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抑郁症患者儿童期不良家庭环境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了解抑郁症患者儿童期家庭环境与其人格形成的相关关系.方法 使用儿童期不良家庭环境调查表、艾森克人格测验(EPQ)、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临床医院门诊的442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①父母亲密程度不同.其母子、父子关系存在显著差异F1=5.250,F2=6.408,两者P<0.001;②是否存在家庭暴力在母子关系、父子关系间分别存在显著差异,t1=-5.116,P1=0.000.t2=-3.147.P2=0.002.家庭暴力造成心理"轻度伤害"者亲子关系得分显著低于"几乎没有伤害"者,P母1=0.039,P父1=0.006;"中度伤害"者得分显著低于"几乎没有伤害".P母2=0.000.P父2=0.003;.③不良家庭环境与人格堆度中精神质、神经质评分存在相关性.R母-精=-0.179、R父-精=-0.160、R母-神=-0.121、R父-神=-0.199,P<0.01.结论 应重视父母关系紧张和家庭暴力导致的儿童期不良家庭环境对患者造成心理伤害的研究.
-
城镇初中生幸福感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目的 探讨初中生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 采用幸福感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对950名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 ①城镇初中女生在自主性(t=3.13,P<0.01)、掌控环境(t=4.51,P<0.001)、个人成长(t=3.63,P<0.001)、他人关系(t=6.29,P<0.001)、生活目标(t=5.44,P<0.001)自我接纳(t=2.98,P<0.01)和幸福感总分(T=5.85,P<0.001)上均明显高于城镇男生;②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自主性、他人关系和生活目标3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③城镇初中生的幸福感总体水平及各个维度与家庭环境的4个因子均呈显著相关,与家庭的亲密度、家庭的知识性和组织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家庭的矛盾性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城镇初中女生的幸福感高于男生;城镇初中生的家庭环境越好,他们的幸福感越高.
-
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环境分析
目的 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癌者的家庭环境,为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70名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测试.结果 网络成瘾青少年在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组织性方面得分明显低于常模,矛盾性得分高于常模(P<0.001);其娱乐性、道德宗教管、控制性与常模无明显差异.父亲文化程度的高低对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的组织性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 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癌的心理社会因素之一.
-
学习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与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
目的 探讨学习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与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对安宁市某小学3~6年级的儿童进行整群抽样筛查.采用学习障碍筛查量表和多重成就测验成绩筛出学习障碍儿童158名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取与学习障碍儿童同年龄、同性别、同班级的非学习障碍儿童158名为对照组.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 CV)、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两组儿童进行测评.结果 研究组儿童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感、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组织性因子分低于对照组(U=9.749,5.302,10.033,8.384,6.999,13.407;P<0.05),而矛盾性因子分则高于对照组(U=5.43,P<0.05);在Piers— 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学习障碍组儿童的总分和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U=12.535,12.018,9.251,3.469,12.058,9.358,9757,P<0.05);在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学习障碍组儿童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高于对照组(U=4.356,3.193;P<0.05),外向性得分低于对照组(U=3.251,P<0.05).FES—CV的某些环境因素与学习障碍组儿童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相关.结论 学习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不良,其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家庭环境与其自我意识和个性有关.
-
中学生危险行为、自尊及家庭环境的关系研究
目的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危险行为的发生率,探讨家庭环境、自尊与危险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评定量表(RBQ- A)、自尊量表(SES)以及家庭环境量表(FES)对某中学129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①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②吸烟与过度饮酒行为(t=-2.36,P<0.05)、不健康饮食行为与缺乏运动(t=-3.01,P<0.05)和无保护性行为(t=2.60,P<0.05)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吸烟与过度饮酒行为和不健康饮食与缺乏运动行为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无保护性行为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③危险行为与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而与矛盾性呈正相关;④低自尊更具有攻击性,更容易发生危险行为;⑤自尊在家庭环境和危险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变量的作用.结论 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与其所处低亲密度的家庭环境、低自尊有密切关系,提高家庭亲密度,适当提高自尊对降低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
私立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家庭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索私立与公立学校初中生家庭关系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家庭教育方式量表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243名私立学校初中生及284名普通学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私立学校学生认为父亲惩罚、严厉、父亲偏爱、父亲过度保护方面高于公立学校的学生.父母的文化程度低者在惩罚、严厉方面高.私立学校学生父母关系差者明显多于公立学校.结论私立学校学生的父母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而公立学校学生的父母多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私立学校学生的家庭存在更多的问题.
