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cccDNA水平的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呈世界性流行。HBV cccDNA 是HBV复制的原始模板,目前抗病毒治疗药物无法直接清除肝细胞内cccD N A ,导致其持续存在肝细胞核内,成为肝炎迁移不愈和复发的根源[1]。本研究对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细胞cccD N A 水平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
氟诱导小鼠肝细胞核分子损伤的红外光谱分析
目的 研究氟化钠诱导小鼠肝细胞核的分子损伤.方法 32只SPF级纯种昆明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低、中、高浓度组分别腹腔注射2、8和32 mg/kg·bw·d氟化钠染毒,1次/d,14 d后处死动物,检测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并用ATR-FTIR检测肝细胞核生物分子变化.结果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随染氟浓度的增高而升高.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各染氟组吸收峰降低,在900~1 148 cm波段对照组吸光度(A)值>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高浓度组蛋白磷酸化、糖原、DNA、酰胺酶Ⅱ和酰胺酶Ⅰ结构或水平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浓度组差异以第1主成分为主,低浓度组差异以第2主成分为主.第1主成分中,低、中、高浓度组蛋白磷酸化(988/cm、940/cm)、糖原(988/cm、940/cm)、DNA(1 061/crm、1 065/crm、1 070/cm、1 121/cm)和对称性磷酸盐(1 080/cm)的结构或水平均改变,且低浓度组改变<中浓度组<高浓度组,高浓度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主成分中,低、中、高浓度组酰胺酶Ⅱ(1 545/cm、1 585/cm、1 490/cm)和酰胺酶Ⅰ(1 650/cm、1 630/cm、1 665/cm)的结构或水平均改变,高浓度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可能是一种环境致癌物.ATR-FTIR有望作为低环境污染物引起遗传物质损伤的早期检测方法.
-
染锰后大鼠肝细胞核中锰含量的测定
锰的职业性中毒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动物实验表明,摄入过量的锰,肝组织及细胞线粒体锰含量明显增高,提示其是锰蓄积的主要部位之一[1,2].
-
肝病患者血清cccDNA与HBV复制及肝组织损伤的关系
细胞外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是一种松弛环状的部分双链DNA分子,而在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则是另一种不同形式的病毒DNA,即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1~3].近来研究发现血清中存在cccDNA[3];另有研究证实外周血淋巴细胞同样存在HBVDNA与cccDNA[1].因此血清cccDNA的来源可能不只是肝组织,其临床意义尚不十分清楚.我们检测了228例肝病患者血清cccDNA.现将有关资料报告于下.
-
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肝组织HBV cccDNA含量与IL-10、IFN-γ的相关性研究
目前尚无特效药能够治愈慢性乙型肝炎,主要原因是HBV cccDNA的存在,HBV cccDNA是HBV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模板,可稳定地存在于肝细胞核中.只有宿主的免疫系统能够清除HBV cccDNA.
-
用原位杂交证实检测非甲~非戊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存在HGV RNA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以地高辛素标记的HGV cDNA探针,对36例血清非甲~非戊型肝炎(HNA-E)患者肝组织中HGV RNA进行了检测,HGV RNA总检出率为30.6%(11/36),其中急性重型肝炎1例,亚急性重型肝炎3例,急性轻型肝炎3例,慢性肝炎4例.原位杂交阳性信号为兰紫色,细颗粒状,定位于肝细胞浆或/和核内.在急性和亚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组织,阳性肝细胞多弥散分布,而于慢性肝炎多近汇管区呈片灶状.急性重型肝炎肝组织于残存的肝细胞中可见部分有阳性表达.肝组织免疫组化检出HGV NS5Ag阳性13例(36.1%),其中5例为HGAg单项阳性(急性重型肝炎1例,急性轻型肝炎3例及慢性肝炎1例).另8例同时呈HBsAg或/和HCV NS3Ag阳性.经统计,本组病例中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均阳性8例,两者均阴性16例,原位杂交阳性、免疫组化阴性3例,原位杂交阴性、免疫组化阳性5例,经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两种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125,P>0.50).此外,病毒基因与抗原阳性表达的肝细胞其分布也较为一致,HGV RNA阳性信号不仅见于肝细胞胞浆内,也于肝细胞核和核周表达.
-
肝细胞生成素核受体的确定及特性
目的:肝细胞生成素(HPO)特异性刺激肝细胞增生的信号转导存在特异性核受体信号转导途径.方法:利用125I标记的HPO,通过受体结合和特异性竞争抑制实验及Scatchard分析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和肝癌细胞核抽提物中核受体.结果: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和肝癌细胞核抽提物中存在核受体,核受体数量分别为1.7×109/g、和5.0×109/g,平衡解离常数(Kd)分别为35 pmol及1 2 pmol,且存在数量上和亲和力的差异,此结合不能被EGF、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所竞争抑制.HepG2细胞放射自显影显示HPO核受体的存在.结论:HPO促肝细胞增生作用可以通过肝细胞核受体介导.
