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影响。方法将21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n=11)和药物组(n=10)。电针组取双侧合谷、太冲穴,每天1次;药物组口服盐酸氟西汀分散片20 mg,每天1次,均连续治疗8周。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观察rCBF的变化。结果电针组治疗后2周时HAMD低于药物组(P<0.05),而治疗后4周、8周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电针组rCBF较药物组改善更佳(P<0.05)。结论电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明确,可能与改善卒中后脑灌注有关。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电针 脑局部血流量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
经颅磁刺激对正常大鼠脑血流量影响的即时观察
目的:动态观察不同参数设置下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正常大鼠脑局部皮质血流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磁刺激仪依次连续刺激Wistar大鼠右侧大脑皮质固定区域,根据刺激参数分为4组:高频高强度(5 Hz,100%)组、高频低强度(5Hz,50%)组、低频高强度(1Hz,100%)组、低频低强度(1Hz,50%)组,每组参数刺激50次;通过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记录激光探头下大鼠脑局部皮质血流量的变化.结果:4组不同参数rTMS干预后大鼠刺激区域脑皮质局部血流量均增高,不同强度的1Hz与5Hz经颅磁刺激后脑血流量曲线变化特征不同,强度是影响脑血流量变化的重要因素,频率与强度相互不影响,脑血流随刺激结束不再变化.结论:大鼠脑血流量变化呈强度依赖性,频率影响不明显,刺激后血流量变化无后续效应.
-
经皮电神经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脑局部血流量的影响初报
目的:观察单次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对脑卒中患者脑局部血流量的影响.方法:4例初发脑卒中患者(男、女各2人,55-73岁,发病42-131天)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对象分别接受2次脑局部血流量(rCBF)的检测,2次检测间隔60min,治疗组在2次检测之间接受60min的TENS治疗.用不对称指数和变化率分析治疗前后患侧病灶及其周边半暗带区以及病灶对应的健侧脑组织及其周边区域(镜像部位)rCBF的变化.结果:单次TENS治疗后,治疗组不对称指数增加,患侧和健侧rCBF变化率增加,虽然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结论:单次TENS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患侧和健侧半球的rCBF,推测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改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
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偏头痛的观察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我国每年呈上升趋势,且无法根治.临床治疗方法很多,近年来国内外实验和临床研究都表明,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可明显改善脑局部血流量(rCBF),可用于治疗偏头痛.我们采用上海乾康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脑电仿生电刺激仪(CVFT-MG201)治疗偏头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首发抑郁症前额叶静息态葡萄糖代谢和血流灌注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首发抑郁症患者前额叶脑功能改变及其与临床症状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2年11月以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心理门诊17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为抑郁组,16名本院实习医生及职工为健康对照组,均签署知情文件且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静息状态下接受磁共振3D动脉自旋标记(ASL)及18F氟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计算机体层摄影(CT)扫描,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临床症状,以SPM8及SPSS 17.0软件进行影像数据及临床症状相关分析.结果 较之对照组,抑郁组双侧额上、中、下回葡萄糖代谢减低(总体素值462),左侧额中回及右侧额上、中回血流灌注减低(总体素值13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9,P=0.02),左侧额中回的FDG标准化摄取值(SUV)和局部脑血流量值(CBF)改变呈正相关(r=0.63).患者认知障碍与双侧额中回SUV(r =0.55,0.52,P<0.05)及右侧额中回CBF(r =0.59,P<0.05)呈正相关,焦虑与右侧额下回SUV(r=-0.71,P<0.05)及左侧额中回CBF(r=-0.69,P<0.05)呈负相关,迟缓与左侧额中回及右侧额下回SUV呈负相关(r=-0.67,-0.64,P<0.05),HAMD量表总分与双侧额中回SUV(r=0.58,0.62,P<0.05)及CBF(r =0.61、0.54,P<0.05)呈正相关.结论 PET显像能更敏感检出抑郁患者病变脑区;抑郁患者前额叶葡萄糖代谢与血流灌注改变具有相对一致性且与诸多抑郁症状密切相关;左侧额中回可能是抑郁患者前额叶损伤的核心脑区.
-
133Xe吸入法测定急性脑血管病的脑局部血流量
133Xe吸入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测定脑局部血流量的方法,是研究脑血液循环的生理和病理的重要手段,本文测定了103例急性脑血管病不同时期灰质血流量,其结果如下.
-
红景天-黄芪合剂预处理对缺氧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红景天生长于西藏等高寒地带,自身有适应寒冷、缺氧、少雨及遭受太阳强烈辐射等苛刻的生存条件的能力,对生物体有"适应原"样作用[1],其主要化学成分为红景天苷、苷元酪醇近年来的实验研究证明它们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2];黄芪文献报道有改善微循环,减轻脑水肿,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大脑局部血流量的作用[3],且有通过影响脑胶质细胞促进脑组织修复作用[4].
-
脑出血的继发性脑损害研究进展
脑出血是脑血管常见疾病之一.脑出血后血肿形成,除血肿本身的占位效应造成的脑损害以外,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局部血流量的变化、血肿周围脑组织水肿、神经元损害等继发性损害进一步加重神经元的损伤.
-
大鼠脑慢性低灌注模型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大鼠脑的低灌注模型可模拟人类脑血管疾病并作相关研究,而脑局部血流量的变化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本文阐述了慢性脑低灌注与脑局部血流变化的关系,总结了慢性脑低灌注模型和脑局部血流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大鼠脑慢性低灌注模型检测局部血流量变化的意义和应用前景.
-
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病人脑局部血流变化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研究精神分裂症和神经症病人的脑局部血流变化及异同.方法:75例住院患者,年龄20~40岁.平均病期17.9个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7例在年龄、性别、族别、病期相匹配的神经症患者,采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SPECT)技术进行脑血流量测定,所得结果进行X2检验.结果:精神分裂症组脑缺血者为45例(60.00%),神经症组为59例(55.14%),经统计学比较两组病人的脑局部血流变化无差异.结论:精神分裂症与神经症病人的脑局部血流变化无区别.两类病人都以右脑缺血为主,SPECT用以精神病的诊断无特异性.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神经症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扫描(SPECT) 脑局部血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