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学生“网瘾”:瘾在网吧根在“家”

    作者:初霞

    "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网络成瘾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专家完成的《哈尔滨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给出了值得家长们思考的一个论断——孩子上网成瘾与家庭状况密切相关.

  • 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分析

    作者:李健

    分析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构建和谐家庭环境,减少学生行为问题提供参考.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我地区小学生进行调查,随机抽取期间出现行为问题儿童300例,未出现行为问题儿童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学生均使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进行调查,分析两组调查结果.行为问题组儿童中,母亲学历、经济收入、家庭类型、家庭环境变迁与无行为问题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需要全社会均重视对和谐家庭环境的构建.

  • 百色市壮族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家庭因素的相关分析

    作者:郭蕊;邓树嵩;梁建成;严亚琼;马迎教

    目的 探讨壮族家庭整体环境对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百色市778初中生作为受试对象.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家庭环境问卷和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除母亲文化程度(P=0.002)和父母婚姻状况(P=0.049)外,其他各项人口学特征在壮族和汉族学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亲密性、情感表达、温暖理解3个因子正相关,与矛盾性负相关(P<0.05);(3)多元线性回归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受到亲密性、矛盾性、温暖理解、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保护以及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F=87.812,R2=0.558).结论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温暖亲密的家庭环境,科学的教养方式有助于中学生建立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 学习困难青少年学生的家庭因素调查研究

    作者:汪翠兰;陶芳标;樊嘉禄

    目的 探讨学习困难青少年学生的家庭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编父母一般情况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合肥市和郑州市各3所普通中学运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对887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按学习困难的界定标准共检出学习困难学生105名作为病例组,并按年龄、性别、年级与105名学习中等及以上初中生进行1:1配对对照研究.结果 病例组的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层次低于对照组(P<0.01);父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4个维度评分也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矛盾性维度评分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对学习困难青少年学生进行干预时,要注意改善其不良的家庭环境.

  • 网络成瘾高中生的家庭环境调查

    作者:杨明;程绍珍;张东伟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网络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产生深刻影响,导致许多人无节制的使用网络,严重影响了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 儿童对立违抗性障碍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

    作者:邹芙蓉;陈吉兰;张亚群

    [目的]探讨儿童对立违抗性障碍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DSM-Ⅳ-TR破坏性行为障碍诊断量表中的对立违抗性障碍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山东省威海市某小学一至五年级在校学生732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结果]儿童ODD 总阳性检出率为7.40%.ODD 儿童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因子分显著低于正常儿童家庭,矛盾性﹑独立性因子分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家庭,而成功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因子分差异不明显.[结论]儿童对立违抗性障碍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 人生重在选择

    作者:北蚕

    从前,有兄弟两个,他们在同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朝夕相处,但性格却迥然不同.他们拥有同样痛苦的成长经历:父亲酗酒、专横、不负责任,并因此多次被捕入狱.哥哥变成酒鬼,辍学后结了婚.他常常对家人拳脚相加,懒于工作并经常惹是生非,是警察局的常客.

  • 节育手术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作者:李发斌

    节育手术对象由于受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社会生活、家庭环境、传统习俗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容易造成心理或精神障碍,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的转归,面对各种不同层次的对象,手术前后的心理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因此,了解节育手术受术者的心理反应与接受程度,了解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如何使避孕技术适应人们的需要,了解个人、家庭、集体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因素对计划生育行为、节育态度的影响,并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调适,对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家庭环境和行为因素对医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作者:柳晓琳;李东华;崔洪雨

    目的了解家庭环境和行为因素对医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找出对医学学生学习不利的一些行为因素,为进一步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锦州医学院一、二、三年级1032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来自于农村的学生学习成绩高于城市、县城和郊区的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小学的学生学习成绩高,父母的文化程度是大专及以上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高;有吸烟、饮酒、谈恋爱、经常上网及打工行为因素的学生,学习成绩低于没有这些行为因素的学生的学习成绩;每天吃早餐的学生学习成绩高于偶尔吃或不吃早餐的学生.结论家庭环境因素并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不良的行为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影响.

  • 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

    作者:杨剑;严丽萍;王林;唐颖;夏宏伟

    目的:分析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江苏、河南、陕西3省家有未成年子女(9~18岁)的家庭,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家庭中的家长和子女,从家庭基本情况、家长和子女的健康相关行为、健康知识和技能以及幸福感问答等方面分别进行调查。结果本次研究共调查712户家庭,儿童青少年健康调查的有效问卷为701份,有效回收率为98.46%。家庭健康调查问卷的有效问卷有6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89%。被调查的儿童青少年总体幸福感较强,701人中有652人(93%)表示很幸福或比较幸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幸福感、亲子关系、子女自感健康状态、对教育的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贫困户/低保户的子女幸福感比不是贫困户/低保户的子女幸福感低(OR=0.208,95%CI:0.082~0.531),与父母在老家生活的儿童青少年比跟随父母在外地生活的幸福感强(OR=4.838,95%CI:1.275~18.353),家长幸福感强,子女的幸福感也强(OR =2.742,95%CI:1.183~6.357),与父母关系好的儿童青少年幸福感比亲子关系不好的幸福感强(OR=8.941,95%CI:3.402~23.501),对教育满意度高的儿童青少年幸福感强(OR=3.175,95%CI:1.296~7.778),自感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青少年幸福感强(OR=2.270,95%CI:1.171~6.316),从没有焦虑和抑郁状况的儿童青少年比经常出现焦虑和抑郁状况的儿童青少年幸福感强(OR=5.246,95%CI:2.194~12.543)。结论家庭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幸福感有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幸福感和家长幸福感、自身健康状况、焦虑和抑郁状态等因素相关。

  • 高一新生考试焦虑现象的家庭和学校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孟宪鹏;刘金同

    目的探讨高一新生中存在的考试焦虑现象的家庭和学校相关因素.方法应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自拟学校相关情况调查表对山东省某中学高一年级53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高一新生考试焦虑的检出率为65.20%.有考试焦虑者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情感表达因子分显著低于无考试焦虑者,而其矛盾性、成功性因子分显著高于无考试焦虑者(P<0.05).有考试焦虑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的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因子分非常显著高于无考试焦虑者,而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非常显著低于无考试焦虑者(P<0.01).有考试焦虑者在教师对成绩关注程度、学校学习环境、学习时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教学能力、教师管理方面的构成比显著高于无考试焦虑者(P<0.05).男女生与总体结果相似.结论高一新生考试焦虑与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和所在学校的环境密切相关.