-
畲族中学生的家庭环境状况
目的调查了解畲族中学生的家庭环境状况.方法以自编量表和FES-CV为测试工具,以当地汉族中学生为对照组,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研究方法.结果畲族中学生家庭的基本状况为:大多为多子女家庭,居住在山区和农村,经济状况较差,父母亲文化程度偏低,职业多为农民;畲族家庭的独立性、知识性和娱乐性均显著低于汉族家庭,而道德宗教观和控制性均显著高于汉族家庭.结论畲族中学生家庭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应尽快采取干预措施.
-
高校贫困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高校贫困生的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家庭环境量表(FES)及生活事件量表(LES),对126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126人中有22人(17.46%)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其中轻度12人(9.52%),中度7人(5.56%),重度3人(2.38%).抑郁症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家庭的亲密度、成功性、娱乐性和应激事件.结论高校贫困生存在一定的抑郁症状,且与家庭环境和应激事件密切相关.
-
不同性别学童攻击行为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学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环境中的父母管教行为、家庭的冲突解决策略和家庭氛围的关系.方法以164名学童(男生96名,女生68名)的家长为研究对象,进行<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父母管教行为量表>、<冲突解决策略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的测量.结果男孩和女孩的攻击性行为无显著差异;父母的管教行为与女孩的攻击性行为有显著相关,家庭冲突解决中的移置策略、直接策略和家庭的冲突性氛围与男女的攻击性行为都有关,且家庭内直接的冲突解决策略可以成为男女学童攻击性行为的预测因素.结论男女学童的攻击行为都与家庭环境有关,只是相关的因子和程度有所不同;家庭内直接的冲突解决策略可以成为男女学童攻击性行为的预测因素.
-
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和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家庭环境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为学绩不良的中学生的家庭环境建设和心理健康辅导提供建议和指导.方法以234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学绩优良生118人,学绩不良生116.男生118人,女生88人.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进行测查.结果学绩不良组与学绩优良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家庭环境的某些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学绩不良组在情感表达、独立性、文化性、组织性四项家庭环境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学绩优良组,而在矛盾性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学绩优良组;学绩不良组的SCL-90总均分及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症七项因子分显著高于学绩优良组;不同的家庭环境因子与SCL-90部分因子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学绩不良组存在较多的家庭环境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改善不良的家庭环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
-
不同家庭环境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家庭环境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300名师范生填写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一般情况调查表.结果 来自农村的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师范生存在人际关系敏感,学习成绩、参加社交活动情况与家庭经济状况无关,但与社会支持有关.结论 不同家庭环境师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应加强心理卫生工作.
-
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了青少年抑郁的一般状况,青少年抑郁的特点与成人相比发生比较隐蔽,有一个缓慢的、长期的过程,且比成人期患抑郁的风险有所增加,随着不同年龄变化而变化.生物遗传因素,依恋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家庭中的应激事件,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为青少年抑郁症的主要影响因素.
