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等长收缩训练促进犬慢性心肌缺血侧支动脉生成的机制

    作者:姜峰;管骏涛;耿灿茹;宋佳成;严降雨;林松;陆晓

    目的:观察等长收缩训练对慢性心肌缺血犬血压、血管壁剪切力及血流灌注的影响,探索等长收缩训练促进缺血心肌侧支动脉生成的机制.方法:制备犬慢性冠状动脉狭窄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纯心肌缺血组,被动等长收缩训练组.实验终点时,所有犬在DSA检查后检测血管壁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及记录收缩压、舒张压的数值,记为基础值;PIE组除了测定基础值外,还使用电刺激诱发IE运动,测定IE开始前30s、开始后30s及停止后30s的收缩压、舒张压及WSS的值.检测缺血心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流量(collateral blood flow,CBF)、单核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e,MP)及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MC)的数量.结果:6周IE后:①WSS:实验终点经过DSA造影发现,PIE组WSS的基础数值高(P<0.05).PIE组实验犬在DSA造影过程中行IE运动不同时间点的WSS值相比较,IE开始后30s的WSS值高(P<0.05).②血压:实验终点时基础血压值相比较,SO组的SBP值低(P<0.05);PIE组的DBP值高(P<0.05).PIE组实验犬在DSA造影过程中IE运动不同时间点的SBP、DBP相比较,IE开始后30s的SBP值高(P<0.05).③心肌局部血流量及细胞学检测:PIE组的CBF、平滑肌数量、单核细胞数量高(P<0.05).⑥相关性分析发现:WSS与CBF呈中度正相关;WSS与SMC呈高度正相关;WSS与MP呈高度正相关.实验终点时PIE组犬不同时间点的WSS与SBP、DBP的相关性分析发现,WSS与SBP呈高度正相关;WSS与DBP呈中度正相关.结论:等长收缩训练可以通过升高血压,提高血管壁剪切力水平从而促进缺血心肌血流灌注.

  • 血管新生的治疗性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孙劲松;奚九一

    血管成形术和旁路手术治疗,是动脉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干预方法,然而术后血管的再狭窄以及旁路移植物再闭塞限制了其应用,而这些治疗手段对那些动脉病变程度严重且范围广泛的病例并不适用.血管新生,是机体对缺血的生物学反应,可以提供侧支循环改善缺血,被称为闭塞性血管疾病的"生物搭桥术"或"分子搭桥术".对各种生长因子作用的了解是血管新生疗法的基础.治疗性血管生成(therapeutic angiogenesis)可以导致毛细血管的芽生(angiogenesis,血管新生)和侧支血管的发展(arteriogenesis,动脉生成),是动脉闭塞性疾病改善缺血损伤的治疗选择.大量研究表明,通过使用重组生长因子和编码生长因子的基因治疗,可有效改善侧支循环,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流量.目前用于治疗性血管生成研究的生长因子主要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uth factor,bFGF).

  • 血清hs-CRP水平与冠脉慢性闭塞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相关性

    作者:张志良;邱春光;韩战营;卢文杰;王徐乐;潘亮

    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入选至少有一支主要冠脉完全闭塞的患者138例,根据Rentrop评分系统对患者冠状动脉侧支情况进行评分,分为侧支生成不良组(Rentrop评分0和1,n=66)和侧支生成良好组(Rentrop评分2和3,n=72),通过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hs-CRP浓度.结果显示:与侧支生长成良好组相比,侧支生长成不良组血清hs-CRP浓度(5.58±3.14)mg/L vs.(3.29±2.0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s-CRP(OR=1.326,P=0.004)是影响冠状动脉侧支生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ROC曲线获得hs-CRP预测侧支生成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08(P<0.01),敏感性为72.23%和特异性为65.28%.提示hs-CRP水平升高与冠脉侧支循环生成不良密切相关,且是预测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生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侧枝循环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郭晋文;王宝军

    侧枝循环形成是缺血继发的一种代偿机制.脑缺血后内源性促血管生长因子表达增加,启动血管新生和动脉生成,加速缺血区侧枝循环形成,改善缺血区域血液供应.

  • 大鼠后肢侧支动脉生成过程中整合素α5β1和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

    作者:伍校琼;李明波;蔡维君;罗学港

    目的:探讨侧支动脉生成过程中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移动增殖的机制.方法:结扎大鼠股动脉,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侧支血管中整合素α5β1、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LN)的表达.并在体外实验中检测了不同的细胞外基质对SMC表达整合素α5β1的影响.结果:侧支血管整合素α5β1和FN的表达分别是对照侧的1.9倍和2倍;而LN的表达是对照侧的1/3.种植在FN上的SMC高表达整合素α5β1;种植在LN上的表达较低;而种植在三维Matrigel基膜成分胶里的SMC几乎不表达整合素α5β1.结论:在侧支血管发育过程中,整合素α5β1、FN和LN的表达变化,有助于侧支血管生长发育过程中SMC的迁移和增殖.

