肿瘤的大小及分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病灶的分期、预后的判断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周围型肺癌的征象学研究
所谓周围型肺癌是指肿瘤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的肺癌.可见于各种组织学类型.其中主要是细支气管肺泡癌和原癌,也见于鳞状上皮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及类癌.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大体病理形态为肺内结节或肿块.肿瘤内可形成瘢痕或坏死.大径小于2cm的周围型肺癌是小肺癌:空洞型肺癌及肺上沟瘤也属周围型肺癌之例.周围型肺癌的征象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其变化的一面,不同大小的肺癌影像表现可有明显差异.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主要有分叶征、边缘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强化征,其他还有棘状突起、空泡征或/和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等.这些征象反映了肺癌的病理学改变,在肺癌的不同进程中并非都能出现,而是可能仅出现其中几个征象.
-
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分析、诊断及鉴别诊断(附102例报告分析)
目的:研究周围型肺腺癌CT表现及与病理之间的关联。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其中高分化30例,中分化33例,低分化39例)主要CT征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2例周围型肺腺癌的主要CT分析征象是:空气支气管征或空泡征、高分化腺癌24例(80%)、中分化腺癌10例(30.3%)、低分化腺癌无此征、毛刺征73例、棘突征52例、分叶征79例、胸膜凹陷征65例、血管集束征69例、病灶内钙化31例,其中67例出现上述三种以上征象。结论综合分析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有利于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
X线与CT检查诊断周围型肺癌结果比较分析
目的:探讨X线检查与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作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3年10月确诊的7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X线和CT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 T 检查显示,患者表现为分叶征,占82.86%;表现为毛刺征,占78.57%;表现为细支气管充气征,占34.29%;表现为空洞,占38.57%;表现为血管集束征,占40.0%;表现为胸膜凹陷征,占32.86%。分别高于X线检查显示结果(表现为分叶征,占58.57%;表现为毛刺征,占51.43%;表现为细支气管充气征,占11.43%;表现为空洞,占8.57%;表现为血管集束征,占8.57%;表现为胸膜凹陷征,占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价值高于X线检查,但成本较高,X线检查简单经济,可用于周围型肺癌的初步筛查及诊断,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对周围型肺癌进行检查不失为一种较为经济而合理的检查方案。
-
血管集束征在肺磨玻璃结节定性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评价胸部增强CT图像中的血管集束征,在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为5~20 mm的136个GGN的动态增强CT表现,包括良性结节20个、浸润前病变(pre-invasive lesions,PL)32个,微浸润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31个,浸润性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53个.所有患者均采用双源CT行胸部增强CT扫描,观察、比较GGN血管集束征的出现率.根据扫描结果将血管集束征分为肺动脉异常(Ⅰ型)、肺静脉异常(Ⅱ型)两型,比较Ⅰ、Ⅱ型血管集束征在良、恶性结节及不同浸润程度结节中的差异.结果:在动态增强CT扫描上,GGN中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为53.68%(73/136),而恶性结节中的血管集束征显示率(57.76%,67/116)高于良性结节(30.00%,6/20)(P=0.021).良、恶性结节间的Ⅰ型血管集束征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 (2/20)比13.79% (16/116),P=0.644];在不同病理亚型的恶性结节间,Ⅰ型血管集束征的出现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L,12.50% (4/32);MIA,25.81% (8/31);IAC,7.55%(4/53),P=0.062].但Ⅱ型血管集束征在恶性结节中的出现率(43.97%,51/116)高于良性结节(20.00%,4/20)(P=0.044),且随着恶性结节病变级别的增加,Ⅱ型血管集束征的出现率增高[PL,21.88% (7/32);MIA,25.81%(8/31);IAC,67.92% (36/53),P<0.001],其在IAC中的出现率为高,诊断灵敏度为67.92%,特异度为76.19%.IAC组与PL组、MIA组比较,Ⅱ型血管集束征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PL组与MIA组间的Ⅱ型血管集束征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4).结论:肺静脉异常型(Ⅱ型)血管集束征的出现率对鉴别肺结节良恶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当GGN为IAC时出现血管集束征的概率更高.