-
“95后”大学新生大五人格与家庭环境相关关系
目的:研究“95后”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家庭环境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南京信息工程2015级大学新生共329名进行大五人格量表(NEO-FFI)与家庭环境量表(FES-CV)测试。结果:大五人格上,男性大学生在开放性与严谨性上的得分相比女性大学生更高(t=1.981,2.317;P<0.05);家庭环境上,男性大学生在矛盾性的得分更高(t=2.004,P<0.05),而女性大学生在文化性的得分更高(t=2.039,P<0.05);理工科学生在娱乐性上的得分相比文科学生更高(t=2.018,P<0.05)。相关比较中,文化性与除开放性以外的人格特质均呈现显著性相关(r=0.115~0.127,P<0.05),而娱乐性与神经质、宜人性、严谨性均呈现显著性相关(r=0.127,0.164,0.169;P<0.05)。而矛盾性也与神经质呈现显著性相关(r=-0.128,P<0.05)。结论:性别在人格形成上起着重要作用,人格与家庭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的。
-
中学生情绪智力、家庭环境与攻击性的关系
目的::考察青少年的情绪智力、攻击性发展状况,检验中学生情绪智力、家庭环境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河南省两所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共411人,采用情绪智力量表、家庭环境量表及 Buss-Perry 攻击量表进行施测。结果:①在年级维度上,初二年级学生的情绪智力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学生的情绪智力(t =-2.96, P <0.01)。在家庭环境中,初二年级与初一年级学生相比,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t =3.98, P <0.001),一二年级学生在攻击性得分上差异不显著(P >0.05);②在性别维度上,男女生情绪智力整体差异不显著(P >0.05),家庭环境整体差异也不显著(P >0.05),而在攻击性水平上,男生的攻击性水平要显著高于女生(t =3.49,P <0.01);③家庭环境、情绪智力与个体攻击性之间两两相关且相关显著(r =-0.27~0.26,P <0.05);④情绪智力在家庭环境与个体攻击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ab=0.13,ab/c=16.67%)。结论:家庭环境、情绪智力对中学生攻击性有显著影响,情绪智力在家庭环境与个体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家庭环境相关性分析
目的 了解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家庭环境影响因素,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对策.方法 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家庭环境量表(FES)对柳州市4所小学三、四年级1781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4.49%;除恐怖倾向外,其它各因子分男生高于女生,两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独生子女的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3因子得分高于独生子女,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年级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3因子分高于四年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四年级自责倾向、冲动倾向2因子分高于三年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道德宗教、控制性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结论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必须重视家庭环境各因素的作用.
-
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把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88例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对入组病人使用BPRS、FES-CV和SDSS进行比较.结果 经1年的心理干预后,研究组FES-CV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矛盾性明显降低(P<0.01或P<0.05);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1年后随防,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心理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重要作用.
-
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环境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模式、应对方式特征及家庭环境因素对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及应付方式问卷(CSQ)评估35例网络青少年(研究组)及35例正常青少年(对照组)的家庭环境及应对方式。结果:①研究组在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控制性等六项评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2.883,-3.682,-2.402,-2.514,-3.220,-2.414;P<0.01或0.05),矛盾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2.104,P<0.05);②研究组的解决问题、求助两项的因子评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3.063,-3.801;P<0.01),自责、幻想及逃避3项的因子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2.839,3.092,3.354;P<0.01);③研究组亲密度评分与解决问题和求助两因子评分均呈正相关(r=0.461,P<0.01;r=0.394,P<0.05),与自责、幻想、逃避及合理化4项因子评分均呈负相关(r=-0.340,-0358,-0.406;P<0.05;r=-0.478,P<0.01);情感表达评分与解决问题、求助两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0.335,0.405;P<0.05),与幻想、逃避评分均呈负相关(r=-0.450,P<0.01;r=-0.418,P<0.05);矛盾性评分与幻想、逃避两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0.357,0.354;P<0.05),与解决问题和求助两项评分均呈负相关(r =-0.386,-0.361;P<0.05);娱乐性评分与解决问题和求助两项评分均呈正相关(r =0.490,P<0.01;r=0.381,P<0.05),与幻想、逃避、合理化评分均呈负相关( r=-0.436,P<0.01;r =-0.352,-0.378;P<0.05)。结论: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环境模式与其采用不良的应对方式可能存在显著相关性。
-
兰州市4~6岁幼儿行为问题与家庭心理环境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家庭心理环境对4~6岁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CBCB儿童行为问卷对151名4~6岁幼儿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4~6岁幼儿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2.52%,其中男孩行为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女孩.相关分析发现,影响幼儿行为问题的主要家庭心理环境特征是家庭亲密度、文化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结论在进行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干预时,必须重视家庭心理环境的作用,并要注意幼儿的性别差异,以便更好地矫正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降低其发生率.
-
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将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88例分裂症首次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实施心理干预治疗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对入组病人使用BPRS、FES-CV和SDSS进行比较.结果经1年的心理干预后,研究组FES-CV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文化性、娱乐性和控制性明显增加,矛盾性明显降低(P<0.01或P<0.05);BPRS总分及自知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1年后随防,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复发率和病残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理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有利于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对防止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重要作用.
-
798例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家庭类型调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婚恋观念和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离婚、非婚等产生的单亲家庭,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开始进入高校和步入社会,其家庭环境对现阶段青年的心理影响越来越引起我国心理学家的关注.我们以大学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不同家庭类型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不同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