  • 血管紧张素Ⅱ在人阻力动脉生成的双重途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转换酶抑制剂的治疗

    作者:罗杰;王彬尧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在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将综述血管紧张素Ⅱ(AⅡ)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这些机制在寻找更完全的抑制RAS的策略的研究进展.

  • 血管新生及其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作者:杭瑛;方炜

    新血管形成有三种机制: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动脉生成(arteriogenesis)和血管新生(angiogenesis).血管发生指南内皮祖细胞分化形成血管,初发现于胚胎发育期,目前成熟动物体内亦有发现.动脉生成指新形成或原有的血管沟重塑形成更大并肌组织化的小动脉和侧副管.其在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和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均有发现.血管新生指在原有血管基础上通过内皮细胞增殖和分化以芽生或非芽生的形式生成血管[1],涉及胚胎发育、女性生殖周期、胎盘发育、病理性糖尿病视网膜血管增生、创伤愈合和肿瘤血管生长[2].

  • Choke Vessels扩展的研究进展

    作者:蒙旭昌;昝涛;李青峰

    穿支皮瓣是创伤修复的研究热点,穿支皮瓣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则在于choke vessels.我们对近年来choke vessels扩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形态学的描述,其扩张机制很可能是剪切力变化,激活TRPV4,通过NF-kb通路而导致choke vessels扩张.

  • GM-CSF对兔血液动力性脑缺血后颅内侧支动脉生成的影响

    作者:张桂运;陈左权;凌锋

    目的 研究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对兔后循环血液动力性脑缺血后侧支循环生成的影响.方法 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非治疗模型组、GM-CSF治疗模型组、生理盐水治疗模型组,每组8只.模型组均采用手术结扎右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开口近端.采用超选择脑血管造影及染色乳胶灌注法检测盗血及血管管径、血管密度及后分水岭区面积.结果 GM-CSF治疗模型组颅内前循环动脉管径较非治疗模型组明显增粗(P<0.01),侧支血管密度明显增加.非治疗模型组颅内前循环动脉管径及侧支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M-CSF对兔后循环血液动力性脑缺血后侧支动脉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

  • 慢病毒介导 bFGF 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对脑梗死后动脉生成的影响

    作者:解燕春;曾艳平;关景霞;卢祖能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基因修饰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对脑梗死后动脉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慢病毒载体介导 bFGF 基因修饰 BMSCs,获得稳定转染 bFGF 的 BMSCs。脑梗死后1 d 立体定向移植至梗死灶周围。术后14 d 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标记梗死灶周围微小动脉,并采用 MCID 计算机成像分析系统测量微小动脉的密度及直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MSCs 组及 bFGF-BMSCs 组微小动脉密度及直径明显增加(P<0.05),且 bFGF-BMSCs 组微小动脉密度及直径显著高于 BMSCs 组(P <0.05)。结论bFGF 修饰的 BM-SCs 可有效促进脑梗死后动脉生成。

  • 缺血性血管疾病的治疗性血管重建

    作者:杨晨;张志华;韩忠朝

    缺血性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和外周血管闭塞性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疾病之一.血管重建(即血管新生、血管生成及动脉生成)是机体在血管闭塞状态下的病理生理性代偿反应.以改善缺血为目的,应用促血管因子、基因治疗和血管祖细胞补充治疗已成为当前缺血性血管疾病治疗的研究热点.

  • 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与新血管形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向红

    缺血性疾病的血管重建不只依赖于血管新生,还需骨髓来源的前体细胞的参与.缺血本身不仅能动员血管前体细胞,而且能够增强它们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有许多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能募集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到血管重建部位.但是,缺血诱导的血管形成往往不能完全弥补外周血管病变和动脉闭塞所引起的血流减少,并且单一的生长因子作用也不能诱导成熟稳定的血管形成,同时易出现并发症而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如何利用生长因子动员血管前体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并通过其协同作用形成稳定的功能性的血管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生长因子协同作用参与新血管形成方面作一综述.

  • 猪后肢动脉生成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eNOS的表达

    作者:伍校琼;蔡维君;罗学港

    目的:研究猪后肢动脉生成过程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及其活性.方法:猪股动脉行单侧结扎术,另一侧行假手术,两周后处死动物.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侧支血管中eNOS表达,用抗磷酸化的eNOS抗体(P-eNOS)检测eNOS的活性.用Leic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图片用Silicon Graphics Octane进行处理.结果:在正常小动脉血管中eNOS的表达非常低,呈弱阳性;在生长的侧支血管中eNOS的表达显著上调,呈强阳性.在正常血管和生长的侧支血管中eNOS的表达都定位于内皮细胞.在生长的侧支血管中,P-eNOS表达水平非常高,免疫双重染色证实eNOS和P-eNOS的表达共同定位于内皮细胞.结论:侧支血管发育过程中,eNOS的表达被上调,并具有生物活性,高水平和具有活性的eNOS可能通过调节内皮细胞的增殖、移动及对炎症的控制,从而对侧支血管的生长发挥重要作用.