-
多层螺旋CT对血管集束征显示及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血管集束征的显示及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周围型肺癌和18例其他孤立肺结节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然后按层厚1.25 mm重组,并按血管走行方向作多平面重组,重点观察肿块外周血管集束征的CT表现.结果:血管集束征在周围型肺癌的出现率为94.8%(55/58)比其他孤立肺结节50%(9/18)高.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后薄层重组结合多平面重组能良好地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肺癌有诊断价值.
-
CT重建技术在小肺癌血管集束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建在周围型小肺癌血管集束征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就诊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29例,16层螺旋CT胸部各向同性扫描后行多向调整多平面重建,并与常规横断薄层重建对比分析。结果16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高于薄层横断面重建,尤其适宜不能行增强扫描者。结论16层螺旋CT多向调整多平面重建对周围型小肺癌血管集束征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周围型肺癌影像表现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影像(X线/CT)表现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8例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资料及病理学/细胞学结果.结果 周围型肺癌典型影像表现为:(1)结节及小片块状影;(2)球型病灶或肿块,边缘可有毛刺征、分叶征、侧缘线征、胸膜凹陷征及空泡征;(3)肿瘤血管或血管集束征;(4)增强前后CT值变化明显(≥30Hu).结论 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为诊断周围型肺癌的重要检查方法.
-
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
目的 分析37例早期周围型肺癌(∮≤3.0 cm)的CT资料,以提高对其CT表现的认识和诊断.方法 37例肺癌病例经手术、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和临床观察证实∮≤3.0 cm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完整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7例周围型肺癌的主要CT表现:全部为∮≤3.0cm的孤立性结节,29例有分叶征;23例有毛刺征;19例有胸膜凹陷征;14例有血管集束征;6例有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2例有砂粒样钙化.结论 平扫基础上进行增强靶扫描及薄层增强扫描能更好显示病灶内部结构、形态、边缘,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CT诊断周围型肺癌33例回顾性分析
本文分析了33例经痰检、内窥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孤立性周围型肺癌(简称肺癌)的CT表现,重点分析了肿块的形态特征及临近胸膜的表现:①分叶征;②毛刺和棘突征;③血管集束征;④钙化;⑤胸膜凹陷;⑥薄层HRCT扫描更清晰地显示肿块的边缘特征、内部结构和肿块与周围肺组织的关系.结合有关文献,笔者对孤立性周围型肺癌的CT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
-
肺部孤立空洞性肺癌的CT诊断(附38例分析)
目的探讨空洞性肺癌的CT诊断.材料与方法3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孤立空洞性肺癌.男性32例,女性6例.大部分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病例出现较多的征象有:①病灶边缘分叶征、毛刺征及血管集束征.②空洞壁厚度>0.3 cm.③空洞内壁结节.结论根据患者年龄、吸烟史及典型CT征象有助于空洞性肺癌的诊断,而空洞大小、是否偏心等对空洞性肺癌的CT诊断无大意义.钙化有助于良性病变的诊断.
