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运动对2型糖尿病脂代谢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典型脂谱表现为: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小低密度脂蛋白(small low-densitv lipoprotein,s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降低;餐后脂血症和过多的脂蛋白残粒堆积.
-
您不知道的血脂成分
评估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脂类因子除了大家熟知的总胆固醇、LDL、HDL和TG以外,还包括脂蛋白残粒、脂蛋白(a)[Lp(a)]、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SLDL,见"知识链接")、高密度脂蛋白亚类、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Al(ApoAl)、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等等.但是,这些脂蛋白检测并不用于常规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筛查.
-
高甘油三酯血症致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高胆固醇血症与冠心病的关系已得到肯定,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否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曾有过长期的争议.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甘油三酯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不少研究表明,在胆固醇酯运转蛋白(胆固醇TP)的介导下,脂蛋白及其残粒与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即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之间存在复杂的脂质交换,甘油三酯水平越高,交换越活跃,其结果是使小而致密的低密度脂蛋白(sLDL)浓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脂蛋白残粒水平增加、胆固醇含量增多,这些因素均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
-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与健康人餐后甘油三酯的对比分析
高甘油三酯(TG)血症在冠心病中的作用不十分明确,目前多数学者支持高TG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原因:①多数流行病学检测的空腹TG水平仅反映极低密度脂蛋白TG的水平,而不能反映乳糜微粒及其残粒的水平,而目前认为乳糜微粒残粒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②富含TG的脂蛋白与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之间在胆固醇酯转运蛋白介导下存在复杂的脂质交换[1],产生较多的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及富含TG的脂蛋白残粒,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TG水平越高,交换越活跃[2]。餐后高TG导致胆固醇酯转运蛋白的活性增加50%,使脂质交换更为活跃。本研究旨在探讨OMI患者餐后TG的代谢情况。
-
脂蛋白残粒检测方法的评价及在冠心病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对免疫分离法测定血清脂蛋白残粒(RLP)进行方法学评价,分析该方法在冠心病患者血清RLP临床检测中的应用.方法 评价免疫分离法测定血浆RLP的精密度、稳定性试验、回收试验、干扰试验、线性范围.用该法测定100名体检健康者、59名冠心病患者空腹血清RLP水平,同时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 A1)和载脂蛋白B(apo B),比较7个项目的临床符合率.结果 免疫分离法测定高(0.48mmol/L)、低浓度(0.12mmol/L)血清RLP的批内变异系数(CV)分别为4.6%、4.2%,平均为4.4%;批间CV分别为5.8%、6.0%,平均为5.9%.平均回收率为98.7%.血清样本4℃可保存4d以上,-20℃可稳定保存1个月以上.血红蛋白(Hb)<5g/L、胆红素<300μmol/L、TG<14.1mmol/L时对RLP测定无明显干扰;RLP在2.0mmol/L范围内线性良好.体检健康人群RLP参考范围为(0.18±0.04)mmol/L.冠心病患者空腹血清RLP浓度为(0.31±0.072)m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临床符合率为79.7%,高于TG(44.0%)、TC(30.5%)、LDL-C(28.8%)、apo B(27.1%)、apo A1(25.4%)和HDL-C(18.6%).结论 免疫分离法测定RLP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符合临床质控要求,适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检验.RLP可作为冠心病的致病因子应用于临床.
-
免疫分离法检测脂蛋白残粒胆固醇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脂蛋白残粒胆固醇(RLP-C)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及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RLP-C与其他血脂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分离法测定冠心病(CHD)、脑梗死(CI)、2型糖尿病(DM)、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RLP-C水平,并同时测定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I(apo A-I)、载脂蛋白B(apoB),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按VLDL.C=TC-HDL-C-LDL-C计算,并分析RLP-C与其他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HD组、CI组、DM组和CRF组患者的RLP-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并且RLP-C水平与TG、VLDL-C呈显著相关(P<0.01、P<0.05).结论 RLP-C可作为一个新的标志物用于对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的代谢性疾病的危险性评估.
-
高富含三酰甘油脂蛋白残粒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血浆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伴随动脉粥样硬化(As)性心血管疾病(CHD)的危险性增高,但是仍不能证实TG为CHD的独立危险因素[1].
-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及血清RLP-C、sICAM-1、sVCAM-1含量差异分析研究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及血清脂蛋白残粒(RLP-C)、 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含量差异.方法 筛选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航天中心医院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90例设为中医组,同时筛选健康体检者90例设为正常组,取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痰浊阻遏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以及气滞血瘀证情况,比较不同中医证候类型患者与正常组的血脂水平及其血清RLP-C、sICAM-1及sVCAM-1含量.结果 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54例为痰浊阻遏证,占总患病人数的60.00%,显著高于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以及气滞血瘀证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候类型患者的血清TG、TC和LDL-C水平要高于正常组,而HDL-C含量要低于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痰浊阻遏证患者的TG、TC、LDL-C含量高于其他中医证候型患者,而HDL-C含量低于其他中医证候型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中医证候类型患者的血清RLP-C、sICAM-1及sVCAM-1水平要高于正常组,且痰浊阻遏证患者血清RLP-C、sICAM-1及sVCAM-1水平要高于其他中医证候型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主要为痰浊阻遏证候,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RLP-C及其相关指标差异显著,其中痰浊阻遏证患者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