  •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与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作者:王海莲;王美英;王仲安;李海红;蔡晨

    目的:研究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和自制家庭环境一般情况调查表量表分别对1 131名学龄前儿童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感觉统合失调率32.54%;通过分析不同父母亲文化程度、经济条件、教养方式、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儿童之间感觉统合失调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改善家庭环境有利于降低儿童感统失调发生率.

  • 家庭环境对流动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作者:崔洪波;舒畅;陶剑飞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路径.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对广州市360名流动初中生进行调查,并取331名本地初中生作为对照.结果:本地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得分显著高于流动青少年;本地青少年的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得分显著高于流动青少年;流动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得分显著高于本地青少年.家庭矛盾性对流动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分别对流动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在家庭矛盾性和攻击行为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结论: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可以从增强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入手.

  • 青少年学校适应障碍患者的人格及家庭环境特征研究

    作者:唐素芳;曾波涛;王冠军

    目的 探讨青少年学校适应障碍患者的人格和家庭环境特征.方法 采集2017年8月-2018年9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青少年学校适应障碍患者38例,正常对照38名,统计一般情况量表,家庭环境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结果 青少年适应障碍组在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量表的内外向(E)、精神质(P)、神经质(N)维度,在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Scale-Chinese Version,FES-CV)的情感表达和矛盾性因子方面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0,-5.202,-3.919,t=2.175,-4.614,P<0.05);适应障碍组相关性分析显示:精神质(P)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315,-0.334,P<0.01),与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r=0.348,P<0.01);内外向(E)维度与亲密度呈正相关(r=0.283,P<0.05),与矛盾性呈显著负相关(r=-0.254,P<0.01);神经质(N)维度与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r=0.422,P<0.01).结论 学校适应障碍青少年的家庭环境与性格特征有着很大的相关性.

  •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的分析研究

    作者:曹建平;陈建新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为实施有效的家庭干预措施,促进患者社会功能康复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处于缓解期的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与按1:1配对原则挑选的4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家庭环境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独立性,以及高矛盾性、高知识性及控制性差(P<0.05或P<0.01);②在教养方式上,患者的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患者的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过分干涉保护、高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偏爱被试(P<0.05或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和预后起重要作用.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作者:谢秋玲

    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加强孕期保健的教育,建立孕期保健网络及保健手册,设立咨询门诊、电话咨询并发放有关知识的宣传手册,使孕妇及其家庭重视早期的检查.包括孕妇的生活习惯、家庭环境、孕后的心情、血压、有无不适感觉,查看下肢有无水肿,必要时查尿蛋白.对确诊的妊高征患者,向其讲解有关本病的相关知识,如何防止病情加重、减轻对母儿损害;让其认识焦虑不安对疾病的影响,使其学会以平静的心情适应新的环境;护士主动、耐心倾听患者谈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允许提出各种疑虑问题并客观实际地予以解答.

  • 重庆万州区留守青少年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作者:曾俊;旷兴萍

    目的:了解重庆万州区留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万州市区8所学校中2179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其中留守青少年学生1227名(研究组),非留守青少年学生952名(对照组).结果:两组比较,研究组的焦虑因子分、成熟应付方式因子分中的解决问题、求助,不成熟应付方式因子分中的退避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幻想因子分也较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合群因子和躯体外貌因子分、独立性因子分、控制性因子分等均低于对照组.结论:留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他们更倾向于焦虑、不合群、自信心不足,应付方式矛盾,在家中表现为更依赖和任性.

  • 460例乡、镇幼儿园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与分析

    作者:蒋佩红

    目的:了解新会区乡、镇幼儿园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为减小乡、镇幼儿园儿童行为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龄前儿童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制订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筛查表,以问卷形式对460名2~6岁幼儿园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9.78%,居前五位的心理行为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发脾气、进食问题、多动、睡眠问题,心理行为问题在男女性别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围产危险因素、主要养育人、家庭关系、教育方法、家庭经济、父母文化,对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态度是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应从家庭教育入手,开展儿童心理卫生工作,降低农村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

  • 社区护患沟通技巧

    作者:张宝香

    沟通技巧是实现护士为患者热忱服务的需要,是转变患者心境,创造佳心理状态的需要,是促进护患之间理解与支持的需要,是进行治疗,保健宣传的需要[1].尤其是社区护士面对健康状况、生活阅历、个性爱好、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差异万千的居民,掌握以下交流沟通技巧与护理技术同等重要.

  • 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影响

    作者:李红远;郭云飞;李义会

    目的:了解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复发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进行测评分析,并与未复发的稳定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组)作对照比较.结果:研究组家庭的亲密性、情感表达、娱乐性、独立性、成功性明显低于对照组,矛盾性及控制性评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研究组的社会支持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照组家庭环境及社会支持度优于研究组,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在预防和减少精神分裂症复发方面有重要作用.

736 条记录 1/37 页 « 12345678...3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