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家庭肠外营养七年一例报告
报告一例行家庭肠外营养长达7年的病例,系目前香港地区接受此种营养方法长的病例.此例经验证明,选择合适病人行家庭肠外营养安全有效,可达到近乎正常人的生活质量.
-
家庭肠外营养在晚期癌性肠梗阻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观察家庭肠外营养对晚期癌性肠梗阻患者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的影响,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晚期结直肠肿瘤伴消化道梗阻的患者,其中39例接受家庭肠外营养(治疗组),另外46例未接受治疗(对照组).观察2个月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血清蛋白(白蛋白和前白蛋白)、KPS评分和生活质量(SF-36表)等指标;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不同因素对治疗组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2个月后治疗组SF-36评分、KPS评分及血清前白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4.03±4.01 vs 40.90±2.98,P<0.05;53.75±9.76 vs45.16±10.29,P<0.05;133.94±32.46 mg/L vs 113.74±28.68 mg/L,P<0.05);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及3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39.18±65.86)天和69.2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6.11±59.42)天和47.82%(P<0.05);治疗组中BMI≥18.5kg/m2的患者3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BMI<18.5kg/m2者(OR=7.00,95% CI=1.56~31.52,P=0.012),KPS>50分的患者6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KPS≤50分者(OR=5.33,95%CI=1.18~24.21,P=0.041),无远处转移的患者6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有远处转移者(OR=5.50,95%CI=1.01~29.85,P=0.045),可联合肠内营养的患者3个月及6个月生存率均高于不能联合者(OR=8.80,95%CI =0.99~78.11,P=0.034;OR=6.72,95%CI=1.53~21.61,P=0.013).结论 家庭肠外营养可改善晚期癌性肠梗阻患者营养状况、体力水平及生活质量,并延长生存时间,BMI≥18.5、KPS>50分、无远处转移及可联合肠内营养的患者疗效更佳.
-
全小肠切除术后儿童短肠综合征一例
6岁男性患儿,1996年7月因肠扭转、肠坏死行剖腹探查和十二指肠第四段、空肠、回肠以及右半结肠切除手术,保留约17 cm长度的十二指肠(图1).术后1周出现严重的短肠综合征,每天腹泻水样便6~8次,体重下降2 kg,转入本院.予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术后2周开始进食半流质饮食,术后1个月进食米、面、鸡蛋及肉类食品.2个月后出院,继续家庭肠外营养,5次/周.随访7年,定期检查患者体重、身高、大便、血常规和生化等项目.治疗后,患儿进食量增加,所占比例终超过日热卡需要量的60%,其不足部分由静脉营养补充.排便次数减少至1~2次/d.术后4个月体重开始增加,前5年体重增加12 kg,身高增加14 cm.
-
成人家庭肠外营养中国专家共识
家庭肠外营养(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HPN)是指在专业营养支持小组的指导下,让某些病情相对平稳,需要长期或较长期依赖肠外营养的特殊病人在家中实施肠外营养.HPN包括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性肠外营养两类,常用于慢性肠衰竭、恶性肿瘤梗阻或胃肠道不全梗阻等病人[1].
-
家庭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家庭肠外营养的历史及现状自1968年起,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在全世界广泛实施[1-5].其中,家庭肠外营养(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HPN)将肠外营养的实施地点由医院转入家中,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与安全性.据统计,1992年美国已经有40 000例HPN病人,增长比例约为25%/年[6];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ESPEN)调查发现,1997年欧洲每100万人中仅有3~4例HPN,到2009年时,HPN实施率已达2~40/100万人[3].