-
肺癌血供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哺乳动物细胞的存活和生长需要氧气和营养物质,这就要求细胞的分布在血液供应的100~200μm(氧气扩散能力的高限)范围内,而肺癌的生长远超于此,因此,肺癌的生长与转移需要额外的血液供应[1].一方面,肺癌产生促进血管生长的细胞因子主要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另一方面,肺癌结节可包裹、扩张或破坏瘤内血管,也可推移或牵拉瘤周血管.一些研究已确立CT血管集束征的诊断价值[2],另有研究指出对肺癌与肺动静脉的关系的CT显示有重要诊断价值[3].肺癌的血供对于正确诊断及确定治疗方案显得非常重要.文献上关于肺癌的血供意见不统一,本文就肺癌血供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表现为肺部磨玻璃结节的浸润前病变和浸润性腺癌的CT及病理对比研究
目的 对肺部局灶性磨玻璃密度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患者CT影像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对GGO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GGO患者,根据病理表现分为浸润前病变、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分析总结患者GGO的影像学表现.对GGO病灶的病理切片行Masson染色、Ⅳ型胶原染色和维多利亚蓝染色,对比分析各组患者病理表现的差异以及病理与影像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30例GGO患者中,浸润前病变13例,微浸润性腺癌3例,浸润性腺癌14例.磨玻璃结节中浸润前病变、微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腺癌的结节直径依次增大,实性成分依次增多,分叶、毛刺、支气管充气征等依次更多见;在血管集束征的肺结节与供血血管关系方面,浸润性腺癌多为Ⅲ型,浸润前病变多为Ⅱ型.Ⅳ型胶原染色和维多利亚蓝染色提示浸润性腺癌肿瘤组织中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呈不同程度的缺失,而Masson染色可见浸润性腺癌胶原纤维增生且肺浸润癌中央可见纤维瘢痕.进一步分析病理与影像特征,结果提示肿瘤组织中有明显纤维瘢痕的患者的肺结节与供血血管的关系多为Ⅲ型.结论 对于持续存在的GGO,病灶直径越大、实性成分越多,其恶性疾病可能性越大.在肿瘤逐步进展过程中,肿瘤细胞破坏肺泡壁周围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进一步浸润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分泌胶原纤维,形成肿瘤组织中的纤维瘢痕,这可能为血管集束征形成的病理基础.
-
原发性肺淋巴瘤一例
患者 男,4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乏力20天入院,体温37.5~37.8℃,无咳嗽、咯血、胸痛、气促.抗炎治疗(具体用药用法用量不详)后症状消失,但治疗前后胸部X线片所示右肺下叶片状密度增高影变化不大.查体:营养中等,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CT示: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肿块,有空泡征、毛刺征及毛细血管集束征.纤维支气管镜未发现异常.术前诊断右肺下叶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于2005年11月29日行右肺下叶切除加系统的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右肺下叶外基底段,约8 cm×7 cm×8 cm大小,未侵及脏层胸膜,第2、3、4、7、9、10组淋巴结肿大.
-
血管集束征在CT诊断周围型小肺癌的价值
近年来,肺内孤立结节(SPN)的CT报道较多,有作者认为血管集束征是周围型肺癌的一种表现.我院自1993年以来,共对37例肺内孤立性直径小于3cm进行团注增强薄层CT扫描,现结合有关文献报道如下:
-
肺部孤立性小结节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目的讨论肺部小结节的良恶性病变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肺部小结节病变共17例(直径〈3.0cm〉,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38-83岁,平均63.2岁.采用PQ5000螺旋CT机进行螺旋扫描,7例进行增强扫描,其中5例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17例病变中恶性病例12例,良性病例5例,恶性病变中腺癌8例,鳞癌2例,转移癌2例,良性病变中结核3例,炎性结节2例CT征象包括分叶征14例,胸膜凹陷征7例,血管集束征8例,毛刺征14例,密度不均匀者13例.结论 CT扫描对于鉴别肺部良恶性小结节病灶有重要价值.
-
三维重建在孤立性肺结节血管集束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SPN)血管集束征的显示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63例 SPN,在三维重建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VR),观察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统计分析两种方法的差异以及在良恶性 SPN 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SPN 的血管集束征在 VR 图像显示率高于 MPR(P <0.05),在 MPR 和 VR 图像上,恶性 SPN 血管集束征的显示率均高于良性(P <0.05)。结论:三维重建图像能够更全面地显示血管集束征,对 SPN 的良恶性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基于CT图像的孤立性肺结节鉴别
目的:探讨与总结孤立性肺结节(SPN)的CT表现及鉴别.方法:对我院近几年经病理证实的40例SPN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45~90岁.分析SPN的大小、形态、密度、有无分叶、边界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良性病变15例,占所有病例的37.5%,CT表现多为形态规则、呈圆形、分叶少、边缘光整、界限清晰、密度均匀或伴有钙化;恶性病变25例,占所有病例的62.5%,CT表现多为边缘有小毛刺、有分叶、邻近的胸膜受到牵拉、血管向结节聚集、其内有偏心的空泡以及空气支气管征.结论:通过描述孤立性肺结节(SPN)的CT表现,对其良恶性的鉴别有着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