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成人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o blastoma,RB)是一种来源于光感受器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1].90%以上的病例见于5岁前,是儿童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2,3].成人罕见,故在成人眼内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常忽视了RB的诊断.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51岁女性单眼发病的RB病例报告如下.
-
1例小细胞肺癌误诊为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治报道及文献复习
肺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个独特的肿瘤亚群,根据形态学可分为:小细胞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过去曾叫高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神经内分泌癌(1~3级)、中间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恶性类癌和类似于类癌的周围型小细胞癌[1].小细胞肺癌属于经典的神经内分泌肿瘤[2]的一种,精确的细胞起源尚不清楚,很可能是多潜能支气管前体细胞向肺癌的各种组织学类型分化[1],目前多认为小细胞肺癌起源于神经内皮细胞[2].
-
内皮祖细胞与肿瘤血管的形成
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一类能增殖并分化为成熟且有功能的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多数的研究发现骨髓来源的EPCs参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EPCs可能成为抗肿瘤治疗新的靶点.现将EPCS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研究综述如下.1 新生血管对肿瘤生长的作用
-
不同临床期Graves'病患者外周血分泌TRAb前体细胞频率的差异
目的探讨分泌TRAb的前体细胞频率与Graves'病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利用EB病毒体外激活外周血淋巴细胞,测定不同临床期GD患者外周血中潜在的TRAb分泌细胞的频率差异.结果血清TRAb较高的初发和复发期患者的分泌TRAb的转化B细胞阳性孔占免疫球蛋白阳性孔的百分率远高于正常对照:2例初发病人的阳性率分别为34.6%和29.1%,1例复发病人阳性率为30%.正常对照中也可以检出较低频率的TRAb前体细胞.2例血清TRAb阴性的缓解期病人的外周血中,其中1例分泌TRAb前体细胞频率(5.3%)与正常无差异,另1例TRAb前体细胞频率(10.7%)高于正常对照.EBV转化的TRAb前体细胞以分泌IgM型抗体为主.结论不同临床期的Graves' 病患者的外周血中分泌TRAb的前体细胞的频率不同.
-
外环境在体外培养干细胞分化技术中的应用
干细胞是未分化的前体细胞,既能自我更新,又能朝各种细胞系分化.依据它们的来源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来源于胚胎干细胞,包括来自于胚泡期内细胞群的胚胎干细胞(ES)以及来自于胎期的生殖嵴的干细胞(EG),还有一种有争议的干细胞是来白于睾丸肿瘤细胞的胚胎性癌细胞(EC),它也可被认为是胚胎源性的干细胞;另一种来源于出生后组织的成人干细胞是一种被认为与组织器官再生和修复密切相关的细胞.
-
RA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株MESPU35神经定向分化的研究
ES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胚胎干细胞)是一种胚胎时期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细胞,能够分化为来源于三个胚层的组织,体外培养时有高度未分化的特征.1995年Fraichard等发现培养ES细胞加入RA,能够使之分化为神经元前体细胞、功能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本实验对来源于C57BL/6J品系小鼠的 MESPU35胚胎干细胞系,用系列浓度的维甲酸(retinoic acid,RA )利用4-/4+法诱导其神经定向分化.于不同的分化时相点,NF200,GFAP和 Gal-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分化细胞的种类,并进行图象分析和统计学数据处理.得出以下结论:(1)MESPU35胚胎干细胞系在1×10-6mmol/lRA处理下于贴壁分化后2天出现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不易看到突起,形态幼稚;( 2)分化后5天,星型胶质细胞出现较长的胶质丝,胞体不易看到,神经元的突起变长,少数神经元突起多极化;(3)分化后第11天,出现Gal-c染色阳性的细胞,形态与培养的少突胶质细胞不完全相同.此时的胶质丝长度更长,多数神经元呈多极;(4)发现1×10 -6mmol/1RA处理时,MESPU35胚胎干细胞系分化的神经组织成分多 .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MESPU35胚胎干细胞系可以作为神经系统发育的体外研究模型 ,基本能够体现出神经系统发育的过程,其中各种细胞的分化细节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破骨细胞的来源
有关破骨细胞的来源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破骨细胞分化诱导因子的一些研究,着重就其与单核—巨噬系统细胞的关系作了回顾。在导致破骨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前体细胞RANK信号传导通路的激活至关重要。对RANK及可能存在的其它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可能会有助于理解破骨细胞的来源及其与单核—巨噬系统细胞的关系。
-
Graves病患者外周血分泌TRAb前体细胞的存在及意义
目的探讨分泌TRAb的前体细胞在Graves病(GD)患者外周血中的存在及意义. 方法利用EB病毒体外激活外周血淋巴细胞,测定GD患者外周血中潜在的TRAb分泌细胞.结果 Graves病患者的分泌TRAb的转化B细胞阳性孔占免疫球蛋白阳性孔的百分率远高于正常对照.正常对照中也可以检出较低频率的TRAb前体细胞.EBV转化的TRAb前体细胞以分泌IgM型抗体为主.结论在Graves病患者体内,有较高频率的潜在分泌TRAb前体细胞存在.推测这可能是药物治疗的患者易复发的原因.
