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残胃病变352例随访与内镜及病理分析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易发生多种病变,世界卫生组织将残胃(GS)、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GU)、胃息肉(GP)、异型增生(ATP)和肠上皮化生(IM)列为胃癌前状态.用内镜随访观察这些胃癌高危人群,有利于了解病情演进及早期胃癌检出.为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残胃病变演变规律和不同术式对残胃病变的影响,现将我院1990-2006年经内镜和病理证实的残胃病变随访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
胃蛋白酶原与胃癌前状态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胃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胃癌前状态是胃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及干预显得尤为重要。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逐渐成为监测胃黏膜病变的一个重要血清标志物,血清PG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胃黏膜腺体的外分泌功能,有助于胃癌及胃癌前疾病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本文将其与胃癌前状态的相关性加以综述。
-
对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论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癌前状态中常见的一种,转癌率达4%~12%,迄今尚无特效药物,因此,众多学者,期望在中医中药领域能对该病的逆转和控制胃黏膜进一步萎缩并阻止向胃黏膜肠化发展寻求一定的突破.
-
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癌前状态之一,如何使其逆转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遗憾的是尚无理想的方法.水溶性维生素叶酸(FA)抗消化道肿瘤的报道较多,但多为动物干预实验.本研究旨在观察FA干预CAG的结果.
-
开展对萎缩性胃炎癌变干预阻断的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的胃部疾病,由于其与胃癌尤其是肠型胃癌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其定为胃癌前状态.CAG是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一种表型,以进行性胃腺体丢失和肠化为特征,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与胃癌前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患者,其Hp毒力因子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A的表达.方法常规胃镜检查和活检取得的胃黏膜标本做组织病理检查,根据所得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胃溃疡、完全型/不完全型、大肠刊、肠化生为癌前状态组(82例),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为癌前病变组(25例),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伴up感染患者为对照组(30例).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Hp的CagA、VacA因子.结果癌前状态组和癌前病变组中,CagA、VacA因子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CagA、VacA因子与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密切相关.
-
逆转乐颗粒治疗萎缩性胃炎34例疗效观察
萎缩性胃炎(CAG)是癌变率较高的疾病,据统计胃炎病例50%以上伴有萎缩性胃炎.因此被列为胃癌前状态之一.对该类疾病的逆转治疗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手段之一.作者应用逆转乐颗粒治疗萎缩性胃炎34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
血清胃蛋白酶原、促胃液素-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对胃癌前状态筛查能力的评价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促胃液素-17(G-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对胃癌前状态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331例慢性胃炎患者,观察胃黏膜萎缩、肠化、上皮内瘤变以及不同OLGA/OLGIM分期患者的血清PG和G-17水平的变化以及ABC法各组中胃癌前状态的发病情况.结果 ①胃窦萎缩患者的血清G-17水平低于无萎缩(P =0.030),胃体萎缩患者的血清PG Ⅰ/PGⅡ比值(PGR)水平低于无萎缩(P =0.046),全胃萎缩患者的血清PG Ⅰ(P=0.036)及PGR(P=0.030)水平低于无萎缩;②胃窦肠化患者的血清G-17水平低于无肠化(P =0.021),全胃肠化患者的血清PG Ⅰ水平低于无肠化(P =0.015);③全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血清PG Ⅰ水平低于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P=0.036);④OLGA分期中血清PG Ⅰ水平随分期严重程度加重逐渐降低,以Ⅳ期降低明显(P=0.035);⑤OLGIM分期中血清PGⅠ水平随分期严重程度的加重逐渐降低,以Ⅳ期降低明显(P=0.018);⑥“ABC法”分组中,尽管高危组中发生胃癌前状态的患者占组内人数的比例较低危组高,但低危组中仍有50.16%的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15.96%的患者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论 血清PG和G-17可以作为胃癌前状态发生风险的临床筛查指标,ABC法对早期胃癌具有筛查作用,但低危组人群仍存在发生胃癌前状态的风险.
关键词: 胃癌前状态 血清学指标 OLGA分期和OLGIM分期 -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前奏吗
世界卫生组织将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但这只是一种状态和可能性,并不是必然会转化为癌,更不能将两者划等号.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失治或误治转化而成,是指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常见有黏膜肌层增厚的病理改变.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该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在我国一般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甚高,其中萎缩性胃炎占受检人数的13.8%.
-
胃癌前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
目的了解胃癌前病变组织Hp感染状况.方法采用美蓝染色检测12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8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73例肠上皮化生(IM)、32例不典型增生(Dys)胃粘膜Hp感染状况.观察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结果Hp感染率在CAG(65.9%)、IM(63.0%)、Dys(62.5%)组显著高于CSG(42.1%)组(P<0.05;P<0.01,P<0.01):轻度及中度CAG(78.9%,70.4%)显著高于重度CAG组(39.1%)(I<0.01,P<0.05);轻度及中度IM(80%,69.6%)显著高于重度IM组(30%)(P<0.01).胃粘膜单个核细胞、分叶核细胞浸润程度Hp阳性组较Hp阴性组显著增多(I<0.01).结论Hp感染引起胃粘膜炎症反应,在胃癌前病变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的加重.Hp难于生存,其致病性减弱.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978年WHO将CAG列为胃癌前状态,而在其基础上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称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中医治疗CAG有独特优势,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