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定位技术引导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的效果
目的 比较徒手定位、超声定位和肌电图定位下进行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被随机分成3组.徒手定位组(n=19)采用徒手触诊引导技术,超声定位组(n=21)采用彩色超声引导技术,肌电图定位组(n=19)采用肌电引导技术,三组患者均接受BTX-A 300 U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胫骨后肌注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进行以下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医生评价量表(PRS)、步行速度、踝关节背屈和外翻的被动活动范围(PROM).结果 组内比较:三组患者的MAS评分、PRS评分、步行速度、踝关节背屈和外翻的PROM,在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超声定位组在4周的MAS评分,4周和12周时的踝外翻PROM改善优于肌电图定位组(P=0.046, P=0.008, P=0.038);超声定位组在4周时MAS评分(P=0.015)、PRS评分(P=0.01)、踝背屈和外翻PROM(P=0.003, P=0.011),8周时的MAS评分(P=0.002)、踝背屈PROM(P=0.022),12周时的MAS评分(P=0.011)以及踝外翻PROM(P=0.018)改善优于徒手定位组;肌电图定位组在4周时的PRS评分、4周和8周时的踝背屈PROM改善优于徒手定位组(P=0.048, P=0.08, P=0.026).但三组间各评价指标随时间改变的趋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三种定位技术引导下注射BTX-A均能改善患者痉挛和步行能力,超声引导比肌电图引导在改善足内翻方面稍有优势,均优于徒手定位.
-
徒手定位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徒手反向牵拉指压法A型肉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 90例脑瘫下肢痉挛患儿,随机分为注射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注射组在徒手反向牵拉指压定位后予BTX-A注射患儿下肢痉挛肌群,注射后第2日开展康复训练.两组患儿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进行各项检查并对比检查结果.结果 注射组治疗后MAS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或0.01),且痉挛程度在注射2周、1个月改善明显,在注射6个月时,仍维持疗效,治疗后两组痉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GMFM-88评分均有提高,注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徒手反向牵拉指压法注射BTX-A配合康复训练可快速缓解脑瘫患儿下肢痉挛,改善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不同锥颅方式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小血肿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不同锥颅方式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小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从2011-05-2012-10收治8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5例。上述患者均给予单孔穿刺引流术治疗。治疗组应用头皮定位方法锥颅,对照组应用徒手定位方法。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及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拔管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定位锥颅与头皮定位锥颅法治疗自发性基底节小血肿的临床效果相近,应用头皮定位锥颅法治疗的患者拔管时间显著提前,有助于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治疗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电刺激定位在肉毒素注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45例,按痉挛部位分组,肱二头肌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18例(A1组)采用电刺激定位法,徒手定位组17例(A2组)采用徒手定位法,下肢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20例(B1组)及徒手定位组20例(B2组)。注射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及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评价肌张力,测量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定肘、踝跖屈曲活动度;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10m步速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4、8及12周时,A1、A2组MAS及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A1组更低于A2组(P<0.05);治疗后,A1、A2组肘关节屈曲PROM及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A1组肘关节屈曲PROM在治疗后4、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A1组上肢FMA在治疗后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2、4、8及12周时,B1、B2组MAS、IEMG评分及10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B1、B2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B1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在治疗后2周及下肢FMA在治疗后12周较B2组提高更显著(P<0.05),余各项评分及时间点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二头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优于徒手定位;比目鱼肌、腓肠肌及胫后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与徒手定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不同定位方式下不同剂量肉毒毒素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定位方式下靶肌肉注射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儿童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 选择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神经康复科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120例,分别应用肌电图定位及反向徒手牵拉定位(各60例),再分别按痉挛肌肉局部注射BTX-A剂量(3 U/kg、4 U/kg及5 U/kg)各分为3组(各20例),注射后配合康复训练.随访3个月时患儿疗效,采用粗大运动评价表(GMFM)评定患儿功能区的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肌痉挛程度.结果 肌电图定位组较反向徒手牵拉定位组治疗后GMFM评分增加和Ashworth分级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此两种定位方式下各不同剂量BTX-A组间治疗后GMFM评分和Ashworth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相同有效剂量BTX-A注射情况下,肌电图定位较反向徒手牵拉定位疗效更好.
-
多种定位方式下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治疗小儿脑瘫肌痉挛的疗效
目的 观察在肌电引导技术、电刺激技术及反向徒手牵拉定位3种定位方式下,注射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小儿脑瘫后肌痉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16例脑瘫致四肢肌痉挛患儿,在氯胺酮的全麻作用下,肌电引导、电刺激技术及反向徒手牵拉定位,用BTX-A局部多点多深度注射小儿脑瘫后四肢痉挛肌肉,注射后给予牵拉、选择性肌力训练、功能活动训练等康复训练,分析其疗效.结果 116例患儿共治疗158例次,注射后出现低热21例,局部肌肉疼痛7例,无发生全身肌无力.注射后24~72 h症状减轻154例次,康复训练30 d后功能相应改善158例次.3个月后随访,内收肌角、腘窝角、踝背屈角及坐位、直跪、半跪、爬高、站立、行走功能评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肌电引导、电刺激技术及反向徒手牵拉定位下注射BTX-A治疗脑瘫后肌痉挛定位准确,不良反应小,治疗后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