-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脑肿瘤血管生成
自Asahara等[1]于1997年首次提出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以来,有关EPCs的研究日益增多.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的前体细胞,又称为血管母细胞,在某些情况下EPCs可被动员至外周血,归巢至靶组织参与生理和(或)病理性血管形成,内皮祖细胞被认为是脑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重要的起始环节,现就EPCs与脑肿瘤血管生成综述如下.
-
皮肤组织块培养获取原代细胞的实验观察
目的:从皮肤组织块培养获取原代细胞。方法:将皮肤组织块修剪成2mm×2mm大小,放置到培养皿中,真皮层向下,观察细胞爬出的情况。结果:组织块培养第3天,有角质形成细胞从组织块爬出,第7天左右组织块周围出现黑素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组织块周围出现大量成纤维细胞。结论:在组织块培养过程中,早期可以收集较纯的角质形成细胞,含血清的DMEM培养20d后,可以得到大量成纤维细胞。
-
血管内皮祖细胞在整形外科方面的研究进展
自Asahara于1997年首次提出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以来,有关EPC的研究日益增多.EPC是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的前体细胞,又称为血管母细胞(angioblast),不仅参与胚胎血管生成,而且EPC也参与出生后的血管新生过程,在治疗缺血性疾病、防止血管再狭窄及促进血管创伤愈合等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和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目前有关EPC的来源、分化、动员、鉴定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影响前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若干因素
在脂肪组织工程中,前脂肪细胞是被公认的种子细胞,它是一类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特异化前体细胞,其作用持续于人的一生,与脂肪移植成活率有密切关系.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对体外构建脂肪组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获取足够多的组织并使获得的细胞有较强的增殖能力,是众多研究者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就影响脂肪细胞增殖分化的若干因素结合文献综述如下.
-
成年脑内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发生在出生前或出生后不久即停止.然而,近30年来,许多研究报道成年后仍有新的神经元继续加入哺乳动物的脑部,这些生成神经元的前体细胞,一般位于脑室侧壁.它们从这些增殖性区域向离它们近的靶组织迁移并进行分化[1].在体外,这些神经干细胞能被生长因子或细胞素诱导增殖,并在不同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具有不同的分化.近年来,有关生长因子和细胞素对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及多能神经干细胞的移植研究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对神经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促进狗骨髓基质细胞增殖
牙周组织前体细胞在数量上的减少和功能上的衰退是老年性牙周病修复效果差的主要原因.牙周组织工程是牙周组织再生为理想的修复方法之一.骨髓基质细胞(BMSCs)是牙周组织工程中较理想的种子细胞,如何在短时间内在体外获得大量的种子细胞,是组织工程的关键任务之一.利用其所含自身复合生长因子,将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用于牙周组织工程,促进种子细胞增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
血管内皮祖细胞临床应用与生物安全性
血管内皮祖细胞是机体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近年来,它在心血管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现就其动员、临床应用和安全性作一综述.
-
内皮祖细胞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1997年Asahara等[1]首次证明循环外周血中存在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并将其命名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s,EPCs).内皮祖细胞(EPC)是一类能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表达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表型,也未形成血管的前体细胞[1].研究发现,EPC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1,2].近年来,临床上通过EPCs移植治疗缺血性疾病获得成功.EPC为临床上治疗缺血性疾病展现了美好的未来,本文对内皮祖细胞的研究予以综述.
-
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chronic eosinophilic leukaemia,CEL)是一种嗜酸性前体细胞自主性、克隆性增生,导致外周血、骨髓及周围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多的髓系恶性增殖性疾病。随着CEL发病机制和靶向药物的研究深入,甲磺酸伊马替尼被用于CEL的治疗。现结合一例患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诊疗过程,参阅相关文献,对CEL诊疗相关进展做一回顾。
-
脑室旁白质软化
早产儿常见的脑损伤为脑室旁白质局灶性坏死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统称为脑室旁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PVL是造成早产儿脑性瘫痪的主要因素.目前白质弥漫性改变被认为是更常见的损害表现形式.PVL主要发病机制是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premyelinatingoligodendrocyte,preOLs)的缺氧、缺血及感染.
-
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类重要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虽然在体内的数量较少,但是其强大的抗原呈递和处理功能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的作用.DC的发育分化过程伴随着其由未成熟的前体细胞向成熟细胞的转变,未成熟的DC(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与成熟DC(mature dendritic cell,mDC)在表型特征以及生物学功能上都有区别,而imDC大的特点就是在体外可以诱导T淋巴细胞特异性低应答.临床上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是目前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早期创面覆盖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皮肤的强烈抗原特性,使外源皮肤在移植后3周左右发生不可逆的排斥反应,极大程度抑制了自体微粒皮混合大张异体皮的移植效果.利用imDC的特殊作用,可以在皮肤移植前后给受者体内输入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imDC,以减轻皮肤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延长异体皮的成活时间,从而提高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