-
HCV NS5A反式调节蛋白13研究进展
HCV NS5A反式调节蛋白13(HCV NS5A trans-regulated protein 13,NS5ATP13)又称核螺旋体磷酸化蛋白1(nucleolar and coiled-body phosphoprotein 1,NOLC 1)或核仁磷酸化蛋白140(nucleolar phosphoprotein 140,Nopp140),是Meier等在大鼠肝细胞核中发现并鉴定的一种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结合蛋白[1],作为蛋白伴侣具有细胞核与细胞质中穿梭的功能[2].本实验室在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的方法筛选HCV NS5A反式作用蛋白时,发现HCV NS5A可以上调该基因的表达[3].下面就NS5ATP13近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牛磺酸对次氯酸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核核苷三磷酸酶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次氯酸(hypochlorous acid,HOCl)诱导的大鼠肝细胞核核苷三磷酸酶(NTPase)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大鼠肝细胞核,用HOCl单独或与牛磺酸共同孵育,分别以ATP和GTP作底物检测核NTPase的活性.结果 ATP和GTP作底物时,HOCl(1×10-9~5×10-6 mol*L-1)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NTPase活性.牛磺酸(1×10-6~1×10-4 mol*L-1)可显著拮抗HOCl(1×10-6 mol*L-1)导致的NTPase活性降低.另外,牛磺酸(1×10-6~1×10-4 mol*L-1)单独孵育肝细胞核,对NTPase有轻度刺激作用.结论牛磺酸可浓度依赖地拮抗HOCl诱导的肝细胞核NTPase活性下降,此作用可能是其保护机制之一.
-
锰对大鼠肝细胞核的作用的研究
为了探讨锰(Mn)对细胞核的作用,分别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分子荧光分析法(MFS)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测定腹腔注射二价锰(Mn2+)后大鼠肝细胞核中Mn、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表明:大鼠肝细胞核中Mn和MDA含量明显升高,SOD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Mn可被大鼠肝细胞摄取,存在于肝细胞核中,对细胞核的脂质过氧化和抗氧化保护系统均有影响.
-
溴甲烷中毒性肝病
患者男,45岁,在使用溴甲烷作消毒剂熏蒸粮仓(持续工作4个多小时)后自感两手臂部起疱、红肿、灼痛,并感头晕、乏力、流泪及轻度眼刺痛,下班回家后症状有所减轻,但翌日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并有呼吸急促、不畅等。入院后因接触史清楚、症状较典型而拟诊为急性溴甲烷中毒。经查患者尚有两肺下野轻度水肿,在应用各种对症及支持疗法后,所有症状以及肺水肿等均明显好转,但又出现胃纳差、肝轻度肿大和肝功损害(中毒后近20 d),在征得患者同意后作肝穿刺,结果:肝小叶结构尚清晰,肝索排列轻度零乱,部分肝细胞(区域性)胞浆稀疏、明显肿胀、肝窦狭窄或消失,少部分肝细胞核消失(坏死),无白细胞浸润,亦未查见汽球样变性及细胞内包涵体,汇管区未见明显改变,见图1。上述改变符合化学中毒性肝病(中度损伤)。患者经多种保肝治疗2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并出院。溴甲烷在60年代即广泛用作粮仓熏蒸消毒剂,由于操作人员未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而中毒亦时有发生,使用各种有效个人防护器材和严格执行规范操作是杜绝此类事故发生的根本措施。
-
脂肪肝您知道多少
什么是脂肪肝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人肝脏内脂肪含量占湿重的2%~4%,脂肪积聚超过肝湿重的5%以上的肝细胞在显微镜下可见脂肪小滴,称之为脂肪肝.脂肪肝如何分型 (1)根据肝细胞内脂肪形成的脂滴大小以及肝细胞核位置不同,将脂肪肝分为小泡性脂肪肝和大泡性脂肪肝两种.
-
乙型肝炎及其实验室诊断
丁肝病毒(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呈现球形颗粒,直径为35-37nm,以HBsAg作为核衣壳,核心为单股共价的环状RNA.HDV不能单独感染人体,须与HBV同时感染或继发于HBV感染后发生重叠感染.HDV存在于HBsAg携带者的肝细胞核内,致病性较强,具有直接的细胞致病作用.HDV感染往往导致较重的肝损伤,且与重症肝炎有关,还可使急性肝炎慢性化.
-
慢乙肝患者HBsAg定量与HBV DNA和HBV cccDNA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直接的证据,检测其阳性提示HBV复制和有传染性;而肝细胞核内的HBV共价闭合环状DNA( HBV cccDNA)则是HBV前基因组RNA复制的原始模板,只有清除了肝细胞核内的HBV cccDNA,才能彻底消除乙肝患者病毒携带状态.然而血清HBV DNA和肝组织HBV cccDNA检测价格昂贵、操作繁琐,不适宜普遍开展;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血清HBsAg定量与血清HBV DNA和肝组织HBVcccDNA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可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检测[1,2].本文就其相关性进行初步研究,旨在将血清HBsAg含量指标应用于HBV复制状态和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中.
