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运动疗法配合点穴诱发脑瘫患儿爬行个案分析
1 病历摘要病例1:董×,女,13个月,就诊日期:2003年3月31日.患儿系胎龄7个月早产儿,出生时体重1900 g,有窒息史和黄疸史,溶血2次.查体:患儿四肢及躯干肌张力均高,各肌角角度均明显小于正常,呈硬直性翻身,不能独坐,各方保护性伸展反应(-),不能爬行及手膝位保持,扶站时屈髋、膝过伸、明显尖足,扶走时呈交叉步态,智能发育与同龄儿相比无明显落后.诊断为小儿脑性瘫痪(中度、痉挛性双瘫).
-
基于动作分析的强化性分离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动作分析及在此基础上的强化性分离运动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每个作业活舌动进行动作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性分离运动训练.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分别用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和Brunnstcom分期评定上肢功能,以及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动作分析的强化性分离性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和ADL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对提高脑卒中的康复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低频脉冲电穴位刺激结合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的影响
脑卒中后肌张力过度增高,如不采取积檄的干预措施,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为能有效地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诱发分离运动的出现,提高康复效果,我们将低频脉冲电刺激手三里、天井两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痉挛,评价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采用群体疗法治疗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在我国约有75%的脑卒中存活患者留有偏瘫后遗症[1],造成康复的需求增加.由于我国目前从事康复治疗的专业人员较少,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编制了这套偏瘫患者坐位医疗体操,目的是通过患者集体操练,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变被动康复为主动康复,突出分离运动与协调性的功能训练.现报告如下:
-
何为膝关节运动自由度和限度?
一、膝关节运动的自由度 膝关节并不属于标准意义上的单纯的曲戍和滑动关节,它兼有上述两种关节的特性,因此,膝关节的运动是三维空间的运动.初期认为膝关节运动为一简单的绞链运动是不确切的,它既有铰链的滚动和滑动又有旋转.胫骨与股骨构成了三维空间的两个运动着的物体,其相对的运动具有6个参数或6个自由度(Degrees of freedom).如果采用传统XYZ正交坐标轴系统来表示膝关节的运动,可见组成膝关节的胫、股骨相对的位置移动与旋转-即运动均是沿这三个坐标轴进行的,具有六个运动自由度:即三个平移自由度和三个旋转自由度.三个平移自由度对应于:a前后抽屉运动(5~10 mm);b内外平移运动(1~2 mm);c压缩与分离运动(2~5 mm) ;三个旋转自由度对应于:a膝关节的伸屈;b内外旋转;c内外翻旋转,见图1.正常伸屈范围个体差异较大 ,从0°~15°过伸至屈曲130°~150°不等,而内外旋从完全伸膝时近乎于0°至屈膝的内旋20°~30°,这与不同曲度下膝关节囊及韧带不同的紧张程度有关.总之,所有的膝关节的运动均在这六个参数之内,参数的大小表示着三维运动的距离.为使膝关节处于动态和静态稳定,膝关节必须阻抗来自于各个轴线的力与围绕它们的扭矩.由于膝关节的内外移动及压缩与分离主要由骨性解剖抗御,因而讨论膝关节韧带功能则集中在三个旋转自由度和前后平移自由度上.
-
针刺鹤顶穴对诱发脑卒中偏瘫患者股四头肌收缩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针刺鹤顶穴对诱发脑卒中偏瘫患者股四头肌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针刺疗法的基础上加用鹤顶穴.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对照组有效率为70.0%,治疗组有效率为90.3%,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鹤顶穴诱发股四头肌收缩产生分离运动疗效明显,能使偏瘫患者的下肢异常运动模式得到大限度的改善.
-
良肢位用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
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设计的临时性体位.脑卒中患者约有四分之三出现偏瘫症状,如果急性期不能保持正确的姿势,容易造成关节挛缩、变形而影响日后偏瘫肢体功能的康复.为偏瘫患者设计良肢位,是急性脑血管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重点,对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早期诱发分离运动有重要意义.现将笔者在护理工作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
脑卒中患者误用综合征的预防
误用综合征(misuse syndrome)是指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由于运动方法不适当,而使偏瘫肢体肌群运动不协调,不能实现有效活动功能的一组症状.存在该综合征的患者,其偏瘫肢体伸、屈肌群肌力发展不平衡,常出现肌痉挛,不能进行分离运动,给病人日常生活活动增加困难.它是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的一大障碍.因而,在脑卒中偏瘫的康复过程中,必须重视对误用综合征的预防.
-
外科ICU护理人员与病人的心理冲突与防范措施
心理冲突是指思想上、情绪上的对立状态,是因目的性的不一致所导致的系统或次系统自身的分离运动[1],是由主体与环境失调由矛盾的认知因素所造成的.心理冲突能给人带来身心不愉快,精神不协调,严重者可引起精神病.