  • 兔股动脉结扎诱导动脉生成过程中iNOS和eNOS的表达

    作者:黄庆红;王岐本;谢应桂;罗明英;伍校琼;蔡维君

    目的:研究兔后肢动脉生成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特征.方法:将兔一侧股动脉结扎,另一侧设为对照组.1周后动物被处死.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侧支血管中iNOS及eNOS的表达.用Leic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图片用silicongraphicsoctane进行处理.结果:在正常小动脉血管中iNOS的表达很低,在生长的侧支血管iNOS的表达显著上调,是正常小动脉血管的2.8倍.其表达在血管壁的各层可见.正常小动脉血管eNOS的表达呈现一定基础水平,在生长的侧支血管中eNOS的表达呈强阳性,集中在内皮细胞,是正常小动脉血管的2.2倍.结论:侧支血管发育过程中iNOS的表达上调,上调的iNOS和eNOS可能通过生成NO,调节内皮细胞的增殖、移动及炎症的形成,从而对侧支血管的生长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动脉生成 eNOs iNOS
  • 巨噬细胞在血管重塑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谢应桂;王岐本;黄庆红;吴松;蔡维君;蒙艳斌;邝满元

    目的:探讨体内巨噬细胞对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兔后肢股动脉-静脉短路诱导侧枝血管生长模型.一周后将动物处死,应用Ki67(细胞增殖标记物)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和弹性纤维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在连续切片上检测髂外动脉在重塑过程中巨噬细胞数目和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弹性纤维的降解.结果:在重塑血管外膜发现大量巨噬细胞,中膜也有大量巨噬细胞的存在,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有大量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在正常血管横断面上中膜有大量环形排列的弹性纤维存在,重塑的血管巨噬细胞聚集和平滑肌细胞增殖的部位弹性纤维发生明显降解.结论:血管重塑过程中,侵入血管壁的巨噬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生长因子和细胞基质降解酶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与移动,参与血管重塑的调节.

  • 剪切力促侧支动脉重塑研究进展

    作者:杨文慧(综述);郭涛;杨莉(审校)

    冠心病治疗措施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药物治疗等。对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 PCI 可减轻缺血症状但未能延长生存;CABG 可改善多支血管病变伴左室功能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肌灌注、延长患者生存,但有较大手术风险;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的药物治疗仅适度减轻斑块负荷、防止冠脉内形成血栓,尚不能逆转居高不下的冠心病病死率和病残率。鉴于 PCI 、CABG 的潜在风险和现有药物的局限性,探索心肌内侧支动脉新生的方法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 动脉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邹璨;刘磊

    目前已知的血管形成的方式有血管新生、血管生成和动脉生成。血管新生是指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原始血管网的过程;血管生成是指在原有脉管系统的基础上,内皮细胞迁移、分化和增殖形成新的侧支,未形成完整的中膜;动脉生成是指由于动脉阻塞、血流再分配,使侧支微动脉血流量增加,引起细胞增殖、血管重塑,从而形成大的有功能的侧支动脉的过程,所形成的血管具有完全恢复阻塞区血供的潜力[1]。本文就动脉生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 脑缺血与脑血管形成

    作者:张玉波;田洪;刘磊

    人体的血管形成有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动脉生成(arteriogenesis)3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血管发生指经血管母细胞分化成的内皮细胞,经原位增殖、联合形成初始血管网的过程[1].血管生成指在已存的血管处被激活的内皮细胞经迁移、增殖形成初始的毛细血管,后通过分芽、分支和套叠,再扩展延伸而成新的毛细血管网[1].

  • HGF对人股动脉内皮细胞中Notch1和Dll4基因转录的调节作用

    作者:高玉芳;哈小琴;付晓霞;吕同德;唐瑜;贾庆华

    目的: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人股动脉内皮细胞(HFAECs)中Notch1和D114基因转录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探讨携带HG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HGF)促动脉血管形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不同感染强度(MOI)的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GFP)感染HFAECs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和MTT法选择佳MOI,再将Ad-HGF以佳的MOI感染HFAECs,48 h后收集细胞上清,用ELISA法检测HGF的表达水平,同时提取总RNA,通过反转录-PCR(RTPCR)来检测Notch1和Dll4基因的转录水平.以上均以感染Ad-GFP的细胞作为对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HGF感染细胞后,上清中明显有HGF表达,并且观察到Notch1和Dll4基因转录水平均上调.结论:Ad-HGF促动脉形成机制可能与Notch信号通路有一定的关联性.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