-
乙型肝炎HBeAg与HBV DNA定量关系的探讨
目前HBV DNA和HBeAg的存在及其水平是反映HBV感染及传染性强弱的直接可靠的指标,是临床上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预测疗效的重要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荧光免疫技术的发展,HBV脱氧核糖核酸及其血清标志物检测已由过去的定性检测发展到现在的定量检测.近年来关于HBeAg与HBV DNA定量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在此,我们就HBeAg与HBV DNA的定量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一、HBV DNA与HBeAg的形成过程HBV DNA的复制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肝细胞核内,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rcDNA)进入肝细胞核后,在宿主酶的作用下,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在宿主RNA聚合酶Ⅱ的作用下,转录成几种不同长短的mRNA,其中3.5 kb的mRNA含有HBV DNA序列上全部遗传信息,称为前基因组RNA(pgRNA);第二阶段,在肝细胞质中,pgRNA被转运至肝细胞质,pgRNA和DNA聚合酶一起被核壳蛋白(HBcAg)包裹形成病毒核心,在核心颗粒内,pgRNA作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介导下,合成负链DNA;再以负链DNA为模板,合成正链DNA,形成子代的rcDNA,胞质中的子代rcDNA也可进入肝细胞核内,再形成cccDNA,维持cceDNA池并继续复制.另外一部分mRNA转译病毒蛋白:HBcAg、HBeAg、HBsAg、P蛋白、X蛋白[1].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cccDNA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肝细胞核内可检测到一种不同形式的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不与蛋白共价结合.cccDNA是嗜肝DNA病毒科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中间体,是嗜肝DNA病毒mRNA和前基因组RNA的合成模板,是嗜肝病毒持续感染的关键因素[1-2].目前普遍使用的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能很好的抑制HBV复制,控制病情,但是一旦停药后HBV很容易再次复制,其原因就在于肝细胞中HBVcccDNA的持续存在,因此,清除HBVcccDNA是真正治愈乙肝的关键,HBV cccDNA的相关研究是医学界的重点和热点之一.HBV cccDNA主要位于感染的肝细胞核中,一般使用肝脏组织来检测.但是肝组织样本采集困难,限制了其使用.近年,有研究检测血清中HBVcccDNA载量,并探讨其在临床中的运用.
-
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 YMDD位点基因序列自然变异的检测与分析
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是病毒转录和复制的原始模板,并能长期稳定地存在于被感染的肝细胞核内.目前,抗病毒治疗难以完全将其清除,寻找细胞核内早期出现的耐药变异cccDNA,可为初始联合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关键证据,从而降低发生耐药的可能.本研究应用套式PCR结合直接测序法检测85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内HBV cccDNA的YMDD位点,并对YMDD变异株进行克隆分析,了解变异株所占的比例.并用同样方法检测血清及肝组织HBV松弛环状DNA (relaxed circular DNA,rcDNA)的YMDD位点,探讨其与cccDNA变异的关系.
-
HBV感染者外周血白细胞中HBVcccDNA检测的临床价值
在HBV感染的肝细胞核内可检测到一种不同形式的病毒DNA--共价闭合环状DNA(HBVcccDNA),不与蛋白共价结合,是乙肝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中间体,是病毒mRNA和前基因组RNA转录的模板,它的存在是病毒复制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评价HBV感染状态及药物疗效重要的指标,但取材困难.
-
看懂肝胆常见疾病的超声报告单
肝脏位于人体右下腹季肋区,是脂肪、蛋白质、胆汁等代谢的重要器官,其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体对能量来源的摄取利用和胆汁的合成排泄.超声检查是常见肝胆疾病,如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结石等必做的检查项目之一,本文简单介绍一些知识,希望有助于你看懂这些疾病的超声报告单.脂肪肝是由于肝内脂肪浸润导致的疾病,患者肝细胞内脂肪滴含量增加,大量脂肪滴的积聚挤压肝细胞核向一侧成半月形.肝体积弥漫性增大,重量增加,黄腻质脆,脂肪代谢紊乱,腹部皮下脂肪堆积.脂肪肝在超声上的表现为肝脏饱满,大右斜径增大,实质回声弥漫性增高,较均匀一致或欠均匀,可见点状或片状强回声.回声反射总体看起来比较亮,也就是俗称的“亮白肝”.脂肪肝可分为轻、中、重三度,患者经运动或饮食控制等保守性治疗,效果一般较好.
-
乙肝治疗抗病毒是关键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容易造成感染者的免疫耐受状态,即自身不能清除病毒,因而体内长期携带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持续存在的后果,是逐渐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终危及患者生命.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穿过肝细胞膜进入肝细胞,然后脱去包膜,病毒DNA(即HBV-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进入肝细胞核内,利用细胞内环境复制产生新的乙肝病毒;新产生的乙肝病毒再进入其他未感染的肝细胞,不断造成肝细胞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反复升高,病情慢性化而不断发展.因此,从理论上讲,乙型肝炎治疗的根本在于彻底清除乙肝病毒.只有彻底消灭乙肝病毒,才能从根本上治愈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