-
家庭肠外营养的实施与护理
肠外营养(PN)是指通过静脉途径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和利用营养物质的病人提供完全和充足的营养素,以达到维持机体代谢所需的目的.PN支持已广泛应用于住院病人,其疗效已被临床充分肯定.但由于PN治疗可并发感染、代谢紊乱以及导管相关的并发症[1-2],技术要求较高,一般均在院内实施,大部分病人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可恢复至肠内营养(EN),但少数病人,如患有严重的短肠综合征[3]、克罗恩病等,需长期甚至终身PN治疗.1970年,随着病例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Steiger和Scribner成功地开展了家庭肠外营养(HPN),病人无需住院,在家长期接受PN治疗,享受近乎正常人的生活.近年来,随着PN研究的深入,其实施技术、方法和设施的明显改进和提高,更具安全性和实用性.
-
全小肠切除病人长期家庭肠外营养(附1例报告)
0 引言大部分小肠切除后,残余小肠难以吸收足够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求,必将导致消化、吸收障碍和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因营养衰竭而导致死亡.近年来,随着对短肠综合征代谢变化认识的加深,短肠综合征病人的治疗措施也日趋完善,不少病人已可能治愈或能长期生存.但是,少数残余小肠过短的病人仍需依赖肠外营养(PN)生存,而长期PN却可引起一列代谢、感染等并发症,甚至损害机体重要脏器功能,从而影响病人营养支持的实施,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现报道我院1例全小肠及右半结肠切除病人,接受PN 15年仍健康生存,着重介绍其营养配方调整、并发症防治及肠道康复等方面的工作.
-
家庭肠外营养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0 引言肠外营养(PN)也称为全肠外营养(TPN),是短肠综合征、吸收不良以及严重肠炎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营养治疗同样适用于营养平衡失调或癌症根治术后恢复不良的病人.这些病人在恢复正常饮食前,需要数周或数月的肠外营养,其中有些需要全肠外营养.家庭肠外营养(HPN)治疗是让需要长期或较长期肠外营养治疗的病人在家中实施,以维持和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体力活动能力,恢复家庭生活,部分病人可重新参加工作和学习,同时可明显节省开支.自1968年美国有位患卵巢癌伴广泛腹膜转移的36岁妇女实行HPN后,1970年又有一位37岁女性病人因硬纤维瘤作十二肠到结肠远端广泛肠切除术后在家中接受肠外营养.1978年,加拿大Jegeibhoy用经上腔静脉的硅胶管成功地进行HPN之后,西欧、日本也开始应用HPN.近10年来,美国接受HPN的人数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1].在我国进行HPN的病人也在逐渐增加.本文的目的是阐述家庭肠外营养的概念、对病人生活的影响以及愈后情况.
-
新生儿短肠综合征2例
例1男,以肠闭锁于出生30小时收治入院.术中发现患儿回肠近回盲部闭锁,切除闭锁段及回盲部作回肠结肠吻合,剩余小肠60 cm,无回盲瓣.术后1周始予口服喂养,大便10~15次/日,1月后体重由出生时的3 440 g降至2 500 g,遂加TPN支持,脂肪1.8 g·kg-1·d-1,氨基酸2.2 g·kg-1·d-1,3个月后返家予家庭肠外营养(HPN)+口服喂养1月,其后仪以口服喂养,大便6~8次/日,12个月时出现低钙,对症处理后纠正,7岁时随访体重25.5kg,身高1.26 m.
-
营养支持小组在家庭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引言家庭营养支持是指在专业营养支持小组的领导下,病情相对平稳的病人在家接受营养支持的方法.家庭肠外营养(HPN)技术要求较高,并发症较严重,故使用较少.家庭肠内营养(HEN)应用简便、安全,是目前主要的应用形式.
-
一例短肠综合征患者家庭肠外营养14年的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对1例短肠综合征患者实施家庭肠外营养14年的护理体会.方法本院对收治的1例短肠综合征患者成功开展家庭肠外营养(HPN)支持治疗14年,对期间实施家庭肠外营养的护理体会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患者现仍健在,生活能自理,可以自由行走,可从事一些脑力活动.结论肠外营养可以为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维持患者的生命,有些患者出院后仍需进行长期甚至终身的PN治疗,使其能够大程度地维持正常的生活,但PN治疗可并发感染、代谢紊乱以及导管相关的并发症,需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指导,给予患者精心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