-
针灸配合康复技术对中风后遗症患者
目的:研究探讨针灸配合促通技术对中风后遗症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中风后遗症的患者进行综合组(针灸配合促通技术组)与针灸组、促通组治疗进行疗效观察与分析.结果: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综合组明显优于针灸组和促通组.针灸组与促通组疗效差异性不显著.结论:针灸配合促通技术对于中风患者促分离运动非常有利,运用康复理论指导针灸治疗,把中医针灸疗法与西医经典康复手段相结合,突出中医治疗在中风后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中的优势,为针灸临床康复提供理论依据.
-
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在维持脑卒中患者手部良肢位中的应用
随着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或早期康复的开展,及康复理念的日趋健全,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或早期体位变换,保持躯体及肢体的良肢位尤为重要.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的治疗体位[1].
-
强化训练诱发中风后膝关节分离运动
目的:提高中风膝关节的运动功能,促进步态正常化,控制膝过伸.方法:将50例能走但无膝关节分离运动的偏瘫患者分两组,25例进行强化训练作为强化组,另外25例作为对照.结果:治疗后两组进行Fugl-meyer评定,得分相差显著(P<0.05).结论:强化膝关节训练的方法对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步行能力,效果较好.
-
强化训练对脑血管病后遗症期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目的为探讨强化训练对脑血管病后遗症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状态.由专人负责,采取一对一的方法,让患者家属参与按照循序渐进法则进行,活动次数与时间由少到多,每天2次,每次40分钟,并让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在非治疗时间对患者进行强化训练,具体方法:输入正确运动模式,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独立完成坐卧位转换,坐位平衡训练和由坐位到站位的训练,偏瘫下肢负重训练,步态训练、ADL训练(如穿脱衣服、进食、洗漱、入厕等).结果经过3~6个月的治疗后,对康复组患者和未经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分别进行ADL评分,康复组患者ADL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脑血管偏瘫患者后期进行全面系统正规的康复强化训练对其ADL能力的提高是有效的.
-
上肢训练作业疗法移动升降架的研制与应用
长期以来患者做上肢OT时,没有一个可以用来训练患肢平举、上举运动来充分诱发上肢分离运动的器具,OT师手举着持物筐,十分劳累.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制作了多功能OT架,并用于临床实践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 Ⅲ期分离运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Ⅲ期分离运动的影响.方法:选择102例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运动方案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利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U)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治疗后4周按照Brunnstrom量表对患者上肢进行Brunnstrom分期评定,以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和上肢Brunnstrom Ⅳ~Ⅺ期的例数来评价两组患者分离运动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FMA-U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和手部BrunnstromⅣ~Ⅺ期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训练可明显提高常规康复运动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BrunnstromⅢ期分离运动恢复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运动想象训练 脑卒中 Brunnstrom 共同运动 分离运动 -
分离性垂直斜视合并分离性水平斜视的临床观察
分离性斜视时,当注视眼发生变化,其斜视角也发生改变,其中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是指双眼交替遮盖时,遮盖眼呈上斜状态,而分离性水平斜视(dissociated horizontal deviation,DHD)主要是外展分离运动,被分离眼有间歇性的外转和上转,双眼呈不对称性,有时仅表现为单眼.现将我们治疗的8例DVD合并DHD患者的情况报告如下.
-
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促分离运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含手部)Brunnstrom Ⅲ期促分离运动的影响.方法:将102例Brunnstrom分期为Ⅲ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上肢作业训练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以运动想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U)、Lovett分级、改良Ashworth分级(MAS)、上肢Brunnstrom分期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U及Lovett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肩臂及手部BrunnstromⅣ~Ⅵ期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想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含手部)BrunnstromⅢ期促分离运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运动想象训练 脑卒中 Brunnstrom 共同运动 分离运动 -
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步行功能的康复疗效
近年来,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神经易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偏瘫患者的治 疗.患者由于各种异常反射及异常运动模式,导致步态异常.影响步态的主要原因除了骨盆 的控制外,膝关节控制及分离运动的诱发亦极其重要.根据Bobath原理选择膝关节为关键点 进行膝关节控制的训练,抑制痉挛模式,建立正常的力线关系,以便正常运动模式的再教育 ,提高步行质量.
-
强化训练对偏瘫膝关节分离运动的影响
为提高偏瘫患者对膝关节运动的控制能力,克服膝过伸,改善步态,我院研究设计了三种强化膝关节分离运动的训练方法用于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浅谈中医分期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现状
1 中风偏瘫的分期特点中风偏瘫系由运动系统失去了上运动神经元的调控,导致患肢肌群之间功能协调紊乱,肌张力异常,从而造成运动功能障碍.偏瘫有着其自身特有的恢复方式,根据偏瘫后机体的特殊病理过程及运动功能评价,瑞典物理治疗师Brunnstrom提出了6阶段康复理论.I期为起病约数天到14天,表现为完全性瘫.Ⅱ期为起病约14天后,此期表现为肌张力逐渐增高,出现联合运动反应且轻度痉挛.Ⅲ期肌张力明显亢进,肢体痉挛明显,出现共同运动模式.Ⅳ、Ⅴ期则见痉挛开始减轻,并出现分离运动.Ⅵ期肢体功能接近或基本正常.偏瘫的康复的关键在于打破恢复过程中出现的软瘫和痉挛等异常运动模式,促使肌体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